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一串鞭炮
鞭炮

爆竹又称鞭炮纸炮仔客家话)、炮仔闽南话),起源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鞭炮最开始主要用于驱魔避邪,而在现代,华人在传统节日婚礼喜庆、各类庆典、庙会活动等场合几乎都会燃放鞭炮,特别是在农历新年期间,鞭炮的使用量超过全年用量的一半。

历来名称

鞭炮说法上各个历史时期不同,称谓从“爆竹”、“爆竿”、“炮仗”一直到“鞭炮”,在鞭炮烟花之乡的湖南省醴陵市南桥镇,白兔潭镇及其临近地区,人们仍然将体积大、火药多和爆炸力强的单个鞭炮称为“爆竹”。

爆竹起源

  • 传说鞭炮起源于爆竹。自古以来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很久以前,每年农历除夕的晚上会出现一种叫“”的猛兽,为了吓退这种猛兽,人们于是在家门口燃烧竹节,由于竹腔内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从而发出巨响,借此驱赶年兽。
  • 梁朝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是庭前爆竹,一辟山襙野鬼”[1]
  • 用火药制成的爆竹,最早见于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忽作一声如霹雳,谓之爆仗……烟火大起”[2]
  • 《梦梁录》、《武林旧事》、《都城记胜》都有关于“爆仗”的记载。
  • 到16世纪,中国的爆竹已经五花八门。 1593年沈榜著的《苑署杂记》记载,大响声的叫“响炮”,飞得高的叫“起火”,带炮声的叫“三级浪”,不响不起,而在地上旋转的叫“地老鼠”,外形像花草的叫“花儿”,用泥土封住的叫“砂锅儿”,用纸包的叫“花盆”。李约瑟认为,第二种“起火”显然是火箭,第四种“地老鼠”十分重要,它可能是原始的火箭推进器。《齐东野语》还记载“地老鼠”烟火飞到太后脚下,使太后惊慌失措[3]

爆竹制作

波乃耶著的《中国风土人民事物记》有一段详细叙述十九世纪末中国爆竹制作过程的记录[4]

“爆竹的纸筒是用土产草纸制成,在外包上好一些的纸张。一张9 x 30 英寸的草纸,可以制作 21枚 1.5英寸长,直径1/4英寸的爆竹。使用的土产火药一块半左右一斤。导火线纸张,有的采用日本进口的竹纸,有的用米纸;稍微涂上荞麦浆糊使其略微坚挺且易燃。将一长条一尺长三分之一寸宽的纸条,平摊在桌面,用空心小筒子取些许火药,放在纸条中心,然后用手工卷起,即制成引线。先用手工将草纸围绕粗细不一的圆棒,卷成筒状,再用一副特制的工具,将之结实卷紧。工具的构造是两块垂直的木板,上端有一横梁,由此挂下两根可活动的木条,栓着一块下端略凸的重木,重木下有一木板,和重木的间隙,正容一枚爆竹。使用时将手卷的爆竹筒子放在凸木和平板之间,逐次加条推卷,直到不能再加纸张为止。小号的爆竹,则用一把带把手的木板,类似于木工刨子,在台面上将小爆竹筒卷压。充填火药时,将二三百枚爆竹筒子,捆扎成卷,在这卷爆竹底下,覆上一层红土,用冲子将泥土塞入爆竹筒。将火药从另一头倒入,用一柄锥子将爆竹筒口往里卷,中间插入引线,封口。有一种双响爆竹,中间用小泥团分成两个腔,中间安一条导火线,两头分别倒入火药,封口。在底腔的侧面,有一小孔,安有导火线。使用时将双响爆竹竖立在地,点燃导火线,底腔火药爆炸,爆竹飞天,内部引线点燃顶腔火药,发生第二次爆炸。”“制作爆竹的工人多数是妇女和儿童,早六点工作到晚十一点钟,每30名女工和10名男工,每日可制十万枚爆竹。男工每天挣7分钱,女工5分钱。学徒四年出师。”“1897一年中从中国出口爆竹二百六十七万余磅,其中之二百万磅出口到美国;小部分出口到英国

爆竹使用的火药是硝石 66.6%, 16.6% 16.8%。火药放入硬纸筒,再用薄纸卷火药作引信。造爆仗的最好原料是旧书的纸[5]

现在处境

苏州袁学澜故居前准备放鞭炮的人员

早在1907年,天津巡警总局就要求禁止燃放鞭炮。在20世纪末,中国大陆部分城市又禁止燃放爆竹,但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施行;后中国大陆的测试显示,鞭炮烟火造成的PM2.5(超细悬浮微粒)污染,虽然没有室内吸烟造成的严重,但仍然已经造成不应允许的浓度。因此部分地区重新立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例如上海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实施的《上海市烟花爆竹安全管理条例》规定,上海外环线境内禁止燃放烟花爆竹[6]

香港政府则于六七暴动过后立例全面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但每逢传统节庆,特别是春节期间,新界西、粉岭围及大埔一些乡村,尤其是乡郊地区依然有不少人燃放。但在1998年又再次立法,规定任何人不得持有烟花或爆竹。

东南亚华人地区,有部分国家明文禁止烟花爆竹,但同样只是形式。爆竹现在依然是华人地区过年时常见的东西,在深夜也不会停止的燃放鞭炮,造成的吵杂噪音要高价高等级的隔音门窗才能大幅降低,让老人、小孩及宠物不胜其扰;因为总是有人购买劣质品、又不注意燃放方法,也常会有门窗玻璃等物品被炸破,引发火灾,燃放者或路人被炸伤等情况。

台湾在近年来虽然也出现禁止于深夜或是在都会区中燃放鞭炮的法令,但各地在不允许施放的时段、场合燃放炮竹的情形还是相当普遍。此外,台湾地区性选举的候选人(尤其在台北市以外),仍普遍会在竞选期间施放爆竹造势。

由于部分地区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一些家庭会选择以电子鞭炮代替传统火药鞭炮,可产生类似传统鞭炮的声光效果,而且可以反复使用。但由于电子鞭炮缺乏行业标准规范,导致质量参差不齐,一些粗制滥造的电子鞭炮甚至有可能引发触电、火灾等事故[7]

参考文献

  1.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104页 科学出版社
  2.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105页;(引《东京梦华陆》卷七) 科学出版社
  3.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107-108页 科学出版社
  4. 波乃耶 (汉学家)Dyer Ball Things Chinese or Notes connected to China, p280 4th edition, Charles Scribner Sons New York 1906
  5. 李约瑟 《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五卷第七分册 《军事技术:火药的史诗》111页;(引《东京梦华陆》卷七) 科学出版社
  6. 上海禁燃第二年:零燃放背后的移风易俗,放鞭炮淡出市民视线. 
  7. 苑广阔. 不能任由“电子鞭炮”野蛮生长. 新快报. 2018-02-05 [2018-05-17]. 

外部链接

  • 横浜中华街 妈祖祭(一种安全的放鞭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