矩震級:修订间差异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添加的内容 删除的内容
(修改自此处;原许可:CC BY-SA 3.0[网站升级迁移])
 
(我来啦, replaced: 東 → 东, 參考文獻 → 参考文献, 學 → 学 (3), 參 → 参, 會 → 会 (2), 與 → 与 (3), 廣 → 广, 對 → 对, 發 → 发, 樣 → 样, 為 → 为 (6), 於 → 于 (3), 數 → 数 (6), 據 → 据, 標 → 标 (4), 點 → 点, 聯 → 联, 級 → 级 (10), 測 → 测, 較 → 较, 約 → 约, 強 → 强 (2), 規 → 规 (5), 計 → 计, 優 → 优, 時 → 时, 經 → 经, 錄 → 录, 繫 → 系, 記 → 记)
 

(未显示另一用户的1个中间版本)

第3行: 第3行:
}}
}}
{{地震模板}}
{{地震模板}}
{{地区用词2|zh-cn=矩震级|zh-tw=地震矩模|equiv-hk=cn|equiv-mo=cn|as=称|before='''|after='''|start=(记作'''{{M|w}}'''或'''Mw''',[[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标]]记作'''M<sub>W</sub>''',{{lang-en|Moment magnitude scale}}),|end=,}}是記錄地震度的度。1977年由美国[[加州理工院]]的[[地震]]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算公式
{{地区用词2|zh-cn=矩震级|zh-tw=地震矩模|equiv-hk=cn|equiv-mo=cn|as=称|before='''|after='''|start=(记作'''{{M|w}}'''或'''Mw''',[[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国标]]记作'''M<sub>W</sub>''',{{lang-en|Moment magnitude scale}}),|end=,}}是记录地震度的度。1977年由美国[[加州理工院]]的[[地震]]家[[金森博雄]]教授制定。算公式


:<math>M_W = {2 \over 3}\log_{10} M_0 - 10.73</math>,
:<math>M_W = {2 \over 3}\log_{10} M_0 - 10.73</math>,


其中<math>M_0</math>[[地震矩]]<ref>[http://www.hko.gov.hk/publica/reprint/r479.pdf 字化地震數據與震源參數定:廣東河源地震的震例分析] {{Wayback|url=http://www.hko.gov.hk/publica/reprint/r479.pdf|date=20160928232735}},第5頁。</ref>。
其中<math>M_0</math>[[地震矩]]<ref>[http://www.hko.gov.hk/publica/reprint/r479.pdf 字化地震数据与震源参数定:广东河源地震的震例分析] ,第5頁。</ref>。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每增加一需要<math>10^{1.5}</math>倍的[[能量]],也就是31.6倍的能量。公式中使用的常了使此其他地震近震震(如[[里氏地震规模]])的值相似。史上最烈的地震[[1960年智利大地震]],9.5级。
由公式可以看出,矩震每增加一需要<math>10^{1.5}</math>倍的[[能量]],也就是31.6倍的能量。公式中使用的常了使此其他地震近震震(如[[里氏地震规模]])的值相似。史上最烈的地震[[1960年智利大地震]],9.5级。


矩震優點它不像近震震容易飽和。亦即,大某震的所有地震之值都相同的情況不會發生。另外,此震源的物理特性有直接的聯繫。因此,矩震取代近震震世界地震家估算大模地震最常用的度。[[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對規模小3.5的地震不使用矩震{{Fact}}。
矩震优点它不像近震震容易飽和。亦即,大某震的所有地震之值都相同的情況不会发生。另外,此震源的物理特性有直接的联系。因此,矩震取代近震震世界地震家估算大模地震最常用的度。[[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对规模小3.5的地震不使用矩震{{Fact}}。


== 参见 ==
== 参见 ==
* [[里氏地震模]]
* [[里氏地震模]]


== 考文 ==
== 考文 ==
{{Reflist}}
{{Ref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