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县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盱眙县
概览
国家 中国
隶属行政区江苏省淮安市
区划类别
区划代码320830
方言江淮官话洪巢片盱眙话
地理
人口及经济
总人口73万
其它
时区UTC+8北京时间
邮政编码211700
电话区号+86 (0)517
网站:www.xuyi.gov.cn

盱眙xūyí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西部,淮安市最南端,北临中国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西邻接安徽省。别名都梁、临淮、泗州、东阳等。秦朝建县,县名初为“盱台”,后为“盱眙”。建县时间在秦王政二十四年至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3—前221年)之间。盱眙境内历史遗迹众多,有明代第一陵——明祖陵,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唐宋时期的水陆都会——古泗州城,汉代经学家孔安国创办儒学讲堂的旧址——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汉时期江都国郡王刘非的陵墓——大云山汉墓新四军四大军部之一的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等。盱眙境内曾出土世界最早的彗星运行图和战国时期的陈璋圆壶

历史

春秋时代吴国战国时代楚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东海郡下的盱台,设置盱眙县,因县治曾设在山上,取“张目为盱,直视为眙”之意,故县名曰“盱眙”。又因境内山上盛产都梁香草,秦末,楚国义军曾立楚怀王孙心建都于盱眙。西汉徐州刺史部临淮郡盱眙督尉;

东汉为下邳国盱台;三国时为魏国徐州下邳郡盱眙县;

西晋时为徐州临淮国盱眙;

隋朝江都郡盱眙县,隋炀帝曾在山上建都梁行宫[注 1],故又称“都梁”(当时写做:盱台);

唐代淮南道楚州盱眙,河南采访道泗州的治所临淮县就在境内,

明祖陵神道

五代时为江都府泗州;北宋为淮南东路泗州盱眙;南宋为淮南东路盱眙军盱眙。

元朝为河南江北行省淮安道盱眙;明朝南直隶凤阳府盱眙,

明代盱眙属于凤阳府泗州管辖,盱眙县号称帝里,因为这里被明朝官方认定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出生地,但明朝的盱眙太平乡在今安徽省明光市明光街道赵府村附近。1680年(清康熙十九年),黄河改道,经淮河入海后明祖陵完全被水淹没[1][2]

清朝为安徽省泗州盱眙。

中华民国时期,盱眙县属安徽省管辖

中华民国时属于安徽省,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十一月,划盱眙南17个保、滁县北6个保、定远东6个保、来安西3个保,合并新置嘉山县,县治三界镇(老三界)。

1955年,江苏省为了便于管理洪泽湖地区,用江苏省两县(砀山,萧县)交换安徽省的两县(泗洪,盱眙),盱眙县由安徽省划入江苏省,先后隶属淮阴专区六合专区,现在属于地级淮安市。由于古泗州沉入湖底,而1955年盱眙划入江苏造成古代泗州盱眙县辖境分属今江苏、安徽两省,而一些历史名人的省籍也成为争议。

盱眙与泗州

北周末改安州泗州,治宿豫(今江苏宿迁东南)。唐开元移临淮,今盱眙城淮河对岸,即盱眙县淮河镇城根村一带。明清时州城屡遭洪水淹没,康熙时陷入洪泽湖,乃寄治盱眙。

地理

盱眙县地处北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区域,属季风性湿润气候。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悬殊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东、北部濒临洪泽湖,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盱眙地势西南高,多丘陵低山;东北低,多平原;呈阶梯状倾斜,高差220多米。淮河流经境内。境内有低山、丘岗、平原、河湖圩区等多种地貌。仇集镇五座窑旁海拔231米的无名山峰为盱眙最高点。盱眙县境内有丰富的凹凸棒粘土矿藏。截至2015年,查明优质资源量为9646万吨,占全国总量的73%。玄武岩主要分布于县域南部丘陵低山地区,出露面积500平方千米,资源总量177亿吨;按其工业用途,可分别应用于建筑石料、岩棉、水泥、铸石等。石灰岩资源主要分布于官滩镇至古桑乡佛窝一带,面积78平方千米,储量约21.2亿吨,其中用作水泥原料的约1.07亿吨、用作建筑石料的约2680万吨。矿泉水主要分布县城南部和西南部丘陵低山地区,面积1014平方千米。黄花塘镇泥沛和桂五镇“八四”库矿泉水通过部级鉴定,其中泥沛矿泉水埋深为80米~120米、“八四”库矿泉水埋深为54.9米,初步探明的石油储量,占江苏省的三分之一。 

行政区划

盱眙县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10个[3]

盱城街道太和街道古桑街道马坝镇官滩镇桂五镇河桥镇鲍集镇黄花塘镇淮河镇天泉湖镇管仲镇穆店镇、三河农场、淮化集团。

交通

名胜古迹

明祖陵南红门

明祖陵 [4]位于盱眙县明祖陵镇境内,距县城西北15千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父的实际墓葬,曾祖父、高祖父的衣冠冢。始建于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历时28年之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黄河夺淮,与古泗州城一起毁于洪水。1953年春旱时,首次露出水面,被当地人们称为“大墓头”。1963年再次露出水面,被江苏省考古专家发现,确认是明代第一陵明祖陵。1976年开始修复,1982年对外开放,并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0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顺利获批国家AAAA级景区。2016年10月因管理维护不力,被取消国家AAAA级景区资格。

大云山汉墓 [4]位于该县马坝镇云山村大云山山顶区域,海拔高程73.6米,西距盱眙县城30千米,南距汉代东阳城遗址1千米,西南与青墩山、小云山汉代贵族墓地相邻,是汉景帝之子、汉武帝同父异母哥哥、第一代“江都王”——刘非及其后妃的同冢异穴合葬墓遗址群。陵园总体布局十分清晰,平面近似正方形,每边长约500米。东西南北四面均筑有陵墙,除东墙中段保存尚好外,其余三面陵墙大多仅剩夯土墙基。东墙的现存高度近2.3米。陵园内共发现主墓3座、陪葬墓13座、车马坑2座、兵器坑2座、建筑基址2处,出土了铜器、金银器、玉器等各类文物1万余件。主墓均分布于陵园南部,陪葬墓分布于陵园北部,车马坑位于陵园南侧,兵器坑分布于陵园北侧,紧靠陵墙,建筑基址位于陵园中部。整体布局排列有序,十分严谨。许多文物均为首次发现,意义重大。其中,规格最高的一号墓采用了“黄肠题凑”的葬制,并有金缕玉衣、玉棺等高等级随葬品。这些发现为研究西汉诸侯王陵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

古泗州城遗址 [4]位于盱眙县淮河镇境内,县城西淮河对岸一千米处。兴于唐代开元盛世,毁于清康熙年间,是当时淮河流域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有着九百年的辉煌历史。已沉睡于淮河水下300多年,经专家探明,古泗州城由于沉睡在泥沙和水的封闭状态中,保存较为完好,内外城墙、五座城门、四条街道、马面建筑、月城建筑等基本完备,是难得的世界遗产和遗址精品,具有较高的考古与旅游开发价值,被誉为东方的“庞贝城”。目前,该遗址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一山题刻 [4]位于盱眙城区,原名南山。左拥翠屏峰,右揽凤坡岭,北倚清风山,面向长淮水,群山环拱,一峰独好。北宋书画家米芾由北宋国都汴京(今开封)经汴水南下就任涟水知县,入淮时忽见清奇丽秀的南山,诗兴勃发,随即赋诗《第一山怀古》:“京洛风尘千里还,船头出汴翠屏间。莫论衡霍撞星斗,且是东南第一山”,并题“第一山”三个雄浑遒劲的大字。从此南山易名“第一山”。第一山摩崖留苏轼等名人手迹(题刻)139块,书法诸体兼备,弥足珍贵,2010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景区,2013年被晋升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 [4]距县城约45千米,占地面积70.58平方千米,其中61.58平方千米的次生林海和群山环抱的9平方千米的水质纯净的天泉湖,构成了极其独特的小气候环境,是目前江苏省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野生动植物王国。这里繁衍生息着40多种野生动物、170多种鸟类、280多种高等植物、近800种中草药,其中绝大多数为南北地域边缘物种,是天然的动植物基因库。区域内山、林、泉、湖、石、洞,自然造化,景物天成,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苏北首家省级旅游度假区。铁山寺森林度假村和天泉山庄集餐饮、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观测基地落户园中,其附属设施——盱眙铁山寺天文科普园于2001年7月30日对外开放。亚洲第一、世界第三的小行星观测望远镜已投入使用,并成功发现5颗小行星,其中编号为4360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盱眙星”。


黄花塘新四军军部旧址 [4]位于盱眙县黄花塘镇境内,距县城35千米,是国家AAAA级景区。1943年1月初到1945年2月底,在全国抗日战争由相持转入反攻的关键时期,新四军军部移驻黄花塘。刘少奇、陈毅、张云逸、罗炳辉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指挥华中抗日大业,直到抗战胜利。军部纪念馆由旧址、旧居、陈列馆和园林等组成。陈列馆内存放着大量的历史图片和文物,布展独特,雕塑逼真,展示了华中抗战的峥嵘岁月,再现了革命前辈当年的战斗风采。

八仙台风景区  [4]位于盱眙县穆店乡西南部,距盱眙县城17千米,总面积10.1平方千米,其中水域3平方千米,是国家AA级风景区。相传八仙在人间云游时路过此山,看到此地山青水秀,森林茂密,环境幽雅,遂择此地作为他们修仙论道的居所,因此后人将此山起名为“八仙山”,八仙修炼的座台得名为“八仙台”。据考证,宋朝巾帼英雄穆桂英曾带兵驻扎此山,穆店由此得名。该景区内山、水、林、泉、石、洞协调自然,山中有水、水中有岛,风景独特。

都梁公园 [4]位于第一山风景名胜区的南部,是历届中国龙虾节的主会场,园内新建成的中国龙虾节广场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山地广场,都梁阁座落其里,中国龙虾节博物馆巧设其中,馆中收集了历届中国龙虾节代表性物件2000余件,展示了“中国十大节庆”、“中国十大美食类节庆”第一名的中国龙虾节的辉煌历程。公园内的杨大山、斗笠山和磨盘山苍松翠柏,景物天成。园内道路通畅,纵横交错。夜幕降临,华灯齐放、流光溢彩、熠熠生辉;晨曦初露,百鸟鸣唱、绿意醉人、馨风沁心。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已成为广大市民最佳的休闲场所,成为来盱游客神览盱眙的必选地之一。

甘泉山 [4]距盱眙县城6千米,位于一、二、三、四山和圣人山之间,在沿淮群山中一枝独秀,以山上有甘泉而闻名,昔人有联“甘味从苦中领取,泉声自远处听来”。该寺占地4万平方米,漫山果树,三面环水,风景秀丽,为远近佛教信徒烧香拜佛的圣地。沿淮山麓有霸王城遗址,相传为项羽屯兵处和古盱眙县治。甘泉山之巅有都梁寺,因山上盛产都梁香草而得名,寺内有井,井水澄碧,任凭天旱,从不干涸。每年农历四月八日甘泉山庙会,烧香敬佛的人流不断,热闹非凡。

东阳城遗址 [5]秦汉东阳城遗址是江苏省保存最为完好的古遗址。位于马坝镇东阳村。东阳村周围现存有东阳古城遗址的城垣与护城河。附近曾发现金屋藏娇中的汉武帝第一任皇后---陈阿娇的曾祖父堂邑候陈婴的家族墓群。东阳之地,新石器时代及商周前已有人类活动,名称无史可考。商周时期属淮夷(九夷),至西周为淮夷徐国属地春秋、战国时期属卑梁邑,周敬王八年(前512年)吴王阖闾灭徐国,卑梁邑属吴;周元王三年(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卑梁邑属越;周贞定王二十四年(前445年)楚惠王熊章大举东进灭了越国属楚国。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秦灭楚, 改属秦地。秦实行郡县制后为秦东阳县,东阳一名史册始载,上属东海郡。秦末东阳少年杀县令拥陈婴为首领,陈婴以兵属项梁,东阳为项梁属地。汉初,高祖元年(前207年)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改东阳为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废韩楚王信分其地为二以东阳郡、鄣郡、吴郡五十三国立从父兄刘贾为荆王属荆国。高祖十二年(前195年)立沛候刘濞为吴王,王故荆地,东阳改属吴国为吴要地。景帝三年(前154年),吴王濞反,灭之。景帝四年(公元前153年)徙汝南王刘非为江都王,治吴故国,东阳改属江都国。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二代江都王刘建谋反败露自杀,国除为广陵郡,东阳属广陵郡. 元狩六年(前117年),武帝“分沛、东阳置临淮郡”,东阳属临淮郡至西汉末。王莽称帝(9-24年)时改射阳为监淮亭,改平安为杜乡县,东阳如故。东汉初期,恢复射阳、平安原名,射阳、平安、东阳属广陵郡,上隶扬州。东汉后期,自初元年至建安末年(190-219年),淮南厉经兵燹及自然灾害,“其间不居者各数百里,无复民户。”射阳、平安、东阳县俱废。三国时,东阳地介魏、吴之间,先属魏,后属吴。西晋结束了三国纷争局面,太康元年(280年),恢复了东阳、射阳县,东阳属临淮郡,射阳属广陵郡。东晋时东阳县属徐州临淮郡。晋明帝太宁年间(323-325年),少数民族政权不断南下,东阳境内百姓避乱逃亡。太元四年(379年) ,东晋与前秦在三阿(今金湖县塔集镇附近)大战,东阳、射阳侨寄江南。义熙七年(411年),复东阳、射阳两县。南北朝时期,局势混乱,郡县建置变动纷繁。420年,宋王刘裕废东晋恭帝即帝位,国号宋,史称刘宋。东阳为令仍袭前治,属山阳郡。南齐建元二年(480年)于石鳖置阳平郡,永明二年(484年)废东阳、射阳县在其地设太清、永阳、安宜、丰国四县,隶属阳平郡。安宜名始于此(东阳属安宜)。至此,东阳作为县(郡)名除,但城仍在。梁时期,太清、永阳、安宜、丰国俱废辖地俱人安宜,同时移阳平郡治安宜。北齐天宝三年(552年),江淮间基本为北齐所领,安宜为北齐。陈太建五年,(573年),陈破齐,安宜地人陈。北周大象元年(579年),江北淮南皆人北周。析安宜西北境置石鳖县,安宜、石鳖分属东莞、阳平郡。隋开皇三年(583年)隋文帝对全国地方行政区划作了重大改革,撤销郡一级由州郡县三级制改州县两级,撤销东莞、阳平两郡。同时撤销石鳖县,地人安宜县。隋炀帝时将全国的州都改为郡,其时安宜县上属江都郡。唐朝时改郡为州,武德四年(621年),在安宜城置仓州,东阳属安宜,上属仓州。武德七年(624年),撤销仓州,安宜县改属东楚州,第二年东楚州改楚州,安宜属楚州。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因真如献宝,肃宗改年号为宝应元年,安宜县更名为宝应县,东阳地属宝应。五代十国时期,东阳先属吴、南唐,后属北周,仍属宝应县上隶楚州。北宋初期,东阳仍为宝应县上隶楚州,为淮南路属地。南宋宝庆三年(1227年)升宝应为宝应州,后又改为军,东阳为宝应军,上属淮南东路。元代创立“行中书省”,下设路、府、县三级,东阳属宝应县,上属安宜府。至元二十年(1283年) 安宜府撤销,改隶高邮府。明代东阳仍属宝应县,隶高邮州,上属南直隶扬州府。清朝仍袭明制度,实行府、州、厅、县。东阳仍属宝应县,隶高邮州,上属江苏省扬州府。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高邮州改名为散州,不在管县了,宝应县改为直隶扬州府,直至清末。民国时期,实行省、县俩级行政区划,东阳仍属宝应县。抗日、解放战争时期,区划变更频繁,但东阳仍宝应县管辖,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创立。1960年江苏省人民委员会将宝应县东阳故地—侯乡(亦名云山乡)划归盱眙县管辖,盱眙县以故名命东阳乡,后撤乡并镇东阳由乡变社区,现隶属盱眙县马坝镇。

教育

中学

企业

名人

特产

注释

  1. 盱眙是隋唐大运河通济渠段终点,是隋炀帝南巡江都的必经之地。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