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山文化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磁山文化
地理範圍冀州
時期中國新石器時代
時間前6000年 – 前5000年
典型代表磁山文化
主要遺址河北省武安縣磁山遺址
繼承文化仰韶文化

磁山文化,是中國華北地區新石器時代早期考古學文化,得名於1933年在河北省武安縣發現的磁山遺址,年代約為距今8000年-7000年前,主要分佈在太行山東麓、燕山山麓以南、黃河以北的低山丘陵和山前平原地區,即河北省[1]

磁山文化下接仰韶文化、龍山文化,組成中原先民一個完整的發展鏈條[2]

遺址

磁山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遺址比較密集的地區在武安縣境內的洺河流域。除磁山遺址外,重要遺址還包括河北保定容城坡上遺址、河南淇縣花窩遺址等。

生活

居民從事原始農業,農作物以為主。考古人員發現了較多的石鐮、石鏟、石刀、石斧,說明此時的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鋤耕農業」階段。磁山和花窩遺址出土的的骨骼為原始家畜飼養提供了證據。各遺址普遍出土的骨簇、魚鏢等狩獵工具說明漁獵也是居民經濟生活的重要輔助。制陶業較原始,處於手制階段,火候不高,前期多夾砂褐陶,紋飾有繩紋、編織紋、篦紋等,器形以陶盂和支座為主,亦有罐、杯、盤等,後期夾砂紅陶和細泥紅陶逐漸增多,三足缽數量較多,出現了與圓足罐等。石器多為磨製,亦有打制。住房為圓形或橢圓形半地穴式建築,早期無門道,後期出現階梯式門道。儲藏東西的窖穴發現較多,內有糧食堆積。

在磁山遺址中,發現80多個糧食窖穴,共約十萬多斤,一開始鑑定為[3]後來2009年經重新鑑定,只有一小部分的糧食遺存是粟,且年代較晚;大部分都是[4][5]

磁山文化有三項「世界之最」,最早由人工培植粟類;最早飼養家雞;最早種植核桃[6][7]

研究

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關係密切,有人提出了「裴李崗·磁山文化」,將它們視為同一種文化類型。[8] 也有學者認為它們是有一些共同特徵的兩種不同文化類型。[9]總體看來,裴李崗文化和磁山文化後期比較接近。

註釋

  1. 董廣輝、劉峰文、楊誼時、王琳、陳發虎《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的空間擴張及其影響因素》
  2. 河北武安建成磁山文化博物馆. 
  3. 黃其煦. “灰像法”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 1982, (4): 418-420. 
  4. Lu; et al. Earliest domestication of common millet (Panicum miliaceum) in East Asia extended to 10,000 years ago. PNAS. 2009, 106 (18): 7367–7372. 
  5. 曹國廠 王炳美. 考古证明中国磁山遗址是世界黍粟种植起源地. 新華網. 2011-10-19. 
  6. 磁山文化遗址. [2018-07-12]. 
  7. 漢族上古文化與政權
  8. 嚴文明:《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早期文化的新發現》,《考古》1979年第5期,462-467頁
  9. 李友謀等:《試論裴李崗文化》,《考古》1979年第4期,347-352頁

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