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聖寺三塔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崇聖寺三塔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
分類古建築及歷史紀念建築物
時代南詔、大理國
編號1-65
登錄1961年

崇聖寺三塔,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古城西北的崇聖寺中,是三座南詔末期修建的磚質佛塔。其中以東側的千尋塔為大塔,為密檐式佛塔;南北各有一座小塔,均為樓閣式佛塔,且距離千尋塔的距離相同。三塔在明清兩代曾多次修繕,新中國成立後於1978年至1981年徹底大修,將三塔基本恢復原狀,並從塔中出土了大量文物。1961年,崇聖寺三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

崇聖寺三塔位於崇聖寺山門外,現寺已無存[1]:39。三塔的建造時間並沒有明確記載,關於千尋塔的大致建造年代則有唐貞觀六年(633年)[2]、開元元年(714年)[3]、開成元年(836年)[4][a]等說法。而關於而關於南北二塔則有大理國時期(938-1253年)乃至於大理國段正嚴、段正興時期(1109-1171年)、五代至元時期等說法,但廣為接受的說法仍為唐至五代時期[6]。新中國成立後,1984年在千尋塔十四層頂部北側塔壁發現了「中興二年」(889年)的題記[7]:111

大理國時期,段智興曾維修三塔[7]:111明朝正德九年(1514年),崇聖寺三塔在地震中受損。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大理士紳李元陽主持重修千尋塔,三年後重修南北二塔,至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修復竣工[6]。此次修建期間在下層塔基四周修建了石欄杆和望柱[8]:472清朝乾隆年間,大理士紳楊長桂曾出自維修三塔,此後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當地再次維修[7]:111

1925年時,千尋塔的塔剎在大理地震中被震落[5]。新中國成立後,1956年,崇聖寺三塔被列為雲南省文物保護單位[9]:305。1961年,崇聖寺三塔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0]。1978年,國家文物局撥款40萬元人民幣維修三塔,至1981年基本完工。此次維修修復了塔身上的裂縫,並清除了明代加在塔身之上的包磚[11],還將千尋塔二層因地面抬升而被人們當作塔門的後窗洞修復還原,並清理了塔心室內被歷年登塔者所堆積的圖層[8]:473。1994年,崇聖寺三塔文管所正式成立,主要工作為保護三塔,並在三塔附近修建了雲南省文物幹部培訓中心[7]:112。2012年,有文章指出崇聖寺三塔中的南塔和北塔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傾斜,其成因可能是早年的地震和地基的不均勻性[12]

結構

崇聖寺三塔位於大理古城西北角的蒼山應樂峰下,根據排布方位可分為中、南、北塔。三塔呈三角形分布[5]

千尋塔

該塔為三塔中的主塔,全名「法界通靈明道乘塔」,位於三座塔的中央,因體型較大被稱為大塔。該塔為方形密檐式磚塔,共有16層塔檐,高69.13米。塔內空心,內部骨架呈井字形,可以攀登至塔頂。底部為鵝卵石鋪成的石砌台基。上方承托塔基,南北長33.5米,東西寬33.35米,高1.2米,頂部外圍有一周高1.2米的望柱,望柱之間為寬1.5米、高0.8米的石欄杆。東側正中立有一塊大理石照壁,上刻「永鎮山川」四字[b],西側有寬2.3米的石台階。上方承托磚砌須彌座,高1.9米,直徑21米。其上為第一層塔身,邊長9.9米,四壁厚3.3米,中空3.3米,高13.45米,東側開有塔門,門高2.1米,寬1.65米。其他三面各有一塊石碑,高3.6米,碑額刻有五方佛像,除北側可看到梵文外其餘均不可辨認。塔心室內有塔梯痕跡。以上各層逐漸變矮,第一檐層東西兩面開有券洞,其內各有一尊石佛像,兩側砌出亭閣式裝飾,其內有大理石梵文小碑;第二檐層在南北兩面開有於塔心室相通的小窗。上方各層與第一、二檐層保持一致。第二層和第三層的塔身和塔檐最寬,均為12.7米。塔身向上逐漸收分,最頂層為6.26米。每兩層相接處用12至14層磚疊澀砌出塔檐,檐寬1.2米。第十四層以上的塔身為實心,中央安裝剎柱。塔頂為磚砌方形,上方安置有銅覆缽,覆缽上為相輪。最頂部為塔剎。[1]:39[5][7]:110[8]:472-473

南塔

南塔位於千尋塔南側,距千尋塔70米,因體型較小被稱為小塔。該塔為十級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42.19米[c]。底部塔基呈八角形,其上承托塔身。塔身直徑5.36米,每邊長3.97米,外表面塗有白色泥皮並雕刻有花紋。壁厚總計約4.4米,塔內有一座0.8×0.8米,通高26.8米的塔心室,四壁垂直,其內殘留有修建時的墨線。塔身第一層正東、正西、正南、正北四個方向各鑲嵌有一方碑,每塊高1.7米,寬1.14米,碑座為大理石,碑身為麻石,碑額為紅砂石,上方刻有五方佛像,應與塔同期建成。但僅有南面碑身尚有文字可以辨識,為《陀羅尼經咒》中的「曰只你莎訶室喇莎伽咤」。第二層各面均開龕,高0.7米、寬0.31米、深0.33米,內各有一尊佛像,佛像背後有佛光浮雕。除第八層外,第三層至第九層各層每面正中均有一座凸出的屋形龕,形狀有方形、圓形和五邊形三種。龕的周圍多數裝飾成捲雲承托的單層建築,也有三層以上的樓閣式。第八層的塔身正東西向和正南北向均有貫穿塔心的券洞,兩組券洞十字交叉。此外,第二、三、五、七、九、十層塔身下部砌出蓮花平座,第四、六、八層塔身下則砌出斗拱平座。塔剎高4.85米,中心剎柱為鐵製,直徑0.09米,長7.6米,由下至上依次為覆缽、寶珠、八角形傘蓋和寶瓶。剎柱底部的塔頂各有三根石條用以加固。傘蓋各個角另有金屬線與最高一層塔檐相連,每根金屬線上掛有5個銅鈴。[1]:39[5][6][7]:111

北塔

北塔與南塔形制相似,東南距千尋塔70米,距南塔97.5米,因體形較小也同樣稱為小塔。北塔也為樓閣式磚塔,平面呈八角形,通高42.19米[d]。一層塔身上有三塊方碑,形制與南塔一層的四塊方碑一致,但文字均無法辨別。一層另有一塊明代李元陽重修三塔碑,高0.44米,寬0.62米,厚0.03米。[1]:39[5][6]

文物

在1978年的維修中,工作人員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在千尋塔塔剎中心柱基座內發現567件,中心柱東側坑洞內出土6件,西側坑洞內出土8件,塔頂覆缽內1件,塔身第七層西北角牆洞內3件。其中塔頂出土造像133尊,包括阿嵯耶觀音像5尊,易長觀音像22尊,四臂尊勝大佛母像1尊,大黑天神像1尊,鎏金鑲珠銀質金翅鳥1件,刺繡方巾1件;另有刻紋片6件,塔模8件,青銅鏡15面,印章8件,封泥1件,開元通寶2枚,瓷器6件,以及金剛杵213件,銅鈴4件,銅鐲57件,髑髏珠2顆,銅夾7件,缽盂1件,鈸1付,上千粒念珠,金銀飾品22件和部分藥物。塔基底部牆洞內104件,其中陶佛像15件,陶金剛塔模69件,梵文印咒22件。[11][8]:479-492

注釋

  1. 另據崇聖寺銅鐘銘文「維建極十二年(871年)歲次辛卯三月丁未朔二十四庚午建鑄」,和附近的劍川石鐘山石窟的造像題記「豐祐天啟十一年」(841-859年),推斷這三座塔的大致建成時間大概在南詔晚期,與該說法較為接近[5]。該說法接受範圍相對較廣[6]
  2. 這四個字當中除「川」字相傳為明朝原作之外,其餘三個字均為1925年大理地震後補刻[8]:472
  3. 有說法稱為38.15米[5],還有說法稱高度為42.20米[7]:110
  4. 有說法稱為38.85米[5]

參考

  1. 1.0 1.1 1.2 1.3 大理州文化局,大理州文聯,大理報社 (編). 大理风物志. 昆明: 雲南教育出版社. 1986-08. CSBN 17486·6. 
  2. 【明】楊慎《雲南山川志》:唐貞觀六年,尉遲敬德監造。
  3. 《康熙大理府志·寺觀》引《景泰雲南圖經》:唐玄宗開元元年癸丑歲,大匠恭韜徽義所造。
  4. 【明】楊升庵《南詔野史》:唐開成元年,王嵯巔建大理崇聖寺,聖僧李賢定立三塔。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黃如英. 崇圣寺三塔. 文物. 1978, 10: 88. 
  6. 6.0 6.1 6.2 6.3 6.4 田懷清. 大理崇圣寺南北二塔始建年代考. 大理民族文化研究論叢. 2012, 1: 125–132. 
  7. 7.0 7.1 7.2 7.3 7.4 7.5 7.6 薛琳 主編 (編). 新编大理风物志. 昆明: 雲南人民出版社. 1999-04. ISBN 7-222-02726-2. 
  8. 8.0 8.1 8.2 8.3 8.4 李光榮等 主編;大理白族自治州王陵調查課題組 編 (編). 20世纪大理考古文集. 昆明: 雲南民族出版社. 2003-11. ISBN 7-5367-2546-9. 
  9.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編 (編).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02-01. CSBN 7068·26. 
  10.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 中央政府入口網站. 2014-07-21 (簡體中文(中國大陸)). 
  11. 11.0 11.1 田懷清.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维修与发现. 大理文化. 2019, 12: 87–93. 
  12. 嚴紹軍,方雲,唐朝暉. 大理崇圣寺三塔的维修与发现. 岩土力學. 2012-11, 11: 3367–3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