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历史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福建标志性的自然文化遗产,从上至下、从左至右依次为:武夷山 (闽西北),莆田湄洲岛妈祖雕像,福州三坊七巷传统建筑的大门(左)和封火墙(右),厦门鼓浪屿建筑,泉州城古清净寺,福建土楼之振成楼。

福建历史系列条目

史前福建
 昙石山文化
 七闽 · 古闽人 · 闽越人
闽越 334 BC – 111 BC

 闽中郡 222 BC – 209 BC
两汉
 扬州刺史部
  会稽郡
孙吴
 扬州
  会稽郡
   会稽南部都尉
  建安郡
两晋、南朝
 扬州
 江州
 陈氏政权 550 – 564
  闽州 557 – 564
 丰州
  建安郡
  晋安郡
  南安郡
隋唐
 江南道
 岭南道
 江南东道
 福建道
  建州
  泉州 (711年前)
  闽州
  福州
  武荣州
  泉州 (711年后)
  漳州
  汀州
  长乐郡
  建安郡
  清源郡
  漳浦郡
  临汀郡
 福建观察使
 威武军王氏政权893 – 909
909 – 945
  福州
  长乐府 932 – 945
  泉州
  漳州
  汀州
  建州
  镇安军 941
  镇武军 941 – 943
  镛州
  镡州
943 – 945
  建州
  镛州
  镡州
威武军李仁达政权945 – 947
清源军 949 – 978
  泉州
  南州
  漳州
南唐
  永安军 945 – 956
  忠义军 956 – 976
吴越
  威武军 947 – 951,977 – 978
  彰武军 951 – 977
两宋
 福建路 985 – 1278
  福州
  建州
  泉州
  漳州
  汀州
  南剑州
  邵武军
  兴化军
  建宁军
  建宁府
  福安府
  兴安州

 泉州行宣慰司
 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泉州分省
  建宁分省
  兴化分省
 泉州行中书省
 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道宣慰司
 江浙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
 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亦思巴奚政权 1357 – 1366

 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 1376 – 1646
南明
 隆武政权 1645 – 1646
 明郑政权 1646 – 1680

 福建省 1647 – 1911
耿精忠政权 1674 – 1676
厦门英租界 1852 – 1930
鼓浪屿公共租界 1902 – 1943
中华民国时期
 福建省 1912 – 1949
 闽南护法区 1918 – 1920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闽西苏区 1930 – 1932
 福建省 1932 – 1935
 闽浙赣省 1932 – 1935
 闽东苏区 1934 – 1937
中华共和国 1933 – 1934
 福州特别市
 厦门特别市
 闽海省
 兴泉省
 龙汀省
 延建省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至今
 福建省

福建历史为今福建省的历史。福建在上古时代原为百越人聚居地,属扬州在福建设置闽中郡是第一个在福建设立行政机构的中国政权,但秦王朝并未能对福建实施直接管辖,福建地方政权作为秦的事实藩属国而存在。[1]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汉朝刘邦封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越王,封福建为闽越国,其形式仍为藩属国,都城设于东冶(今福州)[2]三国时期,孙吴于建安元年在今福州市设侯官县。之后被视为汉地的一部分。

史前时期(公元334年以前)

由于史前考古不足,导致福建在这一段历史时期的资料严重缺乏。福建首例有明确地层记录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化石遗址,是1988年发现的清流县狐狸洞,最新的晋江深沪湾旧石器遗址则表明距今80—5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已经有古人类频繁活动于福建海岸地区。

距今11万年前,台湾海峡的海平面比现在低130~140米,福建沿海岛屿和大陆是连在一起的,此后海平面不断上升,直到距今4,000~3,500年前左右,海平面到达最高水平,海水侵蚀沿海地区和岛屿。这可以从目前发现的包括金门公元8000年前的复国墩遗址平潭公元6000年前的卖丘头遗址, 马祖公元5500年前的炽坪垅遗址看出。闽侯公元5000多年前的昙石山遗址东山公元4500多年前的大帽山遗址,霞浦公元4000年前的黄瓜山遗址,闽侯公元4000多年前的庄边山遗址,金门3500年前的浦边遗址等发现证据。

闽越国

福建古代为百越的一支古闽人七闽)所居住之地。

公元前306年,越国楚国消灭,越王无彊被杀,越国贵族与居民向南迁徙并与福建的古闽人融合成闽越人

公元前220年,秦朝在统一中原七国的隔年,开始进攻南方的闽越地区,秦政府废除驺无诸的王号,贬为君长,但仍继续由他统治新设置的闽中郡秦始皇驾崩后,中原六国的遗民贵族开始拥兵反抗秦朝。由于中原各国陷入内乱,遥远的闽越地郡县在没有压抑下开始出现割据政权。其中,闽越与东瓯为两支最活跃的闽越人,其领导人驺无诸与驺摇皆为闽中郡的君长,先后率领闽越与东瓯的军队北伐秦国与楚王项羽,为汉帝国的创建立下功劳,并双双封王,其中驺无诸为闽越王

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废闽越首领王号,使之臣属于秦而行自治;秦末大乱时,闽越王摇及无诸率兵由闽中北上中原,参与楚汉战争。前202年,汉朝刘邦越王勾践的后代无诸为闽王,封国为闽越国。无诸定都于东冶(今福州),后东越王余善武夷山城村修建闽越王城,国势日强,多次扩大领地,成为汉朝劲敌。

闽越国一称东越国,因汉朝封驺余善为东越王之故。

汉朝

西汉初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1年),因闽越国叛汉之故,派朱买臣率领大军灭闽越国,焚毁城池宫殿,将闽越王族及军吏全部迁至江淮之间,无意经营闽越国故地(今浙江南部和福建全省),当时福建遍布森林的崎岖山区,难以派驻军队和行政人员。到西汉后期才设置了第一个县-冶县(今福州)属会稽南部都尉,隶属会稽郡,而到二百多年后的东汉末也仅有二县,仅有少量中原移民从海路南下,进入福建。当时东南沿海一带,从宁波向南数千里的东南沿海一带,居民基本上仍是以闽越人为主,其后成为福建汉族。

六朝

三国时期,东吴孙权自196年—257年,五次出兵,才占有福建,开始有一批江南人从海陆两路移居福建,206年在今建瓯设置建安郡,下辖5个县,出现了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城镇——建安(即建瓯)。

西晋于282年从建安郡分设晋安郡,下辖8个县(侯官、原丰、温麻、晋安同安新罗宛平罗江),闽北的建安郡也有8个县(建安吴兴东平建阳邵武将乐延平、绥城)。

晋惠帝永嘉年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大批中原士族衣冠南渡”入闽。其中有八姓入闽

南朝梁天监年间(502年-519年),又从晋安郡分置南安郡,郡治设今南安丰州镇。

547年(梁太清元年),发生侯景之乱长江流域的主要城市:建康(南京)、江陵、江州(九江)、广陵(扬州)等都受到战火破坏,大批三吴难民南下入闽避难。

永定元年(557年),为羁縻割据闽中的陈宝应,在晋安郡置闽州(不久改为丰州,治所在今福州),为福建历史上的第一个省级建制,辖晋安建安南安三郡。

隋唐

开皇九年(589年),隋朝灭陈,废三郡置泉州,后又改为建安郡。

唐太宗李世民依山河形势分全国为十道,福建属江南道,下辖丰州(治所在今南安市丰州镇)、泉州(治所在今福州)、建州(治所在今建瓯)。

唐朝在福建地区共设置了5个州、23个县:福州8县、建州(建瓯)5县、泉州4县、漳州3县和汀州长汀)3县。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设福建经略使(军区长官职称),始出现福建名。

总章二年(669年),陈政陈元光父子出征到福建,治理岭南地区,平息广东陈谦与“蛮僚”首领苗自成、雷万兴等“寇乱”,呈请设立漳州并开发漳州,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

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率中原光、寿兵攻占福州,开始新一轮入闽的移民潮,史称“十八姓从王”。

唐朝,伴随着一波波的移民潮,福建的人口与经济规模渐长。

附郭县
福州 闽县 侯官县 万安县 长乐县 连江县 古田县 长溪县 尤溪县
建州 建安县 建阳县 唐兴县 邵武县 将乐县 沙县
泉州 晋江县 南安县 莆田县 清源县    
汀州 长汀县 黄连县 杂罗县
漳州 漳浦县 龙溪县 怀恩县

五代十国

后梁太祖开平三年(909年),威武军节度使王审知后梁封为闽王,定都福州。在他的统治下,闽地的经济、文化得以迅速发展,他被后世尊为“开闽圣王”。940年以后,闽国由于王氏家族内斗,分裂出殷国并发生内战。天德三年(945年),闽国被南唐所灭,共历6主37年。闽国时期对后来福建的文化和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审知次子王延钧杀兄篡位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立为东都,领福、泉、建、汀、漳、镛(将乐)、镡(延平)七州。

945年,闽国被南唐灭亡,但南唐仅得建州、汀州。福州先是为李仁达所据;947年,李仁达割据势力被吴越消灭。泉、漳二州,为原闽国泉州散员指挥使留从效割据,南唐封留从效为晋江王、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死后,由清源军统军使陈洪进继续割据。陈洪进割据漳州、泉州达19年之久,拥有近2万人的武装部队。保大四年(964年),清源军改名平海军,名义上归两浙西南路。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上《纳地表》,将其所辖漳、泉二州12县献给宋廷。

宋朝

北宋的福建地区属于福建路,设置6个州、2个军和47个县——福州12县、建州7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5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979年起)3县。此后,福建地区长期保持8个州府级的行政区划,因此称为“八闽”。

北宋末年,兵占领中原,汉族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有相当一部分在福建定居。宋朝福建户数已突破百万大关,到嘉定年间户数达到159万多。

南宋单独设置了福建路,设置1个府、5个州、2个军和48个县——建宁府7县、福州12县、泉州7县、南剑州5县、汀州6县、漳州4县、邵武军4县、兴化军3县,福建路治所设在福州。

南宋初,二程洛学入闽,闽学创始。南宋绍兴淳熙年间,福建人朱熹对北宋以来的理学思潮进行了一次全面总结,闽学发展成熟。

德祐二年(1276年),军占领临安,益王赵昰在福州即位,改号景炎,提升福州为福安府,定为行都。

宋朝时福建的经济文化达到鼎盛。海外贸易发达,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文教方面,两宋(淳祐二年,即1242年以前)福建总计考取进士5,986名,状元19名,分居全国第一、第二。

宋朝时福建出身最多驸马,郡马,是史上罕有的。

驸马、郡马 描述
林存 娶宋宁宗和曹美人女赵玉屏
叶益 娶魏王赵从政妹赵环娘
吴翁保 宋末三主时娶郡主赵氏
陈立可 娶广王之女赵氏,居赤砂
陈植 娶安定郡王赵伯泽女郡主赵孟姬,赵氏1224至1297,陈植1212至1293。
陈概 1210至1286,娶安定郡王赵伯泽女,和陈植是襟兄弟。[3]
黄天从 娶郡主赵温淑
黄材 黄天从和赵温淑之子,娶宋度宗女赵贞静
林真子 宋理宗时娶郡主赵氏
州、军 附郭县
福州 闽县 侯官县 怀安县 福清县 长乐县 永福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长溪县 宁德县
建州 建安县 瓯宁县 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 松溪县 关隶县
泉州 晋江县 南安县 惠安县 同安县 清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南剑州 剑浦县 顺昌县 将乐县 沙县 尤溪县
汀州 长汀县 上杭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清流县
漳州 龙溪县 漳浦县 长泰县 龙岩县
兴化军 莆田县 仙游县 兴化县
邵武军 邵武县 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元朝

元朝江浙行省统治下的福建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置泉州行宣慰司,治泉州,辖境相当今福建省。十五年(1278年),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治福州;同年,改泉州行宣慰司为泉州行中书省。十七年(1280年),泉州行省并入福建行省,同时福建行省迁治泉州。十八年(1281年),迁治福州。十九年(1282年),还治泉州;同年五月,先将福建行省并入江西等处行中书省,继而又分置福建、泉州二行省。二十年(1283年),又将泉州行省并入福建行省,同时福建行省移治漳州,后迁福州。二十一年(1284年),设泉州分省。二十二年(1285年),福建行省并入江西行省。二十三年(1286年),复置福建行省,旋即并入江浙等处行中书省。二十五年(1288年),复置福建行省。二十八年(1291年),改置为福建道宣慰司,属江西行省;二十九年(1292年),复置福建行省。元成宗大德元年(1297年),改称福建平海等处行中书省,移治泉州。三年(1299年),福建行省并入江浙行省,置福建道宣慰司,分管福州路建宁路泉州路兴化路邵武路延平路汀州路漳州路等八路。元仁宗延佑元年(1314年),复设泉州分省。元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恢复福建等处行中书省。十八年(1358年),设建宁分省和泉州分省。十九年(1359年),前江浙行省平章政事三旦八和前兴化路总管安童在兴化路自设兴化分省[4]二十六年(1366年),福建行省与江西行省合并为福建江西等处行中书省

宋末,由于蒲寿庚弃宋降元,使泉州港没有受到破坏,反而发展成国际著名的港口,市内形成大批外侨(主要是阿拉伯人波斯人)定居的居留地“蕃坊”,当年留下的清真寺一直保留至今。天主教也于元朝传入泉州,元朝中国天主教仅有两个主教区,一个在泉州,建于皇庆二年(1313年),另一个在北京。蒲寿庚大力拓展泉州海外贸易,使泉州成为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

1357年,亦思法杭人赛甫丁凭其所拥有的武装和市舶的财源,伙同阿迷里丁割据泉州,伺机北略兴化、福州,妄图建立“亦思法杭国”。1366年,福建行省参政陈友定奉命讨伐番寇,收复兴化,攻克泉州,收复漳州,长达九年之久的亦思巴奚兵乱遂告平息。亦思巴奚兵乱导致泉州港经济文化的大衰退以及泉州伊斯兰教的衰落。

明朝

吴王元年(1367年),朱元璋派大将汤和率军从宁波经海路攻取福建。

明朝置福建承宣布政使司,下设8个府、1个直隶州和57个县:福州府9县、建宁府8县、泉州府7县、兴化府2县、邵武府4县、延平府7县、汀州府8县、漳州府10县、福宁州(1473年起)2县。

洪武三年(1370年)以后,政府实行海禁政策,福建正常的海上贸易受阻,民间走私贸易发达,走私的中心是漳州龙海月港。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海外移民也从明朝开始产生,移民目的地包括了台湾东南亚琉球日本

正统十三年(1448年)二月,邓茂七沙县发动农民起义,连破二十余县,“控制八闽”,次年被平定。

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倭寇日本海盗)活动渐盛,福建沿海受害严重。1557年和1558年,省府福州曾两次被倭寇攻陷。

隆武元年六月廿八日(1645年7月19日),郑芝龙拥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福京天兴府)登基,年号隆武。隆武二年八月十日(1646年10月6日)隆武帝被清军俘虏。此后,郑成功(国姓爷)先后以厦门台湾为基地继续抵抗清军大约40年之久。

附郭县 散州、厅
福州府 闽县 侯官县 / 福清县 长乐县 永福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建宁府 建安县 瓯宁县 / 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 松溪县 政和县 寿宁县
泉州府 晋江县 / 南安县 惠安县 同安县 安溪县 永春县 德化县 
兴化府 莆田县 / 仙游县
邵武府 邵武县 / 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延平府 南平县 / 顺昌县 将乐县 沙县 永安县 尤溪县 大田县
汀州府 长汀县 / 连城县 永定县 上杭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漳州府 龙溪县 / 海澄县 漳浦县 长泰县 南靖县 平和县 诏安县 龙岩县 漳平县 宁洋县
福宁直隶州 / / 宁德县 福安县

 

清朝

清朝福建全省地图,含今福建省及台湾地区。

清朝在福建省增设了福宁府台湾府龙岩州永春州。共设10个府、2个直隶州和63个县、5个厅:福州府10县(闽县侯官福清长乐永福闽清连江罗源古田屏南)、建宁府7县(建安瓯宁建阳崇安浦城松溪政和)、泉州府5县(晋江南安惠安安溪同安)1厅(马巷)、兴化府2县(莆田仙游)、邵武府4县(邵武光泽泰宁建宁)、延平府7县(南平顺昌将乐沙县永安尤溪)、汀州府8县(长汀连城永定上杭武平宁化清流归化)、漳州府7县(龙溪海澄漳浦长泰平和南靖诏安)1厅(云霄)、福宁府5县(霞浦宁德福安福鼎寿宁)、台湾府4县(台湾嘉义彰化凤山)3厅(淡水噶玛兰澎湖)、龙岩州2县(漳平宁洋)、永春州2县(德化大田)。

清初,福建先后隶于南明的南京弘光政权和福州隆武政权,并作为郑成功的抗清基地。永历十五年(1661年),郑成功在大陆失势,转而进攻荷兰人占据的台湾,并于永历十六年(1662年)占领台湾。永历十七年(1663年),郑成功控制的金门厦门易手于清军,清朝控制福建全境。

康熙元年(1662年)清政府颁布迁界令,福建沿海大量居民被迫流离失所,直至1669年复界以后才得以重返家园。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朝从明郑政权手中夺取台湾,并于二十三年(1684年)增设台湾府。至光绪十二年(1886年)台湾单独设省。

清朝时福州是中国与琉球国贸易的规定口岸。福建也是清朝茶叶出口贸易的主要省份。福建在清朝时粮食无法自给,需要从外省输入,特别与台湾的贸易关系十分密切[5]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中南京条约》签订,将厦门和福州均辟为通商口岸,向外国商人开放。1852年,开辟厦门英租界,1902年,开辟鼓浪屿公共租界

洋务运动中,左宗棠开办福州船政局船政学堂,成为近代中国海军的摇篮。

光绪九年(1883年),中法战争期间,法国袭击了马尾军港

清朝福建的科举文教兴盛,进士数量居全国前列,培养出大批官员和文人。到了清末新学兴起,福建作为船政学堂的所在,也产生了大量近现代知识分子。

清朝,福建人持续向海外移民,海外福建籍华人人口剧增。到了清末,部分海外福建华人回国创办实业甚至资助中国革命。

福建还是近代西方传教士人数最多也最活跃的省份。19世纪,基督教新教有6个主要教派进入福建:美以美会、英国圣公会美国公理会以福州为基地,传入福建大部分地区;归正会伦敦会英国长老会以厦门为基地,传入闽南地区。

附郭县 散州、厅
福州府 闽县 侯官县 / 福清县 长乐县 永福县 闽清县 连江县 罗源县 古田县 屏南县
建宁府 建安县 瓯宁县 / 建阳县 崇安县 浦城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泉州府 晋江县 马巷厅 南安县 惠安县 同安县 安溪县
兴化府 莆田县 / 仙游县
邵武府 邵武县 / 光泽县 泰宁县 建宁县
延平府 南平县 / 顺昌县 将乐县 沙县 永安县 尤溪县
汀州府 长汀县 / 连城县 永定县 上杭县 武平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归化县
漳州府 龙溪县 云霄厅 海澄县 漳浦县 长泰县 南靖县 平和县 诏安县
福宁府 霞浦县 / 宁德县 福安县 福鼎县 寿宁县
台湾府 台湾县 淡水厅 噶玛兰厅 澎湖厅 嘉义县 彰化县 凤山县
龙岩直隶州 / / 漳平县 宁洋县
永春直隶州 / / 德化县 大田县 

 

中华民国

民国初年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福建新军第10镇统制孙道仁、第20协协统许崇智于九月十九日(11月9日)起义,控制福州,杀福州将军朴寿、闽浙总督松寿自尽。二十一日(11月11日)成立福建都督府。二十三日(11月13日),革命军授予孙道仁“中华民国军政府闽都督之印”,总理全省军事和政务[1]。民国二年(1913年)7月,国民党发动“二次革命讨袁行动,孙道仁和许崇智于7月19日通电宣布福建独立。在苏、川等地讨袁失败后,孙道仁于8月9日通电宣布取消福建独立。北洋军将领李厚基带兵入闽,任福建镇守使。

袁世凯死后,福建省先后为皖系直系军阀的势力范围。民国六年(1917年),孙中山率革命党人南下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北洋政府。先后在湖南、湖北、四川、广东、福建等地进行护法战争。1918年9月,陈炯明率援闽粤军闽南建立了闽南护法区,维持至1920年8月。

国民革命军北伐期间,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等从广东出兵福建。至12月初,北伐军攻克了整个福建。

反“围剿”战争与福建事变

民国十八年(1929年)初,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朱培德以3个旅兵力,企图围歼红四军于赣南地区。此时,闽西及闽南的国民党军队大部,正在广东潮汕地区同粤军与地方红军交战,闽西守备力量薄弱。红四军为避敌锋芒,决定挺进闽西,解放长汀后,分兵龙岩、永定、上杭、连城、武平等县,建立起闽西革命根据地。红四军在长汀召开万人群众大会庆祝解放,会后发动群众没收土豪劣绅和反动分子的财产、粮食,分发给贫苦的工人、农民。在闽西、赣南20余县范围深入开展土地革命,建立工农政权,闽西地区的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由此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由于革命形势迅速发展,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政府,为消灭中国共产党,民国十九年(1930年)起,对位于福建、广东、江西等省份的“革命根据地”区域实行闽、 粤、赣“三省会剿”,先后实行五次军事“围剿”。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11月20日,十九路军将领陈铭枢蔡廷锴等人,联合其他反蒋势力,发动福建事变,成立“中华共和国”,福州成为临时首都。蒋介石以大军镇压。由于福建事变未取得其他势力支持,十九路军内亦有反对意见,在两方实力悬殊下终告失败。最后十九路军主力被国民党政府的军队击破。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冬,中央红军突围长征后,国民党政府集中了16个师约20万兵力,扑向福建各个革命根据地,轮番对红军和游击队进行“清剿”。福建的地方红军和游击队,在当地中共组织的领导下,紧密依靠人民群众,于闽西、闽北、闽东、闽南和闽中五个革命根据地,独立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反“清剿”游击战争。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党政府不得不和中国共产党再次合作,福建的红军游击队才被国民党政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第2、第3支队和军部特务营,成为在大江南北进行抗日战争的重要武装[6]

抗日战争

抗日战争期间,因日军与国军在长江流域对峙,在福建地区抽不出足够的兵力来进行占领,仅在福建沿海部分地区的港口及腹地进行小规模作战,并派军机轰炸福州、莆田和闽南地区,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春,为配合进攻武汉,日军决定占领厦门和广州,企图遮断国际对中国的供应线。5月,福州厦门先后失守。

解放战争

抗日战争胜利后,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军设立闽东、闽南、闽西、闽北、闽中五个绥靖区,部署保安团等部队进攻中共革命根据地和游击区。福建各地中共组织一面发动和平民主运动,反对内战;一面分散隐匿中共游击队,与国府军周旋。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集中兵力进攻东北、华北的解放区,福建兵力空虚,福建各地中共组织积极发动群众运动,开展游击战争,配合全国的解放战争。

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闽浙赣区委(中共福建省委于1947年1月改称闽浙赣区委,同年9月又改为闽浙赣省委)领导人和武装力量分赴福建各地开展游击战,并发动反抽丁、抗征粮和打谷仓等群众运动。并于6月18日成立“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总队”(简称粤东支队)。解放军日益活跃,地方治安不复平静;是年底,全省行政区划为7行政督察区、67县、2市、10市辖区、899乡(镇)。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1月底 中华民国政府在广东松口成立“闽粤边区剿匪总指挥部”,以涂思宗为总指挥。将福建的武平、上杭、龙岩、永定、平和列为“匪区”。因应“剿共”需要,于2月实施战时体制,恢复福建省保安司令部。8月至9月,集中3个保安团,在各县地方保安队等配合下,对中共据点实行大规模的扫荡[6]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横渡长江,迅速攻占芜湖、南京、镇江等地,取得渡江战役胜利后,乘胜南下,国军兵败如山倒。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后,向东南沿海进军。5月下旬,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第二野战军转向西南进军,命令第三野战军第10兵团进军福建,解放福建。中共闽浙赣省委和闽粤赣边区委随即领导福建各地游击队,全力配合和支援南下野战军解放福建大陆和沿海岛屿。8月,驻闽国军福州市退往金门。8月17日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第十兵团司令叶飞解放福建省省会福州,成立福建省人民政府和福建军区。

行政督察区 专员公署驻地
省直辖地区 / 福州市 厦门市 林森县 闽清县 永泰县 长乐县 福清县 马祖列岛 平潭县 罗源县
第一区 福安县 / 福安县 霞浦县 福鼎县 宁德县 寿宁县 周宁县 柘荣县
第二区 南平县 / 南平县 尤溪县 沙县 顺昌县 将乐县 建宁县 泰宁县 古田县 屏南县
第三区 建阳县 / 建阳县 建瓯县 浦城县 邵武县 崇安县 松溪县 政和县 水吉县 光泽县
第四区 晋江县 / 晋江县 莆田县 仙游县 南安县 同安县 永春县 惠安县 安溪县 金门县
第五区 龙溪县 / 龙溪县 云霄县 漳浦县 诏安县 海澄县 长泰县 东山县 南靖县 平和县 华安县
第六区 永安县 / 永安县 大田县 德化县 三元县 宁化县 清流县 宁洋县 明溪县
第七区 龙岩县 / 龙岩县 永定县 长汀县 上杭县 武平县 漳平县 连城县

当代

1950年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控制了除金门马祖乌坵等岛屿之外的福建省绝大部分地区。解放战争后,福建省分属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中华民国政府实质管辖,双方的行政区划中也都设有福建省。中华人民共和国福建省管辖除了金门马祖乌坵外的福建省大部分地区,省会设在福州市;中华民国福建省实际管辖金门和连江县、乌坵,省会设在金门县。

1949年的古宁头战役,解放军的渡海作战受挫之后,解放军受限于海空军力量不足,在东南沿海岛屿的战事中,大体处于守势。1950年初,解放军准备再进攻金门。为孤立金门守军,造成再战金门的有利态势,命解放军将领周志坚率31军并指挥32军94师和炮兵14团3营,于5月初解放东山岛。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击败北朝鲜,大举越过三八线,进抵鸭绿江畔。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委暂停攻台计划,将主力部队调往朝鲜,与美军对峙。美国开始认识到台湾对牵制中国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将台湾重新纳入防御体系,并派遗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中华民国政府获得大量美援,得以进一步巩固其统治基础,借机加紧在沿海岛屿进行游击战。1953年7月,韩战停战协定签署前,国民党政府将领胡琏率1万多名军队,对位于福建和广东二省交界处的东山岛突然发起了登陆进攻作战。解放军击败国军,取得东山岛战役的胜利。战役后,蒋介石反攻大陆”的军事作战行动至此告终[需要较佳来源]。双方在福建沿海曾发生过数次战斗,包括了1958年的八二三炮战

多山的福建在近代一直未能修建铁路(直到1956年建成鹰厦铁路),因而阻碍了该省经济的发展以及与内地的联系。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之前,福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台湾的前线省份,基础建设落后,经济不发达。改革开放以后,福建省依靠民营企业和海外投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1.0 1.1 徐晓望,《福建通史》,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
  2. 《史记·东越列传》中华书局1982
  3. 赵伯泽墓志没记载这两名郡马的名字,墓志只记载徐氏所出之一子七女,两名郡主未知是否继室所出。另,赵孟姬生年有问题,未知是否福建那边记载错误。因赵伯泽生卒年是1137至1218。
  4. 福建省志
  5. 胡夏米. 明清福建商帮的性格与归宿. [2008-09-27]. 英国人一般很少认识沿海贸易对于中国人有巨大的意义,更不知道中国某些地区的人的生活必需品整个儿是仰仗沿海贸易供应的。例如,福建省就是从富庶的台湾(台湾不愧为所谓中国的谷仓之一)吸收大米以满足其大部分消费需要的。当我们一八三二年四月泊在厦门港的时候,我每天看见有一二十艘三百至五百吨的帆船进港,装载大米和糖。我又令人计算船数,在七天内进口一百至三百吨不等的帆船共不下四百艘,其中大部分是从满洲来的沿海商船,装载各种谷物,也有不少是从[麻六甲]海峡来的,装有很值钱的货物。 
  6. 6.0 6.1 《福建通史 大事记》[永久失效链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