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台北市
北、北市
地级市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国家 中国
台湾省
政府
 • 市长蒋万安
面积
 • 地级市271.7997 平方千米(104.9425 平方英里)
 • 市区2,457.1253 平方千米(948.7014 平方英里)
人口(2023年9月)
 • 地级市2,506,251万人
 • 密度9,220.95人/平方千米(23,882.2人/平方英里)
 • 市区6,894,643万人
时区北京时间UTC+8
网站https://www.gov.taipei/
台北市
汉语名称
繁体字 臺北市
简化字 台北市
字面意思台湾之北
日语名称
日语原文 台北市
旧字体臺北市
泰雅语名称
泰雅语Mnka'

台北市,通称台北,是台湾省省会,位于台湾岛北部的台北盆地,四周均与新北市接壤。是台北都会区、台湾北部中心城市,也是台湾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台当局将台北市划分为12个,总面积271.8平方千米,人口总数约249万。

台北建城历史最早可追溯自1876年台北府的成立及1884年台北城的建立。1920年,日本殖民者在台北成立“州辖市”,乃台北正式建市之始。1945年台湾光复后,成为台湾省省会

历史

17世纪—1709年

荷兰人1654年绘制的《大台北古地图

根据荷兰人1654年绘制的《大台北古地图》记载,台北最早为平埔人凯达格兰部落生活之地,部分平埔人有初步的开垦和灌溉,其番社址位置与后世并无太多变动。艋舺位置是以荷兰文标示为“Handelsplaasts”,即交易场所的意思,足见其商业传统之古老;大龙峒被标为“Pourompon”聚落。荷兰人就曾经在剑潭垦荒,松山地区于泉州人来之前,在明郑前后就有福州人前来开垦。换言之,台北从17世纪初开始具有都市的粗胚样貌。

1709年—1895年

钦差行台,摄于约1901年

1709年,泉州人陈天章、陈逢春、赖永和、陈宪伯、戴天枢合股立陈赖章垦号,向台湾府诸罗县申请开垦大佳腊(之后多写作“大加蚋堡”)地方。1723年,巡台御史吴达礼报请朝廷增设淡水厅,并管辖大甲溪以北,台北市也因此首度纳入中国中央政府管辖,但当时的台湾岛仍以台南作为政治、经济中心。

19世纪中叶,淡水河流域的物产贸易(特别是茶叶)兴起,艋舺(今万华)及大稻埕(今大同区西南部)先后成为重要贸易据点,台湾经济重心逐渐北移,清代官方决定在艋舺与大稻埕间的田野地,兴建台北城做为行政中心,于是1884年台北城城垣正式落成。1885年台湾建省刘铭传担任台湾省首任巡抚,开始建设大稻埕至基隆新竹铁路,加强、道路等基础建设,并将台湾巡抚衙门布政使司衙门设置于城内(现址为中山堂),台北的都市雏形至此已初步建立。1894年,继任巡抚邵友濂正式将台湾巡抚衙门由桥孜图(今台中市南区)移至台北,奠定台北至今为台湾政治和经济中心的地位。

1895年—1945年

1922年台北市全图
大岛久满次铜像,以及森山松之助设计的“台北州厅舍”,摄于1910年代

甲午战争后,清朝政府被迫将台湾割让给日本。日本殖民者仍将台北作为其殖民统治中心,设台北县。日占初期,以原有的两座衙门作为台湾总督府,直到1919年总督府新厅舍(今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大楼)落成为止。1900年起,日本殖民者拆除台北城墙及西门,在原址辟筑四条三线道路,兴建自来水及下水道系统,以原台北城内的区域作为中枢政府厅舍集中地,以及在台日本人的商业地带,并分阶段进行所谓“市街改正”计划,街道和建筑风貌略为西化,另外也兴建公园及其它公共建筑,台北逐渐具有现代都市的型态。日占时期政府所在的官厅集中区之现代化建设,对今日台北城面貌影响很大。1897年,日本殖民当局为在台北城进行地下水道修建工程,利用现代测量仪器绘制《台北及大稻埕、艋舺略图》,精准纪录台北城廓与街道样貌。1897年至1901年,日本殖民者拆除部分城垣,以利于铁路交通建设,可说是台北城现代化的开端,台北城也从防御城变成开放城市。[1]

1920年10月1日,日本殖民者在岛内实施市制,设立“台北州”,辖台北市,与同时成立的台南及台中为台湾最早的三个二战期间,美军空袭台北日本战败后,中国政府代表同盟国在台北公会堂(今中山堂)举行受降仪式,台湾光复。

1945年至今

省辖市

哨兵2号卫星于2021年拍摄的台北盆地东侧,作为台北都会区中心商业区信义计划区约在中央偏右下方,可见该区域有特别多栋高楼

1945年10月,台湾光复。同年11月1日,台北市成为省辖市。1949年后,随着部分国民党官兵和大陆居民随蒋介石当局逃往台湾、以及1960年代众多中南部民众北上求学、工作的风潮,使台北市的人口快速增加、市民结构趋向多元化。过去在美援的挹注下,逐步进行道路、住宅社区、学校等公共设施的新建工程,城市开发原以三市街为中心,集中在建国南北路以西的旧市区,自1960年代末期,开始向东边的大片田野地拓展,逐渐发展成东区商圈

“直辖市”

1967年7月1日,台北市升格为台当局所谓“直辖市”,隔年,再将原属台北县(今新北市)的内湖乡南港镇木栅镇景美镇和原属台湾当局“阳明山管理局”的北投镇士林镇纳入市辖区。

1970至1980年代,台湾经济快速成长,台北市迈入都市开发的高度发展期,严重的交通问题亦随之而来。直至1990年代,台北市区铁路地下化台北捷运快速道路公交车专用道等交通建设陆续完成之后,才纾解交通上的压力。

随着台北市政府台北市议会迁驻台北市东部的信义计划区,当地快速发展为台北首要的中心商业区,原本台北城内的金融枢纽地位遭到取代;此外,西区西门町大稻埕台北车站周边等市街区也开始进行都市再造计划。21世纪后,台北市陆续主办第21届夏季听障奥运2010年国际花卉博览会2011年世界设计大会2017年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大型国际活动,台北101落成。

地理

概况

台北都会区卫星地图

按台当局有关规划,今日的台北市包含12个区,面积为271.7997平方千米。而台北都会区面积为2,457.1253平方千米,人口约704万,包括台北市外围的基隆市、新北市的芦洲三重新庄板桥中和永和新店汐止树林土城五股泰山淡水,由上述2个城市都区与台北市共同组成的大型都会区,这片区域又泛称大台北地区或双北市。

地形

台北市中心区域位于台北盆地腹地中央,大屯火山群活火山)位于市区北边与新北市接壤处,整个山系于市区内大致向南延伸并趋缓,直抵圆山大直与内湖等地,是台北市境内最大的山系;最高的七星山为1,120米,第三高的大屯山为1,092米,山系中心地带与北投侧的外缘地带有不少火山地形。市区东边的内湖、南港与南边的木栅多为丘陵地形;标高约300多米的南港山系拇指山系)则横亘于信义、南港两区之间。

水文

台北市境内的河流大部分属于淡水河流域。淡水河的支流新店溪从台北盆地的南边流入,与其支流景美溪合流后,形成台北市西南方与新北市的自然边界。河道向西北蜿蜒流经景美公馆古亭等地,至万华附近与大汉溪合流后,始称为淡水河。此后向北流经大稻埕社子,至关渡附近与支流基隆河会合前,亦形成台北市西方与新北市的自然边界。基隆河自盆地东北边流入,经南港松山内湖士林北投等地,横贯台北盆地的北半部。过去因河道极为弯曲,每遇大雨常有水患,因此在南港至士林间的部分河道实施过截弯取直工程。景美溪系由盆地东南边流入,横贯文山区后于景美注入新店溪。另有发源于盆地北侧山区的磺溪、外双溪等河流,汇集后注入基隆河。

气候

台北市
气候图表(说明
 
 
94
 
 
20
14
 
 
129
 
 
21
15
 
 
158
 
 
23
16
 
 
151
 
 
27
19
 
 
245
 
 
30
23
 
 
355
 
 
33
25
 
 
214
 
 
35
27
 
 
337
 
 
34
27
 
 
337
 
 
32
25
 
 
163
 
 
28
23
 
 
89
 
 
25
20
 
 
97
 
 
21
16
平均最高及最低温度以摄氏(℃)表记
降雨总量单位为毫米(㎜)
资料来源: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台北市位于北纬25度线附近的海岛上,地处东亚大陆与太平洋之间,深受干冷的蒙古高气压与暖湿的太平洋高气压交互影响,形成了副热带季风气候日照时数地球多数地方相较之下较少,除了7月至9月晴天较多之外,其他季节大多是阴雨绵绵的天气,冬半年平均日照时数甚至低到每个月仅有70~100小时。

3月至4月为春季、5月至9月为夏季、10月至11月为秋季、12月至次年2月为冬季,但相对温带较为温暖。有时受到全球暖化或特殊的气候变化影响,也会出现较暖的冬天,或是较冷的春天(如2005年2月至3月蒙古高气压带来的强烈冷气团,使得台北的温度少见地降至摄氏5.6度,邻近台北的淡水更出现摄氏3.9度的低温)。由于位在东亚季风带内,因此气候也受东北季风(冬季由东北方吹来含有许多水汽季风,此风也是在冬季带给台湾北部降水的主要来源)影响。也因为有东北季风的影响,才不致使淡水河有因量不足而断流的问题。

同时台北市地处海岛,使台北市纵然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冬季气温仍比地处北回归线以南的华南沿岸城市为高2至3度(如广东沿海等县市), 因此可达16度左右。因为一般大陆性的强冷空气过海后会变得温和且水分增多,所以台北能下雪的机会,也比香港澳门等欧亚大陆沿岸城市为低。不过,在2016年1月24日北半球超级寒潮侵袭时段,台北市有出现雨夹雪,当日最低气温为4度,为气象站首次观测到固态降水。因此台北周围山区,仍然是有冰雪天气的可能性。

另一个特殊的气候特征:因为市区主要位于台北盆地中,气候深受盆地地形影响,夏季因盆地周围的高山阻挡,不易使热气排出,市内的气温通常较周围地区高出摄氏1度至2度。进入冬季后,市区周围的山地丘陵容易形成地形雨,湿冷天气居多,尽管温度比台湾中南部平原地带或中国大陆沿海城市高,体感温度却比实际温度还要更,台北仍较会感受到阵阵凉意。每年5月前后,由于蒙古高气压与太平洋高气压交会形成锋面,使得台湾进入梅雨季节,此时台北的降雨天数也会增加,夏季也经常会因为上升气流旺盛,形成午后雷阵雨。

随着全球暖化导致极端天气不断增加,加上热岛效应,台北市气温近年不断创新高(如2020年7月24日测得39.7℃,创下台北气象站自1896年设站以来的最高温纪录,且历史前五名高温有四次出现于2020年),夏天出现38度或以上的高温日子会显著增加,而冬天出现10度或以下的寒流会减少,2017年及2019年台北市更没有出现摄氏10度或以下低温,创1951年有纪录以来整年都没有寒流报到的纪录。

气候数据
  • 年平均气温:23.5 °C。
  • 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16.6 °C。
  • 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30.1 °C。
  • 极端最低气温:-0.2 °C(1901年2月13日)。
  • 极端最高气温:39.7 °C(2020年7月24日)。
台北市(平均数据1991-2020年,极端数据1897-2021年更新中)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历史最高温 °C(°F) 33.8
(92.8)
31.8
(89.2)
35.0
(95.0)
36.2
(97.2)
38.2
(100.8)
38.9
(102.0)
39.7
(103.5)
39.3
(102.7)
38.6
(101.5)
36.8
(98.2)
34.3
(93.7)
31.5
(88.7)
39.7
(103.5)
平均高温 °C(°F) 19.6
(67.3)
20.7
(69.3)
22.9
(73.2)
26.7
(80.1)
30.1
(86.2)
32.9
(91.2)
35.0
(95.0)
34.4
(93.9)
31.6
(88.9)
27.8
(82.0)
24.9
(76.8)
21.1
(70.0)
27.3
(81.1)
日均气温 °C(°F) 16.6
(61.9)
17.2
(63.0)
19.0
(66.2)
22.5
(72.5)
25.8
(78.4)
28.3
(82.9)
30.1
(86.2)
29.7
(85.5)
27.8
(82.0)
24.7
(76.5)
22.0
(71.6)
18.2
(64.8)
23.5
(74.3)
平均低温 °C(°F) 14.4
(57.9)
14.7
(58.5)
16.2
(61.2)
19.4
(66.9)
22.8
(73.0)
25.3
(77.5)
26.8
(80.2)
26.6
(79.9)
25.2
(77.4)
22.6
(72.7)
19.8
(67.6)
16.1
(61.0)
20.8
(69.4)
历史最低温 °C(°F) −0.1
(31.8)
−0.2
(31.6)
1.4
(34.5)
4.7
(40.5)
10.0
(50.0)
15.6
(60.1)
19.5
(67.1)
18.9
(66.0)
13.5
(56.3)
10.2
(50.4)
1.1
(34.0)
1.8
(35.2)
−0.2
(31.6)
平均降雨量 mm(英寸) 93.8
(3.69)
129.4
(5.09)
157.8
(6.21)
151.4
(5.96)
245.2
(9.65)
354.6
(13.96)
214.2
(8.43)
336.5
(13.25)
336.8
(13.26)
162.6
(6.40)
89.3
(3.52)
96.9
(3.81)
2,368.5
(93.23)
平均降雨天数 13.6 12 14.1 14.5 14.5 15.7 11.8 14.6 13.8 12.8 12.5 13.1 163
平均相对湿度(%) 77.2 77.8 76.1 74.9 74.7 75.3 70.2 72.1 73.9 74.4 75 75.9 74.8
月均日照时数 76.1 79.3 95.1 96.9 113.6 114.8 176.9 182.8 151.7 114.7 93.3 78.6 1,373.8
数据来源:台湾当局“交通部中央气象局”

区划人口

区划概况

按台当局有关规划,目前台北市分为中正区万华区大同区中山区松山区大安区信义区内湖区南港区士林区北投区文山区等12个区。

人口概况

历史人口
年份人口±%
1875 38,000—    
1905 74,415+95.8%
1920 162,782+118.7%
1935 274,157+68.4%
1958 715,000+160.8%
1960 898,655+25.7%
1966 1,174,883+30.7%
1970 1,769,568+50.6%
1975 2,043,318+15.5%
1980 2,220,427+8.7%
1985 2,507,620+12.9%
1990 2,719,659+8.5%
1995 2,632,863−3.2%
2000 2,646,474+0.5%
2005 2,632,242−0.5%
2010 2,618,772−0.5%
2015 2,704,810+3.3%
2020 2,602,418−3.8%
来源:
  1. 人口統計資料. 台当局统计主管部门. [2022-01-13]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2. “內政部”統計月報-55-105年縣市(81-109年各月)現住人口 (XLS). 台当局统计主管部门. [2022-01-13]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3. 1875[2] 1905-1935 [3] 1958 [4]

台北市2023年9月底的户籍人口约有251万人[5],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约有9,220人。近年来由于市中心房价高昂,旧市区老旧及人口老化等问题,造成人口呈现稳定的流失状况,多数各地移民以居住台北都会区卫星都市的新北市为主,是许多在台北市工作的人口实际上的居住地区,因市区跟台北市区仅淡水河之隔。另六都改制后台北市迁往其他五都的现象更加显著。

依据台当局统计主管部门发布的2020年11月底电信信令人口统计,台北市的平日日间活动人口约为350.8万人,夜间停留人口(常住人口)则约为279.0万人,其在平日时的日间活动人口较夜间停留人口多,且两时段的人口皆与其当时的户籍人口260.5万人有明显的差距。其中属于文教、商业、行政汇集区的中山区、中正区、大安区等三个行政区属于日间流入人口较多的地区,大安区、中山区及内湖区亦为全台平日日间活动人口前十多的乡镇市区。反之,万华区、文山区等相对偏重居住、生活功能的地区,平日的日间活动人口则较夜间停留人口少。

台北市和台湾其他地区相同,面临少子化人口老化的问题。随着二战后婴儿潮人口陆续成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以及低生育率带来少子化的现象,台北市老年人口快速增加,也增加其人口老化的速度[6]:61。台北市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上升,于1992年达到7.25%而正式进入高龄化社会[6]:58。2014年11月,台北市老年人口已占全市总人口的14%,进入高龄社会[7],老化指数也在翌年(2015年)突破100,即老年人口数正式超越幼年人口数,其中2016年底台北市老化指数为111.73,是台湾六都人口老化情形最严重者[6]:60。2022年1月,台北市老年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率达到20.02%,成为台湾第一个进入超高龄社会的直辖市,现今也是全台湾老年人口比例仅次于嘉义县排行第二高的县市[8]

经济

商业活动

信义计划区商办大楼一景

台北市为台湾的经济、金融中心,众多企业总部及金融机构与部分亚洲区总部均位于台北市与台北都会区。大量岛内与全球知名企业都将台湾分公司或亚洲区总部设立于台北市中心,市内产业结构以三级产业(服务业)为主、二级产业(工业)为辅,一级产业(农林渔牧业)所占比率极小。从就业人口比例来看,台北市为典型以服务业为主的都会城市,且近8年来服务业的就业人口比例更呈现成长的趋势。工业部分系以都市型轻工业、都市服务型工业、高科技及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从厂商家数集中地来看,“台北科技走廊”所在的南港软件工业园区内湖科技园区及开发中的北投士林科技园区是台北市制造厂商的大本营,尤其是南港软件工业园区与内湖科技园区更是发挥厂商群聚效果,约有六成以上的厂商聚集于此[9]

物价

台北市平均房价为全台湾之冠,2005年每新台币27万元;2006年31万元;2007年35.4万元;2008年37.7万元;至2009年7月已超过40万元[10];2012年12月全市平均房价来到每坪新台币79万元。相对于极度偏低的租金收益率,台北市的房价堪称全球最贵。市中心2018年第一季顶级商业办公室的单坪月租金成本为新台币6,548元,在全球120个城市中排第38高。它的物价水准与薪资收入相当,2018年的购买力平价在全球77个城市中排第26高,薪资则是排在第37位[11]

文化

许多演场会会在台北小巨蛋举行

台北风光秀丽,历史古迹随处可见。台湾各族群文化与全球文化在台北市荟萃。台北是亚洲的流行音乐重镇,也是华语流行音乐、文化创意、娱乐产业的枢纽中心。台北市也是台湾的时尚与艺术中心之一。

博物馆

台北市有许多大型博物馆及典藏文物,其中位于外双溪台北故宫博物院为主要博物馆之一,馆藏约70万件,大部分为承接清代皇室旧藏,包含众多中国古代书画、金石、器物、典籍等,尤其以宋代绘画、中国青铜器与宋瓷为重。邻近台北植物园台湾历史博物馆则是收藏唐三彩中国青铜器等华夏文物的著名博物馆。台湾“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收藏自民初以来的大量考古遗物、青铜器、汉简、图书、中国民族学文物等。台湾博物馆则主要承接日占时期馆藏,集合了人类学、地学、动物学、植物学与博物馆学等藏品。

宗教

艋舺龙山寺的圆通宝殿,殿内主尊祀奉观世音菩萨

台北市的宗教概况与台湾宗教概况大致相同,以佛教道教台湾民间信仰为主。据统计台北佛教庙宇登记有案者约为109间,道教约为174间[12]

饮食

华西街夜市

台北市身为台湾政经重镇,多年来大方迎接各种不同文化,孕育出相当多元的在地饮食特色,从早餐、宵夜小吃、中式餐馆到西式餐厅,种类繁多。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后,大量落户于台北,各种中国地方口味与饮食文化相互揉合,发展出与台湾传统饮食习惯相融合的特色。

体育

台北小巨蛋的主馆设有15,000席座位,副馆设有800席座位。图为2011年在副馆进行的四大洲花式滑冰锦标赛。
设有20,000席座位的台北田径场

大型体育场馆方面有台北田径场,中型体育场馆包括台北小巨蛋台北市网球中心台北市立天母棒球场台北和平篮球馆台北体育馆等,用以举行市级运动项目。

以台北市为主场的篮球队为台北富邦勇士职篮队(P.LEAGUE+)及台湾啤酒英熊职篮队(T1 League)。2021年,中华职棒味全龙回归一军后,将台北市立天母棒球场作为该队双主场之一。

教育

日占初期的1895年,台湾第一座西式小学“芝山岩学堂”成立于芝山岩地区(今士林小学)。随后普设于台北各地的国语传习所、公学校、小学校等更奠下了台北现代教育基石[13]。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往台湾之后,投入庞大教育经费设立的小学初中高中大专院校,更成为台湾北部甚至台湾全岛的“明星学校”,在高中或大学联合招生制度盛行时,尤其明显。特别是明星高中或大学的热门科系,每年考季都有相当激烈的入学竞争,即使在联招几近废止的今日,“升学主义”的情形仍延续著[14];此外,尚有国际学校。台北市的教育资源与其他县市相比,较为丰厚、优渥。台湾大学台湾科技大学台湾阳明交通大学台湾师范大学台北医学大学以及台湾政治大学等世界知名大学的校址都位在本市境内。[15]

目前台北市政府教育局辖下有台北市立大学、160余所的公私立中小学,以及12年义务教育,此外还有台北市立儿童新乐园台北市立天文科学教育馆台北市立动物园,并在各区设立运动中心、社区大学乐龄中心图书馆等,提供市民休闲育乐与学习进修的机会。台北市公共图书馆在2015年度购入图书资料的总支出是新台币113,927,471元,平均每位市民购书费为42.12元、每位市民拥书量为2.83册[16]

学术研究

台湾岛内重要的学术研究所“中央研究院”座落于台北市南港区。另外台湾地区图书呈缴机构、台湾“中央研究院”各研究所图书馆、台北市立图书馆与各大专院校图书馆均有丰富馆藏。其中,台湾地区图书呈缴机构所特藏的善本古籍中,多件均为古代流传至今的孤本,如尚书表注、东都事略、宋太宗皇帝实录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等珍贵古籍。

医疗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西址(旧址)

台湾大学医学院附设医院(台大医院)总院区设于本市,该院创建于公元1895年、为台湾历史最悠久的西式医院,亦是台湾岛内医疗体系中最重要的防疫机构。另外,台北市政府为了使原有的各处市立医院之医疗资源能有效整合,遂自2005年元旦起将过去市内各医疗单位整并成为台北市立联合医院,并分设七大院区,院本部则设于大同区中兴院区。

台北市的医疗资源十分丰沛,依台北市政府卫生局统计,2015年底台北市计有37家医院、3,452家诊所,较2014年底分别减少1家(-2.6%)、增加40家(1.2%),其中西医诊所1,607家、牙医诊所1,343家及中医诊所502家;其中医学中心共有8座,为全台各县市之冠,各行政区每万人医疗院所数以大安区25.1家最多,南港区6.8家最少;病床数共计2.5万床,增加146床(0.6%)。至医疗(事)机构执业医事人员为5.1万人,较上期增加1,750人(3.6%)。其中104年底公私立医院病床数计2万床,全年占床率为75.6%。另平均每日服务量仍以门诊8.4万人次最多;与上年比较,急诊、体(健)检人次分别增加28人次(0.9%)、111人次(5.1%),其余门诊、洗肾、手术及接生人次均减少。

交通

设籍台北生活圈的民众约有925万人口,故每逢高峰时段假日,经常会有大量人潮、车潮流动于市区内或台北、新北两市之间,导致市区内各重要干道常出现塞车的情形。为求尽可能在短时间内疏散人潮、车潮,并减少塞车情形,因此除一般道路外,亦兴建多条快速道路联外桥梁

此外,台北市亦为台湾大众运输最发达的都市。至2007年为止,整个大台北地区营运中的市区公交车路线共有421条,平均每日载客161万人次,并有8成以上的中短程路线加入了联营公交车系统。捷运系统方面,台北捷运营运路线总长度131.2千米,平均每日运量逾200万人次。此外,目前亦有可以共通使用于捷运、市区联营公交车、短程客运与公营停车场的非接触式IC卡悠游卡一卡通爱金卡;并实施公交车与捷运间的电子票证双向转乘优惠制度,同时推出双北公共运输定期票

对外交通方面,除了有多条台当局规划的“国道”(高速公路)与“省道”通往台湾全岛各地之外,台铁纵贯线以及台湾高铁都行经本市并设站。空运以台湾桃园国际机场(位于桃园市大园区)、台北松山机场为枢纽,海运则以基隆港(位于基隆市)与台北港(位于新北市八里区)为两大据点。

城市象征

现行台北市市徽于1996年透过公开征选产生,设计人为张维懿。2010年9月20日,台北市议会决定,将1996年选定的台北市政府府徽作为市徽。

国际交流

友好城市或姐妹城市

亚洲
欧洲
大洋洲
非洲
拉丁美洲

伙伴城市

参考文献

  1. 张省卿,《德式都市规划经日本殖民政府对台北城官厅及中区之影响》(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2008),页13-14,18-19。
  2. 李瑞麟. 臺灣都市之形成與發展. 《台湾银行季刊》. 1973. 24(3):1-29, 表2, 页7.
  3. 章英华. 〈臺灣的都市體系——從清到日佔〉. 《台湾的都市社会》. 台北: 巨流出版社. 1997. 
  4. 陈天祥. 臺灣地誌. 台北: 敷明产业地理研究所. 1959. 
  5.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公開資訊-統計資料.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中文网站. [2022-01-13]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6. 6.0 6.1 6.2 张茂楠. 老人健康促進政策:以臺北市為例 (PDF). 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政府与公共事务硕士在职专班. 2018-01-14 [2022-12-11]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7. 業務項目-統計-高齡統計. 台北市政府主计处. [2022-10-1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8. 林丽玉、徐如宜. 圖表看時事/北市「超高齡」六都居冠 一圖看全台高齡化現狀. 联合新闻网. 2022-02-17 [2022-10-19] (繁体中文(中国台湾)). 
  9. 北部县市产业形貌台北市制造业形貌与特性分析
  10. 北市中古屋 每坪破40万
  11. 杨筱筠. 瑞銀全球物價報告揭密 台灣物價亞洲第三貴. 经济日报. 2018-05-31 [2018-10-22] (中文). 
  12. 臺北市宗教查詢網站. 台北市政府民政局. [2015-03-16]. 
  13. 存档副本. [2012-03-19]. 
  14. 存档副本. [2012-03-19]. 
  15. 國民教育資源問題的觀察與省思. 台湾教育资料馆. 
  16. 陈金万、陈永朋、苏士雅、杨文琳、潘云薇. 公共圖書館統計:104年臺北市每人購書經費與每人擁書量最多. 书香远传. 2016-09-05 (中文).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