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

页面被资深编者保护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天安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 中国北京市东城区
分类革命遗址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时代1949年
编号1-30
登录1961年

天安门坐落在中国北京市中心,故宫的南端,与天安门广场长安街相望,是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设计者为明朝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天安门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五年(1417年),时称为承天门。清朝顺治八年(1651年)更名为天安门。1925年10月10日,天安门开始对民众开放。1949年10月1日,在这里举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大典,它由此被设计入国徽,并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门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佈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

历史

明清时期

天安门原为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 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名字叫做“承天门”。天顺元年(1457年),牌楼毁于雷火,八年后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基,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2]。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名字也改成“天安门”[3]

明清的皇帝们一般都在天安门颁布重要诏令,称为“金凤颁诏”。此外皇帝大婚、将领出征时祭旗、御驾亲征时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审要犯(“秋审”)、殿试公布“三甲”(“金殿传胪”)等重大仪式也都在此举行。

整修与重建

1949年后,天安门进行过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两次整修规模较庞大[4]

近年有报道披露称,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3月7日的所谓“整修”,其实是秘密将整个天安门拆除重建。[5]1968年3月24日,天安门城楼安全检查小组提交《关于天安门城楼木结构构架安全检查报告》。1968年3月初,北京市革命委员会工交城建组召集市建设委员会、规划局、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等单位,其中14人组成检查小组详细检查。1968年5月,开始翻修筹备。1969年10月下旬,搭好脚手架木。国务院批准拆除天安门重建后,11月下旬,旧城楼拆完。1970年1月中旬,做完大木安装,3月中旬扣上瓦顶及关连设施、油漆彩画,3月底以前落架清理。本次重建的原因在于此前的整修未能完全解决建筑结构变形的问题以及1966年的邢台地震对建筑的影响。[6]

1988年11月中旬起,对社会公众收费开放(初期每张门券30元人民币,外国游客和港澳人士付同值代用券;现为每人15元,学生票5元)。城楼东西两边八大观礼台全部开放的话,共能容纳五、六千名游客。

城楼

天安门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改为34.7米。建筑的底部为汉白玉精雕的须弥座,高1.59米。[7]底座上建有朱红色的高大城台,面积约440000平米。城台的两侧有登城马道,台上建城楼。

城楼面阔九间(57.14米),进深五间(20.97米),重檐歇山式顶,覆盖黄琉璃瓦。在两层正檐之间有用滑轮固定的一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直径1.7米,位置与北京中轴线严密重合。屋檐下悬挂着17盏大红宫灯,其中主灯重达450公斤,辅灯也各重350公斤。整座屋顶由60根大红木柱支撑,每根柱的直径约2米。城楼的正背面各排列有36扇菱花门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绘制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楼体的四周为回廊环绕,廊深3米左右,廊外设汉白玉栏杆和矮墙。整座天安门城楼的外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气势磅礡,非常庄严肃穆。

悬挂画像与标语

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城门上原挂“天安门”牌匾,民国期间曾挂上蒋介石画像,1949年以后改挂巨大的毛泽东画像,但两者的摆放位置不同,蒋介石画像是放置于城楼上。毛泽东的画像每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前都要更换,历史上在1950年、1953年和1969年进行过三次改版(1950年版由张振仕所绘)。目前使用的是1969年第四版的作品(绘者为葛小光),绘制在一整块玻璃钢板上,外框高6.4米、宽5米,内框高5.8米、宽4.4米。

为准备1949年开国大典,时任新闻总署署长的胡乔木拟定在画像的东西两侧设置两条巨型标语,为繁体字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与“中央人民政府万岁”,并由时任政协筹备委员会总务处办公室主任钟灵设计书写[8]

1950年国庆节前,经胡乔木建议,天安门城楼东侧的巨幅标语由“中央人民政府万岁”更改为“世界人民大团结万岁”,亦此次改动由钟灵书写,对但西侧标语“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未作改动[8]。胡乔木对此次改动做出解读,表示:“我们是新民主主义国家,要发展同世界人民的友谊和联系。这两条标语,一条‘中国’,一条‘世界’。无论什么时候都是适用的,要成为固定的、永久性标语”[9]。这两条巨幅标语各长30米、高2.2米,原以繁体字刻在木板上,1964年换成简化字,1970年后改用了金属材料制作。

周围

华表和金水桥

天安门城台前有金水河,河上架五座汉白玉石桥与五个门洞一一对应,称为“金水桥”。中间的桥略宽,又叫御路桥,两侧的栏杆望柱上雕刻着蟠龙图案。另外的四座桥则叫做“王公桥”,栏杆望柱上雕刻着荷花图案。在桥边还有两对石狮子,是明永乐朝的遗物。东面雄狮的右爪戏弄绣球,西面雌狮的左爪抚弄小狮,分别象征着皇权的威严和永久。

天安门城楼的前后各有一对华表,通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每根高10多米,重万余斤。华表上刻有云纹和盘龙图案,在靠近顶部的地方横插着一块云板,称作“日月板”。华表的最顶端有承露盘,盘上蹲立着“龙生九子”之一的石,也叫做“朝天吼”或“望天吼”。其中城楼内侧的石犼面向北方,正对着紫禁城,称为“望君出”,外侧的石犼面向南方,称为“望君归”。

历史事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上的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上历来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对中国历史发展之沿革有著相当影响力的历史事件。

参考文献

  1.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180处) (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
  2. 张廷玉. 明史. 北京: 中华书局. 1974-04: 7967. ISBN 9787101003277 (中文). 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礼。是夕焚宫殿及九门城楼。 
  3. 1651年10月31日 清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人民日报》 (人民网). 2003-08-01 [2017-03-23]. 
  4. 盘点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历次修缮 共大修过两次_新闻频道_中国青年网. 中国青年网. [2021-11-25]. 
  5. 天安门城楼秘闻:1969年按原尺寸秘密翻建. 《解放日报》 (新浪网). 2013-09-27 [2013-09-27]. 
  6. 《中华文摘》文章:秘密重建天安门始末 《北京纪事》2005年4期
  7.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门(上)”. yunhe.china.com.cn. [2021-11-25]. 
  8. 8.0 8.1 张玲玲;郑志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标语的演变. 北京档案. 2021. 
  9. 张淑新、张淑媛. 我们的共和国丛书 缔造卷 开国大典. 中国和平出版社. 2003: 109. ISBN 7-80154-000-X.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