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門

頁面被資深編者保護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天安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
所在 中國北京市東城區
分類革命遺址及革命紀念建築物
時代1949年
編號1-30
登錄1961年

天安門坐落在中國北京市中心,故宮的南端,與天安門廣場長安街相望,是兩代北京皇城的正門。設計者為明朝的御用建築匠師蒯祥。天安門始建於明朝永樂十五年(1417年),時稱為承天門。清朝順治八年(1651年)更名為天安門。1925年10月10日,天安門開始對民眾開放。1949年10月1日,在這裡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大典,它由此被設計入國徽,並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象徵之一。1961年,天安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1]

歷史

明清時期

天安門原為皇城的正門,始建於明永樂十五年(1417年)。 最初時,它僅是一座三層五間式的木結構牌樓,名字叫做「承天門」。天順元年(1457年),牌樓毀於雷火,八年後的成化元年(1465年)重建為面闊九間、進深五間的重檐歇山式城樓。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基,當晚「焚毀宮殿及九門城樓」,承天門再次被毀[2]。清順治八年(1651年)在廢墟上進行了大規模改建,重修為一座城樓,名字也改成「天安門」[3]

明清的皇帝們一般都在天安門頒布重要詔令,稱為「金鳳頒詔」。此外皇帝大婚、將領出征時祭旗、御駕親征時祭路、刑部在秋天提審要犯(「秋審」)、殿試公布「三甲」(「金殿傳臚」)等重大儀式也都在此舉行。

整修與重建

1949年後,天安門進行過多次整修,其中1952年和1970年的兩次整修規模較龐大[4]

近年有報導披露稱,1969年12月15日至1970年3月7日的所謂「整修」,其實是秘密將整個天安門拆除重建。[5]1968年3月24日,天安門城樓安全檢查小組提交《關於天安門城樓木結構構架安全檢查報告》。1968年3月初,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工交城建組召集市建設委員會、規劃局、北京市建築設計院等單位,其中14人組成檢查小組詳細檢查。1968年5月,開始翻修籌備。1969年10月下旬,搭好腳手架木。國務院批准拆除天安門重建後,11月下旬,舊城樓拆完。1970年1月中旬,做完大木安裝,3月中旬扣上瓦頂及關連設施、油漆彩畫,3月底以前落架清理。本次重建的原因在於此前的整修未能完全解決建築結構變形的問題以及1966年的邢臺地震對建築的影響。[6]

1988年11月中旬起,對社會公眾收費開放(初期每張門券30元人民幣,外國遊客和港澳人士付同值代用券;現為每人15元,學生票5元)。城樓東西兩邊八大觀禮台全部開放的話,共能容納五、六千名遊客。

城樓

天安門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後改為34.7米。建築的底部為漢白玉精雕的須彌座,高1.59米。[7]底座上建有朱紅色的高大城台,面積約440000平米。城台的兩側有登城馬道,台上建城樓。

城樓面闊九間(57.14米),進深五間(20.97米),重檐歇山式頂,覆蓋黃琉璃瓦。在兩層正檐之間有用滑輪固定的一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直徑1.7米,位置與北京中軸線嚴密重合。屋檐下懸掛著17盞大紅宮燈,其中主燈重達450公斤,輔燈也各重350公斤。整座屋頂由60根大紅木柱支撐,每根柱的直徑約2米。城樓的正背面各排列有36扇菱花門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繪製了最高等級的「金龍和璽」彩畫。樓體的四周為迴廊環繞,廊深3米左右,廊外設漢白玉欄杆和矮牆。整座天安門城樓的外觀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氣勢磅礡,非常莊嚴肅穆。

懸掛畫像與標語

在天安門城台的下部開有城門五闕。正中的門洞高大寬敞,專供皇帝出入。城門上原掛「天安門」牌匾,民國期間曾掛上蔣介石畫像,1949年以後改掛巨大的毛澤東畫像,但兩者的擺放位置不同,蔣介石畫像是放置於城樓上。毛澤東的畫像每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前都要更換,歷史上在1950年、1953年和1969年進行過三次改版(1950年版由張振仕所繪)。目前使用的是1969年第四版的作品(繪者為葛小光),繪製在一整塊玻璃鋼板上,外框高6.4米、寬5米,內框高5.8米、寬4.4米。

為準備1949年開國大典,時任新聞總署署長的胡喬木擬定在畫像的東西兩側設置兩條巨型標語,為繁體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與「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並由時任政協籌備委員會總務處辦公室主任鍾靈設計書寫[8]

1950年國慶節前,經胡喬木建議,天安門城樓東側的巨幅標語由「中央人民政府萬歲」更改為「世界人民大團結萬歲」,亦此次改動由鍾靈書寫,對但西側標語「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未作改動[8]。胡喬木對此次改動做出解讀,表示:「我們是新民主主義國家,要發展同世界人民的友誼和聯繫。這兩條標語,一條『中國』,一條『世界』。無論什麼時候都是適用的,要成為固定的、永久性標語」[9]。這兩條巨幅標語各長30米、高2.2米,原以繁體字刻在木板上,1964年換成簡化字,1970年後改用了金屬材料製作。

周圍

華表和金水橋

天安門城台前有金水河,河上架五座漢白玉石橋與五個門洞一一對應,稱為「金水橋」。中間的橋略寬,又叫御路橋,兩側的欄杆望柱上雕刻著蟠龍圖案。另外的四座橋則叫做「王公橋」,欄杆望柱上雕刻著荷花圖案。在橋邊還有兩對石獅子,是明永樂朝的遺物。東面雄獅的右爪戲弄繡球,西面雌獅的左爪撫弄小獅,分別象徵著皇權的威嚴和永久。

天安門城樓的前後各有一對華表,通體用漢白玉雕刻而成,每根高10多米,重萬餘斤。華表上刻有雲紋和盤龍圖案,在靠近頂部的地方橫插著一塊雲板,稱作「日月板」。華表的最頂端有承露盤,盤上蹲立著「龍生九子」之一的石,也叫做「朝天吼」或「望天吼」。其中城樓內側的石犼面向北方,正對著紫禁城,稱為「望君出」,外側的石犼面向南方,稱為「望君歸」。

歷史事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上的天安門

天安門廣場上歷來發生了許多重大的、對中國歷史發展之沿革有著相當影響力的歷史事件。

參考文獻

  1. 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180處) (1961年3月4日國務院公布)
  2. 張廷玉. 明史. 北京: 中華書局. 1974-04: 7967. ISBN 9787101003277 (中文). 自成被冠冕,列仗受朝。金星代行郊天禮。是夕焚宮殿及九門城樓。 
  3. 1651年10月31日 清改承天门为天安门. 《人民日報》 (人民網). 2003-08-01 [2017-03-23]. 
  4. 盘点新中国成立后天安门历次修缮 共大修过两次_新闻频道_中国青年网. 中國青年網. [2021-11-25]. 
  5. 天安门城楼秘闻:1969年按原尺寸秘密翻建. 《解放日報》 (新浪網). 2013-09-27 [2013-09-27]. 
  6. 《中華文摘》文章:秘密重建天安門始末 《北京紀事》2005年4期
  7. 谷建华图说老北京之十一“天安门(上)”. yunhe.china.com.cn. [2021-11-25]. 
  8. 8.0 8.1 張玲玲;鄭志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安门城楼标语的演变. 北京檔案. 2021. 
  9. 張淑新、張淑媛. 我们的共和国丛书 缔造卷 开国大典. 中國和平出版社. 2003: 109. ISBN 7-80154-000-X. 

外部連結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