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戌新军起义

此文具有原创性,并兼顾知识丰富性,获“好文章”评定。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庚戌新军起义
十次革命起义的一部分

庚戌新军烈士墓
日期1910年2月12日
宣统二年正月初三,农历庚戌年)
地点
结果 起义失败
参战方
 大清 中国同盟会
指挥官与领导者
清朝 袁树勋
清朝 李准
清朝 吴宗禹
倪映典(阵亡)
朱执信
伤亡与损失
300余人伤亡

庚戌新军起义,又名广州新军起义第二次广州起义,是由中国同盟会在广州发动的反清起义。该起义由同盟会会员倪映典领导,于1910年2月12日发动,起义部队1000余人。在战斗过程中,倪映典前往清军阵地谈判,返回途中被清军射伤擒获,随后遇害。起义部队失去领导后退回营地,终因弹药耗尽而失败。这次起义是中国同盟会首次发动新军的反清起义,由于清政府没有深入清算,使得革命党人得以为之后的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积蓄力量。

背景

自1907年兴中会安庆起义失败后,中国同盟会的革命党人们开始意识到,会党成分复杂、纪律松弛、缺乏革命觉悟,虽然容易发动,但不能算作革命的可靠力量。而当时的清朝编练的新军则比会党有更明显的优势:基层士兵出身贫苦,初级军官则多为因科举废除而转而从军的知识分子,且毕业于陆军士官学校、武备学校等,都具有相当的爱国热情。不少中上层军官还有留学经历,受到过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部分还加入了同盟会或其他革命群体。于是革命党人逐渐将发展目标定在了清朝编练的新军士兵身上[1]:624-625。当时广州的新军共有三标,其中第一标驻扎于燕塘,其余两标驻扎于北较场[2]。在这种形势下,同盟会会员朱执信赵声等试图在广州策动防营起义。为此赵声先后担任了陆军小学监督、新军第二标标统等职务,但很快他的身份遭到清军的怀疑,只得离开广州。离开前,赵声安排已经成为新军排长的同盟会员倪映典与朱执信继续开展革命活动[3]:106

倪映典原本是在安徽参加新军运动,事情泄露后逃到了广州后,靠两地信息不通而重新加入了新军[4]。留下的二人在广东陆军中学、陆军小学、讲武堂中宣传革命思想和反清故事,先培养了巴泽宪、张立璧、易培之等多名宣传骨干,之后再由各位骨干分头行动,新军士兵只要赞成“推到满清、建立民国”就可以发展成会员。经过两年多的发展,倪映典等人共计发展了2000余名同盟会会员[a],第一标和炮兵一营的士兵中,同盟会员的比重达到了70%[5]:136-137。鉴于广州的革命队伍越发壮大,同盟会在香港建立了革命机关“南方支部”,胡汉民担任支部长,汪精卫担任书记,倪映典则担任运动新军总主任[1]:624-625

计划

1910年1月29日,胡汉民、汪精卫、黄兴、赵声、倪映典、谭人凤等人在香港召开支部会议,商讨起义事宜[1]:625。当时每年的阴历正月前20天是清朝官吏封印休假时期,防备相对松懈[6]:69,会议于是决定于2月24日,也就是当年的正月十五举行起义[1]:625。会议同时确定了起义的领导人选,赵声为临时总指挥,倪映典为副总指挥。支部会议中计划,应当先由炮兵营鸣炮为号,其余部队随即行动,打下广州城之后控制咨议局,暂定由咨议局副议长丘逢甲和议员陈炯明担任正副民政长官。之后再由广东出师北伐,兵分两路,一路经湖南进入湖北攻打武昌,另一路经过江西后顺长江南下攻打南京[5]:137-138

经过

在倪映典离开期间,新军内没有一个严密的领导机构统领革命党人,导致革命力量一盘散沙,形势无法控制[3]:107。1月底时,协统张哲培搜获了一张参加同盟会的表格,为了以防万一,督练公所参议韩国钧协本部以天气潮湿为由收回了新军士兵的全部子弹,仅在出操时发放,操练结束后再收回[6]:69。2月9日,燕塘新军二标三营士兵吴元英等人与双门底绣文斋的店主因交货问题发生口角,巡警赶到之后和吴元英等人发生肢体冲突,致使8名新军士兵被巡警拘押。其他二标的新军士兵随即包围警署要人,但巡警方面拒绝了这一请求。数百名新军士兵被这一回应激怒,并强行冲入警局打砸。最终巡警方面做出让步,被扣押的士兵被释放[5]:138-139。此次事件过后,张哲培紧急停止了新军休假[6]:69。2月10日,新军士兵带枪上街,殴打沿街看到的巡警,共有16名巡警被打伤,另有1名魏姓巡警为躲避新军士兵而失足坠亡[5]:138-139。随后这些新军士兵包围了禺山关帝庙警局,但被大队宪兵劝了回去。但随即广州将军孚琦下令关城,并派遣旗兵在城墙上巡逻。2月11日,学兵营营长黄士龙代表练公所前往燕塘新军营调解,新军士兵方面接受了调节意见。但在黄士龙返回广州城抵达小北门时,因其身着军服而引起城墙上旗兵枪击,黄士龙因此受伤坠马。士兵闻讯后,为保险起见,前往协本部搜出了几箱子弹,并加强了巡查[6]:69-70

2月12日,从香港返回的倪映典抵达大东门外机关后,得知营内士兵们已经做好了起义的准备,于是认为时机成熟,可以提前发动起义。倪映典当即前往燕塘的炮兵第一营,当场用手枪打死了正在向士兵讲话的管带齐汝汉,并号召台下的官兵起义。第一营的士兵们都说现在没有太多子弹,倪映典则称子弹都在大东门外,大家可以跟他去拿[6]:70。随后步兵营、辎重营、工程营等部队纷纷响应[1]:626,起义部队人数增加至1000余人[b]。部队推举倪映典担任总司令,兵分三路向广州城进发:一队以炮二营、辎重营为主要力量,向沙河阻击;一队以步一标为主力,从竹丝冈攻击东门和咨议局的清军后方;还有一队从侧面袭击沙河清军[5]:139。起义开始之后,起义部队攻占了沙河顶的茶亭附近的东明寺。两广总督袁树勋见状,派遣水师提督李准、防营统领吴总禹等人率领2000余名兵力前往镇压[5]:139-140,所部士兵从大东门、大北门和小南门分别出发,双方最终于茶亭展开对峙[2]

此时巡防营帮带童常标、管带李景濂等人来到起义军阵前,邀请倪映典谈判。倪映典考虑到李景濂是自己的同乡,同时也是自己发展的同盟会会员,于是带着罗炽扬等人跟随对方进入对方营地。双方谈判无果,倪映典启程前往教会山会晤吴宗禹。担当倪映典离开营地时,巡防营从他背后开枪[5]:139-140,导致倪映典受伤坠马,随即被清军擒获后杀害[6]:70。失去统帅的起义军开始出现混乱,加之此前的军火并未全部抢回[3]:107,导致每名起义士兵平均子弹仅有7枚,火力严重不足。起义军只得退回第一标位于燕塘的营地[5]:140。清军展开追击,并缴获了起义军1000余支枪、1面红旗和17匹战马。清军设置兵力阻止起义军向西进发,并从佛山调派来了兵力增援。撤退的起义军原本可以顺路前往永济军火库,但由于该军火库中只有未加工成武器的火药,故而没能提供更多帮助[2]。至当天深夜,起义部队因弹药耗尽而溃散,至此起义失败[1]:626。多名革命党人被捕后杀害,死伤人数超过300人[5]:140

影响

此次起义虽然失败,但大量革命党人顺利逃脱,这也为后来的黄花岗起义积累了革命力量[6]:70。而起义结束后,清政府把其余所有参与起义的非骨干士兵全部遣返,并没有对主动参加还是被胁迫参加的情况加以甄别,事后也并没有加强对新军的约束。部分革命党人由此得以改换名字重新加入了新军队伍,并最终成为了辛亥革命时期的骨干力量[4]。其他参与镇压的清军官员都得到了褒奖,只有张哲培被以处置不当的罪名发往军台[7]

这次起义是同盟会第一次发动新军的反清起义。同盟会会员姚雨平对此次起义给出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次策动新军的起义相较于发动会党的起义“观感为之一新”,还“大大增加了革命的信心,加速了革命形势的发展”[3]:107

纪念

庚戌新军烈士墓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所在越秀区先烈中路
分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时代1910
编号1-2
登录1963年3月

1910年2月13日,广州方便医院和九善堂开始收殓起义死难者的遗体[2]。1924年11月19日,孙中山训令广东省长胡汉民修建庚戌起义烈士纪念碑,并在倪映典殉难地修建纪念碑。为修建纪念碑,广州国民政府专门成立了广东新军庚戌首义纪念会,并向社会征集死难者的遗骸[8]:309-313。建成后的庚戌广州新军起义烈士墓位于今天的广州市先烈路,墓前建有三级平台,碑后筑有圆丘形墓圹,其内葬有数十名牺牲的起义士兵[9]:776-777

1932年,合肥将县立第八完全小学更名为县立映典小学,1936年在校内建造了一座倪映典烈士纪念塔。该塔为混凝土结构,通高5米,可分为塔座、塔身、塔顶三个部分。塔身呈须弥座状,方柱体四面各镶嵌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石碑上刻有祭文。1954年修建长江路时,该纪念碑一度被埋于地下,1992年挖出后重新树立[10]:509


注释

  1. 也有说法认为发展了3000余名同盟会会员[3]:106
  2. 有说法称部队人数达到了3000[1]:626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1.3 1.4 1.5 1.6 田昭林 (编). 中国战争史 第3卷 宋辽至明清.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9-01-01: 643. ISBN 978-7-214-21843-8. 
  2. 2.0 2.1 2.2 2.3 黄大德. 从新发现的庚戌新军起义资料谈起. 学术研究. 1997, 2: 45–50. 
  3. 3.0 3.1 3.2 3.3 3.4 金冲及. 辛亥革命研究.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1-04-01: 497. ISBN 978-7-5326-3342-5. 
  4. 4.0 4.1 苏全有,李伊波. 从庚戌起义看清末广东政府的危机应对.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10, 5: 71–78. 
  5.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沈晓敏. 喋血南国 辛亥革命在广东.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1-08-01: 237. ISBN 978-7-218-07223-4. 
  6. 6.0 6.1 6.2 6.3 6.4 6.5 6.6 广东省政协文化和文史资料委员会编 (编). 从辛亥革命到国民革命 孙中山文史资料精编. 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7-12-01. ISBN 978-7-218-12384-4. 
  7. 王在民. 广东新军的“庚戌起义”. 学术研究. 1958, 7: 48–50. 
  8. 仇江 (编). 广东新军庚戌起义资料汇编. 广州: 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0-12-01: 360. ISBN 7-306-00362-3. 
  9.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金陵之声广播电台编辑部编 (编). 统一战线工作手册.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12-01: 866. CSBN 3336·006. 
  10. 《合肥通史》编纂委员会著;陈瑞主编 (编). 合肥通史 明清卷.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16-08-01. ISBN 978-7-212-091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