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十日: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clean up, replaced: 明代 → 明朝, 清代 → 清朝)
(机器人:清理不当的来源;移除无用的模板参数;替换{{reflist}}等模板参数;替换裸露的<references />)
 

(未显示2个用户的3个中间版本)

第5行: 第5行:
| image_upright =
| image_upright =
| alt =
| alt =
| caption = 揚州十日插
| caption = 揚州十日插
|location= [[揚州]]
|location= [[揚州]]
|target=平民
|target=平民
第12行: 第12行:
|timezone=
|timezone=
|type=
|type=
|fatalities=八十人(或十余人)
|fatalities=八十人(或十余人)
|injuries=
|injuries=
|perps=[[多鐸]]
|perps=[[多鐸]]
}}
}}


'''扬州十日'''是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兵部尚]]、[[建殿大士]][[史可法]]組織軍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王[[多鐸]]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包揚州。
'''扬州十日'''是清军攻破[[扬州]]城后对城中平民进行[[大屠杀]]的事件。当时[[南明]][[兵部尚]]、[[建殿大士]][[史可法]]组织军民对清军殊死抵抗。同年[[四月十八日]],清豫王[[多鐸]]成功突破江淮防御线包揚州。


四月廿四日,清軍調集[[夷大炮]]轟擊揚州,史可法再次向[[弘光帝]]求援,仍沒有回。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自刎]],部下所阻。多鐸其投降,遭史可法嚴辭,多鐸遂下令在前[[斬]]史可法。史可法的部[[肇基]]繼續余部和城中居民[[巷]],經過激烈戰鬥,清才占揚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鐸宣布屠城。根[[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中记载,揚州城被清八十人,代有澳大利亚者[[安籬]]和中國學德芬等认为揚州城被屠八十萬為誇大之<ref name = "Finnane"/><ref name ="德芬"/><ref name="曹"/>。
四月廿四日,清军调集[[夷大炮]]轰击揚州,史可法再次向[[弘光帝]]求援,仍沒有回。四月廿五日(5月20日),揚州城被攻破,史可法欲拔[[自刎]],部下所阻。多鐸其投降,遭史可法严辞,多鐸遂下令在前[[斬]]史可法。史可法的部[[肇基]]继续余部和城中居民[[巷]],经过激烈战斗,清才占揚州。清军攻占扬州后,当时大雨倾盆,多鐸宣布屠城。根[[王秀楚]]所著《扬州十日》中记载,揚州城被清八十人,代有澳大利亚者[[安籬]]和中国学德芬等认为揚州城被屠八十万为誇大之<ref name = "Finnane"/><ref name ="德芬"/><ref name="曹"/>。


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多铎后来在《谕南京等处文武官员人等》中宣告:“嗣后大兵到处,官员军民抗拒不降,维扬可鉴。”


== 过程 ==
== 过程 ==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ref>《[[明史]]》(卷274):“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ref>。史可法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逃,北遁[[淮安]]。[[肇基]]等少兵至,防守絀。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ref>《大清世祖实录·卷十六》</ref>。当清军初至时,肇基建议趁清军立足未稳,率众出击,但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揚州西門樓寫下四道遺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願歸葬[[山]][[明太祖]][[明孝陵|孝陵]]之<ref>《[[明史]]》(卷274):“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ref><ref>史可法:《史可法遺》遺:「敗軍,不可言勇;負國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有餘恨。得以骸骨歸鐘山之,求太祖高皇帝此心,於願足矣。乙酉四月十九日,大明罪臣史可法</ref><ref>史可法:《史可法遺》遺:「可法死矣!前夫人有定當於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ref>。二十一日,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投降清军,史可法也未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单薄<ref>顾诚《南明史》,第133页</ref>。
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当时,有谣传称许定国军要来歼灭高家军,扬州城中士民全都砸坏城门外出逃命,大小船只为之一空<ref>《[[明史]]》(卷274):“讹传定国兵将至,歼高氏部曲。城中人悉斩关出,舟楫一空。”</ref>。史可法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逃,北遁[[淮安]]。[[肇基]]等少兵至,防守絀。十八日,清军兵临城下<ref>《大清世祖实录·卷十六》</ref>。当清军初至时,肇基建议趁清军立足未稳,率众出击,但为史可法所拒。十九日,史可法揚州西门楼写下四道遺給他的家人,在他死,希望夫人和他一起以身殉愿归葬[[山]][[明太祖]][[明孝陵|孝陵]]之<ref>《[[明史]]》(卷274):“作书寄母妻,且曰:“死葬我高皇帝陵侧。””</ref><ref>史可法:《史可法遺》遺:“败军,不可言勇;负国之臣,不可言忠。身死封疆,有餘恨。得以骸骨归钟山之,求太祖高皇帝此心,于愿足矣。乙酉四月十九日,大明罪臣史可法</ref><ref>史可法:《史可法遺》遺:“可法死矣!前夫人有定当于泉下相候也。四月十九日,可法手</ref>。二十一日,总兵官[[李栖凤]]、监军副使[[高岐凤]]投降清军,史可法也未采取措施加以制止,城中力量更加单薄<ref>顾诚《南明史》,第133页</ref>。


[[多袞]]降,史可法致《[[]]》拒投降。副[[史德威]]可法有年,可法德威為義子,託以[[葬|事]];二十四日清以[[夷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下城,大呼曰:「我史督!」被俘<ref>《[[明史]]》(卷274):“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砲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ref><ref>史德威的《揚殉節紀略》記載史德威把史可法的城上放了下去。史可法仰臥地上,被俘。</ref>。多鐸降他:“前以,而先生不。今忠既成,畀重任,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来此,祗索一死耳!”壮烈就义,终年45岁。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 (明朝)|何刚]]、炮队专家[[陈于阶]]等皆遇难<ref>《[[南疆逸史]]》(卷8):“先是,可法谓庄子固曰:“城一破,托君剸办之!”子固姑许之。是时,引颈相向,子固弗忍,可法急拔刀自刎。子固与参将许谨共抱持之,血溅满衣袂,未决。复命德威加刃;德威泣,可法骂之。乱兵至,拥之下城,而谨与子固已中飞矢死。一将挟之出小东门,可法大呼曰:“我史阁部也,可见汝兵主!”遂见豫王。王劳之曰:“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可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可法曰:“我来此,祗索一死耳!”王曰:“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曰:“承畴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后也明矣!我讵肯效其所为!”王乃命将宜尔顿劝之。三日,终不屈,乃杀之。”</ref>。
[[多袞]]降,史可法致《[[]]》拒投降。副[[史德威]]可法有年,可法德威为义子,託以[[葬|事]];二十四日清以[[夷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下城,大呼曰:“我史督!”被俘<ref>《[[明史]]》(卷274):“越二日,大清兵薄城下,砲击城西北隅,城遂破。可法自刎不殊,一参将拥可法出小东门,遂被执。可法大呼曰:“我史督师也。”遂杀之。”</ref><ref>史德威的《揚殉节纪略》记载史德威把史可法的城上放了下去。史可法仰臥地上,被俘。</ref>。多鐸降他:“前以,而先生不。今忠既成,畀重任,我收拾[[江南]]。”但史可法表示:“我来此,祗索一死耳!”壮烈就义,终年45岁。总兵[[刘肇基]]、骁将[[马应魁]]、幕僚[[何刚 (明朝)|何刚]]、炮队专家[[陈于阶]]等皆遇难<ref>《[[南疆逸史]]》(卷8):“先是,可法谓庄子固曰:“城一破,托君剸办之!”子固姑许之。是时,引颈相向,子固弗忍,可法急拔刀自刎。子固与参将许谨共抱持之,血溅满衣袂,未决。复命德威加刃;德威泣,可法骂之。乱兵至,拥之下城,而谨与子固已中飞矢死。一将挟之出小东门,可法大呼曰:“我史阁部也,可见汝兵主!”遂见豫王。王劳之曰:“累以书招而先生不从。今忠义既成,可为我收拾江南,当不惜重任。”可法曰:“我来此,祗索一死耳!”王曰:“君不见洪承畴乎?降则富贵。”曰:“承畴受先帝厚恩而不死,其不忠于后也明矣!我讵肯效其所为!”王乃命将宜尔顿劝之。三日,终不屈,乃杀之。”</ref>。


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ref>《[[明季南略]]》(卷8):“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ref>。
多铎因清军攻打扬州亡甚大,攻陷扬州后恼羞成怒下令屠城<ref>《[[明季南略]]》(卷8):“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ref>。


== 相關記載 ==
== 相关记载 ==
* 《[[扬州十日]]》记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大肆屠杀,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五天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ref>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27页</ref>。
* 《[[扬州十日]]》记载清军攻破扬州城后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大肆屠杀,遇一卒至,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刃,无一敢逃者。“诸妇女长索系颈,累累如贯珠,一步一跌,遍身泥土;满地皆婴儿,或衬马蹄,或藉人足,肝脑涂地,泣声盈野。”“日,天始霁。道路积尸既经积雨暴涨,而青皮如蒙鼓,血肉内溃。秽臭逼人,复经日炙,其气愈甚。前后左右,处处焚灼。室中氤氲,结成如雾,腥闻百里。”五天清军接到豫王的命令,就此封刀。和尚们得到命令开始收集和焚烧尸体<ref>王秀楚,《扬州十日记》,第527页</ref>。
* 《[[明季南略]]》:“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去’之非也。更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公生祠謚‘清惠’,父老思慕焉。憶治六年仲冬,予入城應試。有浙之嘉人同舟,自言久居揚;以大清兵破城事,彼:‘我在城逃出,稔知末。初,揚人畏高淫掠,民避入城;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遂居城。”又,“大清或令一、二火卒伺,守兵之,請賞,可法牌;殊不知大清兵甚。可法日夜待得功至;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醜)也,忽曰:‘爺兵到’。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開門迎入。及城,猝起人,知大清人所紿,大;悉走。百姓居新城者,一嘩叫,不知所;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ref>:「五月七日(甲午),揚州士王傅奏:『省附逆,河北悉賊有,淮、揚人自守。不意賊警未至,而高兵先。自渡河掠徐,至泗、至揚,四之民何啻百則積屍盈野、汙淫辱及幼女。新環圍糧已月余。何不恢已失之州邑而自有之良民也』!十六日(癸卯),屯兵揚州城下。淮撫家瑞漫,守道馬鳴騄晝夜守城,集眾議事;元勛與傑善,詣高解紛。遂入城,家瑞放高兵入城,便可帖然。謂傑有福王劄,命揚州;宜善之,毋攖其暴。士民嘩曰:『城下人如是,元勛不耶』?元勛強為傑辨,怒指為傑黨;且曰:『不元勛,城不可守』。遂寸斬之城騄疾走泰州。恨;攻益力。史可法以喻解之,始移瓜州。及揚:淮,良佐駐鳳、泗,得功駐廬。得功心薄之,因提兵淮、揚,與傑戰;不。朝廷之,升元吉太僕少卿,江北解之,始各罷兵。隸傑於史可法下,前部兵官。甲乙史」雲:五月十八日(乙巳),元吉言:『臣奉命犒,沿途兵言禍,寸步皆阻;揚州民尤甚,城登陴已十餘日。乃兵民相,民又兵相;成何律?頃接水營將張:「寇奔清河,官兵燒賊舡殆。若高、黃將潛師,一鼓之,即可第一功也』。初,得功分地揚州,高劉澤清以繁富之;縱兵淫掠,揚人大哄。得功兵至天清欲拒;又值李棲鳳、高文昌兵至,心洶洶。元吉移得功,期共戮力王室;得功自明他,欲絡各鼓勇賊。元吉以得功書馳等,始肯相戢。然部悍,不自。</ref>。
* 《[[明季南略]]》:“然豫王入南京,五月二十二日(癸卯)即令建史可法祠,恤其家。是王之重史公,必在正言不屈;而‘縋城去’之非也。更江北有史公墓;康熙初年予在淮揚,公生祠謚‘清惠’,父老思慕焉。憶治六年仲冬,予入城应试。有浙之嘉人同舟,自言久居揚;以大清兵破城事,彼:‘我在城逃出,稔知末。初,揚人畏高淫掠,民避入城;水土不服,欲出城,江都令不,遂居城。”又,“大清或令一、二火卒伺,守兵之,请赏,可法牌;殊不知大清兵甚。可法日夜待得功至;至六日,乃二十五日(丁醜)也,忽曰:‘爺兵到’。望城外旗幟,信然;可法开门迎入。及城,猝起人,知大清人所紿,大;悉走。百姓居新城者,一嘩叫,不知所;皆走出城,可法不知所<ref>:“五月七日(甲午),揚州士王傅奏:『省附逆,河北悉賊有,淮、揚人自守。不意賊警未至,而高兵先。自渡河掠徐,至泗、至揚,四之民何啻百则积屍盈野、汙淫辱及幼女。新环围糧已月余。何不恢已失之州邑而自有之良民也』!十六日(癸卯),屯兵揚州城下。淮撫家瑞漫,守道马鸣騄晝夜守城,集众议事;元勛与杰善,詣高解紛。遂入城,家瑞放高兵入城,便可帖然。谓杰有福王劄,命揚州;宜善之,毋攖其暴。士民嘩曰:『城下人如是,元勛不耶』?元勛强为杰辨,怒指为杰党;且曰:『不元勛,城不可守』。遂寸斬之城騄疾走泰州。恨;攻益力。史可法以喻解之,始移瓜州。及揚:淮,良佐驻凤、泗,得功驻庐。得功心薄之,因提兵淮、揚,与杰战;不。朝廷之,升元吉太僕少卿,江北解之,始各罷兵。隶杰于史可法下,前部兵官。甲乙史”云:五月十八日(乙巳),元吉言:『臣奉命犒,沿途兵言禍,寸步皆阻;揚州民尤甚,城登陴已十餘日。乃兵民相,民又兵相;成何律?頃接水营将张:“寇奔清河,官兵燒賊舡殆。若高、黄将潜师,一鼓之,即可第一功也』。初,得功分地揚州,高刘泽清以繁富之;縱兵淫掠,揚人大哄。得功兵至天清欲拒;又值李栖凤、高文昌兵至,心洶洶。元吉移得功,期共戮力王室;得功自明他,欲絡各鼓勇賊。元吉以得功书驰等,始肯相戢。然部悍,不自。</ref>。
* 雍正年《扬州府志》:“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ref>雍正《扬州府志》卷34</ref>。”
* 雍正年《扬州府志》:“廿五日丁丑,可法开门出战,清兵破城入,屠杀甚惨<ref>雍正《扬州府志》卷34</ref>。”
*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字济泰)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ref>(意)馬爾·馬爾蒂尼(Martino Martini)《韃靼戰紀》</ref>。”
* [[意大利]]传教士马丁诺·马蒂尼(1614—1661,中文名[[卫匡国]],字济泰)所著《[[鞑靼战纪]]》记录了他在中国的见闻:“他们的攻势如闪电一样,用不了多久就占领它,除非那是一座武装防卫的城市。这些地方中有一座城市英勇地抗拒了鞑靼的反复进攻,那就是扬州城。一个鞑靼王子死于这座城下。一个叫史阁部(史可法)的忠诚的内阁大臣守卫扬州,它虽然有强大的守卫部队,最后还是失败了,全城遭到了洗劫,百姓和士兵被杀。鞑靼人怕大量的死尸污染空气造成瘟疫,便把尸体堆在房上,城市烧成灰烬,使这里全部变成废墟<ref>(意)马尔·马尔蒂尼(Martino Martini)《韃靼战纪》</ref>。”


== 爭議與 ==
== 争议与 ==
=== 《扬州十日》 ===
=== 《扬州十日》 ===
[[王秀楚]]著的《[[扬州十日]]》是一本記載了揚州被屠城的约八千字左右的小,有認為該書因长期被清廷禁止而无法流通,直到清末才有人将书由[[日本]]带回<ref>{{cite wikisource|author=鲁迅|title=杂忆|wslanguage=zh}}</ref>,清者[[姚觐元]][[光绪]]八年(1882年)所刻的《禁书总目》中曾记述此,[[乾隆]]期[[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中亦列有一本名《扬州十日录》的,然而在清朝[[咸]]年的史《[[小腆年]]》卻有引用《揚州十日:「臣鼒曰,予王氏《揚州十日》,言可法抑城之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 (明朝)|高]],至謂壞東南之天下者,史道也。此蓋書生率意妄<ref>(清)徐鼒《小腆年.卷第十》</ref>,且清朝史家[[六奇]]亦有記載清兵在揚州的屠《揚州十日》一的部分容和有關數據有所疑<ref>明末春秋 ,1999 巴先 ,p417</ref>。
[[王秀楚]]著的《[[扬州十日]]》是一本记载了揚州被屠城的约八千字左右的小,有认为该书因长期被清廷禁止而无法流通,直到清末才有人将书由[[日本]]带回<ref>{{cite WS|author=鲁迅|title=杂忆|wslanguage=zh}}</ref>,清者[[姚觐元]][[光绪]]八年(1882年)所刻的《禁书总目》中曾记述此,[[乾隆]]期[[军机处]]奏准全毁书目中亦列有一本名《扬州十日录》的,然而在清朝[[咸]]年的史《[[小腆年]]》卻有引用《揚州十日:“臣鼒曰,予王氏《揚州十日》,言可法抑城之得功而用狼子野心之[[高杰 (明朝)|高]],至谓坏东南之天下者,史道也。此盖书生率意妄<ref>(清)徐鼒《小腆年.卷第十》</ref>,且清朝史家[[六奇]]亦有记载清兵在揚州的屠《揚州十日》一的部分容和有关数据有所疑<ref>明末春秋 ,1999 巴先 ,p417</ref>。


区志坚认为有清一代满汉种族冲突为一个重要问题,明末清初不少明遗民及南明抗清人士,多高举华夷之辨,号召排满。但太平天国被平定后,种族冲突的口实再次成为潜流;及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北京两次陷落,对外用兵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弊点进一步暴露,知识分子更多由排外转而排满,汉人民族主义日炽,再次复兴满汉冲突的历史记忆。《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此均为排满革命的宣传作品<ref>区志坚,《把建构满汉种族冲突的知识推向民众:陈去病书写明清史事》,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ref>。
区志坚认为有清一代满汉种族冲突为一个重要问题,明末清初不少明遗民及南明抗清人士,多高举华夷之辨,号召排满。但太平天国被平定后,种族冲突的口实再次成为潜流;及至[[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日俄战争]],北京两次陷落,对外用兵的失败,清朝统治的弊点进一步暴露,知识分子更多由排外转而排满,汉人民族主义日炽,再次复兴满汉冲突的历史记忆。《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记》等此均为排满革命的宣传作品<ref>区志坚,《把建构满汉种族冲突的知识推向民众:陈去病书写明清史事》,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ref>。


陈国庆,曹金生指出,像《揚州十日這樣的著作,與嚴肅的史著述不相同:「它是[[文]],文以形象性和[[藝術]]性,文是允的,明末清初人[[]]在他的《李家娘》裡對揚州大屠作了更加淋漓致的誇:『城中山白死人骨,城中水赤死人血。人一百四十,新城人活?妻方對鏡,夫已墮首。腥刀入鞘,紅顏隨走。西家女,。如花李家娘,亦落梁手。』我若因此得出揚州大屠殺殺人一百四十人的結論,那就是貽笑史家了。《揚州十日》不是正史,也不是有史可考的史人物記載的,作者只是[[封建社]]一名不見傳的小文人,儘管它所是客的,真的,可靠的,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揚州大屠之慘烈。……《揚州十日》所記載的史值的,但不能用其數據,在史泛引用,左右清史的研究<ref name="曹">陈国庆,曹金生《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口考证》,〈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9卷第2期,2008年2月</ref>。
陈国庆,曹金生指出,像《揚州十日这样的著作,与严肃的史著述不相同:“它是[[文]],文以形象性和[[艺术]]性,文是允的,明末清初人[[]]在他的《李家娘》里对揚州大屠作了更加淋漓致的誇:『城中山白死人骨,城中水赤死人血。人一百四十,新城人活?妻方对镜,夫已墮首。腥刀入鞘,红颜随走。西家女,。如花李家娘,亦落梁手。』我若因此得出揚州大屠杀杀人一百四十人的结论,那就是貽笑史家了。《揚州十日》不是正史,也不是有史可考的史人物记载的,作者只是[[封建社]]一名不见传的小文人,儘管它所是客的,真的,可靠的,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揚州大屠之慘烈。……《揚州十日》所记载的史值的,但不能用其数据,在史广泛引用,左右清史的研究<ref name="曹">陈国庆,曹金生《扬州大屠杀的遇难人口考证》,〈哈尔滨学院学报〉第29卷第2期,2008年2月</ref>。


=== 遇害人数 ===
=== 遇害人数 ===
家[[张德芳]]《揚州十日》提供的死亡字提出疑,他指出,根据当时扬州附近各个乡村的报告,地区人口总数是78960户,或者说是495497口。加上在17世纪扬州的人口统计数,揚州府总人口为100万。在各种情况下,攻城时挤进揚州城的人口最大数量至多应该是20万—30万人<ref>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2—73页</ref><ref>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中华文史论丛,第368-370页</ref>。
家[[张德芳]]《揚州十日》提供的死亡字提出疑,他指出,根据当时扬州附近各个乡村的报告,地区人口总数是78960户,或者说是495497口。加上在17世纪扬州的人口统计数,揚州府总人口为100万。在各种情况下,攻城时挤进揚州城的人口最大数量至多应该是20万—30万人<ref>谢国桢,《南明史略》,第72—73页</ref><ref>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中华文史论丛,第368-370页</ref>。


张德芳亦指出城外民大量往城中入的不可信,然有文獻記載有城外了逃避高逃兵而往揚州地中逃去,但只是屬於極個別例子,理如下<ref name ="德芬">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中华文史论丛,第370-373页</ref>:
张德芳亦指出城外民大量往城中入的不可信,然有文献记载有城外了逃避高逃兵而往揚州地中逃去,但只是属于极个别例子,理如下<ref name ="德芬">张德芳《〈扬州十日记〉辨误》,中华文史论丛,第370-373页</ref>:


* 根關記實,居民沒有充分的時間大量向揚州逃避;
* 根关记实,居民沒有充分的时间大量向揚州逃避;


* 居民逃避兵災時須考慮入的地是否城高池深,有可守以及軍雲集,足能抗敵」兩個條件。然而四面平野、毫無險要可防守以及不足人留守的揚州不具備這兩個條件。[[史可法]]四月十七日退揚州,準守城時「檄各兵,一至者」;
* 居民逃避兵灾时须考慮入的地是否城高池深,有可守以及军云集,足能抗敵”两个条件。然而四面平野、毫无险要可防守以及不足人留守的揚州不具备这两个条件。[[史可法]]四月十七日退揚州,準守城时“檄各兵,一至者”;


* 獻記載,在揚州城淪陷前九天,揚州居民了躲避[[]]和[[高杰 (明朝)|高]]家兵的鬨,至於「逃出以及舟楫一空」,由此可揚州城的居民沒有突然增多,反而是突然減少;
* 献记载,在揚州城淪陷前九天,揚州居民了躲避[[]]和[[高杰 (明朝)|高]]家兵的鬨,至于“逃出以及舟楫一空”,由此可揚州城的居民沒有突然增多,反而是突然減少;


* 傳統會裡形成巨大城市的件,大致是政治中心或具有其繁盛的工商;揚州城在生方面有一些模狹小的小作坊,商上除運銷兩鹽產外其他方面也很有限,不可能是一個擁有八十人口的大城市;
* 传统会里形成巨大城市的件,大致是政治中心或具有其繁盛的工商;揚州城在生方面有一些模狹小的小作坊,商上除运销两盐产外其他方面也很有限,不可能是一个拥有八十人口的大城市;


* 史上揚州曾遭受過幾重破,如在九世晚期,[[高駢]]、[[畢鐸]]、[[儒]]等割[[軍閥]]在揚州次攻圍殺戮,城中遺民才百家經過這次大破壞後了一百年的[[北宋]]中期,揚州未恢至[[隋朝]]及[[唐朝]]期的盛況,然而揚州在明清戰爭中被破壞後不到十年就已了繁榮,已非他。再三十年,揚州的繁盛已超了明朝。
* 史上揚州曾遭受过几重破,如在九世晚期,[[高駢]]、[[畢鐸]]、[[儒]]等割[[军阀]]在揚州次攻围杀戮,城中遺民才百家经过这次大破坏后了一百年的[[北宋]]中期,揚州未恢至[[隋朝]]及[[唐朝]]期的盛況,然而揚州在明清战争中被破坏后不到十年就已了繁榮,已非他。再三十年,揚州的繁盛已超了明朝。


* 《揚州十日記載清兵屠城五天放賑,「千石,瞬一空」,刀下遺民的人數還的多;
* 《揚州十日记载清兵屠城五天放賑,“千石,瞬一空”,刀下遺民的人数还的多;


* 以兩萬僧人作最大的估,要焚化一具屍,大概需要一百斤木材,八十萬積屍就需要八千斤木材,這兩萬僧人要籌集這麼多的木材,要很快之焚化,乎是以想像的事。
* 以两万僧人作最大的估,要焚化一具屍,大概需要一百斤木材,八十万积屍就需要八千斤木材,这两万僧人要籌集这么多的木材,要很快之焚化,乎是以想像的事。


[[澳大利]][[東亞史]][[博士]]安籬(Antonia Finnane)指出《十日記載的八十萬數字不可能如此之高,又指出明清戰爭時期的字通常都不可靠,認為王秀楚提供的字最好被理解為對的可怕程度的表述<ref name = "Finnane">{{cite book | author=Antonia Finnane,|title=''Speaking of Yangzhou: A Chinese City, 1550-1850''| url=https://books.google.com/books?id=6-hxAAAAMAAJ | 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date=2004 |page=p.453 | isbn=978-0674013926}}</ref>。
[[澳大利]][[东亚史]][[博士]]安籬(Antonia Finnane)指出《十日记载的八十万数字不可能如此之高,又指出明清战争时期的字通常都不可靠,认为王秀楚提供的字最好被理解为对的可怕程度的表述<ref name = "Finnane">{{cite book | author=Antonia Finnane,|title=''Speaking of Yangzhou: A Chinese City, 1550-1850''| | publisher=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date=2004 |page=p.453 | isbn=978-0674013926}}</ref>。


== 后世纪念 ==
== 后世纪念 ==
第75行: 第75行: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
=== 引用 ===
=== 引用 ===
{{Reflist|32em}}
{{reflist}}


=== 来源 ===
=== 来源 ===


== 外部連結 ==
== 外部链接 ==
* 王秀楚,[http://www.xys.org/xys/classics/prose/history/yangzhou10ri.txt 扬州十日记] {{Wayback|url=http://www.xys.org/xys/classics/prose/history/yangzhou10ri.txt |date=20121105104443 }}
* 王秀楚,[http://www.xys.org/xys/classics/prose/history/yangzhou10ri.txt 扬州十日记]


== 参见 ==
== 参见 ==
* [[嘉定三屠]]
* [[嘉定三屠]]
* [[入關戰爭]]
* [[入关战争]]
* [[史可法]]
* [[史可法]]


{{-}}
{{-}}
{{明朝史事件}}
{{明朝史事件}}
{{清朝史事件}}
{{清朝史事件}}
{{满清大屠杀}}
{{满清大屠杀}}


[[Category:1645年中国]]
[[Category:1645年中国]]
[[Category:扬州历史]]
[[Category:扬州历史]]
[[Category:南明史事件]]
[[Category:南明史事件]]
[[Category:清朝史事件]]
[[Category:清朝史事件]]
[[Category:清军入关后的屠城事件]]
[[Category:清军入关后的屠城事件]]
[[Category:江苏灾难]]
[[Category:江苏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