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王母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瑶池金母,又称“西王母”,“王母娘娘”,“西王金母”、“金母元君”、“西灵王母”、“九灵太妙龟山金母”、“西池极乐金慈圣母”、“白玉龟台九灵太真金母元君”、“无极瑶池大圣西王金母大天尊”、“天上王母娘娘大天尊”等,全称为“上圣白玉龟台九灵太真无极圣母瑶池大圣西王金母无上清灵元君统御群仙大天尊”,是中国神话中的女仙。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最初的形象是豹尾虎齿,与蛇身女娲类似的兽形女神,在后代和女娲一样逐渐演变为人形的神灵,成为中国神话中最重要的创世女神之一。近代由于罗教系民间秘密宗教的盛行,许多人把无生老母与西王母视为同一神,号称“母娘”。

关于西王母的姓名,唐朝段成式作《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记载“西王母姓杨,讳回,治昆仑西北隅,以丁丑日死。一曰婉妗。”故西王母姓名为杨回、字婉妗,贤德兼备。

八仙上寿宝卷》与沪剧庵堂相会》的唱词中说王母是上八仙中的一柱。

形象的衍变

山海经

《山海经》中的西王母画像

据古代文献《山海经》里记载,西王母是天之厉和五残的预警女神,同时其居所周围有很多不死药,其形象为一豹尾虎齿的半人半兽女神。与虎豹有着密切的联系。

西王母是中国最古老的女性神祇,早在殷商卜辞中,就有“西母”之称,有论者认为这指的就是西王母。在上古巫书《山海经》中,西王母以一个半人半兽的形象出现[1],显示出浓厚的图腾色彩,同时也具有某种刑杀之神的气质,但其住所周围有不死药材,又表现出长生女神的特征。

《山海经·西山经》:“赢母之山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郭璞注: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
《山海经·海内北经》:“西王母梯几而戴胜。有三青鸟为取食。”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处之。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燃。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

穆天子传

战国西汉,西王母已脱离豹尾虎齿的原始形象,成为了带有一些“仙气”的女神人。《穆天子传》中就提到了西王母,将西王母描写成了天帝之女。她所说的“将子毋死”,代表了她作为长生女神的特征。但是更多的是以远方异族部落领袖的身份出现。其中西王母召见周穆王,畅饮于瑶池的情节被后世传承,《竹书纪年》和《史记·赵世家》都称周穆王拜见西王母的神话故事[2]

汉武帝内传

汉武帝与西王母

汉武故事》、晋·葛洪编纂的《汉武帝内传》及六朝小说中也有汉武帝与西王母的常见情节。汉武帝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信仰仙道的皇帝,七月七日那天听闻西王母即将降临宫殿而赶忙做好迎接西王母的准备,到了七月七日深夜二更时,西王母驾乘着紫云车降临到汉武帝的宫殿。汉武帝将西王母迎接到宫殿后,西王母则赠予汉武帝七颗仙桃与之享用(有的文献则说是5枚仙桃)[3]。西王母的仙桃又称为“蟠桃”,种植于昆仑仙山上的蟠桃园里,三千年才结一次果实,拥有起死回生、长生不老的功效。传说只要吃一个仙桃就能够延长三千年的寿命。文献中记载:王母命侍女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鸭卵,形圆青色,王母以三颗与帝,帝食之甘味,收核欲种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中夏地薄,种之不生。”

《汉武帝内传》中首次描写了西王母的绝世容颜。

王母上殿东向坐,着黄金褡襡,文采鲜明,光仪淑穆。带灵飞大绶,腰佩分景之剑,头上太华髻,戴太真晨婴之冠,履玄璚凤文之舄。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

明朝洪应明著作的《仙佛奇踪》与宋朝人编纂的《太平广记》等古典文献中记载上元夫人在女仙中的地位仅次于王母:“年可二十许,天姿精耀,灵蚌绝朗。”另外在文献中还给出了供王母差遣的贴身侍女(墉宫玉女)的名字:董双成、王子登、许飞琼、安法兴、郭蜜香、纪维容、石公子、婉凌华、范成君、段安香、李方明、宋灵宾 等。文献对其侍女描述为“侍女年可十六七,服青绫之褂,容眸流盼,神姿清发,真美人也。”

道教女仙的转变

西王母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据说西王母居住在一个用美玉雕琢而成的晶莹剔透的九重宫殿里,宫殿外有蜿蜒一千米的金色城墙,男神们住在宫殿的右翼,左翼居住的是美丽的仙女和女神。

早在汉初,就流传着西王母掌管不死之药的传说,刘安淮南子·览冥训》中称:“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之以奔月。”直到汉朝道教兴起以后,道教开始推崇王母,那就要抬高她的身份和地位,于是东晋时期的文人编纂出西王母是道教第一尊神盘古真人之女或徒弟的神话,西王母的身份也再次发生转变,晋·葛洪枕中书》中记载:“在二仪未分,天地日月未具之时,已有盘古真人,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后与太元圣母通气结精,生东王公与西王母。后又生地皇,地皇生人皇。”《集说诠真》引《仙传拾遗》中又说“西王母居昆仑之间,有城千里,玉楼十二。左侍玉女,右侍羽童。三界十方女子登仙者,都是她的属下。”因此道教称扶桑大帝东王公为元阳父,太真西王母为九光玄女。东王公化万物,西王母化万灵,西王母称其为万灵主母。其圣地为崑仑山脉,并掌管仙界所有女仙的名籍,为诸女仙的领袖。从此西王母的地位一步登天,当初虎齿豹尾的形象也很难再被世俗接受,于是道教文人又为此编纂出了一个巧妙的说法将其分离开来,宣称人身虎首、豹尾蓬头的半兽形态并非王母真形,而是“西方白虎之神,西王母的使者”,“道书《逍遥虚经》所云:蓬发戴胜,虎齿善啸者,此乃王母之使,金方白虎之神,非王母之真形也。”[4]

唐朝杜光庭墉城集仙录》中记载:“金母元君者,九灵太妙龟山金母也。一号太灵九光龟山金母,一号曰西王母。乃西华之至妙,洞阴之极尊。”和东王公一起,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显化,协助天地、赞襄化育。西王母还统理所有得道的女仙。凡成仙得道之人,男的先拜东王公,女的先拜西王母,然后才能去朝见三清。“体柔顺之本,为极阴之元,位配西方,母养群品,天上、天下、三界、十方女子之登仙道者,咸所隶焉。”[5]

西王母转变成为诸女仙之王以后,九天玄女自然也成为了王母娘娘驾下的一名女仙。北宋景德道士张君房编纂的《云笈七签》中记载:“九天玄女者,黄帝之师圣母元君弟子也。”继云:“王母遣使,披玄狐之裘,以符授帝曰:‘精思告天,必有太上之应。’”其中描述了西王母是辅佐黄帝的保护神,她差遣九天玄女下凡协助黄帝战败蚩尤。另外还有《山堂肆考》、《集书诠真》引《通考全书》中称八仙之一的铁拐李正是西王母把仙术传授于他,点化他得道成仙的。

掌管女仙的女神

西王母,在元朝戏曲被尊称王母娘娘。

正统道教神系中,玉皇大帝与西王母并没有明确关系。王母是先秦汉代兴起的女神,玉皇大帝则是唐朝以后才广受尊谒的道教尊神。

魏晋时期有“玉皇道君”与“高上玉帝”两位大神,但到了唐朝,玉皇大帝才广受尊奉为主管天地之神,韦应物称:“奏之玉皇乃升天”,白居易称:“仰谒玉皇帝,稽首前至诚”。到了宋朝,玉皇大帝的信仰更盛。

王母在先秦《山海经》中,是住所周围有很多长生不死之药的长生女神。被汉末道教吸收后,进一步体现了她作为长生修仙的女神特征。所有女性修仙,最后都要去拜见王母。西王母掌管女仙们的仙籍,东王公则掌管男仙们的仙籍。

由长生女神,成为女性修仙的女神。在晋代六朝以来,王母被道教上清派崇拜,她不仅管理修仙的女性,还收养了许多生死之间的少女。由此转变为女性的母亲神,拥有众多女儿。从此西王母的形象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了一位气派雍容、无比尊贵、被女性簇拥的大母神。

而到了宋元戏曲,王母慈祥的一面更被看重。在元朝戏曲杂剧中,西王母被尊奉为“王母娘娘”,多在蟠桃会故事里出现,作为献桃的生命、长寿女神。这种身份在吴承恩西游记》以及民间戏曲《争玉版八仙过海》等作品中有所体现。

汉朝民间,如武梁祠石刻壁画上,七仙女是羽衣仙人,与西王母、东王公的属神羽衣仙人同类。

另外在民间的神魔文学《封神演义》中,西王母有一女儿龙吉公主

晋代以来,王母作为女仙的母亲神,养育众多神女。道教上清派,共记载了七个明确名字。(见于《玄怪录》、《墉城集仙录》、《神仙传》等文献),详情如下:

  1. 华林:南极王夫人。理太丹宫,受书为金阙圣君上保司命。(《南极王夫人授杨羲诗三首并序》《广卓异记》《增补搜神记》)。[6]
  2. 态盈:又名“熊盈”。一曰我输王母女态盈娘子跻虚龙缟袜八两。(《玄怪录》《十五家词》《游仙词·十七首》)
  3. 玉卮:又名“王扈”。天将等一看,认得是王母第三女玉卮娘,慌忙挣扎呼救。(《梦从姊佩湘》《瑶池仙梦记》《上古秘史》《增补搜神记》)
  4. 媚娴:又名“媚兰、娟兰”。右英夫人。晋兴宁三年七月降句曲山。(《真诰》《上洞八仙传》)[7]
  5. 青娥:又名“清娥”。左宫夫人。昔降授太上宝神经与裴玄仁。(《真灵位业图》《增补搜神记》)
  6. 婉罗:太真夫人。王母之小女也。年可十六七,名婉罗,字勃遂,事玄都太真王。有子为三天太上府都官司直,主总纠天曹之违错,比地上之卿佐。年少好游逸,委官废事,有司奏劾,以不亲局察,降主东岳,退真王之编,司鬼神之师。(《神仙传》《墉城集仙录》)
  7. 瑶姬:又名“瑶”。太真王夫人之妹也。(《墉城集仙录》)。瑶姬最早记载于先秦《山海经》,《襄阳耆旧记》提到她是炎帝女儿。唐朝道教拿瑶姬代替了民间私配董永的七仙女,改为王母女儿。
  • 民间有时将上清派诸女等同于七仙女。


十二溪女:十二溪女“登龙、圣泉、朝云、望霞、松峦、集仙、飞凤、翠屏、聚鹤、净坛、起云、上升”原是巫山地方山神,后期被道教吸收为溪神。同时在后期民间传说,十二溪女被改为除幼女瑶姬外的王母女儿。

织女:原是星宿,沿帝星靠近北极,与太一天帝有关。织女原是汉朝天帝的孙女,汉朝《史记·天官书》称织女为“天孙”。后期在民间传说,被改为王母女儿。


从男女不得自由恋爱的清朝开始,《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将王母娘娘塑造成了禁止神仙有思凡之欲的刑神,因此拆散牛郎织女的王母娘娘成为了封建专制的代表人物,但故事结局中王母娘娘却留下后路给织女,准许织女于七月七日在鹊桥上与自己的夫君见面。在早期的故事中,牛郎织女是受到天帝的赏识才结为连理,但后来两位过度沉浸于爱情中,不再努力固守自己的工作,造成织女不按时织布影响天理的运作,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天帝决意拆散这对情侣,

另一位七仙女则是受到玉帝阻碍,因为天命已到必须回到天庭,而与董永公开自己的身份,辞别归天,和王母无关。

《西游记》将王母娘娘描写成一个在天界中拥有奇珍异宝的贵妇人[8]。她差遣七衣仙女前往蟠桃园摘蟠桃在瑶池中举办蟠桃圣会,在得知孙悟空搅黄了蟠桃胜会后,将此事向上禀告给玉皇大天尊。第七回中孙悟空被如来佛祖降伏后,王母娘娘在安天大会上与一群仙子载歌载舞。

众皆畅然喜会,只见王母娘娘引一班仙子、仙娥、美姬、美女飘飘荡荡舞向佛前,施礼曰:“前被妖猴搅乱蟠桃一会,请众仙众佛俱成功。今蒙如来大法链锁顽猴,喜庆‘安天大会’,无物可谢,今是我净手亲摘大株蟠桃数颗奉献。”佛祖合掌向王母谢讫。王母又着仙姬、仙子唱的唱,舞的舞。满会群仙,又皆赏赞。

王母娘娘到了现代的一些相关影视剧中带有浓重的女权主义色彩,其中表现出王母娘娘才是天界真正的掌权者,也有的把过去王母娘娘的误解形象转化为原本的慈母形象。

职能

西王母统治着西方昆仑山脉上众多神仙所居住的天庭,时常有玉女和三足鸟相伴。

在民间传说里,因其名为王母而认为是天帝之母,其位阶与“东王木公”相对,故有称东王公为天父、西王母为天母。其形象一步登天,从豹尾虎齿的半兽女神开始逐渐转化为一位仪态万千、年可三十许的绝美人形女神,成为了尊贵的“西方天界之母后”。掌管着长生不老的仙药,同时还主宰着位于西方昆仑山上的蟠桃园。象征物是蟠桃和三足鸟。民间还传说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王母娘娘的圣诞日,届时王母娘娘要举行蟠桃会,宴请各路大小神仙,群仙为其祝寿于瑶池,又为长生不老的象征。她是汉朝壁画中占据主神地位的女神,在《枕中书》和羌族是生育万物的创世女神,在天宫为女仙的首领,是修仙女性的女神,并掌管宴请各路神仙之职,在人间专管婚姻和生儿育女之事,与华北地区所尊奉的碧霞元君混同起来。

最初西王母有过一段短暂的司兵斗刑罚的职能,最初的怪物形象就是司天厉及五残,为掌管天灾、刑罚与杀戮之神[9]。在《汉武帝内传》中西王母同样继承了司兵的职能,描写出西王母腰佩分景之剑这样威风凛凛的女战神形象,还有玉山主人的《雷峰塔奇传》中王母布天罗地网,手持斩妖剑欲斩偷盗仙丹的白娘子。从唐朝开始西王母的战神职能被驾下的九天玄女取代,从王母差遣玄女授兵法给黄帝的故事就有所体现。

民间信仰

从原始宗教发展的轨迹来分析,西王母的形象应当是从上古巫术仪式中的女祭司形象发展而来。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祭司等职位是由部落中的女性长者担任的,她成为部族的最高权威,是天地鬼神的代言人,负责主持祭祀,而上古时期的祭祀中,杀死祭物(包括活人)是一个重要的内容,而杀死祭物的工作则是由女祭司来完成的——这也是西王母之所以被视为死神的一个重要原因。

西汉末年,西王母信仰重新成为民间的一种风尚。哀帝建平四年(前3年),大旱,民不聊生,大批关东百姓离乡逃难,逃难的过程中以稻杆当作西王母筹,作为西王母的香火,求取庇佑。经历郡国二十六,直达帝都,并于京师聚会,歌舞祭祀西王母[10]。而民间对西王母的崇拜,连官方也慎重其事,在一本记载西汉制度的《汉旧仪》里就记载到当时的郡太守和县令等级官员都要祭祀西王母。西王母的神力也得到极大推崇,

两汉之际崔箓的《易林》中说:

弱水之西,有西王母,生不知老,与天相保。
王母多福,天禄所伏,居之宠光,君子有昌。
患解忧除,王母相于。与喜俱来,使我安居。

民间的苦难为民众的造神运动提供了契机,西王母作为一名被改造的神祇正式登上了祭坛,这种民间的祭祀狂热最终得到了官方的承认,西王母信仰也因此成为汉朝一个重要的民间信仰。

这种由民间发起的宗教狂热最终影响到孕育中的早期道教,西王母信仰中包含的不死理念也投合了道教对长生久视的追求。因此,汉朝利用上古巫术资料并加以改编,创造出我们所熟悉的西王母和与之相对的东王公,道教则将西王母和东王公都吸收。而后在道教通俗化的过程中,东王公被演绎为东华帝君,掌管修仙男性。而西王母则掌管修仙女仙,被戏曲尊称为王母娘娘。

但随着时间推移,先秦女神西王母,在道教中的地位虽然始终未降,但其影响力却日益衰退,即在中国有名的女神行列之中,南方所信奉的海神妈祖与东北地区所信奉的山神碧霞元君的信仰也远远超过了西王母。但在此之间有以西王母顶替妈祖和碧霞元君的神职者。随后西王母与无生老母信仰相互混同起来,明朝罗思孚所创罗教的至高神无生老母,使西王母的神话逐渐扩大。近百年来,无生老母的形象逐渐被西王母所取代。此时西王母的神格极为复杂,有的近于无生老母的神格,被称为“育化圣母”、“维皇上帝”等,简称母娘。近年考古研究发现,“西王母”可能是古中国西北一部落的名称,只因该部落剽悍凶恶,而被中原华夏族讹传为刑杀之神。

焦氏易林》总结了民间向西王母祈愿的种类:赐子、家族兴旺、远游平安、长寿、福禄、趋吉避凶、婚嫁美满等。正是因为西王母具有这些职能,自汉朝以来就受到民间的厚礼祭拜。泰山南麓虎山水库下建有王母池,其正殿为祭祀王母娘娘的王母殿,在每年的三月初三,王母池都要举行盛大道场以示庆贺。此外,在北京东便门内有一座蟠桃宫,每年的农历三月初三是著名的蟠桃宫庙会,此庙虽然规模小,但名气却很大,庙内的主祀神是王母娘娘,蟠桃宫这一俗称就是因蟠桃盛会的传说而得名。建于明朝青羊宫斗姥殿中于西边供奉着西王母(居右)、正中供奉着先天大梵斗姥元君(居中)、东边供奉着虚空无上地母慈尊(居左)这三大女神的神像,有时候这三者相互混同起来。

影视作品

参见

参考文献

引用

  1. 山海经·大荒西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有人戴胜,虎齿。有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司天厉及五残。”
  2. 海宁. 西王母与周穆王. 中国民族报. 2005-02-18 [2012-04-17]. 
  3. 海琴. 西王母与汉武帝. 中国民族报. 2005-02-18 [2012-04-17]. 
  4. 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百七十
  5. 中华道藏》、四十五册、一百九十六页
  6. 元君 ,台湾当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
  7. 赵道一.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 第1295卷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 978-753-252-460-0. (重印)元朝本
  8. 《西游记》第六十二回所述:“万圣公主又去大罗天上,灵霄殿前,偷了王母娘娘的九叶灵芝草,养在那潭底下,金光霞彩,昼夜光明。”除了《西游记》以外,《薛丁山征西》第二十五回所述:“那钻天帽乃王母娘娘瑶池中真宝贝,戴在头上,便会腾云随风,可入天门,朝拜诸天日月星宿。”
  9.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30卷第1期 - 中国战争女神流源论》(辽宁师大学报编辑部, 2007)第86-87页。
  10. 汉书·哀帝纪》

来源

书籍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