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勋 | |
---|---|
![]() | |
忠勇亲王[1] 大清帝国政务总长 首席议政大臣 | |
任期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
君主 | 宣统帝 |
前任 | 无(张勋复辟) 袁世凯(内阁总理大臣) |
继任 | 无(复辟失败) |
个人资料 | |
性别 | 男 |
出生 | 大清江西省南昌府奉新县 | 1854年12月14日
逝世 | 1923年9月11日![]() | (68岁)
国籍 | ![]() |
张勋(1854年12月14日—1923年9月11日),原名张和,字少轩,号松寿老人,中国江西南昌府奉新县赤田村人。清末民初将领,官至江南提督(署两江总督)、长江巡阅使、定武上将军,封忠勇亲王[1]。
1912年,宣统退位,民国建立,张勋在民国建立后仍表示忠于清室,刻意不剪发辫,故绰号辫帅,1914年袁世凯任张勋为定武上将军,1915年张勋改所统“武卫前军”为“定武军”,此军为了表示忠于清朝,都不剪辫子,所以又称为辫子军、辫军。
1917年张勋发动政变,拥戴宣统皇帝复辟,自任政务总长(即总理、首相)兼首席议政大臣,史称张勋复辟,被段祺瑞讨伐而失败,张勋避居天津租界,定武军也被撤销番号。1918年北洋政府将张勋特赦,又任其“全国林垦督办”,张勋不就。
经历
张勋为人坦率直白、敢作敢当,父母早丧,1884年(光绪十年)在长沙入伍,随军入广西参加中法战争。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改隶袁世凯,任新建陆军工程营管带(相当于营长),行营中军(相当于近卫队官)。后随袁世凯到山东镇压拳匪。
1899年,升至总兵。
1901年,调北京,宿卫端门御前护卫,多次担任慈禧太后、光绪帝侍卫官。
1909年(宣统元年),宣统帝即位,历任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江宁(今江苏南京)。武昌起义后,奉令镇守江宁,戒备陆军第九镇新军,对抗革命军。清政府授他为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
1911年朝廷开放发型,取消强制剃发留辫,“听军民自便”,张勋为表示忠于清廷,本人及所部定武军均留发辫,人称“辫帅”,所部士兵,人称“辫子军”、“辫军”。10月10日,革命党发动武昌起义,随即辛亥革命,各地反清。12月26日,张勋率本部3,000余人,加上山东清军3,000人及马队300人,与安徽布政使兼会办河南军务倪嗣冲,以津浦铁路为重点,进击南京[2]:45。
1912年1月22日,张勋率军攻占颍州、盱眙、亳州、宿迁、正阳关、宿州、固镇、寿州等[2]:45。1月上旬,广东北伐军于下关誓师,渡江北上,由李济深到浦口筹建司令部,高级参谋林震为前敌总指挥。2月3日,北伐军于固镇大败张勋军,直追至宿州十余里外。经六小时战斗,张勋被追十余里,退向徐州,要求停战协商[2]:45。2月10日,双方代表于符离集车站会谈,张勋代表不同意自徐州北退一百里外,和谈破裂[2]:45。北伐军进军徐州,追至徐州以北三十里。张勋经兖州逃到济南[2]:45。
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后,所部改称“武卫前军”,驻兖州,张勋心中仍效忠清室,故禁其部曲剪辫。二次革命中奉袁世凯命,率部往江宁镇压讨袁军,纵兵抢掠,屠杀民众数千人。旋被袁世凯授为定武上将军,任江苏督军,调往徐州,转任长江巡阅使,移驻徐州。袁世凯称帝后,授为一等公,但内心仍一意维护清廷。
1916年,袁世凯死后,张勋在徐州成立北洋七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十三省同盟,阴谋策划清室复辟。
1917年5月,形势不稳,大总统黎元洪和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间发生“府院之争”,争相拉拢其进京调停,于是趁机联合康有为等保皇党人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国会,驱逐黎元洪。7月1日,与康有为拥立溥仪复辟,重建帝制,被溥仪任为议政大臣兼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史称“张勋复辟”,又称“辫军复辟”、“丁巳复辟”。7月12日,皖系军阀段祺瑞率领“讨逆军”击败张勋。张勋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溥仪退位后,他被民国政府通缉,逃到天津德租界。
1918年3月,北洋政府以“人才难得”为由将张勋特赦[注 1][3]。获得自由后,他一直蛰居天津德租界6号(今河西区浦口道6号)寓所,专心经营实业。大总统徐世昌授予其“全国林垦督办”的官衔,未就职。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逝,终年68岁,葬在家乡奉新县赤田村,获逊清小朝廷赐谥“忠武”。
张勋复辟内阁

1917年7月1日成立。
溥仪封张勋为忠勇亲王[1],黎元洪为一等公。授张勋(政务总长)、王士珍、陈宝琛、梁敦彦、刘廷琛、袁大化、张镇芳为议政大臣,万绳栻、胡嗣瑗为内阁阁丞。
授梁敦彦外务部尚书、雷震春陆军部尚书、朱家宝民政部尚书、张镇芳度支部尚书、王士珍参谋部尚书。
授张勋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冯国璋为两江总督、南洋大臣,陆荣廷为两广总督,并以曹锟等为各省巡抚、提督。
评价
- 张勋通过刘廷琛与居住在青岛支持清朝复辟的德国传教士卫礼贤保持良好关系,卫礼贤曾建议溥仪娶一名德国皇室公主为“皇后”,这样德国就有理由公开支持宣统复位。由于溥仪老师陈宝琛等人反对,这一主张未能实施。[注 2][4]。张勋还派密使见德驻上海总领事克里平(Hubert Knipping)表示对德取友好政策。1917年,张勋反对中国对德断交与宣战。
文字注释
参考文献
外部链接
参见
官衔 | ||
---|---|---|
前任: 袁世凯 |
大清国政务总长 兼首席议政大臣 (张勋复辟内阁)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继任: 段祺瑞 (国务总理第二次内阁) |
前任: 伍廷芳 |
张勋复辟内阁 1917年7月1日─1917年7月12日 |
继任: 段祺瑞 (第二次内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