泗州大圣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吴越国铜泗州大圣坐像。上海松江兴圣教寺塔地宫出土,上海博物馆

泗州大圣(公元628-710),唐朝高僧,又称泗州祖师泗州大士泗洲大师。法号僧伽,唐朝谥号大圣明觉普照国师宋朝谥号泗州大圣等慈普照明觉国师菩萨。民间尊称为泗州佛泗洲佛祖

简介

据说籍贯西域碎叶,由凉州入唐传教,唐高宗时游历,四处化缘、说法,有人问他:“大师何姓?”他就答道:“我姓。”又问:“大师是何国人?”他就答道:“我是何国(指昭武九姓的何国)人。”

龙朔元年(661年),大师应邀至泗州(今江苏淮安一带)一户富家檀越传教,说法毕,就说:“此地本为伽蓝,掘地便知。”主人于是命仆人挖掘庭院,深处果现一碑,碑题“香积寺”,又挖出一尊佛像,大家猜测其为燃灯佛,大师应声:“普照王佛!”果然佛像上有字,书“普照王佛”字样。后来主人发心捐出此宅,是为“普照王寺”(因避讳武照,改称“普光王寺”)。此事闻名天下,唐中宗尊为国师,迎大师到长安荐福寺方丈。曾有人与大师谈法,却见到大师变成十一面观音之相。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三日大师涅槃真身不腐,中宗命人在荐福寺建供养,突然臭气满城,中宗在心中默念“送师归临淮”。话一说,异香腾馥,于是送走真身,筑塔于泗州。弟子有慧岸、慧俨、木叉三人。但根据唐中宗时,李邕所撰之《泗洲临淮县普光王寺碑》,僧伽大师共有门人七僧,其中记有姓名者为惠俨、道坚与木叉。至于涅槃年份,则据《文苑英华》、《全唐文》中所收的《泗洲临淮县普光王寺碑》,记载为景龙四年(710年)三月二日,但《传灯录[1]四库全书中《李北海集》所收的《泗洲临淮县普光王寺碑》,又记载涅槃年为景龙三年(709年)三月三日。

李白幼年曾至其寺与之谈论佛法,后为其作诗:“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清净,机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舍利骨,手中万岁猢狲藤。嗟予落魄江淮久,罕遇真僧说空有。一言忏尽波罗夷,再礼浑除犯轻垢。”甚至连排斥佛法韩愈,亦为大师作传。

宋朝因为频频显灵救难,宋太宗加谥大师为“大圣”,从此人称“泗州大圣”,名宦苏轼苏辙黄庭坚李纲等人都有对大师的赞颂。江苏狼山奉大师为境主佛,尊为“狼山大圣”。两江闽浙广东都有显灵的传说,如救火、治水、为死者伸冤、超度亡魂、打退五通神、自行购买布料等。更传说大师曾帮助一个贫士获得美女的青睐,结为连理,故被华人民间信仰视为著名“爱神”之一,能保佑情人终成眷属。

另外有学者认为僧伽大师并非单纯佛教的僧侣,反而可能是当时博通摩尼教的佛教人士,或者摩尼教的传教士[2]

应化

相传泗州大圣为十一面观音之化现,受大势至菩萨托付来狼山,为大势至菩萨开拓道场。

奉祀庙宇

中国大陆

  • 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市颜厝镇下半林村鹳林寺
  • 福建省漳州市漳浦县长桥镇友爱村泗洲岩

台湾

  • 嘉义县中埔乡湾潭村泗洲佛祖寺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

《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为自敦煌文献中发现的经典。今所见写本主要有3个卷号,为S. 2565(头完尾缺)、S. 2754(末题:“恩会”)、P. 2217[3]。并收入大正新脩大藏经第 85 册,疑伪部, No. 2920。该经全文为:

吾告于阎浮提中,善男子、善女人:吾自生阎浮,为大慈父,教化众生,轮回世间,经今无始旷劫,分身万亿,救度众生。为见阎浮提众生,多造恶业,不信佛法;恶业多者,吾不忍见,吾身便入涅槃,舍利形象遍于阎浮,引化众生。以后像法世界满,正法兴起,吾与弥勒佛同时下生,共坐化城,救度善缘。 元居本宅,在于东海,是〔我〕过去先世净土。缘为众生顽愚难化,不信佛法,多造恶业。吾离本处,身至西方,教化众生,号释迦牟尼佛。东国遂被五百毒龙陷为大海,一切众生沈在海中,化为鼋鼍鱼鳖。吾身后,却从西方胡国中,来生于阎浮,救度善缘佛性种子。吾见阎浮众生,遍境凶恶。自相吞食,不可开化,吾今遂入涅槃。舍利本骨愿往泗州。已后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慈心孝顺,敬吾形象,长斋菜食,念吾名字,如是之人,散在阎浮。吾愍见恶世,刀兵竞起,一切诸恶逼身,不得自在。吾后与弥勒尊佛下生本国,足踏海,水枯竭。遂使诸天龙神八部圣众,在于东海中心,修造化城,金银为壁,琉璃为地,七宝为殿。吾后至阎浮,兴流佛法,唯传此经,教化善缘,六度弟子,归我化城,免在阎浮,受其苦难,悉得安稳,衣食自然,长受极乐,天魔外道,弱水隔之,不来为害。吾当度六种之人:第一度者,孝顺父母,敬重三宝;第二度者,不杀众生;第三度者,不饮酒食肉;第四度者,平等好心,不为偷盗;第五度者,头陀苦行,好修桥梁并诸功德;第六度者,怜贫念病,布施衣食,拯济穷无。如此善道六度之人,吾先使百童子领上宝船,载过弱水,免使沈溺,得入化城。若不是吾六度之人,见吾此经,心不信受,毁谤正法。当知此人宿世罪根,身受恶报,或逢盗贼兵瘴而死;或被水火焚漂;或被时行恶病,遭官落狱。不善众生,皆受无量苦恼,死入地狱,无有出期,万劫不复人道。善男子、善女人!书写此经,志意受持,若逢劫水、劫火、黑风天暗,吾放无量光明照汝,因缘俱来佛国,同归化城,悉得解脱! 南无僧伽 南无僧禁吒 莎诃 达多侄化耶 唵 跋勒摄 娑婆诃!

而经文整体被学者评价为颇暗合西方基督教末世思想的体系,即(1)世界末日无可避免;(2)救世主降临,(3)救赎之道;(4)千年王国实现。不过也有所差异,共有二点:一是基督教的上帝王国新世界是在现世,那些复活的信徒,将与基督一同作王一千年;而《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并没有提供一个千禧王国的图景,只有《僧伽经》宣示“化城”的至福之地,是彼世的救赎图象。二是《圣经》约翰启示救赎的对象除了活着信主之人外,也包括了死了的信徒,但《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中的僧伽是以道成肉身的救世主身份宣示以宝船载运六度之人前去彼世──化城,是肉身得度的救赎,不是灵魂的救赎[4]

而《僧伽和尚欲入涅槃说六度经》中亦有颇多似乎带有摩尼教色彩的部分,如强调与弥勒一同救世、特别要求“长斋菜食”与“不饮酒食肉”、以宝船来救度[5]等等。

参见

参考资料

  1. 此根据乾隆鲍廷博校刊本之《文苑英华辨证》卷四记载
  2. 蔡相煇,《天妃显圣录与妈祖信仰》(台北:独立作家,2016),页178-180、192-236。
  3. 刘涤凡,〈敦煌写卷中土造经的救赎思想─以《大正藏》第85册为例〉,《中华佛学学报》,14(台北:2011),页252。
  4. 刘涤凡,〈敦煌写卷中土造经的救赎思想─以《大正藏》第85册为例〉,页253、263-264。
  5. 盖佳择,〈景教中舟船譬喻及其与摩尼教佛教之关联〉,《世界宗教文化》,2017年第6期(北京:2017),页8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