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北伐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太平天国北伐,指1853年至1855年间太平天国自南向北的重要军事行动,征伐对象为以北京为首都的清朝政府,但最后以失败告终。

过程

咸丰年间所绘制的《京师布防图》

1853年太平天国攻陷南京后,五月东王杨秀清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从扬州出发乘船到浦口登陆,率九军二万两千五百多人北上。并派朱锡琨许宗扬黄益芸为北伐后续梯队。当时目标是占领天津,然后等待援军,再取北京。后续梯队在浦口上岸后误走六合,未跟上前面主力部队。这支部队在当地宿营时被清军纵火烧毁了军火库,引起爆炸,死伤惨重,黄益芸丧生,朱锡琨逃生后与林凤祥会合,许宗扬则返回天京。因此,清军上下士气高涨,大力宣传“纸糊金陵,铁铸六合”,军心稍安[1]

北伐军从扬州出发后,途经安徽临淮关凤阳府,最后经亳州六月进入河南。北伐军攻陷河南的归德府,夺得火药两万多斤并铁炮无数,但粮斛不足。北伐军本欲于归德府北四十里的刘家口抢船渡过黄河,但清军已将船只收泊北岸并全部烧毁。北伐军只得继续西进,经陈留县、朱仙镇中牟郑州、最后到达巩县汜水口渡河[2]。因船少人多,尚未渡尽清军已追到。未渡河的后续部队约3000人被迫南归,经湖北回到安徽,倂入西征部队。渡河的北伐军自六月起围攻怀庆府(今河南沁阳市),经五十多日仍未能攻下,只好放弃,然后进入山西,经平阳府、洪洞县折往东趋屯留黎城再由太行山武安涉县直隶挺进。于8月28日攻克直隶重镇临洺关,京城震动,逃离北京的不下三万家。清廷一方面宣布京城戒严咸丰帝任命其皇叔惠亲王绵愉为奉命大将军,以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为参赞大臣,总督四将军及察哈尔兵马,与胜保等人协力,倾全力以保北京;另一方面也作了必要时撤出北京的准备。由于北京全城戒严,人心惶惶之际,物价飞腾,米珠薪桂,一片混乱[3]

因清军扼守保定,北伐军乃从深州趁虚而东,打算经沧州静海从东面取北京。10月29日,静海已经落入太平军手中,不久,独流(镇)、杨柳青皆克,天津城已经近望在即。见此,僧格林沁、胜保二人分别率军由涿州和保定向东阻截太平军。太平军想在清军汇集前攻克天津,但遭到城内义勇与守军的顽强抵抗。他们扒开南运河堤岸,有效阻止了太平军的进攻[4]。洪水泛滥之下,使北伐军无法再前进。直到年底,北伐军约四万人都还停留在天津附近的静海和独流附近,从而给清政府得到调动军队时间。由于北京一带清军比北伐军多出数倍,加上北伐军以南方人为主,未习惯北方寒冬,令北伐军处于劣势[5]

1854年初北伐军被迫南撤。当北伐军在静海受受困之时,林、李二人不断派人化装成难民、乞丐和艺人,乔装打扮出城,奔向天京求救,天京当局派曾立昌许宗扬陈仕保等率领七千五百人,在1854年2月4日出兵前去救援北伐军。他们疾行而进,仅四天就经桐城到达舒城。北伐援军在1854年三月渡过黄河,由于六安的“捻党”积极响应,援军很快拿下六安,连破正阳关、颍上,在3月初由亳州杀入河南,永城、夏邑等地被攻陷。渡河后的北伐援军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江苏、山东交界之地及鲁西南等地的零散捻军奋起响应,四处开花,沿途“捻子”纷纷加入太平军,声势浩大。四月间,北伐援军到达山东临清州,不知为何北伐援军没有继续前进,反而停下脚步把临清城团团围住,拼命攻打临清坚城。在阜城围城的胜保、提督桂明、弟桂龄及山东巡抚张亮基等迅速向临清方向集结。如此一来,清军不仅阻止了北伐援军的继续北上,又对攻打临清的太平军形成反包围。在数万太平军援军攻克临清城后,城内粮食早已被清朝地方官员下令烧毁,吃饭顿成问题。而且,援军大军入城后,锐气顿失,被清军四面围困,反而成为瓮中之鳖。因为新入伙的捻子、盐贩子、流民等人各自三心二意,不听调遣,纪律极差。曾立昌只好向南撤退,他和陈仕保先后战死,许宗扬只身回到天京,被收入大牢。林凤祥、李开芳的部队在3月间退至阜城吉文元在该地战死,再南退至连镇(今河北东光县内),林凤祥闻知援军到达山东,派李开芳分兵迎接援军。在李开芳会合援军前,援军已经溃散,李开芳只好固守山东高唐州。天京当局曾经命秦日纲率领第二支援军北上,在安徽舒城为清军击败,被逼折返。

清军分别在连镇和高唐州围困北伐军,两地的北伐军无法联络,坚守多月后,因粮尽而逐渐不支。1855年3月,清将僧格林沁率提督桂龄等攻下连镇,林凤祥受伤被俘,不久被押到北京处死。僧格林沁率兵到高唐州,李开芳知道林凤祥已全军覆没,从高唐州突围至冯官屯,又被清军围困,不久被俘,6月在北京被处死。咸丰四年至五年,连镇附近战役清朝宫廷画十幅,标注清军主要将领有庆大人(宗室庆祺)、桂大人(提督桂明桂龄兄弟)、玉大人(玉明)、绵大人(绵洵)、董镇台(总兵董占元)、双大人(双成或双禧)、瑞大人(瑞麟或瑞昌)、参赞大臣(僧格林沁)、经大人(经文岱)、拉贝勒(拉木棍布扎布)、希大人(西凌阿)、穆侯爷(一等果勇侯穆辂) 、珠大人(珠勒亨)、绷侍卫(绷阔)、巴营总(巴扬阿)、舒营总(舒保)、明大人(明庆)、伊大人(伊勒东阿)。画中有林凤翔等被抓跪地受审情景。

评议

中国近代史学者郭廷以在他的《近代中国史纲》中认为失败的主因有二,其一为兵力不足。其二为南北语言隔阂,不似在两湖之时,从者动以万计。

另有观点认为,太平天国仅以二万余人北伐,反映了当时主政的东王杨秀清偏安心态。他曾在1852年说:“今日上策莫如舍粤不顾,直前冲击,循江而略城堡,舍要害,专意金陵,而据为根本。然后遣将四出,分扰南北。即不成事,黄河以南,我可有也。”

影响

李秀成自述中,此次孤军北伐行动被认为是天朝覆灭的十大误之二。原因即为兵力上明显不足,无法达成目标。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中考出大约只有九军约两万两千五百人。因此有人认为北伐是重大决策失误,徒然断送了太平军大批精兵良将,又分薄了西征军的实力,令西征波折重重,未能及早消灭新兴的湘勇。但也有人认为太平天国的北伐虽然失败,但北伐军深入清朝统治中心地区,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牵制了清政府的注意力,为同时进行的西征和1856年的东征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参考资料

  1. 林凤祥与北伐战争. 广西: 广西电视网. 2009-03-09 [2014-01-17] (中文). 
  2. 北伐. 中华五千年网. [2014-01-17] (中文). 
  3. 空幻的帝京之旅. 新浪网. 2008-01-24 [2014-01-17] (中文). 
  4. 赫连勃勃大王. 《极乐诱惑:太平天国的兴亡·“北伐军”的初试锋芒(2)》. 2008年11月. 
  5. 太平军北伐覆没记. 西陆网. [2014-01-17] (中文). 

参考书籍

  • 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上册。
  • 茅家琦著,郭著《太平天国史事日志》校补。
  • 罗尔纲著,《太平天国史》卷五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