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隐私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网络隐私(英文:Internet privacy),是指在互联网上自行决定把与自身有关的信息,存储、重新利用、提供给第三方、展示的隐私权利。网络隐私是数据私隐的一个小范围。大规模性电脑资讯共享发生的初期,就已有相关的隐私担忧出现[1]

网络隐私的范围涵盖了个人可识别资讯及像网页访问行为般的个人不可识别资讯。个人可识别资讯是指任何可识别个人身份的资讯,譬如只要找出物理地址和年龄,便可以确定某个没有明确公开自己名称的人是谁,因为这两个因素一般足以识别特定的人物。不久后的个人可识别资讯还有机会包括应用所收集到的GPS数据,因为每日通勤和例行活动资讯也足以识别特定人物。

一些像史蒂夫·兰巴姆般的互联网隐私专家相信,隐私再也不存在;他表示:“隐私已死,忘掉它吧”。事实上亦有意见指“线上服务的吸引力就是故意把个人资讯散播出去”[2]。但安全专家布鲁斯·施奈尔却在一篇散文《隐私的价值》中指出:“隐私能保障我们免受滥权者的监控,即使我们在受到监控时没做错任何事”[3][4]

风险

  • HTTP cookies
  • FLASH cookies
  • Evercookies

社交网路的隐私问题

WEB2.0问世后,对于社交生活进行紧密的分析也导致对于互联网的疑虑更加发酵且受重视。Web 2.0是促进参与式信息共享和互联网协作的系统,如Facebook,Instagram,Twitter和MySpace等社交网站。而这些社交网站从21世纪后期开始流行起来。通过这些网站,很多人都在互联网上提供他们的个人资讯。 一直以来关于海量的个人资讯究竟是被谁收集以及使用等问题都在被广泛的讨论中。

相关条目

网络隐私侵犯事件案例

在2018年的时候,Facebook遭到了黑客的网络攻击,超过5000万个用户的个人信息被揭露出来。这起事件也是Facebook公司14年以来遭到的最大的网络攻击。黑客以Facebook的代码为介质,接触其用户的账号并最终加以控制. Facebook公司声称代码的瑕疵是由于一个公司的生日祝福视频上传程序的程序错误导致的。该瑕疵使黑客得以窃取用户的访问令牌从而获得进入用户账号的能力。[1]

参考资料

外部链接

Template:Priva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