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青年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1964年知识青年来到河北昌黎农场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知识分子的历史名词。

知识青年本义是泛指有知识的青年或者接受过高等教育青年。惟知青此词语从1950年代起一直至1977年最后一批上山下乡的中学生结束,为指向自愿从城市下放农村成为农民的青年,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是获得初中高中教育,少数获得学士或者以上学位

政策缘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从19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尤其是边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1]早在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从这一年开始共青团开始组织农场,鼓励和组织年轻人参加垦荒运动。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

1964年下乡知青

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到1968年为止许多中学毕业生即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此外66至68年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使得中共领导机构意识到他们需要寻找一个办法将这批年轻人安置下来,以免情况失去控制[原创研究?]。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授意[原创研究?]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我们也有两只手,不在城里吃闲饭》的文章 ,其中引用了毛“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因此下乡去农村。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

官方宣传的典型事迹

官方宣传的典型事迹有:[1]

  1. 知青下乡当了赤脚医生,走村串寨,为农民送医、送药,看病、治病。[1]
  1. 知青下乡当上了民办小学耕读小学老师,乡村有了朗朗的读书声;这一类知青被农民推荐出去当工人、读大学,农村孩子都舍不得知青离去,知青毅然放弃回城进大学的机会,留在了农村。[1]
  1. 知青为老乡引进了打面机、拉电线为村寨通电、建了小水电站、利用良种良法增加产、用气象知识务、用科学方法养家禽、用科学方法防止病虫害。知青还为民理发、教识字、办政治夜校、成了畜牧员。[1]
  1. 知青由于劳动积极,被贫下中农们推选为记工员、保管员、会计,有的甚至还当上了生产队长,大队党支部委员、副书记之类的职务。[1]
  1. 知青在乡村组建毛泽东思想小分队,走村串寨演出样板戏,丰富农村的文化生活。这条事例在当年总是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报道中放在最前面重点宣传。

返城

1977年高考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得中共中央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但是仍有大量知青滞留在下乡地或者故乡城市以外的第三地。而知识青年的子女最多只可以有一个人迁回父母所在的故乡城市,而且有年龄及婚否的限制。

统计

从1950年代到19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关于知青的文艺作品

另见上山下乡运动#文艺作品

电影

  • 天浴 1998年(陈冲执导,主演李小璐、洛桑群培)

小说

参见

参考文献

延伸阅读

  • Bernstein, Thomas P. (1977). Up to the Mountains and Down to the Villages: The Transfer of Youth from Urban to Rural China.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 Rene, Helena K. (2013). "China's Sent-Down Generati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the Legacies of Mao's Rustication Program".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1-58901-987-4
  • Yihong Pan. (2003). Tempered in the Revolutionary Furnace: China’s Youth in the Rustication Movement. Lanham, MD: Lexington Boo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