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二十四史
书名 作者 今本
卷数
史记 司马迁西汉 130
汉书 班固东汉 100
后汉书 范晔刘宋)、司马彪西晋 120
三国志 陈寿西晋)、裴松之刘宋 65
晋书 房玄龄等( 130
宋书 沈约萧梁 100
南齐书 萧子显(萧梁) 59
梁书 姚察)、姚思廉(唐) 56
陈书 36
魏书 魏收魏澹北齐 114
北齐书 李百药(唐) 50
周书 令狐德棻等(唐) 50
南史 李延寿(唐) 80
北史 100
隋书 魏徵等(唐) 85
旧唐书 张昭贾纬等(后晋 200
新唐书 欧阳修等(北宋 225
旧五代史 薛居正等(北宋) 150
新五代史 欧阳修(北宋) 74
宋史 脱脱等( 496
辽史 116
金史 135
元史 宋濂等( 210
明史 张廷玉 332
其他相关史书
东观汉记 刘珍等(东汉) 22
新元史 柯劭忞民国 257
清史稿 赵尔巽(民国) 529
清史 戴逸 预计92


《旧五代史》北宋薛居正等撰。原名《梁唐晋汉周书》,概称《五代史》。原本已佚,今本乃邵晋涵等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等文献中辑出,是二十四史中唯一辑本

修书过程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四月诏修《五代史》,由薛居正监修,卢多逊张瞻刘兼李穆李九龄等七人同修[1],以范质五代通录》作底本,并参考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时期各朝实录,至翌年闰十月甲子日成书,前后只用了一年。后因欧阳脩新五代史》,冠以“旧”史。记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至周世宗显德七年(960年)北宋灭后周。共150卷,含本纪61卷,列传77卷,12卷,以五代断代为书。有《梁书》24卷,《唐书》50卷,《晋书》24卷,《汉书》11卷,《周书》22卷,志12卷。未称帝的地方政权如南平马楚南吴吴越等写入《世袭列传》,而称帝的南汉南唐前蜀后蜀北汉南闽等写入《僭伪列传》,契丹吐蕃回鹘党项等则写入《外国列传》。

自《新五代史》问世,《旧五代史》渐湮失,泰和七年(1207年)金章宗诏书《旧五代史》在官学中不列为正史,“削去薛居正五代史止用欧阳脩所撰”,至初只有内府才有传本,《永乐大典》和《大事记续编》曾大量地引用该书。初已不见其本,一说黄宗羲藏有此书,吴任臣撰《十国春秋》曾有意借阅[2],但似乎没借到,后毁于大火[3]。民国三十年代张元济辑印百衲本《二十四史》,曾两度征集此书原本,“愿出重价,搜访原书”,亦传闻丁少兰彭谷孙有原本,但始终无着落[4]

欧阳脩的《新五代史》存在不少问题,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低,因欧阳脩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并削去。至清朝邵晋涵等人从《永乐大典》重辑,文字有脱勾者,还据《册府元龟》、《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太平御览》、《容斋随笔》等书补录逸文,大致恢复原貌,堪称中国辑佚的最高水平[5],但已非旧貌,慑于清廷的政治气氛,辑本中遇有胡、虏、夷、狄等字时多有窜改,如改“虏主”为“契丹主”、“獯戎犯阙”改“契丹入汴”、“北戎盗据中夏”改“契丹据有中夏”。

现存古籍中,援引有《旧五代史》史料者有《册府元龟》、《太平御览》、《新五代史注》、《资治通鉴考异》、《资治通鉴注》、《容斋随笔》、《广卓异记》、《通历》、《类要》、《方舆胜览》、《锦绣万花谷》、《职官分纪》、《折狱龟鉴》、《古今姓氏书辩证》、《玉海》、《能改斋漫录》、《大事记续编》、《天中记》、《十国春秋》等三十多种书,沈括等人的著作也多加援引。保存《旧五代史》文献的两大功臣,还是要算《永乐大典》和《册府元龟》,但辑本仍漏收安彦威马希范王弘贽安从进李从昶等传。《册府元龟》存五代文献超过万条,但只收录三百条,缺漏仍多。例如《晋高祖纪》天福六年七月载“辛酉,以前邓州节度使焦方为贝州节度使”,焦方可能是马万之误。

乾隆四十年(1775年),《旧五代史》定为正史,是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列入正史之书。《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其时秉笔之臣,尚多逮事五代,见闻较近,纪、传皆首尾完具,可以征信”,价值超过《新五代史》。赵翼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列举出“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二大章,说明薛史的不实,如讳言后唐的权臣张全义的丑行。陈垣著《旧五代史辑本发覆》,对比辑本凡一百九十四条,叙述甚详,中华书局1976年出版的校点本也改正了一千多处,2015年出版的修订本改正数量则是原点校本的3倍。目前最新辑本为《旧五代史新辑会证》。

内容

清辑本旧五代史目录

新辑会证本旧五代史目录

参见

注释

  1. 晁公武:《郡斋读书志
  2. 《南雷文定》
  3. 全祖望二老阁藏书记
  4. 陈尚君在《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前言》中提到:“入清以后,《旧五代史》原本是否还存在于天壤之间,一直是许多学者关注,但至今尚无明确结论的问题。”又说:“至今没有发现《旧五代史》原本的任何可靠线索,不仅没有全书,连原书任何一卷或一页的线索也没有。”
  5.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

参考书目

  • 赵翼:《廿二史札记》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