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宮之爭: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noteTA跳过, replaced: 東 → 东, 員 → 员 (2), 內 → 内,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參與 → 参与, 擔 → 担, 全國 → 全国, 國 → 国 (12), 會 → 会, 長 → 长 (2), 與 → 与 (8), 軍 → 军 (6), 黨 → 党 (3), 間 → 间 (5), 處 → 处 (2), 導 → 导, 陸 → 陆 (10), 愛 → 爱, 權 → 权 (26), 顧 → 顾 (6), 無 → 无, 盡 → 尽, 興 → 兴 (2), 將 → 将 (10), 領 → 领 (2), 張 → 张 (4), 楊 → 杨 (5), 調 → 调, 馬 → 马, 應 → 应, 魯 → 鲁 (7), 見 → 见 (5), 來 → 来, 孫 → 孙 (88), 義 → 义, 對 → 对 (3), 動 → 动, 發 → 发 (6), 傳 → 传 (8), 圖 → 图 (4), 線 → 线, 稱 → 称 (3), 為 → 为 (9), 於 → 于 (16), 種 → 种 (2), 數 → 数 (3), 據 → 据 (7), 納 → 纳, 節 → 节, 眾 →…)
(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討 → 讨 (2), 諫 → 谏 (4))
 
第2行: 第2行:


== 起源 ==
== 起源 ==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 (太子)|孙登]]逝世。孙登死后,太子之位悬空,孙权次子[[孙虑]]去世更早,孙权于是于次年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数月后孙权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对孙霸十分寵爱,待遇和太子孙和沒有分别,孙霸于是有夺储之心,与孙和渐渐不和。同时因孙和生母[[大懿皇后|王夫人]]与孙权长女[[孙鲁班]]有过节,孙鲁班于是中伤王夫人和孙和,借孙和到了[[张休]]家居住而称孙和不在宗庙为患病的孙权祭祀祈福,反而到王夫人那裏论些甚么;又称王夫人见孙权患病有喜悅之色。最终孙权因而大怒,王夫人憂死,孙和渐渐失寵,担心被废黜;孙霸见孙和失寵,更有野心夺取太子之位<ref>《三国志·妃嬪传》王夫人条</ref>。
[[赤乌]]四年(241年),孙权长子[[孙登 (太子)|孙登]]逝世。孙登死后,太子之位悬空,孙权次子[[孙虑]]去世更早,孙权于是于次年立三子孙和为太子。数月后孙权又封四子孙霸为鲁王。孙权对孙霸十分寵爱,待遇和太子孙和沒有分别,孙霸于是有夺储之心,与孙和渐渐不和。同时因孙和生母[[大懿皇后|王夫人]]与孙权长女[[孙鲁班]]有过节,孙鲁班于是中伤王夫人和孙和,借孙和到了[[张休]]家居住而称孙和不在宗庙为患病的孙权祭祀祈福,反而到王夫人那裏论些甚么;又称王夫人见孙权患病有喜悅之色。最终孙权因而大怒,王夫人憂死,孙和渐渐失寵,担心被废黜;孙霸见孙和失寵,更有野心夺取太子之位<ref>《三国志·妃嬪传》王夫人条</ref>。


== 经过 ==
== 经过 ==
第9行: 第9行:
除陆逊、顾譚和吾粲外,朝中骠骑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施績]]、尚书[[丁密]]等都支持太子,但骠骑将军[[步騭]]、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吕据]]和中书令孙弘等都支持鲁王,于是全国官员、将领都分成两派。孙权因而不满,有改立嗣子的意图。但这意图一直醞釀数年而未发。
除陆逊、顾譚和吾粲外,朝中骠骑将军[[朱据]]、大将军[[诸葛恪]]、[[会稽]][[太守]][[滕胤]]、[[施績]]、尚书[[丁密]]等都支持太子,但骠骑将军[[步騭]]、镇南将军[[吕岱]]、[[大司马]]全琮、[[吕据]]和中书令孙弘等都支持鲁王,于是全国官员、将领都分成两派。孙权因而不满,有改立嗣子的意图。但这意图一直醞釀数年而未发。


继陆逊为丞相的步骘于赤乌十年(247年)去世,朱据继任。赤乌十三年(250年)秋,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僕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縛”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朱据言辞懇切,卻触怒孙权而遭貶为[[新都郡|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 (三国)|孙弘]]作詔所害<ref>《三国志·朱据传》</ref>。屈晃亦直孙权不要动摇太子的地位,更叩头至流血,但都不获孙权所纳,更令孙权厭恶,与朱据同被杖一百后遭遣回乡里。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晉献公]]在[[驪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晉国]]大乱故事劝;太子辅义都尉[[张纯 (东吴)|张纯]]亦尽力劝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孙权[[族诛]],张纯亦被处死。
继陆逊为丞相的步骘于赤乌十年(247年)去世,朱据继任。赤乌十三年(250年)秋,朱据见孙和被幽禁,于是与尚书僕射[[屈晃]]率众将领官吏以“泥头自縛”方式请孙权释放太子,朱据言辞懇切,卻触怒孙权而遭貶为[[新都郡|新都]][[郡丞]],及后更被中书令[[孙弘 (三国)|孙弘]]作詔所害<ref>《三国志·朱据传》</ref>。屈晃亦直孙权不要动摇太子的地位,更叩头至流血,但都不获孙权所纳,更令孙权厭恶,与朱据同被杖一百后遭遣回乡里。无难督[[陈正]]和五营督[[陈象]]又以[[晉献公]]在[[驪姬之乱]]中杀[[申生]],终改立[[奚齐]]而至[[晉国]]大乱故事劝;太子辅义都尉[[张纯 (东吴)|张纯]]亦尽力劝孙权,但陈正和陈象都被孙权[[族诛]],张纯亦被处死。


== 结果 ==
== 结果 ==
第15行: 第15行:


== 影响 ==
== 影响 ==
二宫之争虽然结束,但期间有很多位大臣如吾粲、陆逊等都因此而死,及至最后止孙权诛杀孙霸和流放孙和的十多位官员亦因而获罪,种种因二宫之争而衍生的杀戮和懲处对孙吴人才打击很大,期间孙吴政局亦因朝内分裂而有所影响。原支持孙霸的孙鲁班、孙峻、孙弘、吕岱、吕据等亦未被清算。后来孙权有悔意想召回孙和复立为太子,也因孙鲁班、孙峻、中书令[[孙弘 (三国)|孙弘]]等坚决反对而未果,仅封孙和为南阳王。孙权临终时,潘皇后为宫女所杀,或系大臣指使。
二宫之争虽然结束,但期间有很多位大臣如吾粲、陆逊等都因此而死,及至最后止孙权诛杀孙霸和流放孙和的十多位官员亦因而获罪,种种因二宫之争而衍生的杀戮和懲处对孙吴人才打击很大,期间孙吴政局亦因朝内分裂而有所影响。原支持孙霸的孙鲁班、孙峻、孙弘、吕岱、吕据等亦未被清算。后来孙权有悔意想召回孙和复立为太子,也因孙鲁班、孙峻、中书令[[孙弘 (三国)|孙弘]]等坚决反对而未果,仅封孙和为南阳王。孙权临终时,潘皇后为宫女所杀,或系大臣指使。


孙亮年幼继位,由[[太傅]]诸葛恪受遺詔辅政,但未即位即发生孙弘和诸葛恪衝突,后亦发生多场政变和兵变<ref>如[[建兴 (孙亮)|建兴]]元年孙峻诛诸葛恪、[[太平 (孙亮)|太平]]元年吕据图谋伐孙綝、[[孙憲]](一说孙慮)和[[王惇]]谋诛孙綝等</ref>,权力中心先后由[[孙峻]]和[[孙綝]]把持,孙和及孙登唯一在世儿子[[孙英 (东吴)|孙英]]被孙峻所杀,孙亮最终亦被孙綝所废,期间朝政混乱,亦多见杀戮,后导致孙吴国力下降。
孙亮年幼继位,由[[太傅]]诸葛恪受遺詔辅政,但未即位即发生孙弘和诸葛恪衝突,后亦发生多场政变和兵变<ref>如[[建兴 (孙亮)|建兴]]元年孙峻诛诸葛恪、[[太平 (孙亮)|太平]]元年吕据图谋伐孙綝、[[孙憲]](一说孙慮)和[[王惇]]谋诛孙綝等</ref>,权力中心先后由[[孙峻]]和[[孙綝]]把持,孙和及孙登唯一在世儿子[[孙英 (东吴)|孙英]]被孙峻所杀,孙亮最终亦被孙綝所废,期间朝政混乱,亦多见杀戮,后导致孙吴国力下降。


== 参考文献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