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台湾:​ // Edit via Wikiplus
无编辑摘要
第7行: 第7行:
|name=-{繁體字}-
|name=-{繁體字}-
|type=[[意音文字]]
|type=[[意音文字]]
|languages=[[漢語]]
|languages=[[汉语]]
|time=公元兩世紀至今
|time=公元兩世紀至今
|fam1=[[漢字]]
|fam1=[[漢字]]
第23行: 第23行:
'''繁體字''',指已有[[简化字]]所對應[[笔画]]較多的[[汉字]]<ref name=main>{{cite book|title=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publisher=[[清华大学]]出版社|language=zh-cn|date=|page=第277页|accessdate=}}</ref>。但一般生活中谈到的「繁体字」,实际上還包含了在[[汉字简化]]过程中没有被简化的[[傳承字]]。
'''繁體字''',指已有[[简化字]]所對應[[笔画]]較多的[[汉字]]<ref name=main>{{cite book|title=计算机科学技术百科全书|publisher=[[清华大学]]出版社|language=zh-cn|date=|page=第277页|accessdate=}}</ref>。但一般生活中谈到的「繁体字」,实际上還包含了在[[汉字简化]]过程中没有被简化的[[傳承字]]。


'''繁體中文'''([[網頁|網頁言代碼]]:'''zh-Hant'''{{NoteTag|name=zh-hant_ietf|1=「zh」代表[[中文]],「Han」代表[[漢字]]、「t」代表「Traditional」([[傳統]])。}}),亦作'''傳統中文''',[[簡體中文]]相對,是使用繁體字作爲書寫最基本[[單元]]的[[文字系统]]。
'''繁體中文'''([[網頁|網頁言代碼]]:'''zh-Hant'''{{NoteTag|name=zh-hant_ietf|1=「zh」代表[[中文]],「Han」代表[[漢字]]、「t」代表「Traditional」([[传统]])。}}),亦作'''传统中文''',[[簡體中文]]相對,是使用繁體字作爲書寫最基本[[單元]]的[[文字系统]]。


== 史 ==
== 史 ==
{{main|汉字简化#中国大陆}}
{{main|汉字简化#中国大陆}}


因應汉字简化,'''繁体字'''一词才被用来称呼未被简化的汉字。漢字简化运动可追溯至[[新文化運動]]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家發展的討論。
因應汉字简化,'''繁体字'''一词才被用来称呼未被简化的汉字。漢字简化运动可追溯至[[新文化运动]]中關於文字及語文教言和家發展的討論。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现代标准汉语|现代標準汉语]]),確定了現代中国[[國語]]標準音系,还收录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中国正式以家體制推行[[簡体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体字]]為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体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行。<ref>{{cite news|url=http://www.thewowa.com/cn/top/detail/d89avtsm.html|title=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author=村田雄二郎|publisher=[[人文与社会]]|date=2013-01-04|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4-04-14|||}}</ref><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title=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06-23|||}}</ref>
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公佈《國音常用字彙》(見[[现代标准汉语]]),確定了現代中国[[國語]]标准音系,还收录了部分“破体”、“小字”等宋元以来“通俗的简体字”。中国正式以家體制推行[[簡体字]]是在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六月發佈《[[簡體字]]推行法令案》,1935年8月21日,教育部以部令11400號正式公佈《[[第一批簡體字表]]》,公佈推行的[[簡体字]]為324個。1936年1月15日[[國民黨]]中央召開第五次政治會議,會上國民黨中央委員和考試院長戴季陶提交[[簡体字]]緩行提案,《[[第一批簡體字表]]》於是被暫緩行。<ref>{{cite news|url=http://www.thewowa.com/cn/top/detail/d89avtsm.html|title=村田雄二郎:汉字简化浅论──另一个简体字|author=村田雄二郎|publisher=[[人文与社会]]|date=2013-01-04|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4-04-14|||}}</ref><ref>{{cite web|url=http://culture.ifeng.com/3/detail_2012_02/28/12830558_0.shtml|title=蒋介石曾指示推行简体字 戴季陶强烈反对称荒谬|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06-23|||}}</ref>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希望透過簡化漢字的方式來逐步達成在全國境內掃除[[文盲]]的目標,是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掃盲運動]]之伊始。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NoteTag|《[[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车字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NoteTag|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NoteTag|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从-{「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变而来。}}、[[異體字]]、[[古字]]、[[假借字]]{{NoteTag|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也有當代人的創造{{NoteTag|《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第三表为以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类推简化字)482 個簡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 325 字 10 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 49 字 3 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在某个范围流行」有 113 字 1 個簡化偏旁。}}。該方案把簡化前的漢字叫作「繁體字」,並把簡化後的漢字叫作「[[簡化字]]」{{NoteTag|「簡體字」是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稱呼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現有的字詞典。}}。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规范汉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為「[[傳承字]]」。此前,[[毛泽东]]在给其同学[[蒋竹如]]的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ref>{{cite web|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589745.html|title=新中国文字改革:汉字"拉丁化"还是"拼音化"? (3)|author=王爱云|language=zh-cn|publishe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2010-05-13|accessdate=2018-12-27|||}}</ref>。”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并由[[董必武]]、[[郭沫若]]等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頒布《[[漢字簡化方案]]》,希望透過簡化漢字的方式來逐步達成在全國境內掃除[[文盲]]的目標,是為[[中华人民共和国扫盲教育|掃盲运动]]之伊始。1964年《[[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个简化字及14个简化偏旁{{NoteTag|《[[簡化字總表]]》的《說明》裡有提到:「第三表所收的是应用第二表的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为偏旁得出来的简化字。汉字总数很多,这个表不必尽列。例如车字旁的字,如果尽量地列,就可以列出一二百个,其中有许多是很生僻的字,不大用得到。现在为了适应一般的需要,第三表所列的简化字的范围,基本上以《[[新华字典]]》为标准。未收入第三表的字,凡用第二表的简化字或简化偏旁作为偏旁的,一般应该同样简化。」所以盡列(算入生僻的字)的結果,簡化字會突破2,274個字。}},簡化字形很多來自草書楷化{{NoteTag|許多偏旁如-{讠[訁]、饣[飠]、纟[糹]、钅[釒]、呙[咼]、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门[門]、马[馬]}-等來自草書,其類推簡化字也因而來自草書。}}或文獻中筆畫簡單的俗字{{NoteTag|比如-{「观」、「备」、「总」、「关」、「质」}-等簡化字是从-{「觀」、「備」、「總」、「關」、「質」}-等的俗字-{「覌」、「俻」、「縂」、「関」、「貭」}-等演变而来。}}、[[異體字]]、[[古字]]、[[假借字]]{{NoteTag|比如-{谷[穀]、后[後]、斗[鬥]、舍[捨]、卷[捲]、丑[醜]、叶[葉]}-等等}},也有當代人的創造{{NoteTag|《簡化字溯源》探討了《[[简化字总表]]》第一、二表(第三表为以第二表简化字和简化偏旁作部首的类推简化字)482 個簡化字和14个简化偏旁的來源,第一類「在去的辭書、其他出版物和實物資料中有現在的簡化字完全相同的字形」共 325 字 10 個簡化偏旁;第二類「在去的各種資料中,只有今天的簡化字相近的字形」佔 49 字 3 個簡化偏旁;第三類「曾在民眾中廣泛而長期使用,但查不到具體資料的字形。此类字说明其为群众的创造,或在某个范围流行」有 113 字 1 個簡化偏旁。}}。該方案把簡化前的漢字叫作「繁體字」,並把簡化後的漢字叫作「[[簡化字]]」{{NoteTag|「簡體字」是1935年8月《第一批简体字表》所用的名稱,影響很大。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稱呼一向是「簡化字」,包括《[[简化字总表]]》及現有的字詞典。}}。另外,未經省略部首並在「[[规范汉字]]」(通行文字體)中沿用下來的漢字則被稱為「[[傳承字]]」。此前,[[毛泽东]]在给其同学[[蒋竹如]]的一封函件中曾提到:“[[拼音文字]]是较便利的一种文字形式。汉字太繁难,目前只作简化改革,将来总有一天要作根本改革的<ref>{{cite web|url=http://dangshi.people.com.cn/GB/144956/11589745.html|title=新中国文字改革:汉字"拉丁化"还是"拼音化"? (3)|author=王爱云|language=zh-cn|publisher=中国共产党新闻网|date=2010-05-13|accessdate=2018-12-27|||}}</ref>。”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成立“汉字简化方案审订委员会”,并由[[董必武]]、[[郭沫若]]等人主持上述文字改革工作。


== 各地寫法或標準 ==
== 各地寫法或标准 ==
{{Main|汉字规范}}
{{Main|汉字规范}}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標準化<ref name="Zhao2007">
文字現代化的常見基礎工具為标准化<ref name="Zhao2007">
{{Cite book
{{Cite book
| publisher = Springer
| publisher = Springer
第58行: 第58行:
|
|
|
|
}}</ref>,而由於各地政府的漢字標準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繁}-體字」時常有著不同的意涵。
}}</ref>,而由於各地政府的漢字标准之間存在各種差異,以致「-{繁}-體字」時常有著不同的意涵。


=== 傳統字書標準 ===
=== 传统字書标准 ===
{{Main|舊字形}}
{{Main|舊字形}}
傳統權威字書,如《康熙》《說文》等,編撰者都是文字訓詁的者,並基於[[文字學]]原則編定字樣作爲字頭。自明、清起的匠體字印刷把這種字樣,傳承至現代的金屬字模、照相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舊字形]]、[[傳承字形]]或[[傳統字形]]。
传统權威字書,如《康熙》《說文》等,編撰者都是文字訓詁的者,並基於[[文字學]]原則編定字樣作爲字頭。自明、清起的匠體字印刷把這種字樣,傳承至現代的金屬字模、照相植字排版以至電腦字型,稱作[[舊字形]]、[[傳承字形]]或[[传统字形]]。
=== 臺灣 ===
=== 臺灣 ===
{{Main|臺灣漢字}}
{{Main|臺灣漢字}}
[[臺灣]]沿用傳統漢字,其起始標準為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甲表」)所收錄之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俗「乙表」)所錄之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合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丙表」)所錄之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丁表」)所收錄之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台湾地区标准“中文標準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2004年,[[台湾当局]]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此第五表連同前四表共組為當前台湾地区繁体字之標準,總計收錄105051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shiu.htm|title=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異體字字典序|author=|date=2004年1月|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標準下,文獻上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anli7.htm|title=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author=|date=2004年1月|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教育部於1982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ref><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title=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author=|year=2010年|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6月23日|quote=使用說說進階學習|||}}</ref><ref>{{Cite web|url=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ushou/c3.htm|title=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autho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國語推行委員會|date=1993年2月2日[[臺灣|臺]]初版|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6月23日|quote=序、編定說明|||}}</ref>,並公布如下用語說明:
[[臺灣]]沿用传统漢字,其起始标准為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颁布的《常用國字标准字體表》(俗「甲表」)所收錄之4808個常用字、《[[次常用國字标准字體表]]》(俗「乙表」)所錄之6334個常用字(外加9個單位詞,合計6343字)、《[[罕用字體表]]》(俗「丙表」)所錄之18388個罕用字、以及《原異體字表》(俗「丁表」)所收錄之18588個異體字(補遺22字),並以此四表收錄字為現行台湾地区标准“中文标准交換碼納編”(CNS11643)編碼依據。2004年,[[台湾当局]]公佈“新異體字表”,計收70833字;而此第五表連同前四表共組為當前台湾地区繁体字之标准,總計收錄105051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shiu.htm|title=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異體字字典序|author=|date=2004年1月|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所謂「異體字」,是指在一個正字标准下,文獻上此正字同音義而形體有異的字。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anli7.htm|title=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author=|date=2004年1月|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教育部於1982年九月交正中書局印行之《常用國字标准字體表》,亦稱為「甲表」,或以英文字母A表示之,共收常用字4808字。|||}}</ref><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home.do|title=常用國字标准字體筆順學習網|author=|year=2010年|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6月23日|quote=使用說說進階學習|||}}</ref><ref>{{Cite web|url=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ushou/c3.htm|title=國語文教育叢書第四|autho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國語推行委員會|date=1993年2月2日[[臺灣|臺]]初版|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6月23日|quote=序、編定說明|||}}</ref>,並公布如下用語說明:
* 「正字」為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常用字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体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 「正字」為台湾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之《[[常用國字标准字體表|常用字表]]》、《[[次常用國字标准字體表|次常用字表]]》、《[[罕用字体表|罕用字表]]》所收錄之字,或2004年公佈《新異體字表》編輯新增之正字<ref name="異體字字典系統用語"/>。
* 「異體字」為文獻上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国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紀錄,形體流變的自由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
* 「異體字」為文獻上正字同音義而異形者,此乃中国文字孳乳演變的實況纪录,形體流變的自由旁歧的現象,歷來對它的稱呼很多,除[[異體字]]外 ,還有[[俗字]]、訛字、雜體、別體等<ref name="異體字字典序"/>。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台湾地区現行“正-{}-體字”標準。台湾当局聲稱,字體的選用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ref name="常用字選字">{{Cite web|url=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t00-5.htm?open|title=台湾当局“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author=|year=1983年|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中文大辭典|||}}</ref><ref name="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8.htm|title=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author=|year=1983年|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ref>,部份因標準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lang|zh-tw|裏}}」從俗作「{{lang|zh-tw|裡}}」,「{{lang|zh-tw|衆}}」被認為是[[俗寫]]而「{{lang|zh-tw|眾}}」才是正寫。
其選字參考資料為《中文大辭典》、《[[中華大字典]]》、《[[辭海]]》、《[[辭源]]》、《辭通》、《[[康熙字典]]》、《[[說文解字]]詁林》等合計百餘種,經系統整理歸納成為台湾地区現行“正-{}-體字”标准。台湾当局聲稱,字體的選用乃就現有字形加以挑選,並非另創新形,字體研訂或從古,或從俗,皆以符合六書原理為原則,字體選取具教育意義,所以通行字體仍具原有字構者,優先考慮<ref name="常用字選字">{{Cite web|url=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M0001/BIAU/t00-5.htm?open|title=台湾当局“教育部”常用字選字主要參考資料|author=|year=1983年|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中文大辭典|||}}</ref><ref name="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Cite web|url=http://dict.variants.moe.edu.tw/bian/fanli/f8.htm|title=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異體字基本文獻引書體例表|author=|year=1983年|publisher=台湾当局教育事务主管部门|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3年10月6日|quote=說文解字(大徐本)、說文解字(大徐本)新附|||}}</ref>,部份因标准字體採用原則而例外,例如「{{lang|zh-tw|裏}}」從俗作「{{lang|zh-tw|裡}}」,「{{lang|zh-tw|衆}}」被认为是[[俗寫]]而「{{lang|zh-tw|眾}}」才是正寫。


=== 香港、澳门 ===
=== 香港、澳门 ===
{{Main|常用字字形表}}
{{Main|常用字字形表}}
[[香港]]及[[澳门]]的'''-{繁}-體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標準,在其他情況使用則沒有硬性限制。以日常的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等而言,[[傳承字形]]和[[柯熾堅|儷式蒙納式字形]]都活躍出現。[[港澳]]和[[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lang|zh-hk|攜}}」等字都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lang|zh-hk|衞}}」和「{{lang|zh-hk|着}}」<ref>{{cite book|title=《商務新詞典》|publisher=商務印書館|year=2008|isbn=9789620702877|language=zh-hk}}</ref>,臺灣雖然也用過「{{lang|zh-hk|着}}」<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character.do|title=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學習網|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2-12-21|||}}</ref>,但現在教育部只用「{{lang|zh-tw|衛}}」和「{{lang|zh-tw|著}}」。
[[香港]]及[[澳门]]的'''-{繁}-體字''',香港小學和初中課本以《[[常用字字形表]]》為标准,在其他情況使用則沒有硬性限制。以日常的書刊出版印刷、宣傳單張、電視字幕、路牌招牌等而言,[[傳承字形]]和[[柯熾堅|儷式蒙納式字形]]都活躍出現。[[港澳]]和[[臺灣]]的差異整體來說並不算多,像「{{lang|zh-hk|攜}}」等字都一致。但也有些字的分別則較明顯,如港澳用「{{lang|zh-hk|衞}}」和「{{lang|zh-hk|着}}」<ref>{{cite book|title=《商務新詞典》|publisher=商務印書館|year=2008|isbn=9789620702877|language=zh-hk}}</ref>,臺灣雖然也用過「{{lang|zh-hk|着}}」<ref>{{cite web|url=http://stroke-order.learningweb.moe.edu.tw/character.do|title=常用國字标准字體筆順學習網|language=zh-tw|access-date=2012-12-21|||}}</ref>,但現在教育部只用「{{lang|zh-tw|衛}}」和「{{lang|zh-tw|著}}」。


=== 中国大陸 ===
=== 中国大陸 ===
{{Main|通用规范汉字表}}
{{Main|通用规范汉字表}}
在一般清況下,[[中国大陸]]以[[簡化字]]和[[传承字]]為[[规范汉字]]。目前,中国大陸[[出版社]]的-{繁}-體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ref>{{Cite news|url=http://www.gov.cn/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title=《通用規範漢字表》|publisher=[[國務院辦公廳]]|date=2013-08-19|accessdate=2013-10-17|||}}</ref>收錄的繁體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香港|港]]、[[澳门|澳]]、[[臺灣|臺]]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港臺]]從「{{lang|zh-tw|呂}}」,中国大陸從「{{lang|zh-cn|吕}}」)。另外,中国大陸和港臺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認為「{{lang|zh-cn|强}}」是-{正}-體字,「{{lang|zh-cn|強}}」是異體字,但在港、澳、臺卻恰好相反。
在一般清況下,[[中国大陸]]以[[簡化字]]和[[传承字]]為[[规范汉字]]。目前,中国大陸[[出版社]]的-{繁}-體中文[[印刷品]]大多使用[[宋体]][[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规范汉字表]]》附件《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ref>{{Cite news|url=http://www.gov.cn/zwgk/2013-08/19/content_2469793.htm|title=《通用規範漢字表》|publisher=[[國務院辦公廳]]|date=2013-08-19|accessdate=2013-10-17|||}}</ref>收錄的繁體字均为[[宋体]][[新字形]],不同于传统的[[明体]]([[宋体]]),[[香港|港]]、[[澳门|澳]]、[[臺灣|臺]]使用的繁體字有些差異(例如[[港臺]]從「{{lang|zh-tw|呂}}」,中国大陸從「{{lang|zh-cn|吕}}」)。另外,中国大陸和港臺對[[異體字]]的認定並不相同,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认为「{{lang|zh-cn|强}}」是-{正}-體字,「{{lang|zh-cn|強}}」是異體字,但在港、澳、臺卻恰好相反。


在中国大陸,繁体字和[[异体字]]、[[二简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ref>{{cite web|url=http://www.xcedu.net/xceduarticle.asp?ID=131|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accessdate=2013-11-01|||}}</ref>;《[[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三条规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公务、教学、出版物、公共服务行业中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在中国大陸,繁体字和[[异体字]]、[[二简字]]、[[錯別字]]、[[生造字]]為不規範漢字<ref>{{cite web|url=http://www.xcedu.net/xceduarticle.asp?ID=131|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什么是不规范字?|accessdate=2013-11-01|||}}</ref>;《[[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三条规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国家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第九、十、十一、十三条规定,公务、教学、出版物、公共服务行业中使用规范汉字;第十七条规定下列情形可以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
第83行: 第83行:
[[File:廣州日報印務中心.JPG|缩略图|像這種「書法字用繁體、印刷體用簡體」的做法在中国大陸可見。]]
[[File:廣州日報印務中心.JPG|缩略图|像這種「書法字用繁體、印刷體用簡體」的做法在中国大陸可見。]]
# 文物古蹟;
# 文物古蹟;
# [[姓氏]]中的[[异体字]]{{NoteTag|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简化为「-{宁}-」,导致「-{寧}-」、「-{甯}-」兩姓合为“-{宁姓}-”,《[[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甯}-」可用于[[姓氏]]人名;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议论颇多的繁体字,并未恢复一个<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42071/2013/08/27/6651s4232718.htm|title=《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 未恢复一个繁体字|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11-01|||}}</ref>,「-{涂}-」、「-{塗}-」兩姓合为「-{[[涂姓]]}-」,「-{黨}-」「-{党}-」兩姓<ref>{{Cite book|author=张学衔|title=华夏百家姓探源|year=2000年|publisher=[[南京大学]]出版社|location=[[南京]]|language=zh-cn|ISBN=9787305017087|pages=第179頁|quote=记载: -{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accessdate=2013年10月8日}}</ref>合為「-{[[党姓]]}-」,因为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还有一类特殊情况,中国大陆已经废止的[[二简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份证]]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ref>{{Cite news|url=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3052900178.html|title=肖姓改回蕭 湛江族人樂見正名|date=2013年5月29日|publisher=[[南方都市報]]||||accessdate=2013年10月3日}}</ref>}};
# [[姓氏]]中的[[异体字]]{{NoteTag|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甯}-」視為「-{寧}-」的[[異體字]]廢除,再將「-{寧}-」简化为「-{宁}-」,导致「-{寧}-」、「-{甯}-」兩姓合为“-{宁姓}-”,《[[通用规范汉字表]]》规定「-{甯}-」可用于[[姓氏]]人名;但《[[通用规范汉字表]]》对于议论颇多的繁体字,并未恢复一个<ref>{{cite web|url=http://gb.cri.cn/42071/2013/08/27/6651s4232718.htm|title=《通用规范汉字表》正式公布 未恢复一个繁体字|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11-01|||}}</ref>,「-{涂}-」、「-{塗}-」兩姓合为「-{[[涂姓]]}-」,「-{黨}-」「-{党}-」兩姓<ref>{{Cite book|author=张学衔|title=华夏百家姓探源|year=2000年|publisher=[[南京大学]]出版社|location=[[南京]]|language=zh-cn|ISBN=9787305017087|pages=第179頁|quote=记载: -{党}-氏有西羌的血统,早在汉朝的时候,就有一支位于今青海省境内的西-{党}-,以「-{党}-项」为部落之名,根据史书的记载是夏禹的支裔。但是,由于文字的进化和演变,以及世人书写的以讹传讹、以-{党}-代-{黨}-或以-{黨}-代-{党}-的乱真现象。|accessdate=2013年10月8日}}</ref>合為「-{[[党姓]]}-」,因为有不少字简化时被合并至另一字;还有一类特殊情况,中国大陆已经废止的[[二简字]]規定「-{蕭}-」簡化作「肖」,大陆地区目前[[萧姓]]族人的[[身份证]]登记有的使用「-{萧}-」字,有的使用「肖」字<ref>{{Cite news|url=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6/112013052900178.html|title=肖姓改回蕭 湛江族人樂見正名|date=2013年5月29日|publisher=[[南方都市報]]||||accessdate=2013年10月3日}}</ref>}};
#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 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
#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 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
第89行: 第89行:
#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


為了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繁體版出版印刷規範化的需要,中国大陸於2021年10月1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GB/Z 40637-2021)<ref>{{Cite web |url=http://www.moe.gov.cn/s78/A19/A19_ztzl/ztzl_yywzgfbz/guifanbzjs/202110/t20211027_575378.html |title=传世古籍印刷字首部规范 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发布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信司 |date=2021-10-27 |websit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ref>。該標準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ref>{{Cite web |url=http://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CE1E6A1DD53B58F6E05397BE0A0A68DF |title=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website=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accessdate=2021-10-31}}</ref>。
為了回應錄入古籍和現代書刊繁體版出版印刷規範化的需要,中国大陸於2021年10月11日,由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GB/Z 40637-2021)<ref>{{Cite web |url=http://www.moe.gov.cn/s78/A19/A19_ztzl/ztzl_yywzgfbz/guifanbzjs/202110/t20211027_575378.html |title=传世古籍印刷字首部规范 国家标准《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发布 |publisher=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信司 |date=2021-10-27 |website=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ref>。該标准於2022年5月1日開始實施<ref>{{Cite web |url=http://std.samr.gov.cn/gb/search/gbDetailed?id=CE1E6A1DD53B58F6E05397BE0A0A68DF |title=古籍印刷通用字规范字形表 |website=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accessdate=2021-10-31}}</ref>。


=== 用語差異 ===
=== 用語差異 ===
{{see also|繁簡轉換}}
{{see also|繁簡轉換}}
由於1949年[[解放战争]]後[[臺灣]]、[[香港]][[中国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得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此現象變得更加明顯。大陸使用[[普通話]]音譯或意譯,臺灣多使用[[现代标准汉语|國語]]音譯,香港、澳门居民使用[[粵語]]音譯,使得陸、港、臺三地譯法互不相同者(或陸、臺相同但港澳不同者)多。隨著[[互联网|網絡]]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的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广州地铁]]的「-{出口资讯}-({{lang|en|Exit 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臺習慣用語,但后来大陸也能经常见到。
由於1949年[[解放战争]]後[[臺灣]]、[[香港]][[中国大陸]]的人民之間長期缺乏交流,使得中文在用詞習慣和新詞彙常有所不同。自1980年代以來,各種外來科技術語、文藝作品不斷引進,令此現象變得更加明顯。大陸使用[[普通話]]音譯或意譯,臺灣多使用[[现代标准汉语|國語]]音譯,香港、澳门居民使用[[粵語]]音譯,使得陸、港、臺三地譯法互不相同者(或陸、臺相同但港澳不同者)多。隨著[[互联网|網絡]]時代到來,華語人士開始不斷認識相互的用語,各種用語相互滲透,例如[[广州地铁]]的「-{出口资讯}-({{lang|en|Exit Information}})」,「資-{}-訊」一詞原為港、臺習慣用語,但后来大陸也能经常见到。


== 電腦中的使用 ==
== 電腦中的使用 ==
{{main|中文資訊處理}}
{{main|中文資訊處理}}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標準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標準<ref name="Zhao2007"/><ref name="Lee2005"/>,這些標準又稱數位漢字<ref>{{Cite web |url=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416&lid=505 |title=漢字文化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 |access-date=2013-01-26 |||}}</ref>。
由於電腦及數位網路的廣泛應用,當代漢字現代化的标准重心漸轉移到電腦及網路中的漢字标准<ref name="Zhao2007"/><ref name="Lee2005"/>,這些标准又稱數位漢字<ref>{{Cite web |url=http://newsletter.teldap.tw/news/NewsContent.php?nid=4416&lid=505 |title=漢字文化數位科技應用座談會 |access-date=2013-01-26 |||}}</ref>。


[[File:Mtr keyboard 1.jpg|缩略图|400px|印有[[注音輸入法|注音]]符、[[倉頡輸入法|倉頡]]字根和[[大易輸入法|大易]]字根的繁體中文鍵盤]]
[[File:Mtr keyboard 1.jpg|缩略图|400px|印有[[注音輸入法|注音]]符、[[倉頡輸入法|倉頡]]字根和[[大易輸入法|大易]]字根的繁體中文鍵盤]]
由於[[臺灣]]是使用繁体中文的地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國際中文”長期以來,其實概指-{繁}-體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國際中文版使用的是臺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或其他使用-{繁}-體中文的社群。由於臺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臺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臺灣或港、澳地流行的翻譯用詞。
由於[[臺灣]]是使用繁体中文的地中最早發展[[中文電腦]]者,且近年經濟發達,電腦中的“国际中文”長期以來,其實概指-{繁}-體中文,意即絕大部份[[軟體]]的国际中文版使用的是臺灣的用語和翻譯,此等軟體亦通行於港,澳地或其他使用-{繁}-體中文的社群。由於臺灣和香港在一些用語上的分別明顯,不少[[開放原始碼軟體]],例如[[GNOME]]和[[KDE]]的繁體中文版都分拆為「中文(臺灣)」和「中文(香港)」兩個版本,分別使用於臺灣或港、澳地流行的翻譯用詞。


=== 編碼 ===
=== 編碼 ===
-{繁}-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大五碼|Big5]]中文編碼,台湾当局“標準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標準交換碼]]」(CNS 11643)的編碼,並普遍用於臺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臺灣大]]圖書館亦使用[[CCCII]] 編碼。
-{繁}-體中文自1980年代以來通常使用[[大五碼|Big5]]中文編碼,台湾当局“标准檢驗局”公佈一套名為「[[中文标准交換碼]]」(CNS 11643)的編碼,並普遍用於臺灣的戶政、役政資訊系統中,而[[臺灣大]]圖書館亦使用[[CCCII]] 編碼。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针对[[GB 2312]]编码扩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於2000年提出、2005年修订的[[GB 18030]]編碼中,都采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近年來,[[Unicode]]跨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93年针对[[GB 2312]]编码扩展得到的[[GBK]]編碼,以及於2000年提出、2005年修订的[[GB 18030]]編碼中,都采用簡體字形和繁體字形共存的方式,佔據不同的編碼位置。近年來,[[Unicode]]跨言編碼集出現,也得到了廣泛使用。[[香港]]所使用的即為採用Unicode的[[UTF-8]]編碼,同時因港、澳地使用一些特殊的[[粵語字]],其政府也用UTF-8發行[[香港增補字符集]]。


=== 網頁 ===
=== 網頁 ===
[[萬維網盟]]建議使用<tt>zh-hans</tt>或<tt>zh-hant</tt>{{NoteTag|name=zh-hant_ietf}}這一[[IETF]]言標籤作為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别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或-{繁}-體中文<ref>{{cite web |url=http://www.w3.org/TR/i18n-html-tech-lang/#ri20040429.113217290 |title=Internationalization Best Practices: Specifying Language in XHTML & HTML Content |publisher=W3.org |date= |accessdate=2009-05-27 |||}}</ref>。
[[萬維網盟]]建議使用<tt>zh-hans</tt>或<tt>zh-hant</tt>{{NoteTag|name=zh-hant_ietf}}這一[[IETF]]言標籤作為言屬性的值和Content-Language的值,以分别說明網頁使用的是简体中文或-{繁}-體中文<ref>{{cite web |url=http://www.w3.org/TR/i18n-html-tech-lang/#ri20040429.113217290 |title=Internationalization Best Practices: Specifying Language in XHTML & HTML Content |publisher=W3.org |date= |accessdate=2009-05-27 |||}}</ref>。


== 傳統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
== 传统漢字稱呼及地位爭議 ==
=== 言學的角度 ===
=== 言學的角度 ===
回顧漢字的發展史,目前被認可的最早的漢字源流是甲骨文,由于當時創造的文字不多,同一個字常常表達多種意思<ref name=甲骨文字形动态研究>{{cite web| language=zh-cn|url=http://xbna.pku.edu.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449=|title=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及其字形生成技术研究| year=2013| accessdate=2017-05-22}}</ref>,也就是所謂的「通叚字」。接著又經歷了金文甲骨文竝存的時代,後來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爲了共同的文字,然而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ref name=甲骨文字形动态研究/>,類似于今日的異體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在字形上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著手于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由接近于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的方正的小篆,筆畫也隨之減少<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eprints.utar.edu.my/825/1/MCHB-2013-0601991-1.pdf| title=第四节 汉字的繁化与简化| year=2013|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及至漢朝,文字又進一步趨于方正的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再次減少。再後來,隨著社風氣之嬗變,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又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的形態開始趨于穩定,其中又出現了不少的「異體字」,而在武則天臨朝時期,又創製了「[[則天文字]]」,于是又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450/1304.pdf| title=論武后新字的創制興廢 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 year=2005|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在接著的朝代當中,雖然都使用趨於穩定的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的用字標準竝不相同,且因爲新事物的顯現,不斷有新的字被創造出來用于表示新的槪念,漢字在分化中不斷增加文字的數量,于是便有了「本義」「引申義」、「本字」「後起字」的槪念了,如古籍中「{{Lang|zh-cn|于}}」「{{Lang|zh-tw|於}}」<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cuhk.edu.hk/ics/clrc/crcl_94_1/yang.pdf| title=從“于 / 於”用法上的變化看複合詞“於是”的產生|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Lang|zh-cn|后}}」「{{Lang|zh-tw|後}}」、「慧」「惠」等是通用的,由于歷代官方的規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字作爲「正字」,而其它字形則被排它地視爲「異體字」;而在引申義方面,「{{Lang|zh-tw|灋}}」、「{{Lang|zh-cn|从}}」(或作「{{lang|zh-cn|{{僻字|𢓅|⿰彳从}}}}」)<ref>{{Cite book|title=解放漢字,從「性」開始: 論漢字文化心靈教|last=洪|first=燕梅|publisher=元華文創|year=2017|isbn=|location=臺北|pages=31}}</ref>、「{{Lang|zh-cn|爲}}」等字除了有造字時的本義「刑法」<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6%B3%95/94820/190024?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二人相隨」<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5%BE%9E/88771/184846?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左邊有一隻手正牽著右邊長鼻的大象」<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7%82%BA/96173/191196?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以外,還分別引申出了「方{{Lang|zh-tw|灋}}」、「參」、「做」等意思。字形上,除了原來造形,也有「法」、「{{Lang|zh-tw|從}}」、「{{Lang|zh-tw|為}}」等不同寫法,不過在表達義項上未必有分工之用。
回顧漢字的發展史,目前被認可的最早的漢字源流是甲骨文,由于当时創造的文字不多,同一個字常常表達多種意思<ref name=甲骨文字形动态研究>{{cite web| language=zh-cn|url=http://xbna.pku.edu.cn/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2449=|title=甲骨文字形动态描述库及其字形生成技术研究| year=2013| accessdate=2017-05-22}}</ref>,也就是所謂的「通叚字」。接著又經歷了金文甲骨文竝存的時代,后来金文取代了甲骨文,成爲了共同的文字,然而甲骨文金文的字形多變,同一箇字往往有多種不同的寫法<ref name=甲骨文字形动态研究/>,類似于今日的異體字。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一個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文字系統,然而各國文字在字形上存在著一定的關聯性。到了秦國統一六國後,官方卽著手于統一文字,「異體字」開始大量減少,字形由接近于圖畫過渡到了筆畫拉直的方正的小篆,筆畫也隨之減少<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eprints.utar.edu.my/825/1/MCHB-2013-0601991-1.pdf| title=第四节 汉字的繁化与简化| year=2013|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及至漢朝,文字又進一步趨于方正的字形,發展成了隸書,筆畫再次減少。再后来,隨著社風氣之嬗變,文學藝術的不斷發展,又發展出了草書及楷書,文字的形態開始趨于穩定,其中又出現了不少的「異體字」,而在武則天臨朝時期,又創製了「[[則天文字]]」,于是又一批「異體字」流入漢字體系當中<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bec001.web.ncku.edu.tw/ezfiles/335/1335/img/1450/1304.pdf| title=論武后新字的創制興廢 兼論文字的正俗問題| year=2005|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在接著的朝代當中,雖然都使用趨於穩定的字形,然而歷朝歷代的用字标准竝不相同,且因爲新事物的顯現,不斷有新的字被創造出來用于表示新的槪念,漢字在分化中不斷增加文字的數量,于是便有了「本義」「引申義」、「本字」「後起字」的槪念了,如古籍中「{{Lang|zh-cn|于}}」「{{Lang|zh-tw|於}}」<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cuhk.edu.hk/ics/clrc/crcl_94_1/yang.pdf| title=從“于 / 於”用法上的變化看複合詞“於是”的產生|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Lang|zh-cn|后}}」「{{Lang|zh-tw|後}}」、「慧」「惠」等是通用的,由于歷代官方的規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字作爲「正字」,而其它字形則被排它地視爲「異體字」;而在引申義方面,「{{Lang|zh-tw|灋}}」、「{{Lang|zh-cn|从}}」(或作「{{lang|zh-cn|{{僻字|𢓅|⿰彳从}}}}」)<ref>{{Cite book|title=解放漢字,從「性」開始: 論漢字文化心靈教|last=洪|first=燕梅|publisher=元華文創|year=2017|isbn=|location=臺北|pages=31}}</ref>、「{{Lang|zh-cn|爲}}」等字除了有造字時的本義「刑法」<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6%B3%95/94820/190024?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二人相隨」<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5%BE%9E/88771/184846?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总会)|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左邊有一隻手正牽著右邊長鼻的大象」<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7%82%BA/96173/191196?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总会)|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以外,還分別引申出了「方{{Lang|zh-tw|灋}}」、「參」、「做」等意思。字形上,除了原來造形,也有「法」、「{{Lang|zh-tw|從}}」、「{{Lang|zh-tw|為}}」等不同寫法,不過在表達義項上未必有分工之用。


隨着時空的流轉,許多字的本義已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的本義才被破譯。因爲近代西學東漸,中国文化影響力在式微的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便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的呼聲在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至中成立這段時間,用字的標準也發生了變化。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便開始著手于漢字的簡化,其簡化的依據是「六書」的造字原則,其中有不少字是相對于近代用字而言的古代的「異體字」,如「{{Lang|zh-tw|韻}}」「{{Lang|zh-cn|韵}}」、「{{Lang|zh-tw|沖}}」「{{Lang|zh-cn|冲}}」、「{{Lang|zh-tw|廠}}」(另有字形「{{Lang|zh-tw|厰}}」)「{{Lang|zh-cn|厂}}」<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text.org/kangxi-zidian/zh?searchu=%E5%8E%82| title=《厂部》| year=2017| accessdate=2017-05-22}}</ref>、「{{Lang|zh-tw|聖}}」「圣」<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ardb.iis.sinica.edu.tw/search.jsp?q=%E5%9C%A3&x=0&y=0&stype=0| title=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中央硏究院)| year=2010|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Lang|zh-tw|畱}}」(另有後起字形「{{Lang|zh-cn|留}}」)「{{Lang|zh-cn|畄}}」(二簡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7%95%99/97507/192323?srchType=1|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這些字形皆收錄于《康熙字典》。另外許多部首從草書演變而來,如「{{Lang|zh-cn|讠}}」、「{{Lang|zh-cn|车}}」、「{{Lang|zh-cn|钅}}」等,另外還有整個字皆從草書變來的字,如「{{Lang|zh-cn|应}}」、「{{Lang|zh-cn|与}}」、「{{Lang|zh-cn|发}}」等。另外,還有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字形,如「{{Lang|zh-cn|鸟}}」等,而再有的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如「{{Lang|zh-cn|采}}」本已有「用手采摘樹上之果」之意<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6%8E%A1/91116/186874?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總會)|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因爲「{{Lang|zh-cn|采}}」「{{Lang|zh-cn|爲}}」字的部首皆爲「爪」,是象形字,已有「用手采摘」之含義,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皆不見手部,在後世的文字分化以後,才造出了有手部的「{{Lang|zh-tw|採}}」,分工表達不同的義項。其他類似的例子有「{{Lang|zh-cn|云}}」、「{{Lang|zh-cn|气}}」等,這些字在後世加上部件「雨」「米」後分化出了其它的字形意義。
隨着時空的流轉,許多字的本義已不可考,直到近代發現甲骨文後,部分字的本義才被破譯。因爲近代西學東漸,中国文化影響力在式微的情況下,一些知識分子便提出廢除漢字或簡化漢字,這樣的呼聲在1949年以前已有,且清末至中成立這段時間,用字的标准也發生了變化。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便開始著手于漢字的簡化,其簡化的依據是「六書」的造字原則,其中有不少字是相對于近代用字而言的古代的「異體字」,如「{{Lang|zh-tw|韻}}」「{{Lang|zh-cn|韵}}」、「{{Lang|zh-tw|沖}}」「{{Lang|zh-cn|冲}}」、「{{Lang|zh-tw|廠}}」(另有字形「{{Lang|zh-tw|厰}}」)「{{Lang|zh-cn|厂}}」<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text.org/kangxi-zidian/zh?searchu=%E5%8E%82| title=《厂部》| year=2017| accessdate=2017-05-22}}</ref>、「{{Lang|zh-tw|聖}}」「圣」<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ardb.iis.sinica.edu.tw/search.jsp?q=%E5%9C%A3&x=0&y=0&stype=0| title=国际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中央硏究院)| year=2010| accessdate=2017-05-22| | | }}</ref>、「{{Lang|zh-tw|畱}}」(另有後起字形「{{Lang|zh-cn|留}}」)「{{Lang|zh-cn|畄}}」(二簡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7%95%99/97507/192323?srchType=1|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总会)|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這些字形皆收錄于《康熙字典》。另外許多部首從草書演變而來,如「{{Lang|zh-cn|讠}}」、「{{Lang|zh-cn|车}}」、「{{Lang|zh-cn|钅}}」等,另外還有整個字皆從草書變來的字,如「{{Lang|zh-cn|应}}」、「{{Lang|zh-cn|与}}」、「{{Lang|zh-cn|发}}」等。另外,還有從甲骨文演變而來的字形,如「{{Lang|zh-cn|鸟}}」等,而再有的字採用了其本字而非後起字以達到簡化的目的,如「{{Lang|zh-cn|采}}」本已有「用手采摘樹上之果」之意<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chinese-linguipedia.org/clk/search/%E6%8E%A1/91116/186874?srchType=1&fouc=| title=中華語文知識庫(中華文化总会)| year=2015| accessdate=2017-05-22}}{{dead link|date=2018年3月 |bot=InternetArchiveBot |fix-attempted=yes }}</ref>,因爲「{{Lang|zh-cn|采}}」「{{Lang|zh-cn|爲}}」字的部首皆爲「爪」,是象形字,已有「用手采摘」之含義,在甲骨文及金文中皆不見手部,在後世的文字分化以後,才造出了有手部的「{{Lang|zh-tw|採}}」,分工表達不同的義項。其他類似的例子有「{{Lang|zh-cn|云}}」、「{{Lang|zh-cn|气}}」等,這些字在後世加上部件「雨」「米」後分化出了其它的字形意義。


雖然目前的簡體字是按照一些說明的規則去進行簡化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臺灣、香港及澳门的用字標準保留了大部分的傳統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僅僅認識繁體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爲古今文字變化巨大,有一些字已脫離了原有的造字原理)。文字在史的發展過程中,繁化簡化並存,但每個家官方的選字不同,或者該地民眾的約定俗成習慣別的地方不同,造成了字形的不同。這正如中華文化的多樣化一樣,若必須找一種標準是十分困難的。
雖然目前的簡體字是按照一些說明的規則去進行簡化的,然而不可否認的是,臺灣、香港及澳门的用字标准保留了大部分的传统字形,且符合造字原理(不過僅僅認識繁體字並不能解讀古文字,因爲古今文字變化巨大,有一些字已脫離了原有的造字原理)。文字在史的發展過程中,繁化簡化並存,但每個家官方的選字不同,或者該地民眾的約定俗成習慣別的地方不同,造成了字形的不同。這正如中華文化的多樣化一樣,若必須找一种标准是十分困難的。


=== 中国大陸 ===
=== 中国大陸 ===
[[中国大陸]]以[[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yuyan.web.shiep.edu.cn/news.asp?id=598| title=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 | | }}</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義词,“-{正}-体字”则是[[异体字|异體字]]的反義词,简繁体字的標準是《[[简化字总表]]》,如“-{护}-”是[[简化字]],“-{護}-”是“-{繁}-体字”,而正异体字的標準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ref>{{cite web|url=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dfgz/200401/20040100290576.shtml|publisher=国务院法制办公室|title=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date=2004-01-06|accessdate=2013-05-15|quote=繁体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列繁体字为标准;其中与《简化字总表》不一致的,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ref><ref>{{cite web|url=http://wenke.hep.edu.cn/gfhz/html/jhzzb3.asp|title=《简化字总表》说明|date=2006-05-25|accessdate=2013-05-15|quote=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繁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繁体字看作简化字|||}}</ref><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1.nttvu.edu.cn/pth/fyshow.asp?id=173| 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 publisher=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 quote=繁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 | | }}</ref>,如“堤”是-{正}-体字,“-{隄}-”是[[异体字]]<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title = 现代汉语词典 |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商务印书馆 | date = 2005-06-01 | pages = 1740 | ISBN = 7-100-04385-9 | language = zh-hans}}</ref>。《[[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该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漢語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漢語通用字表]]》(1988年),成爲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標準列表|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中国大陸]]以[[简化字]]和未被简化的[[传承字]]为“[[规范汉字]]”<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yuyan.web.shiep.edu.cn/news.asp?id=598| title=规范汉字的定义、使用范围及使用依据|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 | | }}</ref>,[[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官方]]文件中“-{繁}-体字”是[[简化字]]的反義词,“-{正}-体字”则是[[异体字|异體字]]的反義词,简繁体字的标准是《[[简化字总表]]》,如“-{护}-”是[[简化字]],“-{護}-”是“-{繁}-体字”,而正异体字的标准是《[[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ref>{{cite web|url=http://fgk.chinalaw.gov.cn/article/dfgz/200401/20040100290576.shtml|publisher=国务院法制办公室|title=郑州市社会用字管理规定|date=2004-01-06|accessdate=2013-05-15|quote=繁体字以文化部和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一九五五年十二月二十二日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所列繁体字为标准;其中与《简化字总表》不一致的,以《简化字总表》为标准|||}}</ref><ref>{{cite web|url=http://wenke.hep.edu.cn/gfhz/html/jhzzb3.asp|title=《简化字总表》说明|date=2006-05-25|accessdate=2013-05-15|quote=在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有些被淘汰的异体字和被选用的繁体字繁简不同,一般人习惯把这些笔画少的繁体字看作简化字|||}}</ref><ref>{{cite web| language=zh-cn| url=http://www1.nttvu.edu.cn/pth/fyshow.asp?id=173| title=什么是规范汉字、现行规范汉字以什么作为依据| publisher=南通广播电视大学| year=2005| accessdate=2011-09-27| quote=繁体字以1955年文化部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发布的《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选用的字为准(该表公布后又作了几次调整,一共恢复使用了28个被淘汰的异体字,即:阪、挫、晔、诓、雠、、邱、於、澹、骼、彷、菰、溷、徼、薰、黏、桉、愣、晖、凋等。所以,实际上被淘汰的异体字是1027个),与此相对的异体字不再使用。如:“-{牀}-”是“-{床}-”的异体,“-{慾}-”是“-{欲}-”的异体,等等,都不再使用| | | }}</ref>,如“堤”是-{正}-体字,“-{隄}-”是[[异体字]]<ref>{{Cite book | author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 title = 现代汉语词典 | | location = 北京 | publisher = 商务印书馆 | date = 2005-06-01 | pages = 1740 | ISBN = 7-100-04385-9 | language = zh-hans}}</ref>。《[[通用規範漢字表]]》於2013年6月5日正式頒佈,该字表整-{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1955年)、《[[簡化字總表]]》(1964年初發表,最後修訂於1986年)、《[[印刷通用漢字字形表]]》(1965年)、《[[現代汉语常用字表]]》(1988年)以及《[[現代汉语通用字表]]》(1988年),成爲社会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标准列表|漢字規範]],原有相關字表從即日停止使用。


=== 香港、澳门 ===
=== 香港、澳门 ===
[[香港]]和[[澳门]]称傳統漢字为「-{繁}-體字」。現時在香港,稱作「-{繁}-體字」「-{正}-體字」的人都有,而且並不會像台灣般把[[新字形]]化的所谓“國字標準字體”奉為「標準」或「-{正}-體」。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標準<!-- removed_ref site208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印刷時經常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柯熾堅|儷式蒙納式字形]]。這些都是香港人眼中的「-{繁}-體字」或「-{正}-體字」。
[[香港]]和[[澳门]]称传统漢字为「-{繁}-體字」。現時在香港,稱作「-{繁}-體字」「-{正}-體字」的人都有,而且並不會像台灣般把[[新字形]]化的所谓“國字标准字體”奉為「标准」或「-{正}-體」。老師教導學童書寫時,多以《[[常用字字形表]]》作主要參考,但不是唯一标准<!-- removed_ref site208 by WaitSpring-bot (template) -->;印刷時經常使用[[傳承字形]](舊字形)和[[柯熾堅|儷式蒙納式字形]]。這些都是香港人眼中的「-{繁}-體字」或「-{正}-體字」。


=== 繁簡之爭 ===
=== 繁簡之爭 ===
{{Main|漢字簡化爭論|漢字拉丁化}}
{{Main|漢字簡化爭論|漢字拉丁化}}
* 簡化字擁護者認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笔画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ref>{{cite news|url=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3/03/11/10/10_15.htm|title=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author=周溯源 张广照|publisher=[[学习时报]]|date=2013-03-11|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10-06}}</ref>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使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和[[紙]]資源。[[台中教育大]]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
* 簡化字擁護者认为:[[簡化字]]可減少書寫所耗費的時間和精力;笔画減少較為簡單,可減輕學習難度,在現代資訊快速流動時具有更大的適應空間,<ref>{{cite news|url=http://www.studytimes.com.cn:9999/epaper/xxsb/html/2013/03/11/10/10_15.htm|title=少数汉字可适当再简化|author=周溯源 张广照|publisher=[[学习时报]]|date=2013-03-11|language=zh-cn||||accessdate=2013-10-06}}</ref>簡化字結構清晰,更容易辨認,这一点在一些简化前的形近字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如「-{画(畫)}-」「-{书(書)}-」「-{昼(晝)}-」等,这也使简化字在印刷時可以采用更小的字体,節省[[油墨]]和[[紙]]資源。[[台中教育大]]中文系教授鄭蕤指出,沒有簡體字時,大家不覺得寫-{正}-體字有多辛苦,但一有[[簡體字]],大家在求方便的情況下,很容易就選寫[[簡體字]]。
[[File:廣告海報書法錯字.JPG|缩略图|中国大陸一張廣告海報中的書法錯字,「魂」的左旁「-{云}-」被誤寫為「-{雲}-」。]]
[[File:廣告海報書法錯字.JPG|缩略图|中国大陸一張廣告海報中的書法錯字,「魂」的左旁「-{云}-」被誤寫為「-{雲}-」。]]
* 簡化字批評者認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两(兩)}-”、“-{决(決)}-”等字只减少了一画,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规范汉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筆畫多的常用漢字,簡化字雖然書寫便利,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通用言文字法]]》對繁體字的嚴厲限制卻造成了[[中華文化]]的流失,甚至被批評為文化的墮落。[[簡化字]]有許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意義及解釋字源<ref>{{cite news |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18/1606537.shtml |title=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 |work=中国新闻网 |publisher=南方报网 |date=2009-03-18 |language=zh-cn |accessdate=2013-10-04 |||}}</ref>。王达三认为,[[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失誤,即是將中国[[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傳統漢字「难认、难读、难写」,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例如18世纪之前,中国的識字率约为5%,為世界最高,这得益于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教育普及<ref name="cn20090323">{{Cite news|title=中国青年报: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23/1612585.shtml|date=2009-03-23|publisher=中国新闻网|accessdate=2013-10-04||||author=王达三}}</ref>。
* 簡化字批評者认为:現行的[[簡化字]]能減省的精力相當有限,例如“-{夹(夾)}-”、“-{涡(渦)}-”、“-{两(兩)}-”、“-{决(決)}-”等字只减少了一画,而且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规范汉字]]中尚有“餐”、“囊”、“疆”等大量筆畫多的常用漢字,簡化字雖然書寫便利,但《[[中華人民共和國家通用言文字法]]》對繁體字的嚴厲限制卻造成了[[中華文化]]的流失,甚至被批評為文化的墮落。[[簡化字]]有許多問題,例如:部分字形相近容易誤認、無法呈現內涵、意義及解釋字源<ref>{{cite news |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18/1606537.shtml |title=裴钰:从17个角度看汉字繁体字和简体字之争 |work=中国新闻网 |publisher=南方报网 |date=2009-03-18 |language=zh-cn |accessdate=2013-10-04 |||}}</ref>。王达三认为,[[漢字簡化]]自始就有一個失誤,即是將中国[[文盲]]率居高不下歸罪於传统漢字「难认、难读、难写」,但事實上影響識字率的更多是社会[[经济]]以及[[教育]]因素,而非字體難易程度,例如18世纪之前,中国的識字率约为5%,為世界最高,这得益于当时中国经济繁荣、教育普及<ref name="cn20090323">{{Cite news|title=中国青年报:繁体字和简体字都是“国字”|url=http://www.chinanews.com/cul/news/2009/03-23/1612585.shtml|date=2009-03-23|publisher=中国新闻网|accessdate=2013-10-04||||author=王达三}}</ref>。


== 其他傳統漢字 ==
== 其他传统漢字 ==
[[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家有類似-{zh-hk:繁體字; zh-tw:繁體字; zh-cn:繁体字;}-的傳統漢字。
[[漢字文化圈]]中尚有[[日本]]、[[韓國]]、[[越南]]等家有類似-{zh-hk:繁體字; zh-tw:繁體字; zh-cn:繁体字;}-的传统漢字。


=== 日本 ===
=== 日本 ===
第138行: 第138行:
{{See also|日本国语国字问题|日本漢字改革史}}
{{See also|日本国语国字问题|日本漢字改革史}}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采用[[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新字体多为略字([[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Lang|ja|歩(步)}}”。另外,基於[[同音汉字书写规则]],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相同,如「{{Lang|ja|牴触(觸)}}」改成「{{Lang|ja|抵触}}」<ref>《{{lang|ja|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同音汉字改写法),{{lang|ja|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ja}}</ref>。
1946年,[[日本内阁]]公布《[[當用漢字]]表》,收錄的1850字中131字采用[[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原写法則被稱作「'''[[舊字體]]'''」。新字体多为略字([[简笔字]]),但亦有少数增添笔画的情况,如“{{Lang|ja|歩(步)}}”。另外,基於[[同音汉字书写规则]],不少當用漢字外的漢字被替換成另一個不同的漢字,其中一些寫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簡化字]]相同,如「{{Lang|ja|牴触(觸)}}」改成「{{Lang|ja|抵触}}」<ref>《{{lang|ja|同音の漢字による書きかえ}}》(同音汉字改写法),{{lang|ja|昭和31年7月5日発表「国語審議会の建議と報告」より}}。{{ja}}</ref>。


1981年,日本内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NoteTag|1=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其中[[日本新字体|新字體]]355個{{NoteTag|1=由於「{{lang|ja|辨}}」、「{{lang|ja|瓣}}」和「{{lang|ja|辯}}」被合併簡化為「{{lang|ja|弁}}」,355個[[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NoteTag|1=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Lang|ja|讃}}」無「{{Lang|ja|讚}}」,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国大陸]]的[[簡化字]],[[言部]]、[[金部 (部首)|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
1981年,日本内閣公告了僅僅作為「目標」而非「強制」的《[[常用漢字]]表》,收錄1945字{{NoteTag|1=2010年,日本追加196個新的常用漢字,並削除5個漢字,合計共2136字。}},其中[[日本新字体|新字體]]355個{{NoteTag|1=由於「{{lang|ja|辨}}」、「{{lang|ja|瓣}}」和「{{lang|ja|辯}}」被合併簡化為「{{lang|ja|弁}}」,355個[[日本新字体|新字体]]对应的[[舊字體]]有357個。}},加上《[[人名用漢字表]]》收錄的11個新字體、《表外漢字字體表》收錄的22個「簡易慣用字體」,日本政府公布的新字體共389字{{NoteTag|1=但亦有不少收錄於辭書,而政府未予以公示的舊字體,如《表外漢字字體表》中有「{{Lang|ja|讃}}」無「{{Lang|ja|讚}}」,再加上[[擴張新字體]]問題,新字體數量遠不止389個。}},其簡化程度總體而言不如[[中国大陸]]的[[簡化字]],[[言部]]、[[金部 (部首)|金部]]、[[糸部]]等常用[[部首]]没有简化。
第146行: 第146行:
=== 朝鮮、韓國 ===
=== 朝鮮、韓國 ===
{{Main|朝鮮漢字}}
{{Main|朝鮮漢字}}
'''[[朝鮮漢字]]'''({{kor|hanja=漢字|k=한자|rm=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韩-{}-文汉字'''」等,是[[朝鮮語|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漢語]]、[[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鮮漢字]]'''({{kor|hanja=漢字|k=한자|rm=hanja}})也稱「'''韓國漢字'''」或「'''韩-{}-文汉字'''」等,是[[朝鮮語|朝-{}-鮮語/韓-{}-語]]中使用的漢字,通常用來書寫由[[汉语]]、[[日語]]傳入的漢字詞。


朝鲜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古中国的[[繁體字|繁体字]]、[[日本]]的[[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lang|ko|曺}}」(曹)。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將繁體字稱作-{正}-體字。<ref>{{Cite book |author=邵毅平 |title=韓國的智慧 |location=臺灣臺北市 |publisher=國際村文庫 |date=1996年7月 |pages=232 |ISBN=957-754-310-3 |accessdate=2015年1月11日 |language=中文}}</ref>
朝鲜漢字字形大約相同於古中国的[[繁體字|繁体字]]、[[日本]]的[[舊字體]],唯少數字形有異,如「{{lang|ko|曺}}」(曹)。值得一提的是韓國將繁體字稱作-{正}-體字。<ref>{{Cite book |author=邵毅平 |title=韓國的智慧 |location=臺灣臺北市 |publisher=国际村文庫 |date=1996年7月 |pages=232 |ISBN=957-754-310-3 |accessdate=2015年1月11日 |language=中文}}</ref>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多數年輕人都不識漢字,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現在漢字只有在光景點、政府設施、重大活動才會出現。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需求,已转为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而非韓國汉字。
朝鮮漢字在年輕人中的使用頻率不高,多數年輕人都不識漢字,通常都轉由[[諺文]]書寫。現在漢字只有在光景點、政府設施、重大活動才會出現。近年来为适应旅游业需求,已转为中国大陆的简化字,而非韓國汉字。


=== 越南 ===
=== 越南 ===
{{Main|儒字}}
{{Main|儒字}}
傳統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汉语|古代漢語]]中引入的漢字詞。
传统在[[越南]]使用的漢字--[[儒字]],目前只在學術研究上使用,用來表示從[[古代汉语]]中引入的漢字詞。


== 註釋 ==
== 註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