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夏行政區劃: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无编辑摘要
 
第2行: 第2行:


== 概述 ==
== 概述 ==
<ref>蒲孝榮,《四川政區沿革治地今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353-354頁</ref>
<ref>蒲孝榮,《四川政區沿革治地今釋》,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3月第1版,第353-354頁</ref>


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昇]]據蜀十一年(1361-1371年),建立以四川地為主的政權。明玉珍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軍西征入川,溯江而上,佔領重慶,並佔有相鄰的今陝西、鄂西、甘、黔、滇五省邊境的部分地。至正二十年(1360年)。又進軍盆地西部,佔有成都,勢及全川,以及相鄰的今陝南、鄂西,甘、黔、滇五省邊境的部分地,明玉珍乃稱隴蜀王,即國王位於重慶。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正式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 (明玉珍)|天統]],都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疆域最盛時,東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雲南中慶(今雲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北至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設六卿,後改中書省。其政區,分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府置刺史,州置太守,縣置縣令。並設將軍於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進取陝右,設將軍於夷陵,以圖江左。
元末,明玉珍及其子[[明昇]]據蜀十一年(1361-1371年),建立以四川地為主的政權。明玉珍於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率軍西征入川,溯江而上,佔領重慶,並佔有相鄰的今陝西、鄂西、甘、黔、滇五省邊境的部分地。至正二十年(1360年)。又進軍盆地西部,佔有成都,勢及全川,以及相鄰的今陝南、鄂西,甘、黔、滇五省邊境的部分地,明玉珍乃稱隴蜀王,即國王位於重慶。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明玉珍正式稱帝,國號大夏,改元[[天統 (明玉珍)|天統]],都重慶,建立了大夏政權。疆域最盛時,東至[[夷陵]](今湖北省宜昌市),西至雲南中慶(今雲南省昆明市),南至[[播州]](今貴州省遵義市),北至興元(今陝西省漢中市)。設六卿,後改中書省。其政區,分為八道,下設府、州、縣三級。府置刺史,州置太守,縣置縣令。並設將軍於南鄭(今陝西省漢中市),以進取陝右,設將軍於夷陵,以圖江左。


明玉珍天統五年(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崩,子明昇繼位。至明昇開熙五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將攻夏,僅七月,明昇降,四川地遂成為明王朝版圖。
明玉珍天統五年(1366年、至正二十六年),明玉珍崩,子明昇繼位。至明昇開熙五年(明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遣將攻夏,僅七月,明昇降,四川地遂成為明王朝版圖。


明氏大夏政權政區的建置:新置有珙州和綦江縣、[[石羊縣]]。復置有資州和雒、江源、永康、保寧、江油、安岳、井研、昌寧、大足、墊江、樂溫等縣及永寧鎮邊都元帥府。省並的縣有:省小溪縣入遂寧州,省石照縣入合州,省滎經縣入嚴道縣,省佛鄉洞長官司入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等。改動的縣有:改樂溫縣為長壽縣,改龍州為龍州宣慰司,改永寧路為永寧鎮邊都元帥府,改州為州路都元帥府等。明昇降時,明王朝所得的大夏的地方政區,據文獻記載尚有“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司、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
明氏大夏政權政區的建置:新置有珙州和綦江縣、[[石羊縣]]。復置有資州和雒、江源、永康、保寧、江油、安岳、井研、昌寧、大足、墊江、樂溫等縣及永寧鎮邊都元帥府。省並的縣有:省小溪縣入遂寧州,省石照縣入合州,省滎經縣入嚴道縣,省佛鄉洞長官司入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等。改動的縣有:改樂溫縣為長壽縣,改龍州為龍州宣慰司,改永寧路為永寧鎮邊都元帥府,改州為州路都元帥府等。明昇降時,明王朝所得的大夏的地方政區,據文獻記載尚有“總制府七,元帥府八,宣慰司、宣撫司二十五,州三十七,縣六十七。


== 政區 ==
== 政區 ==
第41行: 第41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reflist}}
{{reflist}}

{{-}}
{{-}}
{{中历代行政區劃}}
{{中历代行政區劃}}


[[Category:明夏行政區劃| ]]
[[Category:明夏行政區劃| ]]
[[Category:中各朝代行政區劃]]
[[Category:中各朝代行政區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