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将军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成都将军,清朝八旗14个驻防将军之一,全称镇守成都等处地方将军,为清朝的从一品武官,下辖八旗兵约2500人,是驻扎在四川省所有八旗兵丁及工匠的最高军政长官。按清制须由旗人出任该职位,官署设立在四川省首府成都府,被称为“成都将军衙门”,为清朝最后一处设置的驻防将军(1776年),为乾隆四十一年大小金川之役后特别设立。

成都将军一职,最初是在清朝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首次设立,首任成都将军由多罗额驸、三等襄勇文襄侯明亮出任,驻防八旗由清朝皇帝直属,平时由位于顺天府的八旗都统衙门管理,兵部和当地督抚官员都无权管辖指挥。最后一任成都将军玉昆在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时与四川的革命军谈判,最终成都和平易帜,当地八旗兵丁和其眷属的安置也被妥善处理,这也正式宣告这个设立时间达136年的武将职位的终结。

首任成都将军、多罗额驸
三等襄勇文襄侯 富察·明亮

简介

成都将军是在乾隆四十一年,即1776年时所设立,此时的清帝国刚打完了大小金川之役,乾隆帝便设立了成都将军一职,他在设立时明确规定了,成都将军是作为金川地区的最高军政长官,且成都将军除了统领四川的八旗兵丁和节制四川省的绿营以外,还被赋予统治地方的行政权力,以加强其权势;其职权由管理大、小金川地区扩大到了管理整个川边的藏族地区,以震慑嘉绒地区各土司。并且还明确了成都将军与四川总督相互明确的职权范围,以避免这些封疆大吏彼此互相掣肘。

而原本按照清朝的军事制度,驻防八旗的将领不能指挥绿营,以防止驻防将军的权力过大,让地方大将之间保持互相牵制。但成都却是例外,“将军兼统绿营者惟四川”(《清史稿·兵制》),表明成都驻防将军有统辖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任务,其地位比较突出。

兵制

根据《钦定八旗通志·卷三十五·兵制志四》:

历任成都将军

清朝驻防成都将军
任职者 任期 旗籍 接任前官职 卸任后官职 备注
明亮[1] 乾隆41年-乾隆43年 满洲镶黄旗 广州将军 四川提督 三等襄勇侯太子太保,过世后谥“文襄”
特成额[2] 乾隆43年-乾隆49年 满洲镶黄旗 礼部尚书 湖广总督
保宁[3] 乾隆49年-乾隆51年 蒙古正白旗 江南提督 四川总督 三等公、太子太保,过世后谥“文端”
鄂辉[4] 乾隆51年-乾隆55年 满洲正白旗 云南提督 四川总督 三等男太子少保,法式尚阿巴图鲁
过世后谥“恪靖”
成德[5] 乾隆55年-乾隆56年 满洲正红旗 四川提督 驻藏帮办大臣 三等承恩公,赛尚阿巴图鲁,过世后谥“威恪”
奎林[6] 乾隆56年-乾隆57年 满洲镶黄旗 驻藏办事大臣、正红旗蒙古都统 过世 一等承恩公,兼任参赞大臣,綳武巴图鲁
过世后谥“武毅”
观成[7] 乾隆56年-乾隆58年 满洲镶白旗 四川提督 成都将军 署理,兼任四川提督
观成[7] 乾隆58年-嘉庆3年 满洲镶白旗 四川提督、署理成都将军 西安右副都统 太子少保
富成 嘉庆3年-嘉庆4年
庆成[8] 嘉庆4年 汉军正白旗 直隶提督、署理正黄旗汉军都统 蓝翎侍卫
阿迪斯[9] 嘉庆4年-嘉庆5年 满洲正白旗 署理直隶提督 伊犛领队大臣 一等诚谋英勇公
勒保 嘉庆5年-嘉庆?年 署理
德楞泰[10] 嘉庆5年-嘉庆10年 蒙古正黄旗 署理四川提督 正白旗领侍卫内大臣 三等继勇公、太子太保,继勇巴图鲁
过世后谥“壮果”
庆成[8] 嘉庆10年-嘉庆11年 汉军正白旗 湖北提督 总兵 太子太保,锡郎阿巴图鲁,过世后谥“襄恪”
特清额[11] 嘉庆11年-嘉庆16年 满洲镶黄旗 署理四川总督 过世
丰绅 嘉庆16年-嘉庆17年 满洲镶黄旗 四川提督 驻藏帮办大臣
祥保[12] 嘉庆17年 满洲镶黄旗 西安将军 驻藏帮办大臣

参考文献

  1. (富察)明亮.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2. (鈕祜祿)特成額.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3. (图伯特)保宁.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4. (碧鲁)鄂辉.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5. (鈕祜祿)成德.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6. (富察)奎林.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7. 7.0 7.1 (傅察)观成.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8. 8.0 8.1 (孙)庆成.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9. (章佳)阿迪斯.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10. (伍弥特)德楞泰.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11. (鈕祜祿)特清額.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 
  12. (鈕祜祿)祥保. 中央研究院 历史语言研究所 人名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