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楚浙党: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我来啦, replaced: 係 → 系, 吳 → 吴, 優 → 优, 講 → 讲, 時 → 时 (3), 許 → 许, 禎 → 祯, 禮 → 礼, 從 → 从, 宮 → 宫, 貫 → 贯, 輔 → 辅, 賢 → 贤 (3), 齊 → 齐, 緣 → 缘, 「 → “ (3), 」 → ” (3), 勢 → 势 (4), 詩 → 诗, 閣 → 阁)
→‎简介:​noteTA|ja|jpn|-{|}-跳过, replaced: 曆 → 历 (2)
 
第2行: 第2行:


== 简介 ==
== 简介 ==
[[万]]三十二年(1605年),[[顾憲成]]、[[高攀龙]]等讲学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諷议时政,许多[[士大夫]]依附,人称[[东林党]]。顾憲成罷官后,[[浙江]][[宁波]]人[[沈一贯]]入阁,后任[[首辅]],集结[[姚宗文 (明朝)|姚宗文]]、[[刘廷元]]、[[方从哲]]等[[浙江]][[士大夫]],成为东林党的最大反对派,时称“浙党”。后来,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人[[亓诗教]]的齐党都紛紛依附浙党,合称非东林党,攻击东林党,是为[[东林党争]]。
[[万]]三十二年(1605年),[[顾憲成]]、[[高攀龙]]等讲学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諷议时政,许多[[士大夫]]依附,人称[[东林党]]。顾憲成罷官后,[[浙江]][[宁波]]人[[沈一贯]]入阁,后任[[首辅]],集结[[姚宗文 (明朝)|姚宗文]]、[[刘廷元]]、[[方从哲]]等[[浙江]][[士大夫]],成为东林党的最大反对派,时称“浙党”。后来,以[[官应震]]、[[吴亮嗣]]为主的楚党,和[[山东]]人[[亓诗教]]的齐党都紛紛依附浙党,合称非东林党,攻击东林党,是为[[东林党争]]。


其实[[嘉靖]]时的[[大礼议事件]],就有党争的雛形,万年间[[东林党]]与'''齐楚浙党'''展开激烈斗争,争于[[国本之争]]引爆的[[二书二楚]]([[第一次妖书案]]、[[第二次妖书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槓案]])、[[明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两者斗争维持数十年。双方以六年一期考核官吏的[[京察]],作为打击对方的手段,每次只要得势,必定将对方人马貶官。
其实[[嘉靖]]时的[[大礼议事件]],就有党争的雛形,万年间[[东林党]]与'''齐楚浙党'''展开激烈斗争,争于[[国本之争]]引爆的[[二书二楚]]([[第一次妖书案]]、[[第二次妖书案]]、[[楚太子案]]、[[楚宗劫槓案]])、[[明末三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两者斗争维持数十年。双方以六年一期考核官吏的[[京察]],作为打击对方的手段,每次只要得势,必定将对方人马貶官。


东林党人长期佔据优势,直到[[天启 (明朝)|天启]]年间[[宦官|閹璫]][[魏忠贤]]得势后,齐楚浙党多投其门下,形成“[[閹党]]”,屢兴大獄,严酷镇压东林党人。[[崇祯帝]]即位后,大力排斥閹党,[[魏忠贤]][[自尽]],但殘餘势力仍存,最后又不得不重以宦官[[监军]],直到[[南明]]为止。
东林党人长期佔据优势,直到[[天启 (明朝)|天启]]年间[[宦官|閹璫]][[魏忠贤]]得势后,齐楚浙党多投其门下,形成“[[閹党]]”,屢兴大獄,严酷镇压东林党人。[[崇祯帝]]即位后,大力排斥閹党,[[魏忠贤]][[自尽]],但殘餘势力仍存,最后又不得不重以宦官[[监军]],直到[[南明]]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