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汗国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哈萨克汗国
Қазақ хандығы
1456年-1847年
哈萨克汗国国旗
国旗
18世纪哈萨克汗国疆域与今哈萨克斯坦国界比较
18世纪哈萨克汗国疆域与今哈萨克斯坦国界比较
地位汗国
首都突厥斯坦
常用语言哈萨克语
宗教伊斯兰教
政府君主制
可汗 
• 1456-1468
克列(首)
• 1841-1847
肯萨里(末)
历史 
• 建立
1456年
• 终结
1847年
前身
继承
金帐汗国
土耳其斯坦总督区
今属于 哈萨克斯坦

 俄罗斯
 吉尔吉斯斯坦
 乌兹别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发行的阿布勒海尔汗邮票

哈萨克汗国哈萨克语Қазақ хандығы‎;土耳其语Kazak Hanlığı俄语Казахское ханство)是哈萨克族在1456年创建的王朝,其统治区域大约在今天哈萨克斯坦共和国一带,1847年灭亡。

历史

哈萨克斯坦于2015年发行的哈萨克汗国建立550年邮票。

哈萨克汗国是克列汗贾尼别克汗(1456年至1465年间)在现今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东南部分的七河流域创立。他们占有极大领土,居住地区名为钦察草原,原先居住着塞种各部及众多突厥语民族(特别是钦察康里)。哈萨克汗国部落被分为分大玉兹(突厥语一百,阿拉伯语方面)、中玉兹小玉兹。又称大帐、中帐、小帐。中帐在现在哈萨克中部高地(17世纪时延伸至咸海),小帐在乌拉尔河里海,大帐在巴尔喀什湖突厥斯坦。小帐也吸收不少诺盖人。东至额尔齐斯河、北至伊希姆河图尔盖州鄂木斯克,西至里海,南及楚河。巴兰杜黑汗时代军力50000人,哈斯木汗时代人口百多万,兵力三十万。有人说这种区分法来自哈萨克族祖先阿拉什,阿拉什生哈萨克,哈萨克生江阿尔斯、别克阿尔斯、阿克阿尔斯,再分成三帐。

贾尼别克汗死后,哈斯木苏丹(1511年-1523年)即位,他放逐了巴兰杜黑,后称汗。国势大盛,差点占领塔什干,他打退了昔班尼的进攻。他也在楚河附近接待了叶尔羌汗国赛德汗。他的冬牧地在哈拉塔尔河谷。这时期也是哈萨克汗国大举扩张的时期。他死后哈萨克汗国分裂,直到哈克纳札尔汗时代,势力复兴。在泰武克勒汗时期到达了汗国巅峰占领几乎整个河中地区

1628年,额什木汗去世之后,其子杨吉尔继承汗位。这一时期,蒙古准噶尔部逐渐强盛起来,时常入侵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与准噶尔人之间先后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战争。1652年的第三次战争中,杨吉尔汗在战场上不幸阵亡。杨吉尔汗去世后,汗国内部便开始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冲突不止,势力较强的苏丹企图自立为汗,汗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人民生活更是苦不堪言。 1680年,杨吉尔汗之子头克为可汗后,立即着手加强汗王的权力和地位,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维护各部落之间的团结,随后汗国又实现了安定统一。但17世纪末至18世纪初,准噶尔曾多次侵扰哈萨克汗国,1718年,头克汗去世后,汗国内部再一次出于分裂的状态。准噶尔当年乘势大举进攻哈萨克汗国,哈萨克汗国受到内外夹击,伤亡惨重。1723—1728年,是哈萨克人民历史上的“大灾难时期”。1723年,准噶尔大军突袭塔拉斯河流域的哈萨克部落,烧杀抢掠。1724—1725年,准噶尔军队攻入锡尔河流域,攻占哈萨克汗国的统治中心,即土尔克斯坦城。于是,哈萨克族人民四散奔逃,流离失所,人民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灾难,这种混乱不堪的局面延续了5年之久。 1755—1757年,清朝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这也为哈萨克族各部落解除了来自准噶尔的威胁。当时阿布赉汗差遣使者到伊犁与清政府洽谈,表示愿意与其建立朝贡的藩属关系,乾隆皇帝接受了阿布赉汗的臣服,并颁发了册封阿布赉的敕谕。 17世纪中期,准噶尔人反击的哈萨克汗国,并占领东南部大玉孜小汗的大部分和察合台后裔的叶尔羌汗国,基本上控制了蒙兀儿斯坦,1682年之后哈萨克汗国一直处于劣势。后汗国衰弱,直到额什木汗时代再起,后再衰退,而且受准噶尔攻击,直到头克汗才恢复力量,在1723年,准噶尔人大举入侵,哈萨克历史称此五年为大灾难年代。1757年,清廷平定准噶尔后,中玉兹汗阿布赉求贡。清朝批准他们进入准噶尔留下的空地游牧。18世纪80年代开始,部分哈萨克部分部落进入北疆居住和放牧。

18世纪中叶,哈萨克汗国中帐、小帐的长老与苏丹虽然签订了臣服于俄国的证书,但这种臣服只是名义上的,哈萨克人实际上仍在其汗王统治下过着游牧生活。他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未受到俄国的影响。在此期间,俄国也从未在哈萨克人中实行应有的制度和管理,也没有征收赋税。俄国蚕食哈萨克汗国的措施是在哈萨克草原修筑要塞。在接受哈萨克人假意臣属的同时,俄国为了加强对哈萨克汗国的真正实际控制而继续南侵,开始在哈萨克人牧地上建筑一些军事要塞。俄国参政院秘书处五等文官基洛夫于1724年将有关治理哈萨克人体制的两个方案呈交给政府。这两个方案的内容关系到俄国开辟通往中亚的商路、建立咸海通航系统、发展与中亚各汗国的贸易和政治关系等问题。基洛夫建议,为了保证哈萨克地区属于俄国,应该在奥里河上建一要塞,这就是奥伦堡要塞的由来。基洛夫还建议在奥伦堡与咸海之间陆续建筑45个要塞。他认为,这些要塞不仅有利于俄国控制哈萨克人,而且还可以作为俄国以后进攻中亚南部的基地。从此以后,俄国人开始在哈萨克人牧地上沿乌拉尔河、伊希姆河和额尔齐斯河三条大河建筑要塞。这些要塞大多是在哈萨克汗国的边疆地区。把西伯利亚汗国都城西伯尔城改建成托博尔斯克要塞(1587年)起,到1865年新浩罕线形成的近二百年中,俄国陆续建筑了亚梅什要塞(1715年,后被准噶尔人摧毁,1716年重建)、鄂木斯克要塞(1716年)、热列金斯克要塞(1717年,位于鄂木斯克与亚梅什湖之间)、塞米巴拉金斯克要塞(1718年)、乌斯季卡缅诺哥尔斯克要塞(1720年,在额尔齐斯河中上游斋桑湖北岸)等等。“所有这些要塞成了额尔齐斯河军事边界线的起点,这条边界线以后成为沙皇军队向哈萨克汗国逐步推进的可靠基地。

建立堡垒线的做法引起哈萨克人激烈反弹,不断攻击汗国边界的俄罗斯人村庄并把村民掠卖为奴隶。

斜米列契一带有大玉兹(又名古玉兹,因为最早形成),多数是乌孙系民族,大帐由杜格拉特咄陆)、康里札剌亦儿阿勒班、素宛、撒里乌孙(突骑施)组成。撒里乌孙分布在伊犁河口至楚河一带(人口15000人),康里分布在塔什干、奇姆肯特、斜米列契,人口40000人。素宛是与阿勒班一起生活的种族,分布于伊犁河上游(人口40000人),札剌亦儿分布在伊犁河下游、塔拉斯奇姆肯特塔什干,人口45000人。阿勒班分布在伊犁河上游,人口50000人。杜格拉特分布在塔拉斯、楚河上游,人口250000人。哈萨克汗国首都在哈萨克斯坦的突厥斯坦城,是头克汗生活的地方。

政治

哈萨克分为大中小三玉兹。每玉兹下有若干部落。社会有七个级别。汗国最高统治者是可汗。可汗以下是三个玉兹的汗。他们是可汗的近亲。汗以下是苏丹(王子),他是兀鲁思的长官,苏丹以下的是伯克。接着是巴图鲁即是勇士。以下是部落头人与牧主,最低下是奴隶。家伍(阿吾勒)是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由有血缘的多户组成,接着是氏族,接着是部落。部落接着是兀鲁思,接着是三个玉兹。

法理上可汗权力无限,但支持可汗的苏丹(王子)愈多,可汗权力愈大,因为可汗不直接管理百姓,由苏丹代劳,有些苏丹有将近一万百姓(通常30-40帐)。可汗要由苏丹与伯克以及部落头人在库里尔台推举才合法。小玉兹的部落有:喀剌塞克阿达依铁勒吾阿拉什艾里木乌勒喀剌克色克克特拜乌勒小玉兹的阿尔钦联盟,即是奄蔡,其中有契丹与克契丹等等,哲德乌尔(七个部落)小玉兹在伏尔加河与乌拉尔河下游。中玉兹有乃蛮钦察弘吉剌克烈阿儿浑瓦克蔑儿乞与克烈一起生活。大玉兹有札剌亦儿杜格拉特康里,与乌孙部的遗民阿尔班素宛钖尔克烈千希克勒契莫尔处密)、乌沙克特恰甫拉什特。由此大约可以推断,小玉兹和中玉兹人大部分偏近于白种人,而大玉兹人则多为突厥语族部落后裔。在历史上由于共同的地域、文化(伊斯兰教),三玉兹逐渐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共同体—哈萨克人。哈萨克汗国人分黑骨头与白骨头,黑骨头是平民,白骨头是皇族与和卓、托热。

1767年,哈萨克被默许进入中国境内游牧,但直到1776年才正式批准。中华民国时代,沿习清朝制度,袁世凯曾经立阿勒泰克烈部落的艾林为郡王,封乌木尔台为公,封马米札木尔克贝子。再在该区实施百户长、千户长制度。1942年后,改为以县长、副县长、区长、副区长、乡长、副乡长、村长、保长实施,有一些部落头人身兼这些位置。

哈萨克汗国除了苏丹,还有巴图鲁伯克及一种名阿克撒卡尔(白胡子)的人,他们是长老,有时汗也受他们制肘。

法律

哈萨克汗国的哈斯木汗根据沙里亚法,制定第一部成文法哈斯木法典,内容有五部分,财产法,刑事法,兵役法,使臣法,民事法。第二部是额什木法典,第三部是七项法典,即头克法典。是处理财产和宗教问题(头克汗规定改信基督教的一律充公牲畜财产,侮辱阿拉经七人证实可处死)。

宗教与文化

哈萨克人信仰伊斯兰教,但残留了大量萨满教与祖先崇拜痕迹,也在怛逻斯发现景教教堂。因此昔班尼汗曾唆使河中阿訇发一个伊斯兰教令,认为汗有义务对哈萨克人发动圣战,因为他们是异教徒,实际上哈萨克人是穆斯林民族。

哈萨克人在作战时有高喊口号鼓舞士气的习惯,最先的口号是阿拉什,这人被认为是哈萨克人始祖,其后是阿布赉

哈萨克汗国可汗

参见

资料来源

  • 哈萨克斯坦:赵常庆
  • 哈萨克族文化史:苏北海
  • 中华文化通典:第三典:哈萨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