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撤退(俄罗斯)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大撤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东方战线的一部分

1915年俄罗斯“大撤退”
日期1915年7月到9月
地点
结果 同盟国的胜利
领土变更 俄军撤离加利西亚与波兰
参战方
德意志帝国 德意志帝国
 奥匈帝国
俄罗斯 俄罗斯帝国
指挥官与领导者
德意志帝国 埃里希·冯·法金汉
德意志帝国 埃里希·鲁登道夫
俄罗斯 尼古拉耶维奇大公
俄罗斯 米哈依尔·阿列克谢耶夫
俄罗斯 尼古拉·尤多维奇·伊万诺夫
兵力
1,136,000野战军, 4650挺步枪[1] 1,200,000 野战军, 6000 挺机枪, 9300 fortress guns[2]
伤亡与损失
德军:200,000 死亡,受伤或失踪[3] 500,000 死亡,受伤或失踪
1,000,000 被俘
9,300 fortress guns遭掳获 [1]

大撤退(俄语:Великое отступление,英语:The Great Retreat),1915年9月间,帝俄陆军在一战期间自加利西亚-波兰突出部战略撤退。在同盟国7月至9月的夏季攻势中,俄军因装备严重不足,损失惨重,因而不得不撤退,以缩短前线,避免在突出部遭到大规模包围。 虽然撤退进行得仍算顺利,但却严重打击俄军的士气。

背景

同盟国试图在东线集结兵力。四支新的德国军团,第十一军团第十二军团尼曼军团西布格军团,组成德军主干。由于不良的增援系统,尤其是军官的递补,俄军的战斗力不断削弱。13支同盟国军队对上9支兵力不足的俄军。在此情况下,东部战线的力量平衡转向同盟国。此外,在德皇的压力下,法金汉屈服于兴登堡鲁登道夫的坚持,在东线发动攻势。 尽管鲁登道夫和奥匈帝国参谋总长康拉德计划对突出部的最东北边和东南部进行攻击,以进行包围,但基于同盟国后勤限制部队沿铁路前进的速度,法金汉仍拒绝了这项提案。

波兰的俄罗斯野战军指挥官努力说服俄军最高统帅部下令从突出部撤退,但是最高统帅部基于政治因素,不敢采取如此大胆的行动。突出部部队也未获准进行战术撤退,如第二军撤退到维斯瓦河后方。野战军被迫屈于战术劣势。

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

尽管一开始遭到了强大的抵抗,1915年5、6月间的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仍取得一系列战术突破。马肯森的军队穿过桑河,重新夺回了奥匈帝国在普热梅希尔的要塞。俄军于6月22日撤离加利西亚首府伦贝格。俄军开始计划从波兰的突出部撤退,将波兰南部的军队向北撤退至维斯瓦河,以伊万哥罗德要塞建立新的防线。6月23日至27日期间,德军试图向南越过聂斯特河,但7月时被俄军的反击阻挡。

德军第十军团尼曼军团库尔兰防线最北端推进。俄军试图防卫库尔兰,但遭到击溃。俄军最高统帅部担心,同盟国在北方的成功推进,加上南方的新一轮进攻,可能完成对整个波兰突出部的包围。 此外,俄军也担忧德国海军发动两栖登陆,穿越普斯科夫到达圣彼得堡

戈尔利采-塔尔努夫攻势 中,帝俄陆军遭受严重损失,同时暴露在波兰突出部的弱点。俄国野战军严重缺乏各种现代化武器和弹药,包含火炮机枪,甚至步枪[1]

华沙伊万哥罗德格罗德诺波德拉谢陶格夫匹尔斯的过时的堡垒当时都在前线或靠近前线的位置。这些堡垒配有大量的火炮,包括一些现代型火炮。俄军希望透过这些堡垒弥补步兵暂时的弱势,以防卫伊万哥罗德卢布林海乌姆防线。

7月13日,同盟国对整个前线发动新一轮的进攻。 到7月17日为止,马克斯·冯·加尔维茨的部队在西北方迫使俄军向后撤退。俄军被迫穿越纳雷夫河,向后撤退约8公里。 德军对北边拉脱维亚地区和立陶宛地区展开进攻,在数日之内,占领了俄军认为能坚守数周的格罗德诺要塞。随着奥匈帝国军在南部重新发起进攻,俄军为了避免波兰突出部受到包围,不得不撤退,下令借由要塞掩护,放弃纳雷夫河聂斯特河的防线。

德军骑兵进入华沙月5日,1915年。

7月13日前,整个俄军南翼已向后撤退160公里至西布格河,仅小部分俄属波兰华沙伊万哥罗德要塞的防卫下,仍在俄军手中。7月22日,同盟国越过维斯瓦河。8月,俄罗斯第四军撤离伊万哥罗德要塞。随着俄国的不断撤退,华沙遭到孤立。加尔维茨指挥的第十二军团抓住机会,于8月4日至5日间,占领华沙。

俄军撤退时炸毁华沙波尼亚托夫斯基桥,1915年。

德国第八、第十和第十二军从普鲁士地区发起的新一轮进攻很快摧毁了俄军战线。俄军战线的北线向后撤退。最终在战前的东普鲁士边界形成了一条南北走向的战线。

德军,在获得大量增援后,于8月25日占领了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 9月19日,兴登堡的部队占领了维尔纽斯

影响

由于战争造成的伤亡,特别是疾病,德军遭受饥饿及军力匮乏。德军的推进在9月下旬受到俄军反击而停止。俄军新的前线经过白俄罗斯的森林和平斯克沼泽,从波罗的海一路延伸到罗马尼亚边境,形成里加叶卡布皮尔斯陶格夫匹尔斯巴拉诺维奇平斯克杜布诺捷尔诺波尔防线。

1915年8月21日,沙皇尼古拉二世借口最高司令部在同盟国夏季攻势中惨重的损失、过晚的撤退,决定撤换最高统帅尼古拉耶维奇大公,直接指挥军队。

俄罗斯的暴行

农民从一个被毁坏的村庄,在前一个小棚屋建造碎片,周围地区的华沙,1915年

随着俄罗斯军队撤退,参谋总长尼古拉·亚努什科维奇命令军队摧毁边境地区,驱逐境内的“敌人”。俄罗斯当局在境内屠杀德裔居民与犹太人。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驱逐到边境。俄军高层将穆斯林德国人波兰人视为叛徒和间谍,而犹太人则被视为政治上不可信赖。[4]

参看

参考文献

  1. 1.0 1.1 1.2 Norman Stone, The Eastern Front, 1975, p.191
  2. Norman Stone, The Eastern Front, 1975, p.174
  3. Richard L. DiNardo, 2010, p. 132-133
  4. Baberowski and Anselm Doering-Manteuffel 2009, pp. 2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