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假名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假名(日语:仮名かな Kana 
类型音节文字
语言日语琉球语阿伊努语闽南语[1]帕劳语[2]
使用时期约公元800年至今
母书写系统
甲骨文
ISO 15924Hrkt、412
书写方向从左到右
Unicode范围U+3040–U+30AF
U+30A0–U+30FF
U+31F0–U+31FF
U+1B000–U+1B0FF
U+1B100–U+1B12F
U+1B130–U+1B16F
注意:本页可能包含Unicode国际音标

假名(日语:仮名かな Kana )为日本语独有的表音文字,主要有平假名片假名万叶假名等不同的表记法。

“假名”的名称由来,是因为相对于“真名”(即汉字)。现时“假名”的日语读音是“かな”,但其实古时“假名”叫做“かりな”,之后简化成为“かんな”,再简化成今日的读音。假名中的“假”为“假借”之意。

平假名和片假名

あ行 か行 さ行 た行 な行 は行 ま行 や行 ら行 わ行
あ段 あア かカ さサ たタ なナ はハ まマ やヤ らラ わワ
い段 いイ きキ しシ ちチ にニ ひヒ みミ 𛀆𛄠 りリ ゐヰ
う段 うウ くク すス つツ ぬヌ ふフ むム ゆユ るル 𛄟𛄢
え段 えエ けケ せセ てテ ねネ へヘ めメ 𛀁𛄡 れレ ゑヱ
お段 おオ こコ そソ とト のノ ほホ もモ よヨ ろロ をヲ
n んン

起因

假名最初起源于“万叶假名”。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虽有自身的语言,却苦于没有纪录的方法,仅能利用口耳相传来传述古事。

汉字传入之后,各国纷纷以汉字为用,日本朝鲜半岛皆兴起了“言文二途”之制,即口语使用自国语言,书写时则只能使用汉文

然而中、日两种语言之文法结构迥异,全以汉字行书,有难以表达之处。于是发明了万叶假名,以补足用汉文纪录日语之不足。万叶假名是将汉字视作单纯表音符号的一种表记法。例如当时可以写“与”→等于今天的“よ、ヨ(yo)”、写“乃” →等于今天的“の、ノ(no)”之类。众人抄写万叶假名之时,因作为万叶假名之表音汉字其实并不需要如表意汉字般严谨,却需要繁琐的书写汉字,导致各种简化方法遂渐渐出现。如“与”→“与”→“よ、ヨ”之俦。在约定成俗的简化之后,渐渐成为现代所见之假名。不过,一直到近代统一假名之前,假名仍有多种体系[3],正是上述假名非一时一地一人之作的佐证。

假名的渊源
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上面的日语假名表

假名和谚文虽然分别作为日本和韩国的国家文字,但和谚文不同的是,假名多和汉字混合使用,为日语表音文字一部分。

使用

假名为一般书写日语,但也是日本境内少数民族琉球语阿伊努语的文字;在台湾日占时期亦有以假名来标注闽南语以及台湾客家语发音,即为台湾语假名广东语假名[4]

参见

参考资料

  1. 台湾语假名
  2. Thomas E. McAuley, Language change in East Asia, 2001:90
  3. いろは と アイウエオ. [2013-08-29] (日语). [永久失效链接]
  4. 现代日语的“広东语”一般指粤语。台湾客家人在日占时期被称为广东人(広东人),语言也被称为广东语,但并不代表日本人认为它与粤语相同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