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成熟的黍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植物界 Plantae
演化支 维管植物 Tracheophyta
门:
木兰植物门
被子植物门
Magnoliophyta
Angiospermae
()
演化支 被子植物 Angiosperms
纲:
百合纲
单子叶植物纲
Liliopsida
Monocotyledoneae
()
演化支 单子叶植物 Monocots
演化支 鸭跖草类植物 Commelinids
目: 禾本目 Poales
科: 禾本科 Poaceae
属: 黍属 Panicum
种: P. miliaceum
二名法
Panicum miliaceum
L., 1753

学名Panicum miliaceum),是禾本科黍属的一个物种[1],其种子形小常作为饲料作物和谷物。一年生草本植物,植株叫黍子,生长期短,耐寒、耐旱、耐贫瘠;籽实叫,淡黄色;磨米去皮后称黍米,俗称黄米,为黄色小圆颗粒,直径大于粟米(即北方俗称的小米);黍米再磨成面,俗称黄米面。

分型与名称

黍的籽粒有粳性与糯性之分:[2]

  • “粳性黍”为非糯质,不黏,一般供食用,亦称为méi(𪎭)、、硬黄米。(但,糜子此词也常被糯质的黍子借用,而产生混淆)[3]
  • “糯性黍”为糯质,性黏,磨米去皮后称作黄粱,亦称为大黄米、软黄米;用途广泛,可磨面作糕点,古代也广泛用于酿酒。
  • 在中国黍子栽培大体以山西-陕西省界(约为东经110度)为界,以西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以粳性黍子为主,以东的华北、东北地区以糯性黍子为主。

驯化起源

中国栽培黍子的历史十分悠久,河北磁山新石器遗址保存的早期农作物籽实灰化样品的定年测试[4],发现距今约10000—8700年前种植的是黍,比粟更早;而粟则在距今约8700—7500年期间少量出现。

中国北方不仅关于黍子的遗址多、时代久远,而且还发现了黍子的大量野生种和品种类型[5],这些都是中国作为黍子起源地的佐证。目前世界各国学界基本采纳了栽培黍起源于中国的观点。

在《诗经·魏风》中有这样脍炙人口的诗句:“硕鼠硕鼠,无食我”,可见黍的栽培在先秦时期的重要意义。

名称辩误

黍与糜

该作物在中国的正式名称是“黍子”还是“méi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3355—92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13356-92黍米》,看来“黍子”是正式名称。但是,权威的农学专著《糜子》(柴岩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2月第一版),“糜子”是正式名称。需要进一步资料判定。

陕西省的该作物品种命名,“榆黍某号”系列是糯性的,“榆糜某号”系列是粳性的,(“榆”是指榆林黍糜主产区), 各种辞典工具书中的传统说法:“糜,音méi,不黏的黍,亦称‘穄’”。此外,《说文解字》:“穄,糜也。似黍而不黏者。”

现代使用习惯对黍、糜不做严格区分,经常是互相替换使用。

稷是黍还是粟

北魏之前,黍在中国早期历史中是极其重要的粮食作物。因此黍在先秦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别名或细分的名称,如穄,𪎭,秬,秠等。在北魏以前,稷为粟,并无分歧。而在南朝宋到唐朝时,有人提出稷为黍的说法。古代伟大的农学家贾思勰(《齐民要术》作者)、徐光启(《农政全书》作者)都认为稷就是粟;而古代的本草家如《唐本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以及近现代的植物学著作认为稷就是黍,或称稷是不黏的黍。

现在的研究[6]表明,“稷”是粟而不是黍。其主要观点是:

  • 考古发掘及古文献记载表明,先秦时期主要粮食品种为粟(谷子);
  • 甲骨文黍、稷字形不同;
  • 中国古代的“五谷”概念(一作“稻、黍、稷、麦、菽”,一作“麻、黍、稷、麦、菽”),如果把稷理解为不黏的黍,则把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粟(小米)排除在外了,明显不合理,因此五谷肯定是包括了黍米(黄米)、稷米(小米)、麦(小麦)、大豆这四种粮食。
  • 唐以前未见以稷为穄,唐以后误以稷为穄触目皆是。
  • 从植物学上讲,一种野生植物在驯化栽培的过程中会产生野生型的该作物的伴生杂草。这种伴生杂草被认为是栽培种与野生祖先种的“渐渗杂交”(introgression)的产物,与驯化栽培种相似,特别是在幼苗期极难分辨,给农民铲地除草带来大麻烦。古籍记载,粟(稷)和黍(穄)各有其伴生杂草,粟的伴生杂草是莠(亦作稗);黍的伴生杂草是稂(亦作“蓈”、“𪐄”)。据《国语·鲁语上》:“子服之妾衣不过七升之布,马饩不过稂莠。”三国韦昭注:“莠草似稷而无实”。显然莠草似稷,莠草是粟的伴生杂草,结论为稷就是粟。

用途

黍的籽粒有硬而光滑的种皮,适于贮藏;灾年可将其籽粒连同种皮一起磨成粗粉,混合野菜度荒。磨米加工时籽粒脱下的皮壳叫糜糠,是家畜家禽的主要饲料。黍子的茎秆叶是牛羊冬季的主要饲草。产区糜子的丰歉不仅影响人民群众生活,还直接畜牧业的发展:糜子歉收,糜草不足,会造成牛羊等家畜存栏量下降,越冬时大批死亡。晋语区的人以黍制成的黄糕为主食。

黍是重要的救灾备荒补救作物。在遭受洪、涝、旱、雹灾之后,生产自救,抢种、补种黍子,充分利用其它作物无法利用的水热资源,夺取较好收成。如在1962年中国旱灾灾情严重,全国黍子播种面积达历史最高值,其中内蒙古688 000公顷,陕西291 000公顷,甘肃245 000公顷。

在中国古代,糯性黍是重要的酿酒原料。陆游诗中有这样描写:“河滨古驿辟重门,雉兔纷纷黍酒浑。”“药苗可斸携长镵,黍酒新成压小槽。”“里巷鱼餐薄,坊场黍酒浑。”等等。在现代,仍有一些酒厂生产黄黍米酒。

黍类在亚洲很多地区、俄罗斯和西非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在美国和西欧,主要作为牧草或用来制干草,但在中世纪的欧洲也作为主要谷物。

蒙古人以此制作炒米,方法是先将黄米放入水里煮到米嘴开裂,才能放入大灶与沙子一同爆炒,趁着锅热了赶紧将沙子与米过筛,炒米便可食用。亚洲或非洲可能在4000多年前就已有栽培。一般株高0.3至1.3米(珍珠黍可高达1.5至3米)。穗状或总状花序,也有圆锥花序。除珍珠黍外,种子脱粒后谷壳不脱落,去皮后常呈奶油白色。

在中国栽培地域

  • 在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黍子栽培以春播为主,主要为糯性品种,散穗型居多,籽粒较小,当地把这种糯性黍子俗称“大黄米”,而几乎没有粳性黍子(即不黏的黄米)。代表性品种是黑龙江的粘丰7号,亩产在150-200公斤。另外,笤帚糜子是吉林省的农村副业,即把去过籽实的黍子(即糜子),用其茎穗制作笤帚
  • 在辽宁省朝阳市、河北与北京的长城以北地区、山西北部、陕西长城沿线的榆林市、宁夏盐池县同心县及引黄灌区、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内蒙古中部地区,黍子栽培以春播为主。由东向西由糯性品种为主向以粳性品种为主过渡,千粒重由东向西逐渐增大。例如在榆林市沿长城的六县区,粳性品种占6成,糯性品种占4成。在山西,该作物被称作黍子,代表性品种“雁黍8号”,亩产达220公斤。在陕北,该作物被称作糜子,代表性品种有“榆黍1号”(糯性)、“榆糜2号”(粳性)、“榆黍3号”(粳性)等,亩产200公斤左右。
  • 在长城以南、淮河以北的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黍子以夏播为主,条播平作,以糯性品种为主,侧穗型品种居多。如“鲁黍1号”。
  • 在黄土高原区,主要是冀西、山西中南部、河南西部、陕西中部、甘肃中部东部、宁夏南部及青海东部地区。本区西北部以春播为主,东南部以夏播为主。由东向西是由糯性品种为主向粳性品种为主过渡,侧穗型品种居多,越往西黍米千粒重越高。代表性品种有“陇糜5号”、“宁糜10号”、“宁糜14号”、“晋黍4号”等。

栽培特性

黍是禾谷类粮食作物中最抗旱的作物之一。黍的种子萌发出苗需水量很小,能适应旱地播种,其叶片上气孔少而小,生产单位重量的干物质的需水量在禾谷类作物中是最低的,既能忍受土壤干旱又抗干热风。在无霜期短、降水量少而集中的华北、西北部分地区,不能满足玉米、粟(即谷子)、水稻等大宗农作物生长所需的水热资源,因而是黍子的主产区。黍还具有很强的耐瘠性,在干旱贫瘠的土壤中能获得其它作物所达不到的产量,所以常用做开荒,改造盐碱地和治理沙漠的先锋作物。同时,它对肥料也敏感,少量施肥则增产显著。另外,黍子的生长期短,是广适的复种秋作物。在无霜期短、热量不足的小麦产区,冬小麦麦收后不能复种玉米、粟(谷子)等大宗作物,一般复种糜子等生长期短,产量较高的杂粮作物。如甘肃省的庆阳、天水、平凉等地市,复种糜子面积达150万亩,夏播糜子生长60-70天就可收获,每公顷平均亩产在1000-2000公斤,收获后不影响冬小麦的播种。

种类

黍类有很多种,如珍珠黍(是印度非洲的普通粮食,适于贫瘠干燥土壤)、扫帚黍(在美国作为饲料,在亚洲东欧供食用)、指黍(南亚和非洲部分地区的重要粮食作物)、日本黍(种植于日本和美国,用于制干草)等等。

营养价值

黍类碳水化合物含量高,蛋白质含量约6%至11%,脂肪约1.5%至5%。黍类味浓,不能制膨松面包,主要用于小面包干及做粥或饭。

经济价值

黍类在世界年产量大约是300万,主要生产国依照种植面积为:

参考文献

  1. Panicum miliaceum L.. In: The Plant List (2013). Version 1.1.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http://www.theplantlist.org/ [2017-9-10].
  2. 施正康. 中国经济史. 37页: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 
  3. 辽宁省志: 农业志. 133页: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3.
  4. 中科院专家研究发现“黍”起源于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2011-02-28]. 
  5. 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与内蒙古伊克昭盟农业科学研究所主编的《中国黍稷糜品种志》,农业出版社1990年10月出版。全书共编入中国黍各生态型的代表品种共481个,其中糯性黍品种273个,粳性黍品种208个,每个品种从来历与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产量与品质、栽培特点五方面进行描述。
  6. 游修龄,《论黍和稷》,出处:农史研究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 [2011-02-28].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