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太武帝灭佛: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noteTA 跳过, replaced: 會 → 会, 與 → 与, 愛 → 爱 (2), 將 → 将, 劉 → 刘, 孫 → 孙, 譯 → 译, 羅 → 罗 (2), 簡 → 简 (2), 稱 → 称 (2), 為 → 为 (4), 於 → 于, 實 → 实, 並 → 并, 後 → 后 (3), 歷 → 历, 護 → 护, 滅 → 灭 (5), 藍 → 蓝, 機 → 机, 註 → 注, 讓 → 让, 時 → 时, 殺 → 杀 (2), 賀 → 贺, 鳩 → 鸠, 「 → “, 」 → ”, 謀 → 谋)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1行: 第1行:
'''北魏太武帝灭佛''',簡稱'''太武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焘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周武帝佛]]、[[唐武宗佛]]和[[周世宗佛]]並稱為「[[三武一宗]]
'''北魏太武帝灭佛''',简称'''太武灭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推行的一系列排斥佛教的政策,自[[太平真君]]七年(446年)至452年拓跋焘驾崩,废佛时间共六年。[[北周武帝佛]]、[[唐武宗佛]]和[[周世宗佛]]并称为“[[三武一宗]]


== 介 ==
== 介 ==
[[南北朝]]期,[[什]]、[[佛陀跋陀]]等佛教翻家来华传教,大力弘扬佛法。[[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頗崇[[佛教]]。
[[南北朝]]期,[[什]]、[[佛陀跋陀]]等佛教翻家来华传教,大力弘扬佛法。[[鲜卑族]]拓跋部落入主中原后,承中原佛法之事,接受了佛教这一思想,用它来敷导民俗,因此,从魏太祖[[拓跋珪]]开始,魏朝统治者大都敬礼佛徒沙门,拓跋焘继位之初也是如此,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頗崇[[佛教]]。


拓跋焘后因受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了[[祈禱]][[金闕太平真君]]佑,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ref name="omia">《[[魏书]]·释老志》:“世祖初继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及得寇谦之道,帝以清净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时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帝以其辩博,颇信之。”</ref>。
拓跋焘后因受司徒[[崔浩]]、[[道士]][[寇谦之]]等的影响,转奉[[道教]],并亲受[[符箓]],了[[祈禱]][[金闕太平真君]]佑,440年[[改元]]为[[太平真君]]。认为佛教系“西戎虚诞”,“为世费害”<ref name="omia">《[[魏书]]·释老志》:“世祖初继位,亦遵太祖、太宗之业,每引高德沙门,与共谈论。……及得寇谦之道,帝以清净无为,有仙化之证,遂信行其术。时司徒崔浩,博学多闻,帝每访以大事。浩奉谦之道,尤不信佛,与帝言,数加非毁,常谓虚诞,为世费害,帝以其辩博,颇信之。”</ref>。


444年,诏禁[[王公]]、[[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446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ref>《魏书·世祖纪下》:“会盖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于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徒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ref>
444年,诏禁[[王公]]、[[庶人]]私养[[沙门]],九月杀僧领[[玄高]]、[[慧崇]]等。446年,太武帝西-{征}-到达[[长安]],见佛寺内藏有兵器,又查出酿酒、财宝,发现僧侣与室女私通,即立禁佛。<ref>《魏书·世祖纪下》:“会盖反杏城,关中骚动,帝乃西伐,至于长安。先是长安沙门种麦于寺内,御驺牧马于麦中,帝入观马。沙门饮从官酒,从官入其便室,见大有弓矢矛盾。出以奏闻。帝怒曰:‘此非沙门所用,当与盖吴通谋,规害人耳!’命有司徒案诛一寺,阅其财产,大得酿酒具及州郡牧守、富人所寄藏物,盖以万计。又为屈室,与贵室女私行淫乱。帝既忿沙门非法,浩时从行,因进其说。诏诛长安沙门,焚破佛像。”</ref>


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ref name="omia" />。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ref>《佛法詔》:“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ref><ref>《[[梁传]]》(卷十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则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ref>。
司徒[[崔浩]]上疏请诛天下沙门,毁诸寺院经像<ref name="omia" />。三月,帝下诏诛长安沙门,并命留守平城的太子[[拓跋晃]]下令废除全国佛教<ref>《佛法詔》:“有司宣告征镇诸军、刺史,诸有佛图形象及胡经,尽皆击破焚烧,沙门无少长悉坑之。”</ref><ref>《[[梁传]]》(卷十一):“以伪太平七年遂毁灭佛法,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其有窜逸者,皆遣人追捕,得则必枭斩,一境之内无复沙门。”</ref>。


太子虽下令焚毁了大量[[浮屠]]、[[伽]],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比丘]]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其鲜卑上层人士多信奉佛教,他们以太子拓跋晃为首,尽力维护佛教的利益。太子拓跋晃与拓跋焘在宗教问题上的差异,也是几年后的宫廷变乱的诱因之一,[[宗]]有機會害死太子。
太子虽下令焚毁了大量[[浮屠]]、[[伽]],却也有意放缓了执行法令的时间,暗中保护一些僧侣逃脱性命,并收藏了一些经文和佛像,使远近皆有所豫闻。因此四方沙门多亡匿逃脱,金银佛像及经书被秘密收藏,仅有一部分[[比丘]]被戮,而魏境内寺宇建筑却多被毁。其鲜卑上层人士多信奉佛教,他们以太子拓跋晃为首,尽力维护佛教的利益。太子拓跋晃与拓跋焘在宗教问题上的差异,也是几年后的宫廷变乱的诱因之一,[[宗]]有机会害死太子。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ref>《魏书》:“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毁;沙门无少长,悉坑之!”</ref>。宦官[[宗]]謀殺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可博真]]帝,又可博真,[[大臣]][[尼]]、[[源]]等迎立太武帝太[[拓跋濬]]继位,是文成帝,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经过拓跋焘的灭佛,北方地区佛教势力一时陷于衰落<ref>《魏书》:“诸有佛图、形像及胡经,尽皆击破、焚毁;沙门无少长,悉坑之!”</ref>。宦官[[宗]]谋杀太武帝,立南安王[[拓跋可博真]]帝,又可博真,[[大臣]][[尼]]、[[源]]等迎立太武帝太[[拓跋濬]]继位,是文成帝,诏复[[佛法]]。佛教又得以恢复。


== 解 ==
== 解 ==
{{Reflist|2}}
{{reflist}}


{{-}}
{{-}}
{{南北朝史事件}}
{{南北朝史事件}}


{{DEFAULTSORT:S三武佛}}
{{DEFAULTSORT:S三武佛}}
[[Category:中国反佛教事件]]
[[Category:中国反佛教事件]]
[[Category:北魏政治]]
[[Category:北魏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