中国哲学: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儒家:​我来啦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weasel|time=2014-03-20T09:35:45+00:00}}
{{Infobox Chinese
{{Infobox Chinese
|pic = yin-yang-and-bagua-near-nanning.jpg
|pic = yin-yang-and-bagua-near-nanning.jpg
|piccap = 在中国[[广西]]南宁市外的空地上铺的,[[阴阳]]和[[八卦]]符号
|piccap = 在中国[[广西]]南宁市外的空地上铺的,[[阴阳]]和[[八卦]]符号
|picsize = 300px
|picsize = 300px
|t = 中
|t = 中
|s = 中国哲学
|s = 中国哲学
|p = Zhōngguó zhéxué
|p = Zhōngguó zhéxué
第17行: 第16行:
{{CHINA}}{{中国民间信仰}}
{{CHINA}}{{中国民间信仰}}
{{Philosophy-sidebar}}
{{Philosophy-sidebar}}
'''中国哲学'''为基于[[古代汉语|古典汉语]]的、华夏文明各学派的[[哲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代]],期间被称为“[[诸子百家]]”<ref name="pe">{{cite book|last= Ebrey |first=Patricia|year=2010 | page= 42|title=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f>,是重要的知识和文化发展<ref name="pe"/>。特征[[夏文明]]各派的[[哲]]思想。虽然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始于[[战国时期]],但中国哲学的元素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一些可以在[[夏]]思想最早記綠[[商朝|殷]][[周朝|周]]之际成的《[[易经]]》找到,这是一部古老的占卜纲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2年<ref>page 60, Great Thinkers of the Eastern World, edited Ian McGreal Harper Collins 1995, {{ISBN|0-06-270085-5}}</ref>,後來中国哲学大盛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其展史可大体分为:[[东周]]古典的[[诸子百家]]哲学;[[朝]][[尊儒]],[[汉朝|汉]][[唐朝|唐]]的[[儒家|儒]][[佛教|佛]][[道家|道]]冲突而交错的发展时期;[[宋朝|宋]][[元朝|元]][[明朝|明]][[清朝|清]]儒佛道融合而转生的[[宋明理学|理学]];[[晚清]]以后的中西会通时期。中国哲学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区]]的影响,它在[[东方哲学]]框架内的地位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思想框架内的地位相当。中国哲学的多样性在当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新社会和政治局势问题相结合的哲学论调,决定了道德观和儒学的传统论调的一种趋势。
'''中国哲学'''为基于[[古代汉语|古典汉语]]的、华夏文明各学派的[[哲学]]思想。起源于[[春秋时期]]和[[战国时代]],期间被称为“[[诸子百家]]”<ref name="pe">{{cite book|last= Ebrey |first=Patricia|year=2010 | page= 42|title=The Cambridge Illustrated History of China|publisher=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f>,是重要的知识和文化发展<ref name="pe"/>。特征[[夏文明]]各派的[[哲]]思想。虽然中国哲学在很大程度上始于[[战国时期]],但中国哲学的元素已经存在了几千年。一些可以在[[夏]]思想最早记绿[[商朝|殷]][[周朝|周]]之际成的《[[易经]]》找到,这是一部古老的占卜纲要,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72年<ref>page 60, Great Thinkers of the Eastern World, edited Ian McGreal Harper Collins 1995, {{ISBN|0-06-270085-5}}</ref>,后来中国哲学大盛于[[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其展史可大体分为:[[东周]]古典的[[诸子百家]]哲学;[[朝]][[尊儒]],[[汉朝|汉]][[唐朝|唐]]的[[儒家|儒]][[佛教|佛]][[道家|道]]冲突而交错的发展时期;[[宋朝|宋]][[元朝|元]][[明朝|明]][[清朝|清]]儒佛道融合而转生的[[宋明理学|理学]];[[晚清]]以后的中西会通时期。中国哲学通过对中国、[[日本]]、[[韩国]]等[[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区]]的影响,它在[[东方哲学]]框架内的地位与[[古希腊哲学]]在欧洲思想框架内的地位相当。中国哲学的多样性在当今,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及新社会和政治局势问题相结合的哲学论调,决定了道德观和儒学的传统论调的一种趋势。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家、佛家和道家影响最深远。[[西方哲学]]近代入,也影响甚鉅,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取代儒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意|政治理想]];儒家失勢後成[[新儒家]],其支持者繼續傳華夏古
[[古代中国]]主要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佛家]]等为主要的[[哲学]]流派,其中尤其以儒家、佛家和道家影响最深远。[[西方哲学]]近代入,也影响甚鉅,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取代儒家,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意|政治理想]];儒家失势后成[[新儒家]],其支持者继续传华夏古


人的[[宇宙]]方面以[[易]]和[[老]]核心,[[理]][[|社會觀]]是以[[孔孟]]之說為代表,佛家以宣揚[[果|因果]][[輪迴]]、眾緣唯心的道理儒道互相助而成<ref name="大乘文化">{{cite web
人的[[宇宙]]方面以[[易]]和[[老]]核心,[[理]][[|社会观]]是以[[孔孟]]之说为代表,佛家以宣揚[[果|因果]][[轮回]]、众缘唯心的道理儒道互相助而成<ref name="大乘文化">{{cite web
|language = zh-tw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 = 大乘文化出版社
|publisher = 大乘文化出版社
|title = 佛學與文化
|title = 佛学与文化
|url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169004.htm
|url = 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169004.htm
|author = 法舫
|author = 法舫
|date =
|date =
|accessdate =
|accessdate =
}}</ref>。
|archive-date = 2017-05-02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02101018/http://ccbs.ntu.edu.tw/FULLTEXT/JR-AN/an169004.htm
|dead-url = no
}}</ref>。


== 古典时期(春秋战国) ==
== 古典时期(春秋战国) ==
=== 儒家 ===
=== 儒家 ===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為,在[[中文化]]展史上源人的普遍理道德,文化的值和念都有深刻的影。已民族的一[[集體潛]]。儒家的古代中大多開場合是以儒家的為優先的準。因此可以儒家的值取向在總體上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ref>徐克,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47 儒家思想國傳統文化的] {{zh-cn}}</ref>。
[[儒家]]思想是以[[孔孟之道]]”为,在[[中文化]]展史上源人的普遍理道德,文化的值和念都有深刻的影。已民族的一[[集体潜]]。儒家的古代中大多开场合是以儒家的为优先的準。因此可以儒家的值取向在总体上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ref>徐克, [http://www.confucius2000.com/admin/list.asp?id=4547 儒家思想国传统文化的] {{zh-cn}}</ref>。


儒家注重自身修養並講求[[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義」,也就是人人之間應注重[[和諧]]的關係<ref name="儒家">{{cite web
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并讲求[[理]]道德,其中心思想乃[[仁]]义”,也就是人人之间应注重[[和諧]]的关系<ref name="儒家">{{cite web
|language = zh-tw
|language = zh-tw
|publisher = 立政治大
|publisher = 立政治大
|title = 朝貢體史意涵與發
|title = 朝贡体史意涵与发
|url =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047/5/200905.pdf
|url = 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047/5/200905.pdf
|format = PDF
|format = PDF
第47行: 第43行:
|date =
|date =
|accessdate =
|accessdate =
}}</ref>。人际关系以[[五]],有一定的规范待[[輩]]要尊敬尊重待;[[朋友]]之要言而有信;官者要清廉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君子本,本立而道生治者要仁政民{{notetag|“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对于其他人[[博]]{{notetag|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待上司要[[忠|忠誠]]{{notetag|君事臣以,臣事君以忠}};待父母亲属要[[孝|孝]]{{notetag|参见“父母在,不远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至,皆能有;不敬,何以?”}};人要有抱而有毅力{{notetag|参见“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重追求知{{notetag|道,夕死可矣}},善吸取人的长处{{notetag|“见贤焉,自省也}}推己及人{{notetag|[[孔子|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第十五之二三》}}的思想。关于生活工作的人生,小孩子的候,就傾父母;年候有了人,就傾爱恋人;婚有了妻(配偶人和女),就傾爱爱人和女;、公务员广义是[[职员]]),就傾君主(及或上司){{notetag|孟子-{}-:“人少,慕父母;知好色,慕少艾;有妻子,慕妻子;仕慕君}}。
|archive-date = 2016-03-04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04202348/http://nccur.lib.nccu.edu.tw/bitstream/140.119/37047/5/200905.pdf
|dead-url = no
}}</ref>。人際關係以[[五]],有一定的規範待[[輩]]要尊敬尊重待;[[朋友]]之要言而有信;官者要清廉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君子本,本立而道生治者要仁政民{{notetag|「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星共之}};對於其他人[[博]]{{notetag|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待上司要[[忠|忠誠]]{{notetag|君事臣以,臣事君以忠}};待父母親屬要[[孝|孝]]{{notetag|參見「父母在,不遠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至,皆能有;不敬,何以?」}};人要有抱而有毅力{{notetag|參見「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重追求知{{notetag|道,夕死可矣}},善吸取人的長處{{notetag|「見賢焉,自省也}}推己及人{{notetag|[[孔子|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衛靈公]]第十五之二三》}}的思想。關於生活工作的人生,小孩子的候,就傾父母;年候有了人,就傾愛戀人;婚有了妻(配偶人和女),就傾愛愛人和女;、公務員廣義是[[職員]]),就傾君主(及或上司){{notetag|孟子-{}-:「人少,慕父母;知好色,慕少艾;有妻子,慕妻子;仕慕君}}。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制]]」,其理想是[[大同 (思想)|大同]][[领土收复主义|大一]]」,其政治主要闡述君臣關係、官民關係。孔子君事臣以,臣事君以忠」,[[孟子]]重,社稷次之,君為輕」,[[荀子]]「從道不君,從義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的代表性主。在現實政治的問題上,儒家要求治者和被治者方都要承擔義務,被治者有利反抗不正常承擔義務治者。仁政易行」則提倡分清不能」與「為」區別,即不去做」與「做不到的差。而其「無恆產,因無恆體現了[[以民本|民本思想]]。儒家的教育目的,在揚人性、完成人格,直至到建立仁治之和[[大同 (思想)|大同世界]]的理想<ref>[[邦正]].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01&htm=09-202-5266儒家教育學說.htm 儒家教育學說]</ref>。因此,儒家的理想,是成[[博学家|通才]],或者多才多而不僅僅是一才一,或者在一才一上能觸類旁通,也即[[專業人士|才]]和[[博学家|通才]]的合{{notetag|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器者,各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不周,非特一才一而已。}}。[[大同 (思想)|大同社]]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ref>《[[禮記]]·大同》</ref>,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經濟學,是了人理想社而服。儒家重義輕利,以義為本,以義導利。尊重利用自然[[市场经济]]律,反對違背破場規律,同[[垄断|操縱市]],但[[效益主|待而沽]]{{notetag|子於諸侯,不取其金,這種做法便受到孔子的批駁。}}。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科技及在物上的用,提出了用力少,功多的原併發展出了[[實學]],但同注重全面的[[人格]]展,反把人成物的工具。儒家形上在以的[[理]]、[[心]]中行了展{{notetag|如孔子所著的《[[易]]·繫辭》中,如易有太,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方而易無體,一道。[[柳詒]]:孔子形而上之原理,[[老子]]所正等。}}。儒家相視編修[[史]]的悠久傳統<ref>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老彭。」(論語·述而》)</ref>。
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制]]”,其理想是[[大同 (思想)|大同]][[领土收复主义|大一]]”,其政治主要闡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孔子君事臣以,臣事君以忠”,[[孟子]]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君,从义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的代表性主。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治者和被治者方都要承担义务,被治者有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治者。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为”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的差。而其“无恒产,因无恒体现了[[以民本|民本思想]]。儒家的教育目的,在揚人性、完成人格,直至到建立仁治之和[[大同 (思想)|大同世界]]的理想<ref>[[邦正]].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801&htm=09-202-5266儒家教育学说.htm 儒家教育学说]</ref>。因此,儒家的理想,是成[[博学家|通才]],或者多才多而不仅仅是一才一,或者在一才一上能触类旁通,也即[[专业人士|才]]和[[博学家|通才]]的合{{notetag|子曰:“[[君子不器]]。[[朱熹]]的解:“器者,各其用而不能相通。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不周,非特一才一而已。}}。[[大同 (思想)|大同社]]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ref>《[[礼记]]·大同》</ref>,也就是,儒家思想的经济学,是了人理想社而服。儒家重义轻利,以义为本,以义导利。尊重利用自然[[市场经济]]律,反对违背破场规律,同[[垄断|操縱市]],但[[效益主|待而沽]]{{notetag|子于诸侯,不取其金,这种做法便受到孔子的批駁。}}。儒家重理,又提出[[格物致知]]。儒家重科技及在物上的用,提出了用力少,功多的原并发展出了[[实学]],但同注重全面的[[人格]]展,反把人成物的工具。儒家形上在以的[[理]]、[[心]]中行了展{{notetag|如孔子所著的《[[易]]·系辞》中,如易有太,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方而易无体,一道。[[柳詒]]:孔子形而上之原理,[[老子]]所正等。}}。儒家相视编修[[史]]的悠久传统<ref>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我老彭。”(论语·述而》)</ref>。


=== 道家 ===
=== 道家 ===
[[道家]]思想是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力的哲思想之一<ref name="中道家">{{cite web| language =zh-cn| publisher =源部| title =中道家思想| url =http://www.lrn.cn/science/frontSciTech/200704/t20070428_55313.htm|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01031232807/http://www.lrn.cn/science/frontSciTech/200704/t20070428_55313.htm| archivedate =2010-10-31}}</ref>。道家,是道德家的簡稱<ref name="道家思想"/>。道家起源有一是有出史官{{notetag|史官可以一方面看到官府去的典籍,一方面朝廷作記錄,自然可以造就出一些通古今,深明世故的人,《漢書文志:道家者流,史官,歷記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知秉要本,清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也。此代表人物有[[老聃]]<ref name="道家思想">{{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 title =道家思想 | url =http://www.bshlmc.edu.hk/~ch/alexam/dao.htm |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 archive-date =2017-05-31 |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70531182422/http://www.bshlmc.edu.hk/~ch/alexam/dao.htm | dead-url =no }}</ref>}}。道家士一達觀厭世者,他驅使人「達觀」來解決人生問題<ref name="道家思想"/>。道家的理奠定《[[老子 (中古典典籍)|老子]]》(又名《[[道德]]》),《[[<!--庄-->子 (中古典典籍)|子]]》(又名《南华经》)主要思想典籍。
[[道家]]思想是中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力的哲思想之一<ref name="中道家">{{cite web| language =zh-cn| publisher =源部| title =中道家思想| url =http://www.lrn.cn/science/frontSciTech/200704/t20070428_55313.htm| author =| date =| accessdate =}}</ref>。道家,是道德家的简称<ref name="道家思想"/>。道家起源有一是有出史官{{notetag|史官可以一方面看到官府去的典籍,一方面朝廷作记录,自然可以造就出一些通古今,深明世故的人,《汉书文志:道家者流,史官,历记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知秉要本,清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也。此代表人物有[[老聃]]<ref name="道家思想">{{cite web | language = | publisher = | title =道家思想 | url =http://www.bshlmc.edu.hk/~ch/alexam/dao.htm | author = | date = | accessdate = }}</ref>}}。道家士一达观厭世者,他驅使人“达观”来解決人生问题<ref name="道家思想"/>。道家的理奠定《[[老子 (中古典典籍)|老子]]》(又名《[[道德]]》),《[[<!--庄-->子 (中古典典籍)|子]]》(又名《南华经》)主要思想典籍。


道家崇尚[[本体论 (哲学)|自然]]相之道,以天並順天而行事,就可消解禍。中的難題之所以法解決,皆是因干預行為過多,故提倡行上要以所作就可以到[[无为 (道家)|無為]]息。道家也嚮往著反璞真的樸認為類對事物不妄加任何人的作用,回樸素、知、慮的境界,人的紛和煩惱即可真正的解脫<ref name="中道家"/>。老子在總體上傾向治方面,在人生上,老子主張「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無為而治]]」,無為<ref name="道家思想"/>。道家由人生和社會觀擴展至宇宙,提出[[道]][[]][[本体论 (哲学)|自然]]等哲概念。道家之一切理論無不是圍繞道而展的。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物之根本,亦是天地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亦安邦之根本方略<ref name="道家心性研究">{{cite book zh
道家崇尚[[本体论 (哲学)|自然]]相之道,以天并顺天而行事,就可消解禍。中的难题之所以法解決,皆是因干預行为过多,故提倡行上要以所作就可以到[[无为 (道家)|无为]]息。道家也嚮往著反璞真的樸认为类对事物不妄加任何人的作用,回樸素、知、慮的境界,人的紛和煩惱即可真正的解脫<ref name="中道家"/>。老子在总体上傾向治方面,在人生上,老子主张“自守,卑弱自持。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无为<ref name="道家思想"/>。道家由人生和社会观扩展至宇宙,提出[[道]][[]][[本体论 (哲学)|自然]]等哲概念。道家之一切理论无不是围绕道而展的。道既是生物之源,亦是生成物之根本,亦是天地物之本性,亦是人安身立命之根,亦安邦之根本方略<ref name="道家心性研究">{{cite book zh
| language = zh-cn
| language = zh-cn
| author = 罗安宪
| author = 罗安宪
| coauthors =
| coauthors =
| title = 虛靜與--道家心性研究
| title = 虚静与--道家心性研究
| series = 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
| series = 中国哲学青年学术文库
| url =
| url =
第68行: 第61行:
| publisher = 人民出版社
| publisher = 人民出版社
| isbn = 9787010050966
| isbn = 9787010050966
| pages = }}</ref>。道家強調「游心」,並推崇[[自由]],道家強調「虛」,並推崇自然。主聯繫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區別。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在精神,突出者人之人之主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情感,突出者我之我之情緒感受。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人之命,持一自然的可奈何的度。以這樣種態來對待一切,保守心寧靜、淡泊自由。道家對於生死,持一種純自然的度。(今之所谓)[[道教]](传统中国并不区分“道家”与“道教”)之追求[[长生不老]]有所不同,道家不追求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著。道家修養論之主旨是致。[[老子]]首倡致,[[子]]則將為「心齋」與「坐忘」,並進提升[[本体论 (哲学)|本體論]]的高度,而標舉「齊
| pages = }}</ref>。道家强调“游心”,并推崇[[自由]],道家强调“虚”,并推崇自然。主联系性、心、情三者又有所区别。性是指人之先天之本性,突出者人之先天性之因素;心是指人之在精神,突出者人之人之主性因素;情是指人之主情感,突出者我之我之情緒感受。有性、有心、有情,故而之人。道家所追求的人生,即是自然、自在而自由的人生。道家人之命,持一自然的可奈何的度。以这样种态来对待一切,保守心宁静、淡泊自由。道家对于生死,持一种纯自然的度。(今之所谓)[[道教]](传统中国并不区分“道家”与“道教”)之追求[[长生不老]]有所不同,道家不追求生,道家只追求自由而自在地活著。道家修养论之主旨是致。[[老子]]首倡致,[[子]]则将为“心齋”与“坐忘”,并进提升[[本体论 (哲学)|本体论]]的高度,而标举“齐


道家奉道德經」為中心理念,但道德中有些西與「經」的道理有所相,所以不排除此學發於「經」
道家奉道德经”为中心理念,但道德中有些西与“经”的道理有所相,所以不排除此学发于“经”


道家哲天道行的原理,展以自然為義理的“[[道#《老子》中的|道]]”的哲。天道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涵,而得以提出認識世界行秩序之定限、無執著,道家哲學發展的社認為的存在是,人是在其中生存的主,所以應該要有其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的束縛<ref name="道家哲">{{cite web
道家哲天道行的原理,展以自然为义理的“[[道#《老子》中的|道]]”的哲。天道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涵,而得以提出认识世界行秩序之定限、无执著,道家哲学发展的社认为的存在是,人是在其中生存的主,所以应该要有其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的束縛<ref name="道家哲">{{cite web
|language = zh-cn
|language = zh-cn
|publisher = 中報網
|publisher = 中报网
|title = 道家哲学传统简介
|title = 道家哲学传统简介
|url =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madeinchina/2005-09/29/content_73504.htm
|url = 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madeinchina/2005-09/29/content_73504.htm
|author = 中人民共和文化部外
|author = 中人民共和文化部外
|date =
|date =
|accessdate =
|accessdate =
}}</ref>。基本上道家哲学并不否定儒家的社理想,但对于会责任的不預更加尊重人自主性的存在定位<ref name="道家哲"/>。道家相人性的[[自由]][[解放]]。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以修身达观的生活功夫来处理世界事<ref name="道家哲"/>。道家的社不是取的,积极的,因只是天道的程,而不是目的本身<ref name="道家传统"/>。道家认为儒家的社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绝对的,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理想,因天道化,本身谓绝对的是非善之性能,因而道家强调得更多的,是在社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这种智慧必是能在任何史情境的社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ref name="道家传统"/>。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314054649/http://www.chinaculture.org/gb/cn_madeinchina/2005-09/29/content_73504.htm
|archivedate = 2013-03-14
}}</ref>。基本上道家哲學並不否定儒家的社理想,但對於會責任的不預更加尊重人自主性的存在定位<ref name="道家哲"/>。道家相人性的[[自由]][[解放]]。解放就是一方面是人的知能力的解放,另方面是人的生活心境的解放,以修身達觀的生活功夫來處理世界事<ref name="道家哲"/>。道家的社不是取的,積極的,因只是天道的程,而不是目的本身<ref name="道家傳統"/>。道家認為儒家的社理想是合理的,但不是絕對的,因此基本上不需要提出一套決定性的社理想,因天道化,本身謂絕對的是非善之性能,因而道家強調得更多的,是在社中生存的智慧原理,而且這種智慧必是能在任何史情境的社之中都行之有效的生存之道<ref name="道家傳統"/>。


[[非子]]提倡的「學本[[老]]」,將「」與「」連結再一起,認為「是成為萬行法。吸取儒家仁思想,法家治理之生道法共冶一,成為漢朝早期的[[老治|老之治]]<ref>[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302 道家儒家] {{zh}}</ref>。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認為「是宇宙的本源,也是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notetag|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立而不改,可以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名之曰道<ref>《老子》第25章</ref>}}。也就因道家的社不以自己主,而強調應對的智慧,因此利生息的需求,故而讓漢初的[[老治|老之治]]有了實驗的理<ref name="道家傳統"/>。同也安定中[[士大夫]]失意儒家本位的官文化仍有揮的舞台<ref name="道家傳統">{{cite web| language =zh-tw| publisher =台大哲系中研究室| title =道家傳統介紹| url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5rso/materials/mt06.htm| author =杜保瑞| date =| accessdate =| deadurl =yes| 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30502043543/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5rso/materials/mt06.htm| archivedate =2013-05-02}}</ref>。
[[非子]]提倡的“学本[[老]]”,将“”与“”链接再一起,认为“是成为万行法。吸取儒家仁思想,法家治理之生道法共冶一,成为汉朝早期的[[老治|老之治]]<ref>[http://www.chiculture.net/php/frame.php?id=/cnsweb/html/0302 道家儒家] {{zh}}</ref>。道家思想的核心是”,认为“是宇宙的本源,也是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notetag|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蕭呵!寥呵!立而不改,可以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名之曰道<ref>《老子》第25章</ref>}}。也就因道家的社不以自己主,而强调应对的智慧,因此利生息的需求,故而让汉初的[[老治|老之治]]有了实验的理<ref name="道家传统"/>。同也安定中[[士大夫]]失意儒家本位的官文化仍有揮的舞台<ref name="道家传统">{{cite web| language =zh-tw| publisher =台大哲系中研究室| title =道家传统介紹| url =http://homepage.ntu.edu.tw/~duhbauruei/5rso/materials/mt06.htm| author =杜保瑞| date =| accessdate =}}</ref>。


道家自老後來為兩晉大夫尚清,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德]][[玄]]。另外方士神仙之,自朝[[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為「[[道教]]之始<ref name="大乘文化"/>。
道家自老后来为两晉大夫尚清,南朝宋文帝下旨令[[何德]][[玄]]。另外方士神仙之,自朝[[道陵]]以符水禁咒之法成为“[[道教]]之始<ref name="大乘文化"/>。


===墨家===
===墨家===
{{main|墨家}}
{{main|墨家}}
[[墨家]]是[[子百家]]中主要派之一,立人[[墨翟]],[[戰國時期]]。<ref>{{cite web |author1=踐 |author2=葛榮晉 |title=墨翟墨家思想 |url=https://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0304 |website=中文化研究院 |location=香港 |language=中文 |access-date=2020-03-24 |archive-date=2020-11-04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01104193148/https://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0304 }}</ref>[[墨家]]主[[兼]]、[[非攻]]、[[尚]]、[[尚同]]。
[[墨家]]是[[子百家]]中主要派之一,立人[[墨翟]],[[战国时期]]。<ref>{{cite web |author1=踐 |author2=葛榮晉 |title=墨翟墨家思想 |url=https://www.chiculture.net/index.php?file=topic_description&old_id=0304 |website=中文化研究院 |location=香港 |language=中文 |access-date=2020-03-24 }}</ref>[[墨家]]主[[兼]]、[[非攻]]、[[尚]]、[[尚同]]。


墨家邏是中古代第一輯學體系,全球三大古典邏輯體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論為代表,三物分別為故、理、。《[[墨]]》是墨家邏的主要著作。
墨家邏是中古代第一辑学体系,全球三大古典邏辑体系之一,主要以三物论为代表,三物分别为故、理、。《[[墨]]》是墨家邏的主要著作。


===法家===
===法家===
第105行: 第95行:
== 帝国早期(汉唐) ==
== 帝国早期(汉唐) ==
===佛教哲学===
===佛教哲学===
[[佛教]]對於國習其他宗教也生了巨大的影。佛教印度入中,中人才有三世(去世、在世、未世)、[[六道]]、[[輪迴]],以及善[[果]]等念,才知道生有所從來,死知有所往。具在相信有三世<ref>{{cite book | author=欣德尊者 | title=您認識佛教?: 本書獻給希望去除煩惱的人 | publisher=臺灣上座部佛教院 | series=帕弟子叢 | year=2015 | isbn=978-986-88212-5-5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ew9zDwAAQBAJ&pg=PA185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185 | archive-date=2021-11-2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2021074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ew9zDwAAQBAJ&pg=PA185 }}</ref>。佛家認為,世物都是因和合而生;[[有情|生]]有生老病死,天有缺,花花落,生相成。佛教有[[六道]][[輪迴]]之世作而得福得,但其果若不報於現世而將報於來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定有果,或之自身,或之子,或世。同時還了悔罪植福、延壽薦亡、修德禳供祈念<ref>{{cite book | title=星佛教思想研究 | publisher=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series=星佛教研究叢 | year=2020 | isbn=978-986-5777-77-7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bUCEAAAQBAJ&pg=PA368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368 | archive-date=2021-11-2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20204713/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TbUCEAAAQBAJ&pg=PA368 }}</ref><ref>{{cite book | author=代佛敎學術叢刊編輯員會 | title=佛敎文化 | publisher=大乘文化出版社 | series=代佛敎學術叢刊 | year=1978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s-cGAAAAY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 | archive-date=2021-11-2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20204744/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s-cGAAAAYAAJ }}</ref><ref>{{cite book | title=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 publisher=北京言学院出版社 | year=1994 | isbn=978-7-5619-0353-7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mNIPAAAAY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3-4 | archive-date=2021-11-2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20204722/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mNIPAAAAYAAJ }}</ref><ref>{{cite book | title=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 publisher=巴蜀书社 | series= | year=2008 | isbn=978-7-80752-263-8 | url=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O8cQAQAAMAAJ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289 | archive-date=2021-11-20 |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211120204748/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O8cQAQAAMAAJ }}</ref>。
[[佛教]]对于国习其他宗教也生了巨大的影。佛教印度入中,中人才有三世(去世、在世、未世)、[[六道]]、[[轮回]],以及善[[果]]等念,才知道生有所从来,死知有所往。具在相信有三世<ref>{{cite book | author=欣德尊者 | title=您认识佛教?: 本书献給希望去除煩惱的人 | publisher=台湾上座部佛教院 | series=帕弟子叢 | year=2015 | isbn=978-986-88212-5-5 |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185 }}</ref>。佛家认为,世物都是因和合而生;[[有情|生]]有生老病死,天有缺,花花落,生相成。佛教有[[六道]][[轮回]]之世作而得福得寿,但其果若不报于现世而将报于来世。因信三世六道,故信善定有果,或之自身,或之子,或世。同时还了悔罪植福、延寿荐亡、修德禳供祈念<ref>{{cite book | title=星佛教思想研究 | publisher=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 series=星佛教研究叢 | year=2020 | isbn=978-986-5777-77-7 |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368 }}</ref><ref>{{cite book | author=代佛敎学术叢刊编辑员会 | title=佛敎文化 | publisher=大乘文化出版社 | series=代佛敎学术叢刊 | year=1978 |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 }}</ref><ref>{{cite book | title=佛教词语的构造与汉语词汇的发展 | publisher=北京言学院出版社 | year=1994 | isbn=978-7-5619-0353-7 |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3-4 }}</ref><ref>{{cite book | title=东晋佛教思想与文学研究 | publisher=巴蜀书社 | series= | year=2008 | isbn=978-7-80752-263-8 | | language=zh | access-date=2021-08-18 | page=289 }}</ref>。


佛陀之[[佛]],佛以[[果|因果]][[輪迴]],以五戒十善法為規律,藉以出世解脫佛家一主要思想﹐以轉變以及生死痛苦。以我、生、苦空方法﹐以上正等正覺並達致涅槃目的。為達此目的強調需要出世解脫,出世就是指必欲望,不自我修,解脫是在脫生存所帶來的痛苦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一步強調己救世<ref name="大乘文化"/>。
佛陀之[[佛]],佛以[[果|因果]][[轮回]],以五戒十善法为规律,藉以出世解脫佛家一主要思想﹐以转变以及生死痛苦。以我、生、苦空方法﹐以上正等正觉并达致涅槃目的。为达此目的强调需要出世解脫,出世就是指必欲望,不自我修,解脫是在脫生存所带来的痛苦目的。在[[大乘佛教]]根本精神更一步强调己救世<ref name="大乘文化"/>。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 (佛教)|苦]]与[[四谛#四諦三十二行|灭苦]]。[[四谛|四諦]]」學說是佛教教的核心,就是苦締、集諦、諦、道諦。[[苦 (佛教)|苦諦]]是佛教認為一切[[六道]]生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求不得、愛別離、五熾盛八苦所煎熬。些苦的死亡而束,因後並底地消失,而是繼續會在六道中輪迴不息,無論你生在[[天 (佛教)|天道]]、[[阿修道]]、[[人道]]、[[畜生道]]、[[鬼道]]是[[地獄道]],些痛苦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ref>{{cite web|language=zh-tw|title=基本佛 第五諦(一)苦諦|url=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5.htm|publisher=中台世界|accessdate=2009-02-02|deadurl=yes|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03234927/http://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5.htm|archivedate=2009-02-03}}</ref>佛教還認為,世物都是化不定的,沒有永叫做[[无常 (佛教)|常]]。對眾來說,因為於無敗壞法起貪著,則將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說無常故苦。集諦是生的原因。<ref>{{cite web
根据佛教,佛陀一生所教的内容主要就是知[[苦 (佛教)|苦]]与[[四谛#四諦三十二行|灭苦]]。[[四谛|四諦]]”学说是佛教教的核心,就是苦締、集諦、諦、道諦。[[苦 (佛教)|苦諦]]是佛教认为一切[[六道]]生都免不了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五熾盛八苦所煎熬。些苦的死亡而束,因后并底地消失,而是继续会在六道中轮回不息,无论你生在[[天 (佛教)|天道]]、[[阿修道]]、[[人道]]、[[畜生道]]、[[饿鬼道]]是[[地獄道]],些痛苦都是存在的,只是程度不同罷了。<ref>{{cite web|language=zh-tw|title=基本佛 第五諦(一)苦諦|url=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5.htm|publisher=中台世界|accessdate=2009-02-02}}</ref>佛教还认为,世物都是化不定的,沒有永叫做[[无常 (佛教)|常]]。对众来说,因为于无败坏法起貪著,则将造成身心的熾燃大苦,因此说无常故苦。集諦是生的原因。<ref>{{cite web
|language = zh-tw
|language = zh-tw
|title = 基本佛 第六諦(二)集諦
|title = 基本佛 第六諦(二)集諦
|url = 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6.htm
|url = 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6.htm
|publisher = 中台世界
|publisher = 中台世界
|accessdate = 2009-02-02
|accessdate = 2009-02-02
}}</ref>佛教认为世上沒有因之果,也沒有果之因。有情生之所以受苦,在明而六根受起爱执,而有生死的大苦聚集。佛教认为只要是在六道中轮回,就法避免受苦。有情生要想苦中真正的、底的解脫出,只有脫离轮回这个办法。<ref name="ctworld-a07">{{cite web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03234939/http://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6.htm
|archivedate = 2009-02-03
}}</ref>佛教認為世上沒有因之果,也沒有果之因。有情生之所以受苦,在明而六根受起愛執,而有生死的大苦聚集。佛教認為只要是在六道中輪迴,就法避免受苦。有情生要想苦中真正的、底的解脫出,只有脫離輪迴這個辦法。<ref name="ctworld-a07">{{cite web
|language = zh-tw
|language = zh-tw
|title = 基本佛 第七諦(三)諦、道諦
|title = 基本佛 第七諦(三)諦、道諦
|url = 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7.htm
|url = http://www.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7.htm
|publisher = 中台世界
|publisher = 中台世界
|accessdate = 2009-02-02
|accessdate = 2009-02-02
}}</ref>道諦了脫离轮回,必须进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尸|戒]]、[[三昧|定]]、[[智慧 (佛教)|慧]][[三]]。依[[八正道]],便可以到[[涅槃]],永远从轮回中解脫出,证得[[阿罗汉]]<ref name="ctworld-a07" />。
|deadurl = yes
|archiveurl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90203234611/http://ctworld.org.tw/meditation/02_a07.htm
|archivedate = 2009-02-03
}}</ref>道諦了脫離輪迴,必須進行修行。佛陀給出的方法主要[[尸|戒]]、[[三昧|定]]、[[智慧 (佛教)|慧]][[三]]。依[[八正道]],便可以到[[涅槃]],永遠從輪迴中解脫出,证得[[阿罗汉]]<ref name="ctworld-a07" />。


西末年,佛教地。佛教一入中,就和中國傳統文化充滿-{zh-hans:着; zh-hant:著;}-矛盾。不少[[儒生|文人]]排斥外文化,現過[[魏太武帝|北魏太武帝]]和[[周武帝|北周武帝]]的次大模[[三武灭佛|佛事件]]。但經過東漢魏晉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的本土文化從對抗走向適應相互影。南北朝期,佛教南到北,從東到西,跨地,跨界的開來。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件下,形成了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中佛教]]。中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成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支撐,方面都生很深的影。中佛教展到隋唐,入鼎盛期。
西末年,佛教地。佛教一入中,就和中国传统文化充-{zh-hans:着; zh-hant:著;}-矛盾。不少[[儒生|文人]]排斥外文化,现过[[魏太武帝|北魏太武帝]]和[[周武帝|北周武帝]]的次大模[[三武灭佛|佛事件]]。但经过东汉魏晉二百多年的磨合,佛教的本土文化从对抗走向适应相互影。南北朝期,佛教南到北,从东到西,跨地,跨界的广开来。在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件下,形成了具特色的[[汉传佛教|中佛教]]。中佛教和儒家、道家一,成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撐,方面都生很深的影。中佛教展到隋唐,入鼎盛期。


== 帝国中晚期(宋元明清) ==
== 帝国中晚期(宋元明清) ==


== 近代及当代 ==
== 近代及当代 ==
在清末洋務運動,以及1894年[[甲午戰爭]]之,首先由[[中山]]首的革命派起,西方的[[自由主]]、[[天]]、[[力分立]]...等西方[[自由主]]、[[民主主]]的思潮引,使得儒家思想及傳統始衰退,變為代中主流。20世的中,由首先得的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主]]思想,以[[中山]]、[[胡]]、[[蔡元培]],其次是[[列主]]思想,以[[陳獨秀]]、[[李大钊]]、[[毛澤東]]代表,最是[[新儒家]]思想与傳統的回
在清末洋务运动,以及1894年[[甲午战争]]之,首先由[[中山]]首的革命派起,西方的[[自由主]]、[[天]]、[[力分立]]...等西方[[自由主]]、[[民主主]]的思潮引,使得儒家思想及传统始衰退,变为代中主流。20世的中,由首先得的是西方的[[自由民主主]]思想,以[[中山]]、[[胡]]、[[蔡元培]],其次是[[列主]]思想,以[[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代表,最是[[新儒家]]思想与传统的回


1919车的[[五四運動]],象徵傳統思想系走向窮途末路。[[新文化運動]]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賽先生」([[科]])的口。西化派的袖[[胡]]接受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和經「西化的主視傳統與現為對立的兩極傳統代化的絆石,想用西方民主和科代替傳統思想。他大力提倡[[约翰·杜威|杜威]]的[[實驗]],承杜威主張點點滴滴的步那[[改良主]],但杜威重外在件的程序性,而胡適則提倡,小心求証」,把重點轉移到心理方面。胡的改良主義無法解決當時國內憂外患的問題,取而代之的是越越激的思想,[[列主]]即成為時代思潮的主流,西化派被批評為替[[帝]]旗吶喊的落伍思想。<ref name="〈从典範轉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述先:[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539.html 〈从典範轉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1997)</ref>
1919车的[[五四运动]],象征传统思想系走向窮途末路。[[新文化运动]]提出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的口。西化派的袖[[胡]]接受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和经“西化的主视传统与现为对立的两极传统代化的絆石,想用西方民主和科代替传统思想。他大力提倡[[约翰·杜威|杜威]]的[[实验]],承杜威主张点点滴滴的步那[[改良主]],但杜威重外在件的程序性,而胡适则提倡,小心求証”,把重点转移到心理方面。胡的改良主义无法解決当时国内憂外患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越越激的思想,[[列主]]即成为时代思潮的主流,西化派被批评为替[[帝]]旗吶喊的落伍思想。<ref name="〈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述先:[http://www.aisixiang.com/data/14539.html 〈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1997)</ref>


[[毛澤東]]原是改良派,後來才越越激革命派。他曾受《[[新潮]]》和胡的影,一度主[[性解放]]。在憂外患的威下,西方的[[自由主]]和[[人主]]根本展,有理想的青年人傾向[[集]]。毛澤東否定傳統選擇[[列主]],以[[階級鬥爭]]」為綱開創民革命的新理。毛澤東於傳統,但他所取的不是儒家仁[[中庸]]的大傳統,而是民起的小傳統,文革[[破四]]、[[批林批孔]],目的正是要底摧毀被譴責為「封建的大傳統。毛澤東否定仁中庸等原儒家精神無關,卻和代以政治化的儒家,特是明清制下的[[威主]]有一定關連。文革以,中共領導人喜歡談儒家,但主思想仍是列毛思想,儒家思想至多佔支援地位。<ref name="〈从典範轉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毛泽东]]原是改良派,后来才越越激革命派。他曾受《[[新潮]]》和胡的影,一度主[[性解放]]。在憂外患的威下,西方的[[自由主]]和[[人主]]根本展,有理想的青年人傾向[[集]]。毛泽东否定传统选择[[列主]],以[[阶级斗争]]”为纲开创了民革命的新理。毛泽东于传统,但他所取的不是儒家仁[[中庸]]的大传统,而是民起的小传统,文革[[破四]]、[[批林批孔]],目的正是要底摧毀被譴责为“封建的大传统。毛泽东否定仁中庸等原儒家精神无关,卻和代以政治化的儒家,特是明清制下的[[威主]]有一定关连。文革以,中共领导人喜欢谈儒家,但主思想仍是列毛思想,儒家思想至多佔支援地位。<ref name="〈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儒家傳統仍有活力,代[[新儒家]]明回歸傳統,主過對傳統的重新闡和改造,吸西方代的成就,重新恢復傳統的活力以振並貢獻於世界。[[梁漱溟]]首先挺身而出,他終極嚮往是佛家,但了生存,中必先吸以前進為導向的西方成就,然進與後退向的中文化,最才皈依以退為導向的佛家境界。[[熊十力]]了印度哲宗《[[易]]》,造《新唯識論》作新儒家的始祖。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史家[[穆]]、政治家[[]]都決反共,認為產黨徹底破壞傳統是錯的。[[唐君毅]]、[[牟宗三]]西方哲都有深入理解,唐君毅撰《哲》,遍及流行的西方哲潮流,而[[黑格]]的絕對[[唯心]],致力融合中西哲。牟宗三精研[[邏]],承[[康德]]的批判哲,反出中土三教肯定了他智的直覺」証。他維護傳統的心性之要以曲通方式「學統」與「統」,以吸西方的民主。<ref name="〈从典範轉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儒家传统仍有活力,代[[新儒家]]明回归传统,主过对传统的重新闡和改造,吸西方代的成就,重新恢复传统的活力以振并贡献于世界。[[梁漱溟]]首先挺身而出,他终极嚮往是佛家,但了生存,中必先吸以前进为导向的西方成就,然进与后退向的中文化,最才皈依以退为导向的佛家境界。[[熊十力]]了印度哲宗《[[易]]》,造《新唯识论》作新儒家的始祖。弟子[[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史家[[穆]]、政治家[[]]都決反共,认为产党彻底破坏传统是錯的。[[唐君毅]]、[[牟宗三]]西方哲都有深入理解,唐君毅撰《哲》,遍及流行的西方哲潮流,而[[黑格]]的绝对[[唯心]],致力融合中西哲。牟宗三精研[[邏]],承[[康德]]的批判哲,反出中土三教肯定了他智的直觉”証。他维护传统的心性之要以曲通方式“学统”与“统”,以吸西方的民主。<ref name="〈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新儒家認為,儒家天道性命相的思想古常新,生生不已的天道,内在人而成超越心性的根源,透内在的體認與恭行實現個體生命之中,再通推己及人,理想實現在群生活之内。但中國傳統向来不重抽象的思辨,新儒家卻通過對[[康德]]、[[黑格]]的吸,而大了野,並體認到自己傳統的限制;「[[内外王]]的方式,不能實現仁政的理想,反而生了制暴政,缺少抽象的架使科學發展也大受局限。故新儒家沒有排斥民主科学的理想,但在人生意的追求方面,仍然傳統,强调人人生俱超越的心性根源。<ref name="〈从典範轉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新儒家认为,儒家天道性命相的思想古常新,生生不已的天道,内在人而成超越心性的根源,透内在的体认与恭行实现个体生命之中,再通推己及人,理想实现在群生活之内。但中国传统向来不重抽象的思辨,新儒家卻通过对[[康德]]、[[黑格]]的吸,而大了野,并体认到自己传统的限制;“[[内外王]]的方式,不能实现仁政的理想,反而生了制暴政,缺少抽象的架使科学发展也大受局限。故新儒家沒有排斥民主科学的理想,但在人生意的追求方面,仍然传统,强调人人生俱超越的心性根源。<ref name="〈从典范转移的角度看代中思想之局〉"/>


== 比较哲学 ==
== 比较哲学 ==
;中和西方哲
;中和西方哲
代新儒家如[[方美]]、[[牟宗三]]認為,儒家哲在超越的,[[西方哲]]是外在超越的。[[安哲]]認為,西方哲注重追求超越性的真理;而中注重追求[[道]]、造自己。代西方哲批判其超性而展出的新哲思想,使者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代新儒家如[[方美]]、[[牟宗三]]认为,儒家哲在超越的,[[西方哲]]是外在超越的。[[安哲]]认为,西方哲注重追求超越性的真理;而中注重追求[[道]]、造自己。代西方哲批判其超性而展出的新哲思想,使者具有更多的相通性。


;中和印度哲
;中和印度哲
和[[印度哲]]相比,來說,中注人,而印度哲注物。以唯物主而言,傳統上,印度唯物主首先建立在崇拜神的宗教的底批判的基上,認為宗教的存在是求物真理的障;相而言,中唯物主家大多認為宗教未必妨人的修身,因此只有少者如[[王充]]、[[范縝]]等崇拜神的宗教作激烈的批判。
和[[印度哲]]相比,来说,中注人,而印度哲注物。以唯物主而言,传统上,印度唯物主首先建立在崇拜神的宗教的底批判的基上,认为宗教的存在是求物真理的障;相而言,中唯物主家大多认为宗教未必妨人的修身,因此只有少者如[[王充]]、[[范縝]]等崇拜神的宗教作激烈的批判。


== 中西哲 ==
== 中西哲 ==
古代夏沒有哲。前人沒有分科別類傳統,著作通常文史哲混,故此有中、西哲是否相同之
古代夏沒有哲。前人沒有分科别类传统,著作通常文史哲混,故此有中、西哲是否相同之


古代中國並無「學」漢語裡學」出自日本者[[西周 (启蒙家)|西周]](1829—1897年)在其《百一新》(1874)中對「philosophy」的翻,直到1902年中人才在《[[新民叢]]》的一篇文章里將「學」以回溯的方式思想<ref>《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導論部份。</ref>。1950年代起,中學術研究受前蘇聯甚深,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學」<ref>志田:《近代中》(上海:旦大出版社,2003),頁271-273。</ref>。若以此西方哲者皆有{{le|踐哲|Practical philosophy}},但唯西方哲有[[形式邏]]。因此有者{{ who }}主中西哲學並無,而形式邏輯則獨立成科。
古代中国并无“学”汉语里学”出自日本者[[西周 (启蒙家)|西周]](1829—1897年)在其《百一新》(1874)中对“philosophy”的翻,直到1902年中人才在《[[新民叢]]》的一篇文章里将“学”以回溯的方式思想<ref>《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导论部份。</ref>。1950年代起,中学术研究受前苏联甚深,思想史的研究,都套用学”<ref>志田:《近代中》(上海:旦大出版社,2003),頁271-273。</ref>。若以此西方哲者皆有{{le|踐哲|Practical philosophy}},但唯西方哲有[[形式邏]]。因此有者{{ who }}主中西哲学并无,而形式邏辑则独立成科。


== 注释 ==
== 注释 ==
第161行: 第145行:
== 参见 ==
== 参见 ==
* [[中国哲学简史]]
* [[中国哲学简史]]
* [[中學書電子化計劃]]
* [[中学书电子化计划]]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2}}
{{reflist}}


== 延伸阅读 ==
== 延伸阅读 ==
第176行: 第160行:
== 外部链接 ==
== 外部链接 ==
*商戈令:〈[http://www.lhp.sdu.edu.cn/__local/0/A4/FD/A4CECE2558CA0031F3208935999_1CD6327C_A3AB7.pdf 图像、丛生与间性——探源中国哲学的新路径] 〉。
*商戈令:〈[http://www.lhp.sdu.edu.cn/__local/0/A4/FD/A4CECE2558CA0031F3208935999_1CD6327C_A3AB7.pdf 图像、丛生与间性——探源中国哲学的新路径] 〉。
*安乐哲:〈[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212201614/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9850264 活着的中国哲学]〉。
*安乐哲:〈[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9850264 活着的中国哲学]〉。
*李明辉:〈[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71747265504848574850484854 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 〉。
*李明辉:〈[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71747265504848574850484854 关于“中国哲学之正当性问题”的一个批注] 〉。
*李晨阳:〈[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8422876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
*李晨阳:〈[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48422876 全球华人与中国哲学的世界性] 〉。
*嘉映:[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46.html 〈移植代中〉] (2006)
*嘉映:[http://www.aisixiang.com/data/12146.html 〈移植代中〉] (2006)
*倪梁康:[http://www.aisixiang.com/data/26987.html 〈漢語的合法性問題〉] (2009)
*倪梁康:[http://www.aisixiang.com/data/26987.html 〈汉语的合法性问题〉] (2009)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160.html 〈今中中的普遍主義與特殊主〉] (2010)
*:[http://www.aisixiang.com/data/32160.html 〈今中中的普遍主义与特殊主〉] (2010)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1819.html 〈中學現代形的可能性件〉] (2011)
*:[http://www.aisixiang.com/data/41819.html 〈中学现代形的可能性件〉] (2011)
*笑敢:[http://www.aisixiang.com/data/35657.html 〈簡論的身份、角色功能〉] (2010)
*笑敢:[http://www.aisixiang.com/data/35657.html 〈简论的身份、角色功能〉] (2010)
*李幼蒸:〈[http://www.confuchina.com/01%20zong%20lun/zhongguozhexue%20fuhaoxue.htm 中和符號學] 〉。
*李幼蒸:〈[http://www.confuchina.com/01%20zong%20lun/zhongguozhexue%20fuhaoxue.htm 中和符号学] 〉。
*黑山著,周大興譯:〈[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newsletter/33/33-117-126.pdf 古代中的原初存有] 〉。
*黑山著,周大兴译:〈[http://www.litphil.sinica.edu.tw/home/publish/PDF/newsletter/33/33-117-126.pdf 古代中的原初存有] 〉。
*黄勇:〈[http://xb.hznu.edu.cn/hsdx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40402 如何在西方哲学语境中做中国哲学:以儒学研究为例] 〉。
*黄勇:〈[http://xb.hznu.edu.cn/hsdxb/oa/DArticle.aspx?type=view&id=20140402 如何在西方哲学语境中做中国哲学:以儒学研究为例] 〉。
*安乐哲:〈[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212201614/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9850264 活着的中国哲学]〉。
*安乐哲:〈[http://www.nssd.org/articles/article_read.aspx?id=669850264 活着的中国哲学]〉。
*:[https://web.archive.org/web/20160313224434/http://big.hi138.com/zhexue/zhongguozhexue/200808/87846.asp 〈的特〉](2008)
*:[http://big.hi138.com/zhexue/zhongguozhexue/200808/87846.asp 〈的特〉](2008)
*:[http://big.hi138.com/zhexue/zhongguozhexue/200605/13929.asp 〈史〉] (2006)
*:[http://big.hi138.com/zhexue/zhongguozhexue/200605/13929.asp 〈史〉] (2006)
{{-}}
{{-}}
{{Philosophy navigation}}
{{Philosophy navigation}}
第196行: 第180行:


[[Category:中国哲学| ]]
[[Category:中国哲学| ]]
[[Category:中思想]]
[[Category:中思想]]
[[Category:中国文化]]
[[Category:中国文化]]
[[Category:方哲]]
[[Category:方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