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导入1个版本:​导入页面)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同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是有關[[上古漢語]]語音的假說,指上古音韻尾不明的[[陰聲韻]]其韻尾為[[濁輔音]]<ref name=丁>{{Cite paper|author =丁邦新|title =上古陰聲字濁輔音韻尾存在的證據及其消失的年代|url =http://ctma.nccu.edu.tw/chibulletin/files/paper/172_30f1efa9.pdf|authorlink =丁邦新|journal =|access-date =2022-04-12|archive-date =2022-04-12|archive-url =https://web.archive.org/web/20220412051744/http://ctma.nccu.edu.tw/chibulletin/files/paper/172_30f1efa9.pdf}}</ref>。[[陸志韋]]、[[李方桂]]、[[丁邦新]]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陰聲韻用[[清濁音|濁]][[塞音]](-[[IPA b|b]] 、-[[IPA d|d]]、-[[IPA g|g]])作韻尾,故可以和入聲韻通押。這樣則上古漢語中沒有[[開音節]],這樣的語言是否存在還需要[[語言類型學]]相關研究的支持。但是即使這樣,陰聲韻和陽聲韻、入聲韻相對的地位沒有改變,被劃入陰聲韻的字也沒有改變類別。
'''上古漢語濁輔音韻尾假說'''是有關[[上古漢語]]語音的假說,指上古音韻尾不明的[[陰聲韻]]其韻尾為[[濁輔音]]<ref name=丁>{{Cite paper|author =丁邦新|title =上古陰聲字濁輔音韻尾存在的證據及其消失的年代|url =http://ctma.nccu.edu.tw/chibulletin/files/paper/172_30f1efa9.pdf||journal =|access-date =2022-04-12}}</ref>。[[陸志韋]]、[[李方桂]]、[[丁邦新]]等學者認為,上古漢語中陰聲韻用[[清濁音|濁]][[塞音]](-[[IPA b|b]] 、-[[IPA d|d]]、-[[IPA g|g]])作韻尾,故可以和入聲韻通押。這樣則上古漢語中沒有[[開音節]],這樣的語言是否存在還需要[[語言類型學]]相關研究的支持。但是即使這樣,陰聲韻和陽聲韻、入聲韻相對的地位沒有改變,被劃入陰聲韻的字也沒有改變類別。


==證據==
== 證據 ==
以《詩小雅·出車》一章為例,按[[中古漢語]]擬音:
以《詩小雅·出車》一章為例,按[[中古漢語]]擬音:
: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我出我車,于彼牧矣。自天子所,謂我來矣。
第11行: 第11行:
又如賴、懶、癩擁有同一聲旁,故推斷其韻尾分別為[*[[IPA d|-d]]]、[*[[IPA n|-n]]]、[*[[IPA t|-t]]]<ref name=丁/>。
又如賴、懶、癩擁有同一聲旁,故推斷其韻尾分別為[*[[IPA d|-d]]]、[*[[IPA n|-n]]]、[*[[IPA t|-t]]]<ref name=丁/>。


==质疑==
== 质疑 ==
* [[王力 (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如果陰聲韻有一套濁輔音韻尾,那么上古汉语将会成为[[開音節]]十分贫乏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不可能存在的。王力否认上古汉语有过非[[鼻音 (辅音)|鼻音]]濁輔音韻尾<ref name=姚>{{Cite paper|author=姚菁|title=上古汉语塞音韵尾研究综述|url=https://pay.cnki.net/zscsdoc/download?flag=cnkispace&plat=cnkispace&filename=FJLW2011S1041&dbtype=CJFD&year=2011&dtype=pdf}}</ref>;
* [[王力 (语言学家)|王力]]指出,如果陰聲韻有一套濁輔音韻尾,那么上古汉语将会成为[[開音節]]十分贫乏的语言,这种语言是不可能存在的。王力否认上古汉语有过非[[鼻音 (辅音)|鼻音]]濁輔音韻尾<ref name=姚>{{Cite paper|author=姚菁|title=上古汉语塞音韵尾研究综述|url=https://pay.cnki.net/zscsdoc/download?flag=cnkispace&plat=cnkispace&filename=FJLW2011S1041&dbtype=CJFD&year=2011&dtype=pdf}}</ref>;
* [[陈新雄]]指出,清浊辅音间相差细微,如果构拟濁輔音韻尾,陰聲韻和入声韵的关系就会更为密切,平上声与入声的关系也应该和去声与入声的关系一样密切,但事实不支持这点<ref name=姚 />;
* [[陈新雄]]指出,清浊辅音间相差细微,如果构拟濁輔音韻尾,陰聲韻和入声韵的关系就会更为密切,平上声与入声的关系也应该和去声与入声的关系一样密切,但事实不支持这点<ref name=姚 />;
* [[何九盈]]指出,许多古音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方言资料的印证,但上古汉语浊辅音韵尾假说没有残存痕迹和[[方言]]资料的印证<ref name=姚 />。
* [[何九盈]]指出,许多古音现象都可以或多或少地得到方言资料的印证,但上古汉语浊辅音韵尾假说没有残存痕迹和[[方言]]资料的印证<ref name=姚 />。


==消失過程==
== 消失過程 ==
假如陰聲字有韻尾,[ [[IPA b|-b]]]、[ [[IPA g|-g]]]及[ [[IPA d|-d]]]應該存在,並逐漸消失。由於《詩經》並無[ [[IPA b|-b]]]與[ [[IPA p|-p]]]押韻的痕跡,故此可認為上古早期的[*[[IPA b|-b]]]演變成[*[[IPA d|-d]]]。根據存世文獻的押韻原則,[*[[IPA g|-g]]]應從[[東漢]]末年消失。[*[[IPA d|-d]]]則最遲在[[陳代|陳]]亡時消失<ref name=丁/>。
假如陰聲字有韻尾,[ [[IPA b|-b]]]、[ [[IPA g|-g]]]及[ [[IPA d|-d]]]應該存在,並逐漸消失。由於《詩經》並無[ [[IPA b|-b]]]與[ [[IPA p|-p]]]押韻的痕跡,故此可認為上古早期的[*[[IPA b|-b]]]演變成[*[[IPA d|-d]]]。根據存世文獻的押韻原則,[*[[IPA g|-g]]]應從[[東漢]]末年消失。[*[[IPA d|-d]]]則最遲在[[陳代|陳]]亡時消失<ref name=丁/>。


此外,丁邦新也推测上古音有濁輔音韻尾“*-gw”(从[[魏晋]]时期消失)和*-r(从[[西汉]]末年消失)<ref name=丁/>。
此外,丁邦新也推测上古音有濁輔音韻尾“*-gw”(从[[魏晋]]时期消失)和*-r(从[[西汉]]末年消失)<ref name=丁/>。


==參考文獻==
== 參考文獻 ==
{{Reflist}}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