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文庙

此文具有原创性,并兼顾知识丰富性,获“好文章”评定。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桐城县文庙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所在安徽省桐城市
分类古建筑及历史纪念建筑物
时代明至清
编号7-1048-3-346
登录2013年3月

桐城文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广场北侧,始建于元代,明代之后搬迁至现址,现存建筑规模为清朝同治三年(1864年)所建。现存两进院落,主要建筑为大成殿。2013年,桐城文庙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桐城文庙正殿塑像

元朝元祐年间,桐城县兴建文庙,原址位于桐溪桥东侧,但在元末兵乱中被毁。明朝洪武初年在桐城县衙东南重建,即今天的位置。此后屡有修葺。清朝道光六年(1826年)曾有维修。从此走出的进士多达286人,举人640人[a]。咸丰三年(1853年),桐城文庙在战火中被焚毁,仅剩一座棂星门[1]。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是为今天的规模[2]:342

民国时期,桐城文庙的建筑遭到一定程度的损毁[1]。新中国成立后,文庙一度成为桐城县人民政府驻地。1966年8月,文庙的门楼和棂星门被拆除。1974年,大殿前的月台上为桐城县农业局的职工修建了8间宿舍,大成殿则被先后挪用为礼堂、仓库、食堂、保管室。1982年4月12日,桐城文庙被公布为桐城县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制定了桐城文庙全面维修的初步方案,但由于文庙内的大量住户的搬迁工作无法得到落实,桐城县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导致修复工作一度搁浅。1984年4月,桐城县文物管理所更名为桐城县博物馆后,修复工作再次提上日程。1985年3月5日,文庙大成殿开始维修,同年5月4日开始拆除文庙内后修的全部职工宿舍。10月25日,大成殿修复工作完成。1986年,桐城文庙的二期维修工程开工,此次维修重建了大门、棂星门、泮桥和泮池。12月28日维修工程完工[3]:287-291。同年,桐城文庙被公布为安徽省文物保护单位[2]:342。2013年,桐城文庙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

结构

桐城文庙国保碑

桐城文庙位于安徽省桐城市人民广场北侧,整体坐北朝南,东西对称,占地面积3200平米。从南向北依次为门楼、棂星门、泮池、大成门、文昌祠和崇圣祠、东西两庑、大成殿、明伦堂。门楼为三开间亭阁式建筑,重檐歇山顶,门楼正中为赵朴初题字“文庙”。以大成门为界,文庙分为前后两个院落,大成殿为后院主体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长25米,宽17米,通高17米,抬梁式木构,重檐歇山顶,青灰筒瓦,檐口列兽面瓦当,檐下设斗拱,出三跳,七踩偷心造。其内正中供奉孔子,两侧分别为四公十二哲塑像。殿前建有双层台阶,四周建有压沿石。[2]:342[1][4]:58-59

注释

  1. 其中包括左光斗、张廷玉等大臣[1]

参考

  1. 1.0 1.1 1.2 1.3 1.4 唐红炬. 桐城文庙. 科举学论丛. 2013, 3: 89–91. 
  2. 2.0 2.1 2.2 国家文物局主编;李修松主编;何长风,杨立新副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安徽分册 上.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14-12-01. ISBN 978-7-5031-8311-9. 
  3. 黄杰 主编. 皖江潮录. 合肥: 黄山书社. 2018-12-01. ISBN 978-7-5461-8143-1. 
  4. 唐红炬,操鹏 编著. 桐城名胜. 合肥: 安徽美术出版社. 2011-10-01. ISBN 978-7-5398-27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