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勳復辟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香港繁体模式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張勳復辟

1917年7月12日在北京東安門下駐紮的北洋政府「討逆軍」士兵
日期1917年7月1日-7月12日
地點
結果 復辟失敗
參戰方

清朝 大清帝國張勳內閣

北洋政府 北洋政府

指揮官與領導者
清朝 宣統帝(皇帝)
清朝 張勳(總理)
清朝 鐵良(宗社)
清朝 康有為(參議)
清朝 江朝宗
清朝 王士珍
清朝 朱家寶
清朝 載濤
北洋政府 黎元洪(大總統)
北洋政府 段祺瑞(總理)
北洋政府 梁啓超(參謀)
北洋政府 靳雲鵬(參議)
北洋政府 馮國璋
北洋政府 馮玉祥
北洋政府 宋哲元
北洋政府 張作霖

張勳復辟[注 1][1](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是指張勳與其舊長官宗社黨黨人鐵良清朝遺老一手策劃,率領定武軍於民國六年(1917年)7月1日擁護時年12歲的遜位皇帝溥儀北京復辟政變,張勳所部的定武軍,人稱辮軍,故稱辮軍復辟[注 2][2][3]。因發生在丁巳年,又稱為丁巳復辟[4][5],前後歷時僅十二天,被段祺瑞討伐而失敗,張勳流亡天津。該復辟政權所控制的範圍僅有北京城,且僅有十幾天的時間,因此一般僅將其作為民國史北洋軍閥混戰的一部分看待,不計入清朝歷史

起因

1917年5月,中華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大總統府方面)與國務總理段祺瑞國務院)針對是否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問題發生府院之爭。段祺瑞在日本的支持下主張宣戰,而國會多數議員反對宣戰。黎元洪傾向於國會。

5月23日,黎元洪免去段祺瑞總理職務。段離京赴天津,聲明該總統令沒有總理的副署,依法無效,並策動各省督軍宣佈獨立(史稱「督軍團叛變」),全國形勢危急。黎元洪便電召督軍團首領長江巡閱使張勳入京調停。段祺瑞欲利用張勳壓迫黎元洪,也支持張勳入京。張勳以解散國會為調停條件。時任內閣總理的伍廷芳拒絕簽署解散國會之令而辭職。江朝宗被黎元洪任命為代理國務總理,簽署解散國會之令,隨後卸任。6月,張勳率定武軍三千人北上,駐天津,威脅北京,6月14日入京。

民國六年6月30日(宣統九年五月十二日),張勳與陳寶琛等召開「御前會議」,密謀復辟。當天深夜,派兵佔據火車站郵局等要地,並派人勸黎元洪「奉還大政」。復辟的骨幹分子是陸軍總長王士珍、步軍統領(俗作九門提督)江朝宗、警察總監吳炳湘、陸軍第十二師師長陳光遠、陸軍第十三師師長李進才,及康有為劉廷琛沈曾植勞乃宣等。

孫中山廣州呼籲國會議員南下,命令各省革命黨人出師討逆,發動護法運動

九章約法

張勳復辟後,以宣統帝名義發佈「九章約法」,是復辟後大清帝國的法律文件,內容如下:

一、欽遵德宗景皇帝諭旨,大權統於朝廷,庶政公諸輿論,定為「大清帝國」,善法列國君主立憲政體

二、皇室經費,仍照所定每年四百萬數目,按年撥用,不得絲毫增加。

三、懍遵本朝祖制,親貴不得干預政事。

四、實行融化滿漢畛域,所有以前滿蒙官缺,已經裁撤者,概不復設。至通婚易俗等事,並着所司條議具奏。

五、自宣統九年五月本日以前,凡與東、西洋各國正式簽訂條約及已付債款合同,一律繼續有效。

六、民國所行印花稅一項,應即廢止,以紓民困。其餘苛細雜損,並著各省督撫查明,奏請分別裁撤。

七、民國刑律不適國情,應即廢除,暫以「宣統初年頒定現行刑律」為準。

八、禁除黨派惡習,其從前政治罪犯,概予赦免,倘有自棄於民而擾亂治安者,朕不敢赦。

九、凡我臣民,無論已否剪髮,應遵照宣統三年九月諭旨,悉聽其便。

復辟

民國士兵搭梯翻越紫禁城城牆
保皇派於天壇祭天的場面

宣統九年五月十三日(1917年7月1日)

張勳同康有為等三百餘人正式擁立溥儀登基,出御太和殿,穿上清朝的朝服朝冠,並發佈八道上諭:

  • 封黎元洪為一等公;[6]

宣統九年五月十四日(1917年7月2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五日(1917年7月3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六日(1917年7月4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七日(1917年7月5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八日(1917年7月6日)

宣統九年五月十九日(1917年7月7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日(1917年7月8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三日(1917年7月11日)

宣統九年五月廿四日(1917年7月12日)

  • 五月二十四日(7月12日)段祺瑞的「討逆軍」攻入北京,溥儀批准張勳辭職,並宣佈退位。張勳在兩名德國人[注 3]的幫助下逃進荷蘭使館,轉至天津德租界

事後梳理

蘇錫麟的證言

蘇錫麟《我在復辟之役中的親身經歷》一文,收錄在《文史資料選輯第41 輯》,他對張勳復辟一案的證言,是這樣的:

為了報復黎元洪,段祺瑞派人勸說張勳派兵入京,驅趕黎元洪。各省督軍也派了許多人,來到張勳的駐防地徐州,包括段祺瑞的代表徐樹錚、曾毓雋,馮國璋的代表胡嗣瑗(yuàn),曹錕的代表,張作霖的代表等,會上一致推舉張勳出兵入京,推翻黎元洪,擁戴馮國璋當大總統,並恢復段祺瑞總理之職。

會上,張勳的秘書長萬繩栻(shì)提出條件:張勳可以出兵推翻黎元洪,但是要求扶持前清遜位皇帝溥儀復辟。起初,大家沒有答應,僵持良久。後來,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錚、馮國璋的心腹胡嗣瑗等人商量:先假裝答應張勳提出的擁戴溥儀復辟的條件,利用張勳入京,等張勳推翻了黎元洪之後,再另想辦法解決張勳。

結果,各省督軍代表在一張黃緞子上簽名,同意張勳搞復辟。張勳不知是計,上當受騙了,他派兵入京,打倒了黎元洪,並風風火火地搞了一場復辟。

不料,段祺瑞突然在天津馬廠誓師,征討張勳。聽到消息之後, 張勳恨恨地說:「他們推我出來搞復辟,原來是在耍我,我們不能孬了,拚了命也要跟他們幹到底,怕什麼?到時候我們就把內情抖摟出來,難道是我一個人要復辟的嗎?」

於是,張勳叫萬繩栻馬上把當時大家簽了名的黃緞子拿出來,公之於世,讓全國人民評評理。萬繩栻說:黃緞子留在天津,我現在就去取。不料,萬繩栻一去不回。原來,黃緞子早就被馮國璋的心腹胡嗣瑗用二十萬銀元的價錢買走了。

緊急關頭,王士珍派人找到蘇錫麟,要求不要開火,希望犧牲張勳,以免北京人民遭受戰火塗炭。蘇錫麟說:「復辟,是各省督軍簽名同意的, 現在他們反悔,耍了張勳,是他們沒有信用,現在張勳很危險,張勳是我的長官,我不能見死不救!你回去告訴王士珍,只要討逆軍不開槍,我也決不開槍。而如果張勳的人身安全受到保障,我就更不開槍!」

最終還是開火了。之後,荷蘭使館派車去救張勳,張勳不肯走,荷蘭人把張勳強架着走,張勳情急時,還咬了荷蘭人一口。

後來,京師警察廳廳長吳炳湘陪同蘇錫麟去荷蘭公使館看張勳。蘇錫麟問張勳:「打敗仗了。部隊怎麼辦?」張勳說:「你看着辦吧。」於是,蘇錫麟安排辮子軍剪掉辮子、換上服裝,發放遣散費,解散回鄉了。

葉恭綽的證言

葉恭綽是段祺瑞討逆軍總司令部的交通處長,他在《我參加討伐張勳復辟之回憶》一文中,記述如下:1917 年5 月下旬,黎元洪下令免了段祺瑞總理的職務,安徽省長通電獨立,繼而冀、魯、豫、陝、奉、浙、閩七省相繼響應獨立。相當多的政客聚集到徐州,當時相當多的軍政人物對張勳說:贊成張勳搞復辟,張勳以為功業有成的機會到了,不料,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葉恭綽的證言也旁證了各省督軍和政客假裝同意張勳復辟,欺騙玩弄張勳的事實。

曾毓雋的證言

曾毓雋,是段祺瑞的心腹。曾毓雋在《憶語隨筆》一文中說:段祺瑞曾經說過:「張勳帶兵入京打倒黎元洪,是上了我們的當了。」徐樹錚也說過:「張勳是復辟腦袋,先讓他幹,我們才有機會(倒黎執政)。」顯然,曾毓雋的證言,也旁證了張勳上當受騙的事實。

註釋

  1. 中國學者閻崇年不贊成張勳復辟這一說法,他認為「『復』是『恢復』,『辟』是『帝位』的意思。張勳是安徽督軍,不過一個地區司令,怎麼能說『張勳復辟』呢?」所以他認為應該是「張勳兵變,宣統復辟」。
  2.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時事多艱,人才難得」為由,對「洪憲帝制禍首」和與張勳的「辮軍復辟等案人犯」,一律特赦,獲得自由後寄居天津
  3. 張勳曾通電反對中國對德宣戰,因而德國人對張勳有好感。此時因中德斷交,德國駐北京使館已經關閉,所以張勳被護送到中立荷蘭使館。

參考文獻

引用

  1. 阎崇年:我们应当敬畏历史. 中國網. (簡體中文)
  2. 張勳復辟失利 卻在另一跑道走向人生巔峰(繁體中文)
  3. 何子炘. 警專中外歷史. 鼎文書局. ISBN 978-957-479142-2. (繁體中文)
  4. 胡平生. 丁已復辟的開場與收場. 臺大歷史學報. 1984-12, (10 & 11): 437–530. (繁體中文)
  5. 馬勇《丁巳復辟再檢討》. 
  6. 黎元洪奏稱:前因兵變被脅,盜竊大位,謬領國事,無濟時艱,並歷陳改建共和諸弊害,奏懇復臨大統以拯生靈,自請待罪有司等話。……覽奏情詞悱惻,出於至誠,從亂既非本懷,歸政尤明大義。厥功甚偉,深孚朕心,著錫封為一等公,以彰殊典,尚其欽承朕命,永荷天庥。張勳復辟北京遍街龍旗,獨獨這個地方飄揚着五色旗

來源

  • 商公澤:《張勳策動丁巳復辟失敗經過》,《天津文史資料選輯》1985年第31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