噶倫: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員 → 员 (3), 內 → 内 (2), 西藏自治區 → 西藏自治区, 全國 → 全国, 國 → 国 (6), 學 → 学, 會 → 会 (2), 長 → 长, 與 → 与 (2), 軍 → 军 (4), 黨 → 党 (2), 間 → 间, 務 → 务 (4), 漢 → 汉, 語 → 语, 華 → 华 (2), 權 → 权, 將 → 将 (2), 領 → 领, 協 → 协 (2), 動 → 动, 爾 → 尔 (9), 發 → 发, 門 → 门, 號 → 号, 羅 → 罗 (2), 圖 → 图, 簡 → 简, 稱 → 称 (4), 為 → 为 (11), 於 → 于 (2), 屬 → 属, 議 → 议, 靈 → 灵, 頓 → 顿, 騰 → 腾, 薩 → 萨 (4), 複 → 复, 點 → 点, 貢 → 贡, 達 → 达 (7), 懷 → 怀, 貝 → 贝, 館 → 馆, 選 → 选 (3), 並 → 并 (4), 後 → 后 (7), 倫 → 伦 (22), 論 → 论 (3), 書 → 书 (5), 聯 → 联, 幾 → 几, 歷 → 历…)
(机器人:移除无用的模板;整理源码)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File:Bundesarchiv Bild 135-S-13-11-31, Tibetexpedition, Minister.jpg|缩略图||250px|噶廈的四位噶伦,拍摄于1938年[[五世热振]]摄政时期]]
[[File:Bundesarchiv Bild 135-S-13-11-31, Tibetexpedition, Minister.jpg|thumb|right|250px|噶廈的四位噶伦,拍摄于1938年[[五世热振]]摄政时期]]
'''噶伦'''({{bo|z=བཀའ་བློན་|w=bka' blon|t=Kalön}}),一作'''噶布伦'''、噶卜伦、噶隆,是[[清朝]][[西藏]]官府[[噶廈]]的长官,“綜理藏务”<ref>《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ref>。书面语称'''顿那东'''(mdun na vdon),尊称为'''夏卜拜'''(zhabs pad)。首席噶伦称为[[噶伦赤巴]]。
'''噶伦'''({{bo|z=བཀའ་བློན་|w=bka' blon|t=Kalön}}),一作'''噶布伦'''、噶卜伦、噶隆,是[[清朝]][[西藏]]官府[[噶廈]]的长官,“綜理藏务”<ref>《清史稿》卷一百一十七职官志</ref>。书面语称'''顿那东'''(mdun na vdon),尊称为'''夏卜拜'''(zhabs pad)。首席噶伦称为[[噶伦赤巴]]。


[[吐蕃]]时即有“[[大贡论]]”(论茝)等诸“论”之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将[[準噶尔]]蒙古兵逐出西藏,并护送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格桑嘉措]]进入拉萨。同时废除[[第巴]]官职,置噶伦三员,共同辅佐达赖喇嘛掌政。[[雍正]]元年(1723年),噶伦员額改为五人。雍正三年(1725年),封噶伦[[康济鼐]]为[[贝子]],命其总理藏内事务,由噶伦[[阿尔布巴]]等协理。然而各噶伦之间明争暗闘,各自为政。雍正五年(1727年),康济鼐为阿尔布巴、[[隆布鼐]]一党所杀。另一噶伦[[頗罗鼐]]平定了[[阿尔布巴之乱]],被乾隆皇帝封为札萨克郡王,主持藏政。但頗罗鼐死后,其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心怀异志,被[[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 (清朝)|拉布敦]]斬杀,其党羽遂后发动叛乱。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军入藏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并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正式设立噶廈衙门,定噶伦员額为四人,三俗一僧,正三品。噶廈始置时的四噶伦为辅国公班第达、札萨克台吉策棱旺札勒、色裕特塞布腾、喇嘛尼玛嘉木燦。此后,西藏大部分地方的日常行政事务,由噶伦擬定后呈送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批准施行。噶伦的任命是由噶廈提名四五人,达赖喇嘛通常从中选择。<ref name="GoldsteinRimpoche1989">{{cite book|author1=Melvyn C. Goldstein|author2=Gelek Rimpoche|author-link2=阿旺杰丹格列朗杰|title=''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url=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k3BijVR0dVcC&pg=PA14|date=January 1989|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978-0-520-06140-8|pages=13–14}}{{en}}</ref>
[[吐蕃]]时即有“[[大贡论]]”(论茝)等诸“论”之官。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清军将[[準噶尔]]蒙古兵逐出西藏,并护送达赖喇嘛转世灵童[[格桑嘉措]]进入拉萨。同时废除[[第巴]]官职,置噶伦三员,共同辅佐达赖喇嘛掌政。[[雍正]]元年(1723年),噶伦员額改为五人。雍正三年(1725年),封噶伦[[康济鼐]]为[[贝子]],命其总理藏内事务,由噶伦[[阿尔布巴]]等协理。然而各噶伦之间明争暗闘,各自为政。雍正五年(1727年),康济鼐为阿尔布巴、[[隆布鼐]]一党所杀。另一噶伦[[頗罗鼐]]平定了[[阿尔布巴之乱]],被乾隆皇帝封为札萨克郡王,主持藏政。但頗罗鼐死后,其子[[珠尔默特那木札勒]]心怀异志,被[[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 (清朝)|拉布敦]]斬杀,其党羽遂后发动叛乱。乾隆十六年(1751年),清军入藏平定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之乱,并颁布《[[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正式设立噶廈衙门,定噶伦员額为四人,三俗一僧,正三品。噶廈始置时的四噶伦为辅国公班第达、札萨克台吉策棱旺札勒、色裕特塞布腾、喇嘛尼玛嘉木燦。此后,西藏大部分地方的日常行政事务,由噶伦擬定后呈送驻藏大臣及达赖喇嘛批准施行。噶伦的任命是由噶廈提名四五人,达赖喇嘛通常从中选择。<ref name="GoldsteinRimpoche1989">{{cite book|author1=Melvyn C. Goldstein|author2=Gelek Rimpoche||title=''A History of Modern Tibet, 1913-1951: The Demise of the Lamaist State''||date=1989-01|publisher=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isbn=978-0-520-06140-8|pages=13–14}}{{en}}</ref>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将军[[福康安]]领兵[[廓尔喀之役|击退廓尔喀入侵]]。为整治西藏吏制,乾隆皇帝下諭頒行福康安所奏《[[欽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定噶伦年俸为白银一百两、大緞四匹,并撥給公田。如遇出缺,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于噶廈四品官(即戴琫、仔琫、商卓特巴)中揀选,并奏请朝廷补放。<ref>《卫藏通志》卷十二《乾隆五十八年欽定西藏章程》</ref>噶伦权位頗重,号称“四相”。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大将军[[福康安]]领兵[[廓尔喀之役|击退廓尔喀入侵]]。为整治西藏吏制,乾隆皇帝下諭頒行福康安所奏《[[欽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定噶伦年俸为白银一百两、大緞四匹,并撥給公田。如遇出缺,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喇嘛于噶廈四品官(即戴琫、仔琫、商卓特巴)中揀选,并奏请朝廷补放。<ref>《卫藏通志》卷十二《乾隆五十八年欽定西藏章程》</ref>噶伦权位頗重,号称“四相”。
第10行: 第10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30em}}
{{reflist}}

=== 来源 ===
=== 来源 ===
{{refbegin}}
{{refbegin}}
第28行: 第27行:


{{-}}
{{-}}
{{清朝西藏}}


[[Category:噶伦| ]]
[[Category:噶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