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庵石刻 |
---|
 |
所在 | 福建省晋江市 |
---|
分类 | 石窟寺及石刻 |
---|
时代 | 元 |
---|
编号 | 4-198 |
---|
登录 | 1996年11月20日 |
---|
草庵,位于中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罗山镇,是中国仅存的唯一一座摩尼教寺庙遗址[1]。草庵始建于南宋,因其结草为庵而得名。元朝时改建为石质建筑,并在庵后的崖壁上开凿了摩尼佛像。明清时期,由于摩尼教活动被禁,草庵一度作为佛教活动场所。1961年,草庵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草庵内的草庵石刻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草庵被列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申遗点之一。
历史
武周延载元年(694年),摩尼教僧人拂多诞抵达长安,开始在中原地区传教。会昌年间,唐武宗灭佛,摩尼教受到波及,摩尼教呼禄法师因此逃至福建一带,经福清、福州到泉州传教,并最终去世与泉州清源山下[2]。
草庵的建造时间起初存在宋朝和元朝两种不同的说法,考古人员于1979年在草庵发掘出一批写有“明教会”的宋朝瓷碗残片,最终确定草庵始建于南宋绍兴年间[3]。因其最初建造时结草为庵,故得名“草庵”[4]。元朝时,草庵被改为石构建筑[5]。至元五年(1339年),信士陈真泽等人雕凿了庵内的摩尼光佛石造像[2]。由于摩尼教俗称明教,明太祖嫌其教名上逼国号而禁止。明末清初时,草庵因处于清军和明郑的交战区域而被严重毁坏[6]。此后清朝延续明朝律法继续禁止摩尼教活动,草庵的宗教活动逐渐佛化[5],草庵内的摩尼佛像一度被当做释迦牟尼像供奉[7],寺内僧人曾为此将佛像上的两缕胡子凿坏[8]。1923年,佛教僧人瑞意和广空法师等人出资修复了草庵的摩尼光佛殿堂。1932年,意空楼在殿堂东侧建成[2]。20世纪50年代时,草庵再次被发现[8]。1991年在泉州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国际学术讨论会”上,草庵被最终确认为一座摩尼教寺庙,其内的摩尼佛造像也是全世界世界上唯一一尊摩尼石雕佛像[7]。
结构
草庵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泉州市晋江市罗山街道,是世界上现存最完好的摩尼教遗址之一。整座草庵由花岗岩砌筑,单檐歇山顶,下置单挑华拱,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建筑面积22.78平方米。草庵后侧紧邻花岗岩山体,山体上雕刻有一座直径170厘米的圆形佛龛,龛内雕刻有一尊半立体浮雕摩尼佛坐像。该坐像高154厘米,宽85厘米,深11厘米,身着宽袖无扣僧衣,内衬无领内衣,胸前有花结带饰,双手在膝上叠置。头部长32厘米,宽25厘米,面庞圆润,下巴有两缕胡须垂至胸前。佛像四周雕刻有18条延伸至佛龛内侧边缘的佛光,左侧有摩崖题记,记述了该佛像的雕凿人和雕刻时间[a]。在草庵的右前方70米的岩壁上还有一片18字摩崖石刻,其内容为摩尼教教义[b][c]。[3][5][8][9]
开发与保护
1961年,草庵被列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2]。1996年,草庵以“草庵石刻”的名号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2013年,晋江市政府加快了以草庵为核心的草庵摩尼教遗址公园的建设[11]。2015年,草庵石刻古建筑的防雷工程获得国家文物局批准[12]。2016年7月,草庵石刻的现状整修方案获得批复[13],当地随机展开相关整修工作[14]。9月,草庵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之一[15],当地政府随即制定了草庵周边交通、景观和建筑等方面的相关整治方案[16],该方案此后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复同意[17]。
另见
注释
- ↑ 摩崖题记内容为:“谢店市信士陈其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至元五年戊月四日记”[8]。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正统乙丑九月十三日住山弟子明书立”[5]。
- ↑ 这18个字为“劝念 清净光明 大力智慧 无上至真 摩尼光佛”。[9]
- ↑ 这片摩崖石刻曾被人凿毁,现存为20世纪80年代重刻之作。[5]
参考资料
创始教宗
典外文献
历史
教会组织
戒律
仪轨
相关建筑
文学小说
书写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