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拉基昂行動: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Gjm留言 | 贡献
无编辑摘要
 

(未显示3个用户的4个中间版本)

第9行: 第9行:
|image=
|image=
|caption=奪回白俄羅斯後,開進明斯克的蘇軍T-34戰車
|caption=奪回白俄羅斯後,開進明斯克的蘇軍T-34戰車
|partof=[[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蘇戰爭]]
|partof=[[第二次世界大戰]][[战争]]
|place=[[蘇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
|place=[[蘇聯]][[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白俄羅斯]]
|date=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31日
|date=1944年6月22日-1944年8月31日
第15行: 第15行:
|combatant1={{flag|Nazi Germany}}
|combatant1={{flag|Nazi Germany}}
|combatant2={{flag|USSR|1936}}
|combatant2={{flag|USSR|1936}}
|commander1={{flagicon|Nazi Germany}} [[恩斯特·布施]]<br />{{flagicon|Nazi Germany}} [[瓦爾特·莫德爾]]<br />{{flagicon|Nazi Germany}} [[漢斯·約爾丹]] <br />{{flagicon|Nazi Germany}} [[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br />{{flagicon|Nazi Germany}} [[庫爾特·馮·蒂普爾斯克瑞奇]]<br />{{flagicon|Nazi Germany}} [[瓦爾特·魏斯]]
|commander1={{flagicon|Nazi Germany}} [[恩斯特·布施]]<br>{{flagicon|Nazi Germany}} [[瓦爾特·莫德爾]]<br>{{flagicon|Nazi Germany}} [[漢斯·約爾丹]] <br>{{flagicon|Nazi Germany}} [[喬爾格-漢斯·萊因哈特]]<br>{{flagicon|Nazi Germany}} [[庫爾特·馮·蒂普爾斯克瑞奇]]<br>{{flagicon|Nazi Germany}} [[瓦爾特·魏斯]]
|commander2={{nowrap|{{flagicon|USSR|1936}} [[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br />{{flagicon|USSR|1936}} [[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朱可夫|格奧爾吉·朱可夫]]<br />{{flagicon|USSR|1936}} [[霍夫漢內斯·巴格拉米揚]]<br />{{flagicon|USSR|1936}} [[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br />{{flagicon|USSR|1936}} [[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br />{{flagicon|USSR|1936}} [[馬特維·扎哈羅夫]]
|commander2={{nowrap|{{flagicon|USSR|1936}} [[亞歷山大·華西列夫斯基]]}}<br>{{flagicon|USSR|1936}} [[格奥尔基·康斯坦丁诺维奇·朱可夫]]<br>{{flagicon|USSR|1936}} [[霍夫漢內斯·巴格拉米揚]]<br>{{flagicon|USSR|1936}} [[伊萬·切爾尼亞霍夫斯基]]<br>{{flagicon|USSR|1936}} [[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br>{{flagicon|USSR|1936}} [[馬特維·扎哈羅夫]]
|strength1='''德國方面來源:'''<br />1,031,760人<br />800輛戰車<br />530門自走砲<br />10,090門火砲與迫擊砲<br />1,000—1,300架飛機<br />'''薩羅卡方面來源:'''<br />800,000人<br />{{nowrap|(其中400,000為支援部隊)}}<br />'''葛蘭茨與豪斯方面來源:'''<br />850,000人<br />'''福萊瑟方面來源:'''<br />486,493人<br />118輛戰車<br />377門自走砲<br />2,589門火砲<br />602架飛機
|strength1='''德國方面來源:'''<br>1,031,760人<br>800輛戰車<br>530門自走砲<br>10,090門火砲與迫擊砲<br>1,000—1,300架飛機<br>'''薩羅卡方面來源:'''<br>800,000人<br>{{nowrap|(其中400,000為支援部隊)}}<br>'''葛蘭茨與豪斯方面來源:'''<br>850,000人<br>'''福萊瑟方面來源:'''<br>486,493人<br>118輛戰車<br>377門自走砲<br>2,589門火砲<br>602架飛機
|strength2='''蘇聯方面來源:'''<br/>240萬人<br />36,000門火砲<br />5,000輛戰車<br />5,000架飛機<br />'''薩羅卡方面來源:'''<br />170萬人<br />2,715輛戰車<br />1,355門自走砲<br />10,563門火砲<br />11,514門迫擊砲<br />306門火箭砲<br />5,327架飛機<br />'''葛蘭茨與豪斯方面來源:'''<br />1,670,300人<br />5,818輛戰車<br />32,968門火砲<br />7,790架飛機<br />'''福萊瑟方面來源:'''<br />2,331,700名蘇軍士兵<br />79,900名波軍士兵<br />2,715輛戰車<br />1,355門自走砲<br />24,363門火砲
|strength2='''蘇聯方面來源:'''<br>240萬人<br>36,000門火砲<br>5,000輛戰車<br>5,000架飛機<br>'''薩羅卡方面來源:'''<br>170萬人<br>2,715輛戰車<br>1,355門自走砲<br>10,563門火砲<br>11,514門迫擊砲<br>306門火箭砲<br>5,327架飛機<br>'''葛蘭茨與豪斯方面來源:'''<br>1,670,300人<br>5,818輛戰車<br>32,968門火砲<br>7,790架飛機<br>'''福萊瑟方面來源:'''<br>2,331,700名蘇軍士兵<br>79,900名波軍士兵<br>2,715輛戰車<br>1,355門自走砲<br>24,363門火砲
| casualties1 =损失约450,000人<br />(200,000人陣亡、被俘<br />250,000人受傷)<br />2,000輛坦克<br />57,000輛運輸車
| casualties1 =损失约450,000人<br>(200,000人陣亡、被俘<br>250,000人受傷)<br>2,000輛坦克<br>57,000輛運輸車
| casualties2 =损失770,888人<br />(180,040阵亡和失踪 <br />590,848伤病)<br />2,957輛坦克<br />2,447門火炮<br />822架飛機}}
| casualties2 =损失770,888人<br>(180,040阵亡和失踪 <br>590,848伤病)<br>2,957輛坦克<br>2,447門火炮<br>822架飛機}}
{{Campaignbox Axis-Soviet War}}
{{Campaignbox Axis-Soviet War}}
{{Campaignbox Stalin's ten blows}}
{{Campaignbox Stalin's ten blows}}
第26行: 第26行: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


'''巴格拉基昂行動'''({{lang-ru|'''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格魯吉亞人]]將軍[[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德國第4軍團|第4軍團]]、[[德國第3裝甲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德國第9軍團|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意志國防軍|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ref>Zaloga,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7.</ref>。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link-en|赫爾曼·卡根霍茲|Hermann Gackenholz}}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ref>{{de}}《1944年中央集軍的崩潰》(Der Zusammenbruch der Heeresgruppe Mitte 1944),Hermann Gackenholz著,Verlag Bernard & Graefe出版(1960年),第474頁。</ref>」。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巴格拉基昂行動'''({{lang-ru|'''Oперация Багратион'''}},取自於[[俄羅斯]][[格魯吉亞人]]將軍[[彼得·伊萬諾維奇·巴格拉季昂|彼得·巴格拉基昂]])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於1944年對[[白俄羅斯]]發動大規模攻勢的代號,於6月22日開始實行(與3年前德國入侵蘇聯的[[巴巴羅薩行動]]同一天),蘇軍自4個方向進攻,擊潰[[德國中央集軍]]與收復了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並到8月渡過[[維斯瓦河]]、一直推進到[[東普魯士]]邊界的[[里加]]暫做重整。蘇軍這次的攻勢使得[[德國中央集軍]]及其屬下3個軍團包括[[德國第4軍團|第4軍團]]、[[德國第3裝甲軍團|第3裝甲軍團]]及[[德國第9軍團|第9軍團]]崩潰,損失了28個陸軍師,被認為可能是[[德意志國防軍|德軍]]在二戰中最大的單一敗戰<ref>Zaloga, ''Bagration 1944: The Destruction of Army Group Centre'', 7.</ref>。德軍在這次行動中的損失無法彌補,軍事歷史學家{{link-en|赫爾曼·卡根霍茲|Hermann Gackenholz}}說:「自從1944年夏季中央集軍的崩潰後,德軍將要在東方進行一場極為痛苦的戰爭<ref>{{de}}《1944年中央集軍的崩潰》(Der Zusammenbruch der Heeresgruppe Mitte 1944),Hermann Gackenholz著,Verlag Bernard & Graefe出版(1960年),第474頁。</ref>」。在這場行動結束後,蘇軍收復了大部分西部領土,也在羅馬尼亞與波蘭邊境取得立足地。


== 背景 ==
== 背景 ==
[[德國中央集軍]]先前已被証明其实力强大,難以對付,這在蘇軍在[[火星行動]]中戰敗已可証明,但在1944年6月雖然戰線已被縮短,但中央集軍因[[德國南方集軍]]在1943年夏末、秋及冬季分別於[[庫爾斯克會戰]]、[[下第聶伯河攻勢]]及[[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解放克里米亞]]中崩潰而被暴露,稱為[[蘇德戰爭|偉大解放戰爭第3階段]],[[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蘇沃洛夫行動]]於1943年秋季令德軍從[[斯摩棱斯克]]向西後撤。
[[德國中央集軍]]先前已被証明其实力强大,難以對付,這在蘇軍在[[火星行動]]中戰敗已可証明,但在1944年6月雖然戰線已被縮短,但中央集軍因[[德國南方集軍]]在1943年夏末、秋及冬季分別於[[庫爾斯克會戰]]、[[下第聶伯河攻勢]]及[[克里米亞攻勢 (1944年)|解放克里米亞]]中崩潰而被暴露,稱為[[蘇德戰爭|偉大解放戰爭第3階段]],[[斯摩棱斯克戰役 (1943年)|蘇沃洛夫行動]]於1943年秋季令德軍從[[斯摩棱斯克]]向西後撤。


到1944年6月中在[[科湯坦半島]]的西方[[盟軍]]與在[[維捷布斯克]]門戶的[[蘇聯紅軍]]到[[柏林]]的距離分別是超過650英哩及低於750英哩,因此在戰略上對[[第三帝國]]的威脅基本一樣<ref name=Ziemke_p11>Ziemke, p.11</ref>,希特勒低估了面對中央集軍前面的蘇軍威脅及將其33%的火炮、50%的[[自走炮]]及88%的[[坦克]]調往南方前線,因為他估計蘇軍將在南方發起下一輪主要進攻<ref name=Ziemke_p11/>。
到1944年6月中在[[科湯坦半島]]的西方[[盟軍]]與在[[維捷布斯克]]門戶的[[蘇聯紅軍]]到[[柏林]]的距離分別是超過650英哩及低於750英哩,因此在戰略上對[[第三帝國]]的威脅基本一樣<ref name=Ziemke_p11>Ziemke, p.11</ref>,希特勒低估了面對中央集軍前面的蘇軍威脅及將其33%的火炮、50%的[[自走炮]]及88%的[[坦克]]調往南方前線,因為他估計蘇軍將在南方發起下一輪主要進攻<ref name=Ziemke_p11/>。


'''巴格拉基昂'''聯同在數星期後於[[烏克蘭]]發起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令蘇聯實際上重新佔領其在1941年時邊界的所有領土、進入德國的[[東普魯士]]及控制了波蘭東部的[[維斯瓦河]]後到達[[華沙]]外圍。
'''巴格拉基昂'''聯同在數星期後於[[烏克蘭]]發起的[[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勢]],令蘇聯實際上重新佔領其在1941年時邊界的所有領土、進入德國的[[東普魯士]]及控制了波蘭東部的[[維斯瓦河]]後到達[[華沙]]外圍。
第42行: 第42行:
俄文詞語'''[[馬斯基洛夫卡]]'''在英文原義的意思是掩飾,但在軍事上有更廣泛的意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名詞被蘇聯指揮官用來描述更廣泛量度制造[[軍事偽裝]],因而達成對[[德意志國防軍]]的進攻的突然性<ref>Glantz,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xxxvii-xxxviii</ref>。
俄文詞語'''[[馬斯基洛夫卡]]'''在英文原義的意思是掩飾,但在軍事上有更廣泛的意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該名詞被蘇聯指揮官用來描述更廣泛量度制造[[軍事偽裝]],因而達成對[[德意志國防軍]]的進攻的突然性<ref>Glantz,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xxxvii-xxxviii</ref>。


'''德国[[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估計蘇軍將在1944年夏季在[[蘇德戰爭|東線]]發起主要進攻,假設是包括在[[波羅的海]]對[[北方集軍]]發動進攻、經白俄羅斯攻擊中央集軍及向華沙推進、和攻擊[[德國北烏克蘭集軍]]以向[[喀爾巴阡山脈]]前進,他們認為前兩個假設可能性不大,因為在地形上較易防守。
'''德国[[國防軍陸軍總司令部]]'''估計蘇軍將在1944年夏季在[[蘇德戰爭|東線]]發起主要進攻,假設是包括在[[波羅的海]]對[[北方集軍]]發動進攻、經白俄羅斯攻擊中央集軍及向華沙推進、和攻擊[[德國北烏克蘭集軍]]以向[[喀爾巴阡山脈]]前進,他們認為前兩個假設可能性不大,因為在地形上較易防守。


其實'''[[蘇聯最高統帥部]]'''已決定對中央集軍發起主要進攻:一個兩翼縱深攻擊將突破德軍防線,在[[明斯克]]會師,收復3年前在[[巴巴羅薩行動]]由中央集軍實施的大型包圍戰而被德軍攻佔的大片土地。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蘇軍實施了大型的欺敵行動''馬斯基洛夫卡''來誤導德軍最高統帥部,使其相信蘇軍在夏季的主要進攻方向是南方的北烏克蘭集軍。為達成目的,蘇軍故意集中在錯誤方向、德軍的[[偵察機]]選擇性被放過可飛到蘇軍機場拍照及無線電靜默阻撓德軍'''[[東方國外軍情部]]'''收集情報<ref>Glantz,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pp.360-379</ref>。
其實'''[[蘇聯最高統帥部]]'''已決定對中央集軍發起主要進攻:一個兩翼縱深攻擊將突破德軍防線,在[[明斯克]]會師,收復3年前在[[巴巴羅薩行動]]由中央集軍實施的大型包圍戰而被德軍攻佔的大片土地。為了增加成功的機會,蘇軍實施了大型的欺敵行動''馬斯基洛夫卡''來誤導德軍最高統帥部,使其相信蘇軍在夏季的主要進攻方向是南方的北烏克蘭集軍。為達成目的,蘇軍故意集中在錯誤方向、德軍的[[偵察機]]選擇性被放過可飛到蘇軍機場拍照及無線電靜默阻撓德軍'''[[東方國外軍情部]]'''收集情報<ref>Glantz, Soviet Military Deception, pp.360-379</ref>。


雖然只是在軍級別上,一些德軍指揮官關注到面對中央集軍的蘇軍兵力不斷增加,但德軍於夏季已經將兵力轉往南面的北烏克蘭集軍以應付預計之進攻,因此中央集軍被嚴重的削弱了,這是蘇聯最高統帥部所希望的。
雖然只是在軍級別上,一些德軍指揮官關注到面對中央集軍的蘇軍兵力不斷增加,但德軍於夏季已經將兵力轉往南面的北烏克蘭集軍以應付預計之進攻,因此中央集軍被嚴重的削弱了,這是蘇聯最高統帥部所希望的。


=== 鐵路戰爭及行動演繹 ===
=== 鐵路戰爭及行動演繹 ===
第52行: 第52行:
巴格拉基昂行動的第一階段包含眾多在白俄羅斯組成的遊擊隊參與,他們被命令在德軍戰線內破壞鐵路線及通訊設施,從6月19日起很多爆炸在鐵路線發生,雖然德軍已經清除很多,這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性影響,行動開始後,遊擊隊又幫助清除被包圍的德軍。
巴格拉基昂行動的第一階段包含眾多在白俄羅斯組成的遊擊隊參與,他們被命令在德軍戰線內破壞鐵路線及通訊設施,從6月19日起很多爆炸在鐵路線發生,雖然德軍已經清除很多,這帶來了很大的破壞性影響,行動開始後,遊擊隊又幫助清除被包圍的德軍。


在行動開始階段,蘇軍參與行動的作戰及支援部隊共170萬人,配備了大約24,000門火炮及[[迫擊炮]]、4,080輛[[坦克]]及[[突擊炮]]和6,334架飛機;德軍則大約有80萬人、9,500門火炮、只有533輛坦克及突擊炮和839架飛機,但中央集軍嚴重缺乏機動力:重新摩托化的[[德軍第14步兵師|第14步兵師]]是唯一的後備力量,雖然被部署在接近在博布魯伊斯克附近的[[德軍第20裝甲師|第20裝甲師]]及已被削弱的''[[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亦被列為後備部隊,在白俄羅斯固定的戰線令德軍可建立廣泛的碉堡防線,內裡有眾多縱深達數公里的塹壕陣地及大量佈雷區。
在行動開始階段,蘇軍參與行動的作戰及支援部隊共170萬人,配備了大約24,000門火炮及[[迫擊炮]]、4,080輛[[坦克]]及[[突擊炮]]和6,334架飛機;德軍則大約有80萬人、9,500門火炮、只有533輛坦克及突擊炮和839架飛機,但中央集軍嚴重缺乏機動力:重新摩托化的[[德軍第14步兵師|第14步兵師]]是唯一的後備力量,雖然被部署在接近在博布魯伊斯克附近的[[德軍第20裝甲師|第20裝甲師]]及已被削弱的''[[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师]]''亦被列為後備部隊,在白俄羅斯固定的戰線令德軍可建立廣泛的碉堡防線,內裡有眾多縱深達數公里的塹壕陣地及大量佈雷區。


== 戰役—第1階段:突破行動 ==
== 戰役—第1階段:突破行動 ==
第61行: 第61行:
{{main|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攻勢}}
{{main|維捷布斯克-奧爾沙攻勢}}


該行動由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及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攻擊中央集軍北翼的第3裝甲軍團及第4軍團之北翼。
該行動由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及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攻擊中央集軍北翼的第3裝甲軍團及第4軍團之北翼。


在北面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將[[德國第9軍|第9軍]]推向德湼斯特河和於6月25日將[[德國第13軍|第13軍]]包圍在[[維捷布斯克]];在南面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包圍了[[德國第6軍|第6軍]]及將其消滅,維捷布斯克於6月27日被攻佔,整個第13軍共30,000人全部被消滅。
在北面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將[[德國第9軍|第9軍]]推向德湼斯特河和於6月25日將[[德國第13軍|第13軍]]包圍在[[維捷布斯克]];在南面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包圍了[[德國第6軍|第6軍]]及將其消滅,維捷布斯克於6月27日被攻佔,整個第13軍共30,000人全部被消滅。
第70行: 第70行:
{{main|莫吉廖夫攻勢}}
{{main|莫吉廖夫攻勢}}


由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實施的莫吉廖夫進攻行動的目的是牽制德國第4軍團的主力以配合正在進行的維捷布斯克—奧爾沙及博布魯伊斯克行動以包圍第4軍團,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是於6月23日開始進攻,目標是在中央集軍最強的兩個軍,於[[德國第39裝甲軍|第39裝甲軍]]及[[德國第12軍|第12軍]]之間渡過[[第聶伯河]]。
由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實施的莫吉廖夫進攻行動的目的是牽制德國第4軍團的主力以配合正在進行的維捷布斯克—奧爾沙及博布魯伊斯克行動以包圍第4軍團,白俄羅斯第2方面軍是於6月23日開始進攻,目標是在中央集軍最強的兩個軍,於[[德國第39裝甲軍|第39裝甲軍]]及[[德國第12軍|第12軍]]之間渡過[[第聶伯河]]。


蘇軍第49軍團於6月27日渡過第聶伯河,6月28日[[莫吉廖夫]]被包圍及被攻佔,第39裝甲軍及第12軍在蘇聯空軍的猛烈攻擊下被迫向別列津納河撤退,但同時跌入蘇軍的陷阱。
蘇軍第49軍團於6月27日渡過第聶伯河,6月28日[[莫吉廖夫]]被包圍及被攻佔,第39裝甲軍及第12軍在蘇聯空軍的猛烈攻擊下被迫向別列津納河撤退,但同時跌入蘇軍的陷阱。
第77行: 第77行:
{{main|博布魯伊斯克攻勢}}
{{main|博布魯伊斯克攻勢}}


打擊中央集軍南翼德國第9軍團的博布魯伊斯克進攻行動由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6月23日發起,但在嘗試攻入德軍防線時遇到很大傷亡,羅科索夫斯基命令進入附加的轟炸及炮火準備,和於翌日再度發起進攻。
打擊中央集軍南翼德國第9軍團的博布魯伊斯克進攻行動由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6月23日發起,但在嘗試攻入德軍防線時遇到很大傷亡,羅科索夫斯基命令進入附加的轟炸及炮火準備,和於翌日再度發起進攻。


蘇軍第3軍團在北面突破,在別列津納河包圍了[[德國第35軍|第35軍]],蘇軍第65軍團在南面擊破[[德國第41裝甲軍|第41裝甲軍]];6月27日兩支德軍於博布魯伊斯克以東在敵軍空軍轟炸下被包圍。
蘇軍第3軍團在北面突破,在別列津納河包圍了[[德國第35軍|第35軍]],蘇軍第65軍團在南面擊破[[德國第41裝甲軍|第41裝甲軍]];6月27日兩支德軍於博布魯伊斯克以東在敵軍空軍轟炸下被包圍。
第83行: 第83行:
一部份第9軍團的部隊在6月28日從博布魯伊斯克突圍,但大約70,000名士兵已經陣亡或被俘,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於6月29日經過一輪巷戰後解放了博布魯伊斯克。
一部份第9軍團的部隊在6月28日從博布魯伊斯克突圍,但大約70,000名士兵已經陣亡或被俘,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於6月29日經過一輪巷戰後解放了博布魯伊斯克。


== 第2階段:中央集軍的毀滅 ==
== 第2階段:中央集軍的毀滅 ==
巴格拉基昂行動的第2階段包括整個行動最重要的目標:收復白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首府明斯克同時完成在第1階段已建立好的基礎上包圍及消滅中央集軍。
巴格拉基昂行動的第2階段包括整個行動最重要的目標:收復白俄羅斯社會主義共和國首府明斯克同時完成在第1階段已建立好的基礎上包圍及消滅中央集軍。


=== 明斯克攻勢 ===
=== 明斯克攻勢 ===
{{main|明斯克攻勢}}
{{main|明斯克攻勢}}


從6月28日起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主力(第5親衛坦克軍團及配屬的騎兵機械化集)跟隨第11親衛軍團開始渡過別烈津納河,在南面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前鋒開始收縮裝載落入陷阱的第4軍團的下鉗子。
從6月28日起白俄羅斯第3方面軍的主力(第5親衛坦克軍團及配屬的騎兵機械化集)跟隨第11親衛軍團開始渡過別烈津納河,在南面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的前鋒開始收縮裝載落入陷阱的第4軍團的下鉗子。


德軍派出[[德軍第5裝甲師|第5裝甲師]]進入白俄羅斯以保衛明斯克,而第4軍團其它部隊在蘇軍猛烈空襲下開始撤過別烈津納河。
德軍派出[[德軍第5裝甲師|第5裝甲師]]進入白俄羅斯以保衛明斯克,而第4軍團其它部隊在蘇軍猛烈空襲下開始撤過別烈津納河。
第95行: 第95行:
當渡過別烈津納河後,蘇軍開始進入明斯克,第2親衛坦克軍首先於7月3日凌晨時分開入城中;在市中心爆發戰鬥,之後數天掃蕩留在城中的德軍,第5親衛坦克軍團及第65軍團在明斯克以西會師完成包圍,包圍了整個德國第4軍團及大部分第9軍團的殘餘。
當渡過別烈津納河後,蘇軍開始進入明斯克,第2親衛坦克軍首先於7月3日凌晨時分開入城中;在市中心爆發戰鬥,之後數天掃蕩留在城中的德軍,第5親衛坦克軍團及第65軍團在明斯克以西會師完成包圍,包圍了整個德國第4軍團及大部分第9軍團的殘餘。


在之後數天,在明斯克以東的包圍圈逐漸縮小,只有大約10萬人逃出包圍圈,明斯克已經被解放及整個中央集軍已被摧毀,這可能是'''德意志國防軍'''在整個戰爭中的最大的一場敗仗。
在之後數天,在明斯克以東的包圍圈逐漸縮小,只有大約10萬人逃出包圍圈,明斯克已經被解放及整個中央集軍已被摧毀,這可能是'''德意志國防軍'''在整個戰爭中的最大的一場敗仗。


=== 波洛茨克攻勢行動 ===
=== 波洛茨克攻勢行動 ===
{{main|波洛茨克攻勢}}
{{main|波洛茨克攻勢}}


波洛茨克攻勢行動的主要目的是收復[[波洛茨克]]及掩護明斯克攻勢的北翼,防止由德國北方集軍可能發起的反攻。
波洛茨克攻勢行動的主要目的是收復[[波洛茨克]]及掩護明斯克攻勢的北翼,防止由德國北方集軍可能發起的反攻。


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成功將德國第3裝甲軍團推向波洛茨克,它們於7月1日到達,德軍嘗試利用側翼部隊及從北方集軍轉調來增援的數個師組織防禦。
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成功將德國第3裝甲軍團推向波洛茨克,它們於7月1日到達,德軍嘗試利用側翼部隊及從北方集軍轉調來增援的數個師組織防禦。


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的第4突擊軍團及第6親衛軍團在數天後進入市內及在7月4日成功清除留在城中的德軍。
波羅的海第1方面軍的第4突擊軍團及第6親衛軍團在數天後進入市內及在7月4日成功清除留在城中的德軍。
第109行: 第109行:
由於德軍的防線已經完全崩潰,蘇軍被命令儘快推進以超越原本的目標明斯克,及蘇聯最高統帥部發出新的目標命令,導致行動的第3階段,可以看作是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延續。
由於德軍的防線已經完全崩潰,蘇軍被命令儘快推進以超越原本的目標明斯克,及蘇聯最高統帥部發出新的目標命令,導致行動的第3階段,可以看作是巴格拉基昂行動的延續。


6月28日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接掌中央集軍的指揮權,因為[[恩斯特·布施]]被開除,希望利用正通過[[利達]]的第3裝甲軍團、第4及第9軍團加上新增援的部隊可以重組防線<ref name=oob_july>德國中央集軍在7月中的戰鬥序列顯示第9軍團的殘餘被合併至第2軍團;第3裝甲軍團的兵力減少至只有G兵團和第9軍及第26軍零碎的單位;及第4軍團包括後撤的第5裝甲師及第50步兵師連同芙洛戰鬥群,一些保安師的殘餘及一部份武裝親衛隊[[第三骷髏裝甲師|第3骷髏裝甲師]](這些部隊均由[[黑爾姆特·魏德林]]指揮,他之前是在博布魯伊斯克指揮第9軍團中的一個軍)加上[[德軍第7裝甲師|第7裝甲師]](see Hinze, ''Ostfrontdrama 1944'')。雖然蘇軍是筋疲力竭及其補給線過度延伸,但部隊的極度虛弱卻迫令其指揮官們盡快後退。</ref>。
6月28日陸軍元帥[[瓦爾特·莫德爾]]接掌中央集軍的指揮權,因為[[恩斯特·布施]]被開除,希望利用正通過[[利達]]的第3裝甲軍團、第4及第9軍團加上新增援的部隊可以重組防線<ref name=oob_july>德國中央集軍在7月中的戰鬥序列顯示第9軍團的殘餘被合併至第2軍團;第3裝甲軍團的兵力減少至只有G兵團和第9軍及第26軍零碎的單位;及第4軍團包括後撤的第5裝甲師及第50步兵師連同芙洛戰鬥群,一些保安師的殘餘及一部份武裝親衛隊[[第三骷髏裝甲師|第3骷髏裝甲師]](這些部隊均由[[黑爾姆特·魏德林]]指揮,他之前是在博布魯伊斯克指揮第9軍團中的一個軍)加上[[德軍第7裝甲師|第7裝甲師]](see Hinze, ''Ostfrontdrama 1944'')。雖然蘇軍是筋疲力竭及其補給線過度延伸,但部隊的極度虛弱卻迫令其指揮官們盡快後退。</ref>。


=== 希奧利艾攻勢 ===
=== 希奧利艾攻勢 ===
第118行: 第118行:
蘇軍第43及51軍團和第2親衛軍團聯同第3親衛機械化軍在波羅的海沿岸進攻[[里加]],7月31日它們到達[[里加灣]]沿海地區,而第6親衛軍團攻佔里加及從北面延伸其側翼。
蘇軍第43及51軍團和第2親衛軍團聯同第3親衛機械化軍在波羅的海沿岸進攻[[里加]],7月31日它們到達[[里加灣]]沿海地區,而第6親衛軍團攻佔里加及從北面延伸其側翼。


一個德軍臨時組織的反攻意圖重新打通中央集軍的殘餘與北方集軍的聯繫,在8月德軍嘗試在[[團隊行動]]及[[凱撒行動]]中收復希奧利艾,但最終失敗。
一個德軍臨時組織的反攻意圖重新打通中央集軍的殘餘與北方集軍的聯繫,在8月德軍嘗試在[[團隊行動]]及[[凱撒行動]]中收復希奧利艾,但最終失敗。


=== 維爾紐斯攻勢 ===
=== 維爾紐斯攻勢 ===
第141行: 第141行:
盧布林-布加勒斯特攻勢由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7月18日至8月2日之間實施,將巴格拉基昂行動的成果向波蘭東部及[[維斯瓦河]]擴展。
盧布林-布加勒斯特攻勢由康斯坦丁·羅科索夫斯基指揮的白俄羅斯第1方面軍在7月18日至8月2日之間實施,將巴格拉基昂行動的成果向波蘭東部及[[維斯瓦河]]擴展。


蘇軍第47軍團及第8親衛軍團在7月21日到達西[[布格河]]及於7月25日到達[[維斯瓦河]]東岸,7月24日[[盧布林]]被攻佔;第2坦克軍團被命令轉向北面的華沙前進,以切斷在[[布列斯特]]地區的中央集軍的後路。
蘇軍第47軍團及第8親衛軍團在7月21日到達西[[布格河]]及於7月25日到達[[維斯瓦河]]東岸,7月24日[[盧布林]]被攻佔;第2坦克軍團被命令轉向北面的華沙前進,以切斷在[[布列斯特]]地區的中央集軍的後路。


布列斯特在7月28日被攻佔,方面軍的左翼在8月2日佔領了在維斯瓦河上的橋頭堡,成功地完成了行動,在夏季的餘下時間瓦解了德軍對橋頭堡的反攻。
布列斯特在7月28日被攻佔,方面軍的左翼在8月2日佔領了在維斯瓦河上的橋頭堡,成功地完成了行動,在夏季的餘下時間瓦解了德軍對橋頭堡的反攻。
第163行: 第163行:
德軍在這段時期在[[物資]]及[[兵力]]上的損失始終未能恢復過來,他們損失了在東線戰場的25%兵力,損失的百分比大約相同於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損失(大約20個滿員師),這些損失包括很多有經驗的士兵、下士及軍官,而在戰爭的這段時期德意志國防軍已經沒有補充,行動值得注意的是德軍亦損失了數名將領:9名陣亡,包括2名軍級指揮官、22名被俘,包括4名軍級指揮官;第197步兵師師長哈恩少將於6月24日失蹤,而[[第18裝甲擲彈兵師]]師長[[塔弗恩]]中將及[[第134步兵師]]師長[[恩斯特·菲利普]]中將則兵敗自殺。
德軍在這段時期在[[物資]]及[[兵力]]上的損失始終未能恢復過來,他們損失了在東線戰場的25%兵力,損失的百分比大約相同於在[[史達林格勒戰役]]的損失(大約20個滿員師),這些損失包括很多有經驗的士兵、下士及軍官,而在戰爭的這段時期德意志國防軍已經沒有補充,行動值得注意的是德軍亦損失了數名將領:9名陣亡,包括2名軍級指揮官、22名被俘,包括4名軍級指揮官;第197步兵師師長哈恩少將於6月24日失蹤,而[[第18裝甲擲彈兵師]]師長[[塔弗恩]]中將及[[第134步兵師]]師長[[恩斯特·菲利普]]中將則兵敗自殺。


整個行動中央集軍損失了2,000輛坦克及57,000輛其它車輛,估計德軍共有200,000人阵亡、被俘,250,000人受伤,整體損失了450,000人<ref name=Zaloga71>Zaloga, p.71</ref>。
整個行動中央集軍損失了2,000輛坦克及57,000輛其它車輛,估計德軍共有200,000人阵亡、被俘,250,000人受伤,整體損失了450,000人<ref name=Zaloga71>Zaloga, p.71</ref>。


蘇軍180,040遇难和失踪、590,848伤病、損失了2,957輛坦克、2,447門火炮及822架飛機<ref name=Zaloga71 />。
蘇軍180,040遇难和失踪、590,848伤病、損失了2,957輛坦克、2,447門火炮及822架飛機<ref name=Zaloga71 />。


進攻切斷了北方集軍及北烏克蘭集軍與其它德軍的聯繫,因資源被調往中央地區而削弱了它們,這些集軍在面對即將來臨的進攻中在蘇聯的領土上更快地撤退。
進攻切斷了北方集軍及北烏克蘭集軍與其它德軍的聯繫,因資源被調往中央地區而削弱了它們,這些集軍在面對即將來臨的進攻中在蘇聯的領土上更快地撤退。


在明斯克被包圍消滅的中央集軍與同時發生在[[法萊茲包圍戰]]被消滅的均是德軍最精銳的部隊,無論在東線或西線,盟國的推進均開始放緩,原因是物資供應問題而不是德軍的抵抗,但是德軍卻能夠從義大利戰場抽調裝甲兵力,以對抗接近華沙的蘇聯紅軍。
在明斯克被包圍消滅的中央集軍與同時發生在[[法萊茲包圍戰]]被消滅的均是德軍最精銳的部隊,無論在東線或西線,盟國的推進均開始放緩,原因是物資供應問題而不是德軍的抵抗,但是德軍卻能夠從義大利戰場抽調裝甲兵力,以對抗接近華沙的蘇聯紅軍。


== 附錄 ==
== 附錄 ==
{{reflist|2}}
{{reflist}}

== 參考 ==
== 參考 ==
{{refbegin|2}}
{{refbegin|2}}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div class="references-small">
*{{cite book | last = Adair | first = Paul | authorlink = | coauthors = | date = 1994-09-22 | chapter = | title = Hitler's Greatest Defeat: The collapse of Army Group Centre, June 1944 | url = https://archive.org/details/hitlersgreatestd0000adai_q4x8 | publisher = Weidenfeld Military | location = | isbn = 1854092324 | id =}}
*{{cite book | last = Adair | first = Paul | | coauthors = | date = 1994-09-22 | chapter = | title = Hitler's Greatest Defeat: The collapse of Army Group Centre, June 1944 | | publisher = Weidenfeld Military | location = | isbn = 1854092324 | id =}}
*Beevor, Antony and Vinogradova, Luba (eds), ''A Writer at War: Vasily Grossman with the Red Army'', Pimlico, 2006, ISBN 978-1-84595-015-6
*Beevor, Antony and Vinogradova, Luba (eds), ''A Writer at War: Vasily Grossman with the Red Army'', Pimlico, 2006, ISBN 978-1-84595-015-6
*Buchner, Alex, ''Ostfront 1944: The German defensive battles on the Russian Front 1944'', Schiffer Military History, West Chester, PA, 1991, (White Russia:Army Group Center) ISBN 0-88740-282-8
*Buchner, Alex, ''Ostfront 1944: The German defensive battles on the Russian Front 1944'', Schiffer Military History, West Chester, PA, 1991, (White Russia:Army Group Center) ISBN 0-88740-282-8
第194行: 第193行:


== 外部連結 ==
== 外部連結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524104252/http://www.historynet.com/wars_conflicts/world_war_2/3421346.html Operation Bagration: Soviet Offensive of 1944]
*[http://www.historynet.com/wars_conflicts/world_war_2/3421346.html Operation Bagration: Soviet Offensive of 1944]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0701180050/http://www.dean.usma.edu/history/web03/atlases/ww2%20europe/ww2%20europe%20pages/ww2%20europe%20map%2030.htm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different armies and the pockets where the German 4th Army and 9th Army were destroyed
*[http://www.dean.usma.edu/history/web03/atlases/ww2%20europe/ww2%20europe%20pages/ww2%20europe%20map%2030.htm Map] showing the location of different armies and the pockets where the German 4th Army and 9th Army were destroyed


{{DEFAULTSORT:巴格拉基昂作戰}}
{{DEFAULTSORT:巴格拉基昂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