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議和: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机器人:删除1个模板:Wayback)
(我来啦, replaced: 內 → 内 (5), 貴 → 贵, 國 → 国 (18), 開 → 开 (2), 參 → 参 (3), 會 → 会 (2), 長 → 长, 與 → 与 (7), 軍 → 军 (19), 黨 → 党 (10), 間 → 间 (2), 隊 → 队 (3), 導 → 导, 幹 → 干 (2), 漢 → 汉 (7), 華 → 华 (8), 陸 → 陆, 權 → 权, 顧 → 顾, 無 → 无, 彈 → 弹 (2), 興 → 兴 (2), 將 → 将 (6), 領 → 领 (5), 劉 → 刘 (2), 舊 → 旧, 陽 → 阳, 楊 → 杨, 協 → 协 (3), 調 → 调 (2), 應 → 应, 廣 → 广, 來 → 来 (2), 孫 → 孙 (4), 義 → 义 (2), 動 → 动 (3), 爾 → 尔, 發 → 发 (5), 門 → 门, 願 → 愿, 號 → 号, 體 → 体 (2), 帶 → 带, 稱 → 称 (2), 為 → 为 (8), 於 → 于, 數 → 数, 議 → 议 (9), 電 → 电 (2), 節 → 节 (3), 舉 → 举,…)
第1行: 第1行:
{{Otheruses|1919年中南北和平判|subject=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other=1919年的南北方的判}}
{{Otheruses|1919年中南北和平判|subject=1911年至1912年辛亥革命中的南北议和|other=1919年的南北方的判}}


[[File:Nanbeihetan 1911.png|缩略图|300px|南北议和的北方代表[[唐绍仪]](左)、南方代表[[伍廷芳]]、和[[英国]][[商人]][[李德立]]之合影。]]
[[File:Nanbeihetan 1911.png|缩略图|300px|南北议和的北方代表[[唐绍仪]](左)、南方代表[[伍廷芳]]、和[[英国]][[商人]][[李德立]]之合影。]]
'''南北和''',或'''1911年南北议和'''<ref>{{Cite web |url=http://www.nups.ntnu.edu.tw/files/writing/4_13060511.pdf |title=唐紹儀與1911年南北和 |access-date=2018-04-24 |archive-date=2018-04-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25114503/http://www.nups.ntnu.edu.tw/files/writing/4_13060511.pdf |dead-url=no }}</ref>,[[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省份革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实力派人的谈判事件。
'''南北和''',或'''1911年南北议和'''<ref>{{Cite web |url=http://www.nups.ntnu.edu.tw/files/writing/4_13060511.pdf |title=唐紹仪与1911年南北和 |access-date=2018-04-24 |archive-date=2018-04-25 |archive-url=https://web.archive.org/web/20180425114503/http://www.nups.ntnu.edu.tw/files/writing/4_13060511.pdf |dead-url=no }}</ref>,[[辛亥革命]]时期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省份革命与以[[袁世凯]]为代表的清政府实力派人的谈判事件。


== 背景 ==
== 背景 ==


1911年[[四川]][[保路運動]]起,清朝調動[[武昌]][[新]]前往鎮壓,革命起事。10月9日早上,共進會領導人[[孫堯卿|武]]等人在[[口俄租界]]引爆[[炸]]失,[[俄]][[巡捕]]搜到的名旗幟等交給[[湖廣總督]][[瑞澄]]。10日清晨瑞澄[[斬]]涉案的[[彭楚藩]]、[[劉堯臣]]、[[]]等三的革命人,造成武昌新革命人人自危。夜,革命人[[程定]]、[[金品臣]]等因口角爭執槍擊[[陶啟聖]],軍營中的[[熊秉坤]]、[[蔡民]]、[[]]等革命人立刻率,攻督[[轅]],爆[[武昌起义]],[[督]][[瑞澄]]城而走。
1911年[[四川]][[保路运动]]起,清朝调动[[武昌]][[新]]前往镇压,革命起事。10月9日早上,共进会领导人[[孙尧卿|武]]等人在[[口俄租界]]引爆[[炸]]失,[[俄]][[巡捕]]搜到的名旗幟等交給[[湖广总督]][[瑞澄]]。10日清晨瑞澄[[斬]]涉案的[[彭楚藩]]、[[刘尧臣]]、[[]]等三的革命人,造成武昌新革命人人自危。夜,革命人[[程定]]、[[金品臣]]等因口角争执枪击[[陶启圣]],军营中的[[熊秉坤]]、[[蔡民]]、[[]]等革命人立刻率,攻督[[轅]],爆[[武昌起义]],[[督]][[瑞澄]]城而走。


10月12日,革命拿下[[武]],成立中國軍政府鄂都督府,他[[俘虜]]了清二十一混成[[協統]][[黎元洪]],並擁立黎元洪[[都督]]。
10月12日,革命拿下[[武]],成立中国军政府鄂都督府,他[[俘虜]]了清二十一混成[[协统]][[黎元洪]],并拥立黎元洪[[都督]]。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载沣]]两年罢黜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在[[彰德府]]养病,繼續託病不就。
10月14日,经[[奕劻]]、[[徐世昌]]、[[那桐]]保举[[监国]][[摄政王]][[载沣]]两年罢黜的[[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世凯在[[彰德府]]养病,继续託病不就。


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
10月22日湖南独立、10月23日江西[[九江]]独立。


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袁世凯[[督师]]到鄂,驻[[孝感]]萧家港,统率北洋向[[武]]攻。
27日任命袁为[[钦差大臣]],袁世凯[[督师]]到鄂,驻[[孝感]]萧家港,统率北洋向[[武]]攻。


29日山西独立。同日[[新军]][[第二十镇]]在直隶境内发动[[滦州兵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病上奏辭職
29日山西独立。同日[[新军]][[第二十镇]]在直隶境内发动[[滦州兵谏]]。内阁总理大臣奕劻病上奏辞职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2日,在北洋军攻下[[口]]之,袁世凯便按兵不始暗中南方革命和。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6日,[[宣统帝]][[下詔罪己]],释放革命刺客[[汪精卫]]、[[黄复生]]。
11月1日,摄政王载沣被迫解散[[皇族内阁]],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组阁。2日,在北洋军攻下[[口]]之,袁世凯便按兵不始暗中南方革命和。3日,清政府颁布《[[宪法重大信条十九条]]》。6日,[[宣统帝]][[下詔罪己]],释放革命刺客[[汪精卫]]、[[黄复生]]。


11月10日袁世凯派部[[承恩]]、副官[[蔡廷]](海參領)作私人代表,赴[[武昌]]革命和。是因[[黎元洪]]和革命軍總司令[[黃]]都答,倘若[[中]]成立,由袁世凱為[[中總統]]。
11月10日袁世凯派部[[承恩]]、副官[[蔡廷]](海参领)作私人代表,赴[[武昌]]革命和。是因[[黎元洪]]和革命军总司令[[黃]]都答,倘若[[中]]成立,由袁世凯为[[中总统]]。


11月13日,袁世凯帶衛隊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1月13日,袁世凯带卫队抵京任[[内阁总理大臣 (清朝)|内阁总理大臣]]。16日,组成[[袁世凯内阁]]。12月6日,袁世凯迫醇亲王[[载沣]]辞去[[监国]][[摄政王]]职位,退归府邸。


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北京城]]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12月16日,调[[冯国璋]]来接替禁卫军总统,解除[[良弼]]禁卫军第一协协统职,调禁卫军炮队支援围剿山西革命军,分散禁卫军力量,又用准备出征的名义把禁卫军调出城外,派[[段芝贵]]另编拱卫军,驻扎城。[[北京城]]完全被袁世凯所控制。


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十八行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军控制。
12月18日南北议和谈判开始之前,当时[[关内]][[十八行省]]都发生过武装起义,其中湖北、湖南、陕西、江西、云南、江苏(含上海)、贵州、浙江、安徽、广西、福建、广东、四川共十三省宣布独立,只有直隶、河南、甘肃、山西、山东五省在袁世凯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东、甘肃境内宁夏地区曾宣布独立,后被袁世凯军控制。


== 程 ==
== 程 ==
11月26日,[[北洋]]一攻克[[漢陽]]。同國駐華公使[[朱邇典]]有意調事,意促成[[袁世凱內閣]]黎元洪停戰議和,在起義軍節節失利的情況下,黎元洪透國駐漢總領事[[葛福]](Herbert Goffe,1870-1939)<ref>胡榴明:[http://www.xslx.com/htm/shgc/wszl/2006-09-13-20361.htm 汉口英国总领事馆官邸]</ref>与袁世凯联络,有意停战。
11月26日,[[北洋]]一攻克[[汉阳]]。同国驻华公使[[朱邇典]]有意事,意促成[[袁世凯内閣]]黎元洪停战议和,在起义军节节失利的情況下,黎元洪透国驻汉总领事[[葛福]](Herbert Goffe,1870-1939)<ref>胡榴明:[http://www.xslx.com/htm/shgc/wszl/2006-09-13-20361.htm 汉口英国总领事馆官邸]</ref>与袁世凯联络,有意停战。


11月30日,袁世凯再派密使[[刘承恩]]、[[蔡廷]]过江,与[[黎元洪]]谈判,<ref name=自动生成1>范福潮:《[http://www.infzm.com/content/17556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2008年9月24日</ref>。同日,各省代表由上海来到武汉,因武昌陷于清军炮火之下,于是借[[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为会场,召开独立各省第一次代表会议。英国驻汉总领事葛福表示,黎元洪须能代表各省,方可开议。代表会议当日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请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12月1日,南北双方首先签订了《武汉地区停战协定》,武汉地区于12月3日上午8时至12月6日上午8时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汉地区停火,进行休战谈判。
11月30日,袁世凯再派密使[[刘承恩]]、[[蔡廷]]过江,与[[黎元洪]]谈判,<ref name=自动生成1>范福潮:《[http://www.infzm.com/content/17556 袁世凯当选临时大总统前的南北博弈] 》【南方周末】2008年9月24日</ref>。同日,各省代表由上海来到武汉,因武昌陷于清军炮火之下,于是借[[汉口英租界]][[顺昌洋行]]为会场,召开独立各省第一次代表会议。英国驻汉总领事葛福表示,黎元洪须能代表各省,方可开议。代表会议当日议决:以鄂军政府为中央军政府,请黎元洪以大都督名义,执行中央政务。12月1日,南北双方首先签订了《武汉地区停战协定》,武汉地区于12月3日上午8时至12月6日上午8时停火三天。12月3日,武汉地区停火,进行休战谈判。


12月8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总理内阁大臣的全权代表,12月9日,唐绍仪等离京奔赴武汉。同日,各省代表正式推举[[伍廷芳]]为民军议和全权总代表,并组织议和代表团,[[温宗尧]]、[[汪精卫]]、[[王宠惠]]、[[钮永建]]为参赞,[[胡瑛]]、[[王正廷]]为湖北特派代表。
12月8日,袁世凯派[[唐绍仪]]为总理内阁大臣的全权代表,12月9日,唐绍仪等离京奔赴武汉。同日,各省代表正式推举[[伍廷芳]]为民军议和全权总代表,并组织议和代表团,[[温宗尧]]、[[汪精卫]]、[[王宠惠]]、[[钮永建]]为参赞,[[胡瑛]]、[[王正廷]]为湖北特派代表。


12月11日,唐绍仪抵汉口,第二天过江到武昌会晤黎元洪,被告知要他到上海谈判。原来伍廷芳受[[张謇]]、[[赵凤昌]]等人劝阻,托英驻沪总领事请朱典爵士向袁世凯说项,令唐赴沪议和。于是,袁世凯12月13日电令唐绍仪“赴沪讨论”<ref name=自动生成1 />。
12月11日,唐绍仪抵汉口,第二天过江到武昌会晤黎元洪,被告知要他到上海谈判。原来伍廷芳受[[张謇]]、[[赵凤昌]]等人劝阻,托英驻沪总领事请朱典爵士向袁世凯说项,令唐赴沪议和。于是,袁世凯12月13日电令唐绍仪“赴沪讨论”<ref name=自动生成1 />。


12月18日,在[[上海租界]]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厅,南北议和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除南北议和代表外,还有英、美、德、法、日、俄等六国驻沪总领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後來達協議,袁世支持逼清廷退位,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遭到[[內戰]]或外國軍隊可能的入侵而夭折,[[中山]]同意袁世提出的把中國統一到以袁世凱為首的北京政府之下的要求。
12月18日,在[[上海租界]]南京路[[工部局]]市政厅,南北议和会议开幕。参加会议的除南北议和代表外,还有英、美、德、法、日、俄等六国驻沪总领事及外商代表[[李德立]]。后来达协议,袁世支持逼清廷退位,取南方各省支持袁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了防止新生的共和政遭到[[内战]]或外国军队可能的入侵而夭折,[[中山]]同意袁世提出的把中国统一到以袁世凯为首的北京政府之下的要求。


1912年1月1日,[[南京臨時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臨時總統]]。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临时政府接连三次要求列强承认,均无一字答复。1月2日,袁得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撤销唐绍仪和谈代表的资格。议和谈判暂时中断。
1912年1月1日,[[南京临时政府]]正式成立,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总统]]。1月11日、17日、19日,南京临时政府接连三次要求列强承认,均无一字答复。1月2日,袁得知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撤销唐绍仪和谈代表的资格。议和谈判暂时中断。


== 后续 ==
== 后续 ==
第46行: 第46行:
1月18日,孙提出五条要约,命伍廷芳向袁转达。条款中有“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得北京实行退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问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彼各国之回章”。孙还特意电邀伍廷芳、唐绍仪“入[[宁]]面商,以决大计”,伍、唐二人却拒不赴宁。至1月21日,孙连发五电给伍廷芳,不断修改要约,并通报黎元洪“现虽未列入正式谈判,而进行颇确。若清廷仍不肯就范,则再战有词”。1月22日,孙将修改后的要约公诸报端,向袁施压。袁以孙所提条件与此前南北议和谈妥条件不符,拒绝接受。伍廷芳因孙推翻此前谈判达成的协议,十分不满,故致电孙请辞议和代表一职。
1月18日,孙提出五条要约,命伍廷芳向袁转达。条款中有“在北京不得更设临时政府”;“得北京实行退位电,即由民国政府以清帝退位之故电问各国,要求承认中华民国彼各国之回章”。孙还特意电邀伍廷芳、唐绍仪“入[[宁]]面商,以决大计”,伍、唐二人却拒不赴宁。至1月21日,孙连发五电给伍廷芳,不断修改要约,并通报黎元洪“现虽未列入正式谈判,而进行颇确。若清廷仍不肯就范,则再战有词”。1月22日,孙将修改后的要约公诸报端,向袁施压。袁以孙所提条件与此前南北议和谈妥条件不符,拒绝接受。伍廷芳因孙推翻此前谈判达成的协议,十分不满,故致电孙请辞议和代表一职。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件]]》。1月22日,[[中山]]明,只要袁世凱贊成[[宣退位]],自己即行辭職位于袁世。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清朝皇室|皇室]]一族可能被[[族]],而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0日,南京临时政府向袁世凯正式提出《[[清室件]]》。1月22日,[[中山]]明,只要袁世凯赞成[[宣退位]],自己即行辞职位于袁世。袁世凯得到这个保证后,便加紧了[[逼宫]]的进程。袁世凯以利害游说和买通[[庆亲王]][[奕劻]]和[[那桐]],并以金钱[[贿赂]][[隆裕太后]]身边受宠的太监[[小德张|张兰德]](人称小德张),威吓隆裕太后,大势已去,如果革命军杀到北京,则[[清朝皇室|皇室]]一族可能被[[族]],而同意让位,则可有优待条件。


1月25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將領49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即《[[北洋五十乞共和]]》,陈情“即此停戰兩,民籌餉增兵,佈滿各境,我無後援,力太弱,加以兼顧數路,益孤危”,要求“懇渙汗大,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以北洋的名逼迫宣退位。
1月25日,在袁世凯授意下,[[段祺瑞]]率北洋将领49人联名致电内阁、军咨府、陆军部和各王公大臣,提出民军已答应对清朝皇室、族及满蒙回藏各族的优待条件,即《[[北洋五十乞共和]]》,陈情“即此停战两,民籌餉增兵,布满各境,我无后援,力太弱,加以兼顾数路,益孤危”,要求“懇渙汗大,明降諭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以北洋的名逼迫宣退位。


1月26日,强硬派的[[宗社党]]首领[[良弼]]在住宅门口被[[京津同盟会分会]]刺客[[彭家珍]]炸成重伤,三天后死亡。同日,孙通过[[王勳 (字閣臣)|王勳]]与流亡日本的[[盛宣怀]]密商后,民国政府、[[汉冶萍公司]]、[[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于南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合同规定“由公司借政府500万元应付[[现金]]若干,其余作为政府向三井购买军装之需(英文本作 ‘购买武器与军火’)”<ref>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36页</ref>由于该约严重侵害中方利益,中外舆论一时哗然。该约未获[[参议院]]通过,并受到汉冶萍公司股东大会反对,故最终作废。
1月26日,强硬派的[[宗社党]]首领[[良弼]]在住宅门口被[[京津同盟会分会]]刺客[[彭家珍]]炸成重伤,三天后死亡。同日,孙通过[[王勳 (字閣臣)|王勳]]与流亡日本的[[盛宣怀]]密商后,民国政府、[[汉冶萍公司]]、[[三井物产株式会社]]于南京签订《汉冶萍公司中日合办草约》,合同规定“由公司借政府500万元应付[[现金]]若干,其余作为政府向三井购买军装之需(英文本作 ‘购买武器与军火’)”<ref>辛亥革命前后——盛宣怀档案资料选辑之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35-236页</ref>由于该约严重侵害中方利益,中外舆论一时哗然。该约未获[[参议院]]通过,并受到汉冶萍公司股东大会反对,故最终作废。
第56行: 第56行:
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同日,孙会见充当日本政、经两界联络者[[森恪]]时称,“余等希望将满洲委托给日本,而日本给革命以援助”。“万一数日间无足够资金以救燃眉之急,许多军队要离散,革命政府将遭瓦解的命运”,并称在阴历年底必须得到一千五百万元,否则将不得不把政权拱手交给袁。当天森恪即将经过孙、胡汉民修改的加急电报发给三井物产顾问{{link-ja|益田孝|益田孝}},指出“孙答应租借满洲,日本为防止革命军之解散,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外,应立即借一千万元,以中止与袁世凯和议,故孙文或黄兴为了满洲之契约将到日本一行。孙文答应‘满洲之事如有意实行,在四日之内,汇一千万元并电告,即可与袁中止和议’。”日方因恐外国干预,未允提供一千万元军费,反而劝告孙、黄兴与袁世凯妥协。<ref>[[藤井升三]],辛亥革命时期有关孙文的资料——森恪关于“满洲问题”的书信,1982年,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调查研究部刊印。[[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 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47-648页</ref>
2月3日,[[隆裕太后]]授予袁世凯全权,与南京临时政府商定清朝皇帝退位条件。同日,孙会见充当日本政、经两界联络者[[森恪]]时称,“余等希望将满洲委托给日本,而日本给革命以援助”。“万一数日间无足够资金以救燃眉之急,许多军队要离散,革命政府将遭瓦解的命运”,并称在阴历年底必须得到一千五百万元,否则将不得不把政权拱手交给袁。当天森恪即将经过孙、胡汉民修改的加急电报发给三井物产顾问{{link-ja|益田孝|益田孝}},指出“孙答应租借满洲,日本为防止革命军之解散,在汉冶萍公司五百万元外,应立即借一千万元,以中止与袁世凯和议,故孙文或黄兴为了满洲之契约将到日本一行。孙文答应‘满洲之事如有意实行,在四日之内,汇一千万元并电告,即可与袁中止和议’。”日方因恐外国干预,未允提供一千万元军费,反而劝告孙、黄兴与袁世凯妥协。<ref>[[藤井升三]],辛亥革命时期有关孙文的资料——森恪关于“满洲问题”的书信,1982年,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调查研究部刊印。[[陈锡祺]]主编,孙中山年谱长编 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647-648页</ref>


2月4日,由[[宗室]]、[[大臣]]紛紛反,袁世又授意段祺瑞繼續,段祺瑞等九名將領,又《[[乞共和第二]]》,揚言謹率全軍將士入京,王公痛利害」,即威太后王公的生命。
2月4日,由[[宗室]]、[[大臣]]紛紛反,袁世又授意段祺瑞继续,段祺瑞等九名将领,又《[[乞共和第二]]》,揚言謹率全军将士入京,王公痛利害”,即威太后王公的生命。


2月6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和[[张謇]]起草的《[[清室退位诏书]]》。优待条例包括:
2月6日,南京[[参议院]]通过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和[[张謇]]起草的《[[清室退位诏书]]》。优待条例包括:
第67行: 第67行:
*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 七,皇室私有财产,由民国派兵保护。
*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 八,禁军编入民国陆军。
[[File:Qingtuiweizhaoshu.JPG|缩略图|280px|退位詔]]
[[File:Qingtuiweizhaoshu.JPG|缩略图|280px|退位詔]]
除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外,还有对清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条。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袁世手下所添加。
除清室退位优待条例外,还有对清王族及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七条。但其中,“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袁世手下所添加。


2月12日,在清朝[[理大臣 (清朝)|理大臣]]袁世等大臣的勸和逼迫下,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件》,布《[[宣帝退位詔|退位詔]]》,宣清宣皇帝退位,袁世凱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至此,治了中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正式終結,被[[中]]取代與繼承,中國兩千年的[[帝制]]也宣告亡。
2月12日,在清朝[[理大臣 (清朝)|理大臣]]袁世等大臣的勸和逼迫下,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接受清室《件》,布《[[宣帝退位詔|退位詔]]》,宣清宣皇帝退位,袁世凯组织临时共和政府。至此,治了中二百六十八年的[[大清帝]]正式终结,被[[中]]取代与继承,中国两千年的[[帝制]]也宣告亡。


退位,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臨時參議院正式定都南京並選袁世臨時總統。袁世以北京爆[[壬子兵]]由,都[[北京]]。3月8日臨時參議院又通过《[[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在北京宣誓就第二任臨時總統
退位,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提出辞呈,向临时参议院推荐袁世凯接任。2月15日,临时参议院正式定都南京并选袁世临时总统。袁世以北京爆[[壬子兵]]由,都[[北京]]。3月8日临时参议院又通过《[[临时约法]]》。3月10日袁世在北京宣誓就第二任临时总统


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各強國陸續
武昌起义之后,在中国有重大利益的外国列强保持了观望态度,并试图从北京政权或武昌政权中寻找到最能符合各方利益的一派来支持。直到此,各强国陆续


== 议和代表暨参赞名单 ==
== 议和代表暨参赞名单 ==
第105行: 第105行:
{{refend}}
{{refend}}


{{北洋政府期中外交}}
{{北洋政府期中外交}}


[[Category:辛亥革命]]
[[Category:辛亥革命]]
第116行: 第116行:
[[Category:1912年1月]]
[[Category:1912年1月]]
[[Category:1911年会议]]
[[Category:1911年会议]]
[[Category:1912年會議]]
[[Category:1912年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