蓟州白塔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蓟州白塔
Jixian Baita 2014.02.07 12-54-54.jpg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天津市蓟州区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至清
编号7-0715
登录2013年5月3日

蓟县白塔,又名渔阳郡塔观音寺塔独乐寺塔,因通体白色而俗称白塔[1]:21。该塔始建于隋代,辽代重建,明代在塔外增减一层砖壳。唐山大地震时严重受损,1983年重新修复并出土大量文物,后保存至今。该塔上半部分呈覆钵塔状,下半部分为密檐式塔。2013年,蓟县白塔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该塔与独乐寺一同始建于隋代,辽代统和年间(988-1011年)重建。清宁三年(1057年),该塔因地震受损[2]:295,清宁四年(1058年),辽中京留守韩知白、辅国大师思孝、蓟州知州秦鉴等人主持重修了该塔的覆钵、第三层塔檐和十三天相轮,并在原塔内安放了22颗佛舍利[a]。明朝嘉靖年间,该塔周围新建观音庙,该塔成为观音庙附属建筑。之后隆庆年间该塔外部增建了一座外坑[b],又在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清朝乾隆、咸丰年间均有重修[5]:24[c]

结构

蓟县白塔位于蓟州区白塔寺街8号,独乐寺正南380米处,建筑面积55平米,通高30.6米。现存塔体为原有辽塔外包裹了一层砖体而成,原塔高21.4米,塔刹残缺,覆钵一下1.6米的表皮装饰全部残损。该塔现存外壳可分为上下两个部分:[1]:22[3]:25[2]:296

下半部分为密檐式塔,平面呈八角形,可分为塔座和塔身两小部分。塔座部分边长4.58米,高6.71米,下半部由花岗岩条砌成,高1.7米,上半部分为砖砌须弥座,底部为覆莲,上方承托束腰,束腰四州开壸门24个,每个壸门内为造型各异的伎乐人像,两侧则为供养人像,八个转角处均为力士像。束腰上方为砖雕平座斗拱,可分为转角铺作和补间铺作两种,均为五铺作两抄计心造。斗拱上方砌成栏杆,上有地栿、栏板、腰栿、挦杖、望柱等,顶部砌出仰莲。仰莲上方为塔身,正南面为明代开凿的佛龛,正东、正西、正北均为假门,其余四个侧面均砌成碑状,高2.9米,其中东南面写有“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西南面写有“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西北面写作“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东北面写“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每座碑头均有一座小佛像。转角处用砖砌出重檐小柱塔,高3.02米。塔身上方为两重密檐,檐角均挂有风铃。密檐上方承托上半部分。[1]:22

上半部分为覆钵式塔,底部为柱状八面体宝座,宝座上起两层仰莲,上方承托覆钵。覆钵顶上雕出16个悬鱼。覆钵上方砌出柱状八面体,上方刻有小悬鱼32个。上方为单层密檐,密檐上方为十三天相轮,由下向上逐层收分,上方承托宝顶。宝顶上安装铜质塔刹,高1.33米,上方刻有铭文“十方铸造渗金宝瓶永远供养,大明万历二十二年新春募化”。[1]:22

塔内包裹的辽代砖塔内部中空,从上向下分为三室,相互之间互不相通[6]:76,每座各有门窗[7]:37。上室和中室平面均为方形,攒尖顶。上室位置相当于塔外覆钵部分,边长1.4米,高1.6米,顶部四角攒尖。中室与上室之间的隔层在发现时已被地震震塌,平面宽2.36米,长2.40米。下室平面呈八角形,边长1.35米,同样为攒尖顶[8]。根据清理维护时的发掘情况来看,该塔疑似存在地宫[9]:374

保护

1956年9月7日,河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以“观音寺白塔”一名公布该塔为河北省文物保护单位[5]:24。1973年,蓟县划归天津市[10]:45。1976年,受唐山大地震影响,塔刹被震落,覆钵出现裂痕。1983年,国家文物局和天津市人民政府拨款维护该塔,发现了其中包裹的辽塔,并从中出土大量文物[3]:24。原本被包裹的辽塔,形制与现在的塔差异不大。1982年7月9日,该塔被公布为天津市文物保护单位[1]:22。2013年,该塔以“蓟县白塔”一名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

文物

1983年的重修中,维护人员共计从塔中出土169件文物,其中包括阿弥陀佛鎏金铜造像1件,释迦说法鎏金铜造像1件,铜金刚杵1件,铜金刚铃1件,铜水柱1件,铜鎏金宝盖1件,铜鎏金鹤形帐钩1件,铜鎏金鱼1件,幢形器1件,铜钱65枚,玉碗2件,玉葫芦瓶1件,玉环1件,玉鸡心形饰片1件,玉帽状器1件,鎏金银质镂孔饰片2件,银如意1件,银勺1件,银箸1双,银钵1件,银小罐1件,银瓶1件,银环形盒1件,银管状器1件,银盖状器1件,水晶龟形盒1件,水晶狮形饰1件,水晶海螺1件,水晶罐2件,璎珞串珠1件,水晶珠2件,琥珀七层塔模1件,琥珀五层塔模1件,琥珀佛雕1件,琥珀小狗1件,琥珀透雕花饰1件,琥珀扣状花饰1件,琥珀叶形饰片3件,桃形饰片1件,琥珀珠3件,耀州窑青瓷碟3件,白瓷碟33件,白瓷葫芦瓶1件,白瓷小罐2件,刻花玻璃瓶1件,绿玻璃葫芦瓶1件,绿玻璃瓶2件,石舍利函2重,石洗1件。另有金圆片1件,木塔模2件,木葫芦瓶1件,玛瑙袈裟环1件,香泥小塔4座。砌体内发现铜钱11枚,白瓷罐1件,明代佛像5尊[12]。还有3部明代经卷被泥土包裹,污损严重,经考古工作人员仔细提取方得以保全[13]:936-937

注释

  1. 相关信息均从1983年的维修中发现的石函的69字铭刻中获得[3]:24。在1983年维修之前,关于塔体上半部分的覆钵是否为重建存在争论,1983年维修后确认该部分早在辽代重建前就已经存在[2]:295
  2. 相关情况为结合塔旁维修碑刻内容,及1983年维修过程中对塔身结构研判所推断出的[4]:118
  3. 相关信息是因为寺内留存有对应年代的维修碑刻[3]:24

参考

  1. 1.0 1.1 1.2 1.3 1.4 赵海军 主编;《蓟县文化志》编纂委员会 编 (编). 蓟县文物志. 北京: 文物出版社. 1958-02-01. ISBN 978-7-201-08835-8. 
  2. 2.0 2.1 2.2 宋德金,景爱,穆连木,史金波 (编). 纪念陈述先生逝世三周年论文集 辽金西夏史研究.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1997-08-01. ISBN 7-80504-582-8. 
  3. 3.0 3.1 3.2 3.3 章用秀. 天津工艺美术史. 天津: 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6-11-01. ISBN 978-7-5528-0445-4. 
  4. 天津市文研究馆 (编). 天津文史丛刊 第2期. 天津. 1984-04-01. 
  5. 5.0 5.1 文化部文物管理局编 (编). 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汇编. 天津: 天津人民出版社. 1958-02-01: 309. CSBN 7068·26. 
  6. 中国考古学会 (编). 中国考古学年鉴 1984.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12-01. CSBN 11068·1367. 
  7. 谷赟. 封灵钤藏 辽代砖石塔研究. 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 2015-11-01. ISBN 978-7-205-08403-5. 
  8. 纪烈敏. 蓟县独乐寺塔的重修与1057年幽州地震. 华北地震科学. 1989-12, 4: 53–58. 
  9. 孙进已,苏天钧,孙海主编;蔺新建,孙泓 常务副主编;王绵厚,冯永谦,齐心 等 副主编. 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宋辽 1.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1994-06-01. ISBN 7-80557-838-9. 
  10. 陈潮,陈洪玲主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3-10-01. ISBN 7-5031-3184-5. 
  11. 天津13处文物保护单位晋升成“国家级”. 洛阳市文物局. 2013-07-10 (中文(中国大陆)). 
  12. 天津市历史博物馆考古队,蓟县文物保管所. 天津蓟县独乐寺塔. 考古学报. 1989, 1: 83–119. 
  13. 孙进已,苏天钧,孙海主编;蔺新建,孙泓 常务副主编;王绵厚,冯永谦,齐心 等 副主编. 中国考古集成 华北卷 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明清 2. 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 1994-06-01. ISBN 7-80557-8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