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逸周书》又名《周书》、《周志》、《汲冢周书》,中国先秦史籍。《汉书·艺文志》将之列于六艺,在四库全书之中为史部别史类。

关于其来历,东汉蔡邕认为《逸周书》的作者是周公[1]有人认为是在晋武帝咸宁五年(279年)发自汲冢,但《汉书·艺文志》中已提到《逸周书》,现代学者推断今本《逸周书》是由晋人将汉朝流传的《逸周书》同汲冢中出土的《周书》汇编而成。[2]今本10卷,正文70篇,11篇有目无文。该书记录了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成王康王穆王厉王景王时代的历史事件。

《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周书。谢墉为抱经堂本作序所说,“‘周书’本以总名一代之书,犹之‘商书’、‘夏书’也。”由于《尚书》中已有《周书》,把《汉志》著录的《周书》七十一篇改称《逸周书》,是比较方便的。今传本《逸周书》末有序,列举七十篇标题,加上序本身,恰合七十一篇之数。蔡邕《明堂月令论》云“《周书》七十篇,《月令》第五十三”,今本仍在第五十三。

左传》、《国语》引《周书》多次,其内容在今《尚书》之中;《墨子》《战国策》也引《周书》多次,其内容在今《逸周书》中。《左传》引用《逸周书》时,称“周志”或曰“书”。

注释

  1. 蔡邕:《月令章句》
  2. 罗家湘《逸周书研究》认为:“《逸周书》是以春秋早期编成的《周志》为底子,在战国早期由魏国人补充孔子《尚书》不用的材料以及当时流行的兵书等,编为《周书》。刘向整理的《周书》有71篇,晋孔晁为之作注,唐朝仅存45篇,唐后又佚3篇。西晋时汲冢出土《周书》,见载于《隋书·经籍志》等,唐后人将剩下的42篇孔注本与汲冢本参并为一,称为《汲冢周书》。明以后,逐渐改称《逸周书》。”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