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珤: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注释:​清理
标签消歧义链接
 

(未显示1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2行: 第2行:
| 姓名 = 石珤
| 姓名 = 石珤
| 原名 =
| 原名 =
| 片名= Shi Bao.jpg
| 片名= Shi Bao.jpg
| 片大小 = 200px
| 片大小 = 200px
| 明 = 石氏家之《石珤像》
| 明 = 石氏家之《石珤像》
| 最高職務 = 少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 最高职务 = 少保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 屆數 =
| 届数 =
| 家 = 大明
| 家 = 大明
| 前任 =
| 前任 =
| 任 =
| 任 =
| 爵位 =
| 爵位 =
| 籍 = [[直隶]][[藁城县]]
| 籍 = [[直隶]][[藁城县]]
| 族裔 =
| 族裔 =
| 字 = 字邦彦,熊峰
| 字 = 字邦彦,熊峰
| 諡 = 文改文介
| 諡 = 文改文介
| 出生日期 = 天顺八年(1464年)
| 出生日期 = 天顺八年(1464年)
| 出生地 = [[直隶]][[藁城县]]
| 出生地 = [[直隶]][[藁城县]]
| 逝世日期 = 嘉靖七年(1528年)
| 逝世日期 = 嘉靖七年(1528年)
| 逝世地 = [[直隶]][[藁城县]]
| 逝世地 = [[直隶]][[藁城县]]
| 墓葬 =
| 墓葬 =
| 配偶 =
| 配偶 =
| 親屬 = [[石玉]](父)<br>[[石玠]](兄)
| 亲属 = [[石玉]](父)<br>[[石玠]](兄)
| 出身 =
| 出身 =
*成化二十二年丁未科同士出身
*成化二十二年丁未科同士出身
| 經歷 =
| 经历 =
| 著作 =
| 著作 =
}}
}}


'''石珤'''<ref>珤,「寶」的古字,為異體</ref>({{bd|1464年||1528年|catIdx=F}}),[[表字|字]]'''邦彦''',[[]]'''熊峰''',[[直隶]][[藁城]]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丁未士,官至[[吏部尚]],[[文淵閣士]]。
'''石珤'''<ref>珤,“宝”的古字,为异体</ref>({{bd|1464年||1528年|catIdx=F}}),[[表字|字]]'''邦彦''',[[]]'''熊峰''',[[直隶]][[藁城]]人。[[明朝]]政治人物,成化丁未士,官至[[吏部尚]],[[文渊阁士]]。


== 生平 ==
== 生平 ==
天府鄉試第三名(元)。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数次称病居家,直到[[明孝宗|孝宗]]末年才升任[[修撰]]。[[正德 (明)|正德]]改元,提拔为[[南京]]侍读学士,历任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祭酒,迁南京[[吏部侍郎|吏部右侍郎]],改礼部,进左侍郎。上疏力谏[[明武宗|武宗]]前往宣府,不报。改掌[[翰林院]]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拜[[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石珤,字邦,藁城人。父玉,山按察使。珤兄玠同成化末年士,改庶吉士,授檢討數謝病居家。孝宗末,始修撰。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讀學士。歷兩京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召改部,左侍郎。武宗始宣府,珤上疏力,不。改掌翰林院事。廷臣南巡,禍,珤疏救之。十六年拜部尚,掌詹事府。”</ref>。
天府乡试第三名(元)。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士,改[[翰林院]][[庶吉士]],授[[检讨]]。数次称病居家,直到[[明孝宗|孝宗]]末年才升任[[修撰]]。[[正德 (明)|正德]]改元,提拔为[[南京]]侍读学士,历任南京国子监、北京国子监祭酒,迁南京[[吏部侍郎|吏部右侍郎]],改礼部,进左侍郎。上疏力谏[[明武宗|武宗]]前往宣府,不报。改掌[[翰林院]]事。正德十六年(1521年)拜[[礼部尚书]],掌管[[詹事府]]<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石珤,字邦,藁城人。父玉,山按察使。珤兄玠同成化末年士,改庶吉士,授检讨数谢病居家。孝宗末,始修撰。正德改元,擢南京侍读学士。历两京祭酒,南京吏部右侍郎。召改部,左侍郎。武宗始宣府,珤上疏力,不。改掌翰林院事。廷臣南巡,禍,珤疏救之。十六年拜部尚,掌詹事府。”</ref>。


[[明世宗|世宗]]即位,石珤取代[[王琼]],任[[吏部尚书]]。其为人刚直方正,谢绝请托,引起内阁[[杨廷和]]不快。仅仅两个月即卸任,重掌詹事府。嘉靖元年(1522年),奉旨祭祀[[曲阜孔庙|阙里]]及[[泰山]]。事竣还家,多次请求致仕,言官因其德高望重,纷纷上书请留,于是仍然起用。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世宗立,代王瓊吏部尚。自羣小柄,銓政混濁。珤方,謝請託,犯清者多黜,望大孚,而內閣楊廷和有所不悅。甫二月,改掌詹事府,典敕。嘉靖元年遣祀闕里及嶽。事竣家,屢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留,乃起赴官。三年五月詔以吏部尚兼文淵閣士入參機務。”</ref>。
[[明世宗|世宗]]即位,石珤取代[[王琼]],任[[吏部尚书]]。其为人刚直方正,谢绝请托,引起内阁[[杨廷和]]不快。仅仅两个月即卸任,重掌詹事府。嘉靖元年(1522年),奉旨祭祀[[曲阜孔庙|阙里]]及[[泰山]]。事竣还家,多次请求致仕,言官因其德高望重,纷纷上书请留,于是仍然起用。嘉靖三年(1524年)五月,任[[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世宗立,代王瓊吏部尚。自羣小柄,銓政混濁。珤方,谢请託,犯清者多黜,望大孚,而内阁杨廷和有所不悅。甫二月,改掌詹事府,典敕。嘉靖元年遣祀闕里及嶽。事竣家,屢乞致仕。言官以珤望重,交章留,乃起赴官。三年五月詔以吏部尚兼文渊阁士入参机务。”</ref>。


“[[大礼议]]”爆发后,廷臣伏阙抗争,石珤和[[毛纪]]都参与相助,无济于事,后终因直言敢谏去职。历加[[太子太保]],直至[[少保]]。[[嘉靖]]七年(1528年)冬卒,谥文隐。[[隆庆 (明朝)|隆庆]]初年,改谥文介<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帝欲以奉先殿側別建一室祀帝,珤抗疏言其非。及廷臣伏闕泣,珤助之。,「禮」議定,去位。珤復諫:「一事已奉宸可言矣。但臣反覆思之,有不安心者。心所不安而不以言,言恐忤而不敢陛下焉用臣,臣亦何以仰君父哉。夫孝宗皇帝皇太后,乃陛下骨肉至也。今使疏賤讒佞小人輒行離間,但知希合取寵,不復為陛下察。茲孟冬享在邇,陛下登獻對越,如親見之,不少動於中乎?夫事亡如事存。陛下承列,以百神,臨萬方,焉得不加慎重,聽細人之,干不易之典哉。帝得奏不悅,戒勿言。明年建世廟於廟東,帝欲言,毀神宮監,伐林木,以通輦道。給事中楷,御史秦、忠等交,忤旨俸。給事中言之,貶秩調外。珤抗章,言不可,弗聽。及世成,帝欲奉章皇太后謁璁、桂萼力主之。劉龍不得,諸輔臣以言,帝不,趣具。珤乃上疏曰:「陛下欲奉皇太后謁,臣為從令固孝,而孝有大於從令者。臣誠不敢阿諛以君上。惟祖宗家法,后妃已入,未有出者。且太,非享祫祭,天子亦不入,況后妃乎?璁輩所引廟見,今奉先殿是也。祖神宗行之百五十年,已定制,中間納妃不知凡,未有敢及者,何至今日忽倡此?彼容悅佞臣豈有忠,而陛下乃欲聽之乎?且陰陽有定位,不可侵越。陛下天地百神之主,致母后故出入太,是坤行乾事,位,不可之大者也。臣豈不知君命承,第恐上累德,是以不敢旨曲,以成君父之之德也。奏入,帝大慍。珤人清介端亮,孜孜奉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大,毋急近效帝言。帝見為迂濶,弗善也。議「禮」時,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據禮爭,持論堅確,失帝意,璁、萼輩亦不悅。璁、萼朝夕謀輔政,攻擊費無虛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訐廷和,誣珤及宏人遂乞。帝驛,而怨朝廷,失大臣誼,一切恩典皆不予。裝襆被而已。都人歎宰臣去若珤者。自珤及廷和、冕、毛強諫罷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無進逆耳之言者矣。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諡文。隆初,改諡文介。”</ref>。
“[[大礼议]]”爆发后,廷臣伏阙抗争,石珤和[[毛纪]]都参与相助,无济于事,后终因直言敢谏去职。历加[[太子太保]],直至[[少保]]。[[嘉靖]]七年(1528年)冬卒,谥文隐。[[隆庆 (明朝)|隆庆]]初年,改谥文介<ref>[[清]]·[[张廷玉]]等,《[[明史]]》(卷190):“帝欲以奉先殿侧别建一室祀帝,珤抗疏言其非。及廷臣伏闕泣,珤助之。,“礼”议定,去位。珤复谏:“一事已奉宸可言矣。但臣反覆思之,有不安心者。心所不安而不以言,言恐忤而不敢陛下焉用臣,臣亦何以仰君父哉。夫孝宗皇帝皇太后,乃陛下骨肉至也。今使疏賤讒佞小人輒行离间,但知希合取寵,不复为陛下察。茲孟冬享在邇,陛下登献对越,如亲见之,不少动于中乎?夫事亡如事存。陛下承列,以百神,临万方,焉得不加慎重,聽細人之,干不易之典哉。帝得奏不悅,戒勿言。明年建世庙于庙东,帝欲言,毀神宫监,伐林木,以通輦道。給事中楷,御史秦、忠等交,忤旨俸。給事中言之,貶秩外。珤抗章,言不可,弗聽。及世成,帝欲奉章皇太后謁璁、桂萼力主之。刘龙不得,诸辅臣以言,帝不,趣具。珤乃上疏曰:“陛下欲奉皇太后謁,臣为从令固孝,而孝有大于从令者。臣誠不敢阿諛以君上。惟祖宗家法,后妃已入,未有出者。且太,非享祫祭,天子亦不入,況后妃乎?璁輩所引庙见,今奉先殿是也。祖神宗行之百五十年,已定制,中间纳妃不知凡,未有敢及者,何至今日忽倡此?彼容悅佞臣豈有忠,而陛下乃欲聽之乎?且阴阳有定位,不可侵越。陛下天地百神之主,致母后故出入太,是坤行乾事,位,不可之大者也。臣豈不知君命承,第恐上累德,是以不敢旨曲,以成君父之之德也。奏入,帝大慍。珤人清介端亮,孜孜奉以力行王道,清心省事,辨忠邪,敦大,毋急近效帝言。帝见为迂濶,弗善也。议“礼”时,帝欲援以自助,而珤据礼争,持论坚确,失帝意,璁、萼輩亦不悅。璁、萼朝夕谋辅政,攻击费无虚日,以珤行高,不能有所加。至明年春,奸人王邦奇訐廷和,誣珤及宏人遂乞。帝驛,而怨朝廷,失大臣誼,一切恩典皆不予。裝襆被而已。都人歎宰臣去若珤者。自珤及廷和、冕、毛强谏罷政,迄嘉靖季,密勿大臣无进逆耳之言者矣。珤加官,自太子太保至少保。七年冬卒,諡文。隆初,改諡文介。”</ref>。


== 註釋 ==
== 注释 ==
{{reflist}}
{{reflist}}
== 相关条目 ==

== 相關條目 ==
* [[明朝七卿年表]]
* [[明朝七卿年表]]


第46行: 第45行:
{{start box}}
{{start box}}
{{s-off}}
{{s-off}}
{{succession box|[[王瓊 (成化士)|王瓊]]|[[宇]]|[[明朝吏部尚]]|1521年}}
{{succession box|[[王瓊 (成化士)|王瓊]]|[[宇]]|[[明朝吏部尚]]|1521年}}
{{end box}}
{{end box}}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殿试金榜}}
{{成化二十三年丁未科殿试金榜}}
第52行: 第51行:
[[Category:明朝庶吉士]]
[[Category:明朝庶吉士]]
[[Category:明朝翰林]]
[[Category:明朝翰林]]
[[Category:明朝祭酒]]
[[Category:明朝祭酒]]
[[Category:南京吏部侍郎]]
[[Category:南京吏部侍郎]]
[[Category:南京部侍郎]]
[[Category:南京部侍郎]]
[[Category:明朝部尚]]
[[Category:明朝部尚]]
[[Category:明朝吏部尚]]
[[Category:明朝吏部尚]]
[[Category:明朝文淵閣士]]
[[Category:明朝文渊阁士]]
[[Category:明朝太子太保]]
[[Category:明朝太子太保]]
[[Category:明朝少保]]
[[Category:明朝少保]]
第63行: 第62行:
[[Category:石姓|B]]
[[Category:石姓|B]]
[[Category:諡文介]]
[[Category:諡文介]]
[[Category:明朝柱]]
[[Category:明朝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