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

頁面被資深編者保護
求聞百科,共筆求聞

中南海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所在 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
分類古建築
時代明朝清朝
編號6-302
登錄2006年5月25日
中南海的衛星照片(1967年)

中南海位於中國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街道,泛指紫禁城西側鄰近中海及南海的區域,佔地100公頃,其中水面約50公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中共中央書記處中共中央辦公廳等重要機關辦公所在地。

歷史

狹義的中南海僅指北京故宮西側的兩個連通的湖「中海」和「南海」。歷史上北海、中海及南海統稱太液池,是皇城內御苑「西苑」或稱「西內」的核心部分。

早期形成

金朝時期,在今日中南海的北半部有太液池和大寧宮太液秋波為形成於金朝的燕京八景之一。元朝修築大都時,將太液池包入皇城之中,在其周圍佈置了三組宮殿,即大內、隆福宮和興聖宮。元朝的太液池範圍相當於今日的北海和中海。[1]

明朝

明朝西苑位於皇城西邊,即是今日中南海與北海公園的位置所在

中南北三海的建築群最終定型始於明朝。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後,從1406年起營建新的皇宮,明朝宮城在元朝宮殿的位置基礎上向南移動,因此皇城城牆也隨之南移,為豐富皇城園林景觀,開挖了南海,挖出的土方和開鑿筒子河的土方堆成萬歲山(即景山)。北海、中海、南海統稱「太液池」,屬於皇城西苑。正德帝長住的豹房嘉靖帝長住的玉熙宮位於西苑苑內。北海與中海以金鰲玉蝀橋為界,中海與南海以蜈蚣橋為界。

清朝

清朝定都北京後,撤消皇城內諸內廷供奉衙署,將西苑大片土地改為民居,同時在北海、中海、南海三海周圍設置「內紅牆」,御苑範圍退縮至內紅牆之內。相對政治象徵紫禁城,清帝更喜園居,順治康熙乾隆諸帝均在中南海內興建殿宇館軒,作為避暑聽政之所。同治光緒年間,慈禧太后及皇帝按禮制在十二月從頤和園移居紫禁城時,也多在中南海內居住,僅行禮時前往紫禁城。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太后曾將光緒帝囚禁於南海中的瀛台

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中南海成為軍駐地,苑內文物陳設被掠一空,八國聯軍總司令瓦德西佔領北京後,居住於中南海儀鸞殿溥儀即位後,曾在中海西岸集靈囿修建攝政王府。

民國時期

1911年清朝宣統帝退位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皇室雖得以保留紫禁城頤和園,但北、中、南三海即刻歸民國所有。中南海隨即被大總統袁世凱佔用,成為北洋政府大總統府袁世凱稱帝時期,中南海曾改名新華宮,同時寶月樓拆外牆、更名為新華門。從此,新華門取代西苑門成為中南海的正門。此後中南海又先後被用做北洋政府的大總統總理辦公地、以及張作霖的大元帥府。

國民政府接管北平後,中南海作為公園對外開放。抗日戰爭結束後,國民黨當局的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設在中南海,傅作義搬進中南海辦公。1949年,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中共中央進駐中南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中南海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駐地。中南海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居所。[2]

1980年至1989年間,中南海曾對公眾開放中南海的部分景觀,包括流水音、菊香書屋、頤年堂、靜谷等[3]

圖集

參考文獻

  1. 雨悅 (編). 没有北海就没有北京城. 北京晨報 (中國網). 2010-08-17 [2020-05-06]. 
  2. 陳曉農. 梁昌軍 , 編. 陈伯达之子忆:50年代中南海不为人知的生活. 鳳凰網. 2009-02-25 [2014-08-05]. 
  3. 中南海的往昔旧事. [2015-08-15].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