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刻版畫: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Wayback)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
 

(未显示2个用户的2个中间版本)

第1行: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版]][[艺术]]。
{{globalize|time=2017-01-01T07:36:37+00:00|area=中國}}
'''木刻'''是在木板上刻出反向图像,再印在[[纸]]上欣赏的一種[[版畫]][[艺术]]。
 
== 木刻的历史 ==
第9行 ⟶ 第8行:
'''制版技术'''在中国的发展[[历史]]渊远流长。[[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出土[[文物]](譬如[[甲骨]]、[[陶器]]、[[玉石]]、[[青铜器]])上面的文字和纹样[[雕刻]],[[秦]]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砖]]和石碑等,都是利器在各种材料上镌刻而成。流传已久的[[印章]]艺术更是与[[制版]]流程相差无几。
 
印刷术的成型一般认为在[[唐朝]]。宋人[[朱翌]]的《猗觉寮杂记》(下卷)便说:「:“雕印文字,唐以前无之,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唐懿宗]][[咸通]]九年(公元868年)印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简称“[[金刚经]]”)是现存最早的木板印刷品,卷中含有不少制作精美的木刻扉页。
 
中国的[[雕板印刷]]始于[[佛教]]传播的契机,但很快便漫布世俗生活。及至[[宋朝]],书籍及其[[插图]]的印刷工艺已经相当娴熟,在[[民间]]流传最广的纸币和[[纸牌]]就是一些小型的[[木版画]]。尤其是[[纸币]],因有防止伪造的要求,刻工更为细密繁复。这些深入民间、流传范围极广的小版画,正是印刷术西传的先锋。
第21行 ⟶ 第20行:
[[江户]]末期至[[明治]]时代之间(19世纪后半叶),日本浮世绘版画藉由包装纸、海报大量流传到海外。[[莫奈]]、[[文森特·梵高]]、[[马奈]]、[[雷诺阿]]等印象派画家,皆受日本浮世绘的影响。
 
1931年[[迅]]在[[上海]]起新[[木刻運動运动]],創辦「创办“木刻講習會」,讲习会”,[[日本]]木刻家為講为讲授木刻技並親并亲自主持和翻。他主以木刻版同情人民大和呼喚醒。此外,他亦提倡畫傳統画传统稿、刻版和拓印三者分工的形式,改由一人完成的「創“创作版畫」,画”,藉此提升版畫藝術画艺术的表現風现风格<ref>{{Cite book | author = 香港文化博物 | title = 深刻人 — 黃新波的藝術歷艺术历程 | location = 香港 | publisher = | date = 2011年 | pages = 頁12 |ISBN =| accessdate = | url = | language= 中文| quote = }}</ref>。
 
== 木刻的应用范围 ==
第43行 ⟶ 第42行:
** [[古元]](1919年-1996年)   
** [[朱宣咸]](1927年—2002年)
** [[工柳]](1916年—2004年)
 
* [[臺灣]]
** [[邱忠均]](1944年 - 2015年)
** [[何華仁]](1958年 -)
** [[李昀霏]](1996-)
 
* 日本
第59行 ⟶ 第53行:
** [[歌川广重]](1797年-1858年)
* 德国
** [[綏·柯勒惠支]](1867年-1945年)
* 挪威
** [[爱德华·蒙克]](1863年-1944年)
第69行 ⟶ 第63行:
** {{link-en|Jacques Hnizdovsky|Jacques Hnizdovsky}}(1915年-1985年)
 
== 源 ==
{{Reflist}}
 
== 參見参见 ==
* [[雕版印刷]]
== 外部链接 ==
* [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6561&forepage=1 木刻版] (《中百科全》)
* [https://web.archive.org/web/20060208032318/http://www.cnarts.net/cweb/exhibit/show/100banhua/qianyan.asp 中国现代版画]
* :[http://ccsdb.ncl.edu.tw/ccs/image/01_028_002_01_04.pdf 〈商人社群地方社的交融——清朝州版看地方商文化〉] (2010)
* 森正夫:〈[http://www.his.ncku.edu.tw/chinese/uploadeds/351.pdf 文化交流的三個課題與个课题与明末清初中在日本的影] 〉。
 
[[Category:木刻版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