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立中央大学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国立中央大学
创办时间
校址南京市
大学正门及大礼堂,中央大学旧址现已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立中央大学(简称:中大)于清末在南京创校,名称及沿革曾数度变更,1928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校名定为国立中央大学。1949年后改名国立南京大学,在1952年南京高校院系调整被拆分为多所高校,即为今南京大学东南大学以及其他多所位于南京的高校;后来,亦有原国立中央大学相关人士在台湾桃园建立同名院校。2006年,中央大学旧址录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大创校之初,师资鼎盛,理科、科教员有80%留洋,全中国首个生物系更在东大创系[3]。史家有言“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中大以科学名世”[3],故两校皆列入民国四大名校

历史

创校起源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上奏《筹办学堂折》,呈请在江宁(今南京)筹办师范学堂[4]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张之洞署理两江总督,开始筹建“三江师范学堂”[5]。同年2月5日,张之洞上《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拟“先办一大师范学堂,以为学务全局之纲领”,招收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生员,以培养中小学堂教员[6] 。3月,三江师范学堂借江宁府署衙开办,着手聘请师资、建造校舍,以江苏候补道杨觐圭为学堂监督[7];同月,魏光焘继任两江总督,三江师范学堂在他的任上得以顺利建成,并落实了经费来源[8]

三江师范学堂、两江师范学堂(1902年-1911年)

光绪三十年(1904年)11月26日,三江师范学堂正式开学,校址设在北极阁以南[9]。学堂除招收三年制初级师范本科32人、二年制速成科187人以培养小学堂教习以外,还招收四年制高等师范本科生172人,“备各中学堂教员之选”。当时学堂的学科设有理化科(后改称理化数学部)、博物科(后改称博物农学部)、历史舆地科(后改称国文史地部),讲授史地、文学、算学、物理、化学、博物、生理、农学、教育学等课程[8]

两江师范学堂手绘全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学堂更名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李瑞清出任两江师范学堂监督(校长)。增设图画手工科。停办初级师范,专办优级师范,增设分类科。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停办[10]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4年-1923年)

1914年8月,江谦任校长,开始在两江师范学堂的基础上筹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六大国立高师之一)。1915年9月10日,南京高师正式开学,初设理化、国文两部和国文专修科(其中理化、国文两部第一年仅招收预科生,之后才直接招收正科生;国文专修科招生一年即停办)。1916年,创设体育专修科、工艺专修科。1917年,添设英文专修科、农业专修科、商业专修科。1918年,添设教育专修科。至1919年,南京高师设有国文史地部(1919年春由国文部改设)、数学理化部(1919年春由理化部改设)共2部,以及体育、工艺、英文、农业、商业和教育6个专修科。1920年,国文史地部和数学理化部合为文理科,下设国文系、英文系、历史系、哲学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学系,并成立心理学系,此时共有文理本科9系以及6个专修科,已经成为国内最具综合性的高等学府。[11]

1920年,南京高师“拟就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址及南洋劝业会旧址,建设南京大学,以宏造就”;此后高师改大,定名“国立东南大学”,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之教育、、工、商四个专修科改归东大,其他各本科仍由南高继续办理。郭秉文同时担任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校长,刘伯明任文理科主任兼校长办公室副主任(主任即校长,副主任即副校长)。

国立东南大学(1921年-1927年)

1921年,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各专修科组建国立东南大学,1923年南京高师全部并入[12]

国立东南大学(1921-1927)

  • 1921年,国立东南大学成立后,以东大名义招生,南高不再招生,其学生全部毕业后即并入东大。
  • 1921年,南京高师商业专修科改为东南大学商科,迁至上海扩充为国立东南大学分设上海商科大学
  • 1923年7月,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撤去校牌,南高正式并入东大。
  • 1924年4月,停办工科,以工科机械、土木、电机三系与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改组成立国立河海工科大学

1923年时国立东南大学的学系架构(此时全校共教职员200余人,学生1600人。设5科28系。):

  • 农科:设生物、农艺、园艺、畜牧、蚕桑、病虫害等系(生物学系兼属文理科,曾分设植物系、动物系);
  • 文理科:设国文、历史、哲学、外文、政治、经济、数学、物理、化学、地学等系(外文系由原西洋文学系、英语系及德、法、日各学程合并而成;政治系、经济系由原政法经济系分设);
  • 工科:设机械工程、电机工程、土木工程等系;
  • 教育科:设教育、体育、心理等系(心理学系兼属文理科);
  • 商科:设普通商业、工商管理、会计、银行理财、国际运输等系。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江苏大学、国立中央大学(1927年-1949年8月)

1927年3月,北伐军攻占南京,6月,以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并入原由该校衍生的河海工科大学上海商科大学江苏法政大学江苏医科大学江苏境内南京工业专门学校、南京农业学校、苏州工业专门学校、上海商业专门学校四所公立专门学校,在首都南京改组为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受当时的政治氛围影响且南京在北伐攻克顺序中位居第四,并带有纪念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之涵义而命名之。初设九个学院:学院、文学院、工学院、社会科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自然科学院、医学院和哲学院;不久哲学院改为哲学系隶属文学院,社会科学院改为法学院,自然科学院改为理学院,即设、文、工、教育、法、商、理、医八个学院。某些学者认为此次东大改组包含国民政府希望消灭东大之因素:

  • 上海《民国日报》报导指“国民党当局称东大是‘反动势力的大本营’”。[13]
  • 张耀杰撰文称“国民党政府定都南京后,就任国民政府大学院院长的蔡元培,开始推行他蓄意已久的“大学区制”,东南大学被编入第四中山大学。”“即使在老东南大学已经不复存在的情况下,在蔡元培手下担任大学院副院长的杨铨,也没有放弃对郭秉文的报复之心。”[14]
  • 国民党当权派对东南大学、江苏教育会、郭秉文、黄炎培等存在不满意见,吴稚晖、汪精卫、李石曾等人曾称郭秉文是“教育界的吴佩孚”,属于“直系人物”。另有观点认为“汪精卫之所以如此起劲地拱郭秉文下台,实际上是自己想当东南大学的校长”[15],旋即有在新的首都建立最高学府的需要,“首都大学当立深造之规模,为全国之楷模”[16]。经过此次组建首都国立大学,与前国立东大全盛时期相比,从学院即以前所称之科上看,新增了医科,即在上海吴淞创立的医学院,是中国国立大学创办的第一所医学院;此外独立设置了法学院,涵盖学科大致相当于东大一度设立的政法经济系。

1928年2月,因“第四中山大学”校名易致混淆且不合常规改为江苏大学,由于校名前不加“国立”二字遂引发“易名风潮”,师生要求改名“国立南京大学”[17],提议改名“国立首都大学”的声音也颇具分量。

  • 《江大改易校名之吴稚晖态度》[18]
  • 《江大改名国立首都大学》[19],最终行政院定校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平息了“易名风潮”[注 1]

1928年5月,定名国立中央大学[20]。1928年时国立中央大学的院系设置:

  • 学院:艺系、园艺系、产制造科;
  • 文学院:中文系、外语系、史学系、哲学系、社会系;
  • 工学院:土木系、机械系、化工系、电机系、建筑系;
  • 法学院: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
  • 师范学院:教育系、师资专修科、体育专修科、艺术专修科;
  • 商学院:工商管理系、银行理财系、会计系、国际贸易系;
  •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心理系、地学系;
  • 医学院:基本医学系、临床医学系。

1932年6月,国民政府国立中央大学整理委员会将中央大学商学院独立为上海商学院,将中央大学医学院独立为上海医学院。1935年5月,中央大学在南京重建医学院。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11月,中央大学西迁重庆沙坪坝,在重庆大学借出的松林坡建造校舍开学,后又在柏溪建供一年级新生所用新校区。医学院迁成都华西坝,借用华西大学校舍。抗战时期,在国民政府“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下,中央大学和重庆大学等校投笔从戎参加青年军的学生占在校生的三分之一。[21]当时,“韩国临时政府”便设在中大校内,松林坡民主墙右侧。[22]国立中央大学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中央大学规模之宏大,学科之齐全,教授阵容之强,均居全国各大学之首。[23][24]1942年和1943年教育部两次遴选出“声誉卓著,具有特殊贡献”的“部聘教授”45人[注 2],中央大学入选12人,超过其总数的四分之一[25]。 中央大学一校的经费,相当于北京、清华、交通、浙江四校的总和。抗战初期开始的全国大学名校“联考”统一招生中,全部考生总数的三分之二将中央大学作为第一志愿来填报[26]。1941年,中央大学设有七个学院(、文、工、师范、法、理、医),一个研究院,五十六个系科,九个研究部,一个专科学校,一个附属中学,以及医院、场、工厂等一系列下属单位;有专职正、副教授183人,讲师39人,助教179人;在校大学生3153人,全校开设课程共829种。1947年,中大拥有7院41系及科组、23个研究机构。

1940年4月,汪精卫伪政权在南京成立“复校筹备委员会”,“恢复中央大学”,不久迁至金陵大学旧址(校址在今南京大学北园东半部分),称之为“(汪)伪中央大学”。1945年抗战胜利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学”解散,迁回的中大与金大协商,图书杂志归金陵大学,仪器设备与档案由中大接收。

1946年11月,国立中央大学迁回南京。1947年时国立中央大学的系科设置:

  • 学院:艺系、农业化学系、农业经济系、园艺系、畜牧兽医系、森林系、畜牧兽医专修科;
  • 文学院:中文系、外文系、历史系、哲学系、俄文专修科;
  • 工学院:土木系、机械系、化工系、电机系、建筑系、水利系、航空系;
  • 法学院:社会系、政治系、经济系、法律系、边政系、司法组;
  • 师范学院:教育系、体育系、艺术系、体育专修科;
  • 理学院: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心理系、地理系、地质系、气象系;
  • 医学院:医科、牙科、牙医专修科、护士师资专修科、高级医事检验职业科。

同时,研究院下设中国文学、外国语文学、历史、哲学、数学、物理、生物、地理、生理、化学、心理、法律、政治经济、教育、农艺、森林、农业经济、畜牧兽医、土木工程、电机工程、生理、公共卫生和生物化学等学部。此外,设有附属幼儿园、小学、中学。

中央大学从重庆回迁南京后,在丁家桥地区设立分部,称为中央大学二部,当时二部共有师生2000多人。该校址原为1922年黄炎培亲赴印尼,请得华侨张煜南(步清)捐赠出丁家桥南洋劝业会旧址,成立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1927年7月,常宗会、张天才前往接收该校,合并于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并以该校旧址作为四中大农学院院址。抗战胜利后被军政部接收,办起联勤第一卫生器材厂。1946年被中央大学收回。当时中大的规模已是战前的三、四倍,原四牌楼校舍已不敷使用了,于是决定将中大分为一部和二部,又称本部和分部。四牌楼为校本部,二部设于丁家桥地区,南自丁家桥,北至筹市口,东至芦营,西至金川河的一条支河,成长方形,面积1000多亩,东南部为农学院(院长罗清生,后为邹钟琳),西南部为医学院(院长戚寿南)。1947年11月学生宿舍建成,所有一年级新生迁入。因此习惯上又称二部为新生院。二部设校长办公室、教务组、训导组、事务组等一室三组,校办主任由沈其益兼任,教务主任徐宗岱、训导主任范任宇、总务主任刘彬。1952年6月,华东教育部决定,原南大农学院独立,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1952年7月,成立华东林学院南京林学院),院址与南京农学院一起在丁家桥,暂合称为南京农林学院。1955年,南京林学院迁到太平门外,院址让给农学院。1958年,南京农学院迁至卫岗。所遗校址新建以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为基础的南京化工学院(院长柳林兼,王国宾为副院长)。此时,原中大二部(丁家桥)校园已是南京化工学院、南京铁道医学院南京艺术学院及丁家桥小学共处一区域。1966年,丁家桥小学迁出,1967年2月,南京艺术学院停办迁出。现为鼓楼区丁家桥87号。现存当年中央大学医学院住院大楼,现为东南大学丁家桥校区行政和后勤办公楼。

解放战争后:南京大学

1949年,国立南京大学师生走出校门庆祝南京解放。

1949年1月,国民政府战败已成定局,中大校长周鸿经奉命迁校。中大师生普遍对国民党丧失信心,多数教授决定留在南京。周鸿经离校后,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主持下,中大先后组成应变委员会、临时校务委员会维持校务、保护校产,准备迎接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同年4月1日,南京爆发反对国民党当局的学生游行,遭到军警镇压,中大有两名学生遇难;4月23日,解放军开进南京,军管会派赵卓到中大接管,宣布由森林系主任梁希主持校务。5月7日,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派员接管国立中央大学。8月8日,国立中央大学接华东教育部的通知,被改名为“国立南京大学”。1950年,去“国立”二字,改称“南京大学”,梁希任校务委员会主席[2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希应周恩来的提名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林垦部部长,心理学系主任潘菽接任校务委员会主席,1951年7月改行校长制后任校长。

1952年,该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实施的院系调整中与金陵大学等校有关院系合并调整,成为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林学院第五军医大学[28][29][30]

在这一时期,南京大学进行了小规模的院系调整。1949年,边政系和南京的国立边疆政治学院东方语言专门学校合并到北京大学组建东方语言文学系。1950年,国立安徽大学土木系、艺术系并入南京大学。1949年时全校有学生2363人,至1951年仅增加到2545人(本科)。

裂变

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今东南大学大礼堂

1948年8月中央大学更名为南京大学后,仍为一座具有7个学院的规模宏大的综合性大学。但经过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1950年代中期的大学西迁,以及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高等教育大跃进之后,这所学科齐全的综合大学被解体为多所苏式高校,以院、系为单位整建制地作为主体成立或参与建立了11所高等学校。

院系调整

1952年底南京市内有关高校情况[31]
校名 系科数(专业数) 学生数 教员数
南京大学 13(24) 1772 254
南京工学院 7(20) 1948 265
南京农学院 5 722 145
南京师范学院 6 638 106
华东水利学院 4(8) 1022 61
华东航空学院 2(4) 453 52
南京林学院 3(4) 236 20

1952年,华东大区的院系调整全面展开,上海和南京是调整的重点。南京市在调整后有8所高等学校,其中7所与南京大学有关,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师范学院是以原南京大学和金陵大学(1951年私立金陵大学与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合并为公立金陵大学)的有关院系为主体组建的,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南京林学院则是以原南大和其他高校的有关系科合并组建的[32]

文、理学院:南京大学

原南京大学文、理学院与金陵大学文、理学院合并,调入同济大学外文组、震旦大学法文组、复旦大学德文组,齐鲁大学天文算学系与中山大学天文系,成立文理科的综合大学,仍名南京大学。1953年又调入浙江大学地理组及四川大学地理学系。南京大学校址设在原金陵大学天津路部。设中国语言文学系、俄罗斯语言文学系、西方语言文学系、历史学系、数学系、物理学系、化学系、天文学系、生物学系、心理学系、地质学系、地理学系和气象学系等13个系20个本科专业,并设4个专修科专业。10月1日,举行南京大学校匾揭幕典礼,10月10日开学。中央人民政府任命潘菽(原南京大学校长)为校长,孙叔平(原南京市文教局长)为第一副校长,李方训(原金陵大学校长)为第二副校长,保留原南大、金大必要职员组织行政机关。原南京大学及前金陵大学的档案、文物(如校印等),除需立即应用者以外均归南京大学[32]。全校专任教师253人,本科生1296人,专科生482人[33]。1956年,心理系迁往北京组建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航空学院

以原南京大学工学院建筑系、机械系、电机系、土木系、化工系和农学院食品工业系为基础,合并金陵大学理学院电机系、化工系,私立江南大学机械系、电机系、食品工业系,武汉大学园艺系农产品加工组和农化系农产制品组、浙江大学农化系以及复旦大学农化系,成立多科性的工业大学,名为南京工学院(1988年5月更名为东南大学)。建院初设建筑系机械工程系、电力工程系、电信工程系土木工程系化学工程系食品工业系等7个系及基础课教研组,设10个本科专业和10个专修科专业[34]。1952年底,有专任教师265人、学生1948人[31]。考虑到南京工学院师生人数最多及未来发展的需要,将南京高校中校舍面积最大的原南京大学四牌楼本部作为南京工学院校址[35]。1953年,又并入浙江大学山东工学院厦门大学交通大学的无线电通讯与广播专业,以及厦门大学机械系热动装置专业。张江树(原南京大学教务长、理学院院长)、钱锺韩(原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任建院筹备负责人,以原南京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张江树调华东化工学院后,由汪海粟任南京工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钱锺韩任副院长。

原南京大学工学院水利系与交通大学水利系、同济大学土木系水利组、浙江大学土木系水利组以及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共同组建华东水利学院。1953年,调入厦门大学土木系水利组、山东农学院农田水利系、淮河水利学校水利工程专修科。1955年,武汉大学水利学院水道海港系并入。1952年9月建院集中时,有交通大学教师14人及学生106人,南京大学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同济大学教师6人及学生28人,浙江大学教师7人及学生57人,华东水利专科学校教师10人及学生71人,当年招收新生700人(本科生400人、专科生300人)。设水力发电、水利土壤改良、水文、水工结构共4系及对应的4个专修科。1952年10月开学时,有教师70人,学生1017人,水利部副部长钱正英兼任院长,严恺(原交通大学教授)为第一副院长,裴海萍为第二副院长。[36][37]

1952年10月,原南京大学工学院航空系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浙江大学航空工程系在南京共同组建华东航空学院范绪箕(原浙江大学教务总长、航空系首任系主任)任筹备小组召集人,后任院务委员会主任兼教务长、副院长兼教务长。1952年底,华航设航空发动机系和飞机系,每系都设有设计与制造两个专业,由王宏基(原交通大学教授)、黄玉珊(原南京大学教授)分任系主任,年底有教师52人,学生453人。1953年10月,寿松涛到院全面主持工作。[38]

1952年,华东航空学院和华东水利学院的校舍尚未建成且缺少师资,南京工学院将四牌楼部分校舍借给华航、华水两院,工、航、水三院合校办学,部分部门合并办公,公共课、基础课和部分基础技术课的教学由南京工学院承担,华航、华水与南工相近专业的学生同堂上课。1953年华水迁往西康路现址,1954年华航迁往中山门外卫岗,南工又向水、航两院调配了一批教师。[39][40][41]

农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

原南京大学农学院与金陵大学农学院合并,并入浙江大学农学院畜牧兽医系,成立南京农学院;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林学系与金陵大学森林系合并,组建南京林学院。两院校址设于丁家桥原南京大学二部,利用原南京大学农学院校舍办学。南农与南林暂时合校办公办学,两块校牌实为一套班子,成立了两校建筹委员会,金善宝(原南京大学农学院院长)为主任委员,靳自重(原金陵大学农学院院长)、郑万钧(原南京大学农学院副院长、林学系系主任)为副主任委员[42]。两院以原金陵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

南京农学院设畜牧兽医、农学、植保、土壤农化、农业机械、农业经济等6个系,1952年底专任教师145人,学生722人[43]。金善宝任院长。1958年迁往华东航空学院内迁后空出的中山门外卫岗校址。

南京林学院初设造林、森林经营、森林工程3个专业,并设林业专修科、林业训练班和森林利用训练班。12月,郑万钧被任命为副院长。当年底,有教师20人,学生236人。1953年成立林学系和森林工业系。1955年9月,迁至太平门外锁金村现址(原金陵大学武庄农场)单独建院。9月10日,华中农学院林学系调整到南京林学院。[42][44]

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学院

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的教育、幼稚教育、美术、音乐、体育等5系,与金陵大学的教育、儿童福利2系合并,调入震旦大学托儿专修科、岭南大学儿童福利组、南京师专数理班,成立南京师范学院,设在原金陵大学宁海路部(前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旧址)。1952年底设中文、教育、幼稚教育、美术、体育、音乐等6系及数学、生物、地理3个专修科,专任教师106人,学生638人。陈鹤琴(原南京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为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吴贻芳(原金陵女子学院院长)、纵翰民为副院长,以原金陵大学职员组织行政机关。

医学院:第五军医大学

1951年,南京大学医学院已划归军队系统,1952年1月正式改名为华东军区医学院,1952年3月改名为第三军医学院,1952年3月改名为第五军医大学,仍设原南京大学丁家桥二部医学院处。

其他

西迁

高教大跃进

  • 1958年,南京工学院食品工程系整建制迁无锡,组建无锡轻工业学院
  • 1958年,南京工学院化学工程系整建制组建为南京化工学院,设于原南京大学丁家桥二部。
  • 1960年,以南京工学院机械工程系农业机械、汽车与拖拉机2个专业为基础筹建南京农业机械学院,1961年在镇江建校并改名为镇江农业机械学院

后续

江苏各校变迁

  • 南京农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农业大学
  • 南京师范学院:1984年改名为南京师范大学
  • 华东水利学院:1985年更名为河海大学
  • 南京林学院:1985年改名为南京林业大学
  • 南京工学院:1988年改名为东南大学,2000年南京铁道医学院等校并入。
  • 镇江农业机械学院:1982年更名为江苏工学院,1994年更名为江苏理工大学,2001年与有关学校合并为江苏大学
  • 南京化工学院:1995年更名为南京化工大学,2001年与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合并,名为南京工业大学
  • 无锡轻工业学院:1995年更名为无锡轻工业大学,2001年与江南学院、无锡教育学院合并为江南大学

百年校庆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中央大学衍生高校以1902年刘坤一奏请成立三江师范学堂为创校起点,在中央大学校友的推动下,由江苏省政府主办,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承办,河海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江苏大学、江南大学协办,于2002年5月举行了名为“江苏九所高校百年联合庆典”、实为中央大学百年校庆的纪念活动[45]

附属及实验学校

历任校长

清末采用近代新学制之后历任校长:

三江师范学堂与两江师范学堂时期
  1. 缪荃孙(1902,总稽查)
  2. 方履中
  3. 陈三立
  4. 杨觐圭
  5. 刘世珩
  6. 徐乃昌
  7. 李瑞清(1906-1912,监督)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与国立东南大学时期
  1. 江谦(1914-1919)
  2. 郭秉文(1919-1925)
国立中央大学时期
  1. 张乃燕(1927-1930)
  2. 朱家骅(1930-1931)
  3. 罗家伦(1932-1941)
  4. 顾孟余(1941-1943)
  5. 蒋介石(1943-1944)
  6. 顾毓琇(1944-1945)
  7. 吴有训(1945-1947)
  8. 周鸿经(1948-1949)

注释

  1. 对江苏大学一名不满者,从历史的角度,认为不如前东南大学“足以代表东南各省共有之学府”;从南京成为新都的未来的角度,该名“既不足以冠全国中心之学府,又不足以树首都声教之规模”,“范围既限于一省,规模自属于一隅,全国学术失其中心”,见:《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定校名请愿代表团李铁铮等来呈为请求改该校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由》。教育杂志文章认为“国立中央大学”名称更“冠冕”,见: <唯名主义之“苏大”校牌问题>,《教育杂志》第20卷第5号,民国17年5月。然而名称未必能限制学校,例如,被改名为江苏大学时文人曾有这样的认识和感想:“以气魄与可能性而论,江苏大学自然远过金陵(大学)。让我们翘趾仰望着它的未来的光荣吧。” <游新都后的感想> 民国十七年春 袁昌英
  2. 部聘教授共45人。其中,国立中央大学:12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9人;国立浙江大学:5人;国立武汉大学:3人。

参考文献

  1. “1921年6月6日,东南大学在上海召开董事会,通过《东南大学组织大纲》,并一致推荐郭秉文为校长。随后,学校将6月6日定为东大的校庆日。东大遂于8月招考预科学生。9月国立东南大学正式开学。教育部代部长马邻翼委任郭秉文为东南大学校长。”第二章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 二、东大的组建与南高的归并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02年。
  2. “即以6月9日为第四中山大学成立纪念日”第三章 中央大学前期发展(1927~1937): 一、定名前后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2002年。
  3. 3.0 3.1 转引自王成圣撰《郭校长秉文传》提及的《记北大(东大附)》,见《中央大学七十年》,1985年版,第70页。六、南高、东大的师资力量. 南京大学校史博物馆. 2014年2月 [2015-04-16] (简体中文). 
  4. 江苏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志·教育志(下).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年. 第766-799页
  5. 《申报》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903年1月22日):“江南高等学堂经署督宪张香涛宫保改为宁属师范学堂并饬另设三江师范学堂,令学堂总办督同上、江两县赶紧寻觅宽广地方,建造房屋。”
  6. 张之洞. 创建三江师范学堂折. 张文襄公全集·第58卷. : 15-16. 
  7. 苏云峰. 三(两)江师范学堂:南京大学的前身.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3年. 第9页
  8. 8.0 8.1 王德滋 等 (编). 三江师范学堂的创建.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18. ISBN 7305039039. 
  9. 《大公报》, 光绪三十年十月十九日、十一月十六日
  10. 王德滋 等 (编). 三江、两江师范学堂.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1–44. ISBN 7305039039. 
  11.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百年史.
  12. 王德滋 等 (编). 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和国立东南大学.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45–114. ISBN 7305039039. 
  13. 参见:《东南学阀重据最高学府》,民国21年9月9日上海《民国日报》
  14. 《东大学潮:党国代表杨铨与无党派校长郭秉文》 张耀杰
  15. <答复东大学生的公开信> 汪精卫 《民国日报》民国14年2月中旬 <伯乐校长 ——教育家 郭秉文>
  16. 《中央大学十周年纪念册》民国26年
  17. <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改定校名请愿代表团李铁铮等来呈为请求改该校名为国立南京大学由>,《大学院公报》第5期,民国17年5月
  18. 民国17年4月23日《申报》
  19. 民国17年4月25日《中央日报》
  20. 中大改名令到校. 民国日报. 民国17年5月5日
  21.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 [2010-04-18]. 
  22. 中央大学四年略记 胡业仑 (PDF). [2010-04-18]. 
  23. “抗战时期迁川的国立中央大学” 郑体思 陆云荪
  24. 民国三十四年《教育部检报国立专科以上学校教员及国立研究机关科研人员统计总表》
    • 国立中央大学: 教授325人,副教授57人,讲师113人,助教259人。
    •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55人,副教授7人,讲师34人,助教177人。
    • 国立中央研究院:教授55人,副教授32人,讲师45人,助教16人。
    • 全国:教授级3298人,副教授级1063人,讲师级1647人,助教级1955人。
  25. 炸弹下壮大的中央大学 王运来
  26. 中央大学抗战内迁“借住”重庆大学办学. [2010-04-18]. 
  27. 梁希(1883-1958). 东南大学校友总会. [2014-05-04]. 
  28. 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江苏百年高校联合庆典办公室. 江苏百年高校联合庆典公告. 光明日报. 2002-02-26 [2012-10-14]. 
  29. 新华网江苏频道专访江苏省教育厅厅长王斌泰. 2002-04-30 [2012-10-14]. 
  30.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给南京大学等九所高校百年校庆的贺信. 南京大学报. 2002-05-30 [2012-10-03]. 
  31. 31.0 31.1 江苏省教育志编纂委员会. 江苏省教育大事记(1949—1988).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33-35
  32. 32.0 32.1 “院系调整中的分合”.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11-315
  33. “院系调整后的事业发展”. 南京大学百年史.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 301-310
  34. “院系调整与南工的兴起”. // 朱斐,等 编. 东南大学史(1949-1992).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1 : 32-40
  35. 华东区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委员会南京分会. 南京大学、金陵大学合并、调整方案 . 南京,1952 [引自《金陵大学史》]
  36. 华东水利学院的成立:老“河海”在新中国的新生. 河海大学校报, 2012-03-15(第578期)
  37. 河海大学编年史
  38. 西北工业大学档案馆. 西安航空学院档案全宗介绍 .
  39. “新生”. 河海大学校史. 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5
  40. 姜长英. 谈谈西北工业大学校史. 航空史研究, 1997(03).
  41. 陈鑫根. 《记华航西迁前后的教学、师资和学科创建》.//《难忘的岁月:华东航空学院西迁50周年纪念文集》. 西安: 西北工业出版社, 2006.
  42. 42.0 42.1 南京林业大学. 历史回眸(1952-1961年) . 2011-05-24
  43. 宋旭峰. “1952年的院系调整”.//建国以来江苏高等教育结构发展分析. 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5.
  44. 我校在金陵大学武庄农场旧址设置硅化石成为校园新景观 . 南林青年之家, 2012-10-25.
  45. 中央大学校友会理事长 冯端. 在百年校庆中央大学校友联谊会上的发言 . 2002-05-21.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