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南音香港珠江三角洲一种以广州话表演的传统说唱音乐,始于末。广义的“南音”泛指粤调,包括地水南音戏曲南音老举南音等,由于南音与木鱼龙舟粤讴粤调的用韵形式、平仄、结构都有共同的地方,有时会把粤调统称为南音。

在结构上,一篇南音多数由数段组成,每一段都有起式、正文和煞尾。通常都是从慢板开始,逐渐加快。但一首粤曲之中,板式非常多变,全曲其实夹杂著很多不同曲体,包括有流水南音、木鱼,中间又夹杂说白,而速度的变化也较多。粤曲艺人演唱南音时,唱腔亦和传统南音有所不同。

早期的南音并没有留下录音,直到1975年,荣鸿曾研究演出场合对演唱者的影响,在富隆茶楼重建一个传统的演出场合安排瞽师杜焕录音,才保留了一些录音资料。1980年代中期,南音唱片的出版比以往多,当中演唱的多是粤剧艺人。

历史

南音的起源,一说是从粤语曲艺的木鱼、龙舟等歌体的基础上,融入潮曲江苏浙江南词,融合而发展出来的新曲体。据蔡衍棻所指,南音、龙舟和木鱼从唱词结构、演唱特色、表现手法和吴语弹词评弹是属于同一曲系。南音是在龙舟、木鱼的基础上,吸收相对较北的江南扬州一带的弹词的音调而成的。蔡衍棻又说地水南音是受南词影响,流传于文人雅士,加工提高以后的品种,而龙舟、木鱼则为一般市民和妇孺喜爱的乐种。

陈卓莹则认为地水南音可能早于木鱼出现:“如果承认南音是由外省的南词入后发展而成的活,则南词不是像木鱼唱腔的那样自由板的,那南音又先于木鱼。”区文凤则说龙舟、粤讴和南音皆是从木鱼直接衍生出来的,并无证据显示南音曾受到外省南词的影响。李健嫦参考了各家看法并综合了对行内人阮兆辉的访问以后,认为地水南音和南词的风格没有很多共通点,关联不大,故此相信南音是从木鱼等乐种直接衍生出来的。

民间艺人一般都同时会唱几种说唱歌体,如瞽师杜焕,既懂得唱木鱼,也懂得唱地水南音。

20世纪初,南音在香港十分流行,艺人主要的表演场所是茶楼、妓院,当时的茶楼老板为招徕顾客,皆争相邀请艺人演唱,后来渐渐演变成粤曲歌坛。歌坛最早期以唱龙舟为主,后来民间艺人如瞽师杜焕唱南音,最后女伶取代了瞽师的地位,而变成以唱粤曲为主。

衰落

南音在1920年代开始式微,据李健嫦综合分析:原因是粤曲广受欢迎,减低了地水南音的吸引力。1932年香港政府实行禁娼政策,使南音艺人们的生计大受影响,而部分妓女转以歌伶身份演唱,无形中增加了很多竞争者。

到了六十年代,电台的广播流行,改变了听众往茶楼的模式,而电台广播转而迎合年青人口味,播放西方流行曲为主,社会风气转变,且无后人承继,传统演出场合亦逐渐消失,导致南音衰落。茶楼和电台的地水南音,也于1970年代起消失。

类型

地水南音

地水南音多用13弦椰胡洞箫来伴奏,亦有以清唱加上竹皮为节拍的。字句工整,文雅而口语成分较少,很多时有既定曲词,曲词出自文人手笔,作者也能稽考。多由盲眼艺人演唱,男称瞽师,女称瞽姬师娘梁培炽认为“地水”本是卦名,瞽师很多都操占卜业,故把卦名转为盲者的别称。亦有人认为地水是指广东沿海以农业和渔业为主的生活环境。地水南音的瞽师是自弹自唱的,用右手弹筝、左手打板。在传统的南音伴奏里,、椰胡和板是常见的,有些编制中也会用到箫和三弦,琵琶则较为罕见。

戏曲南音

在清末民初,粤剧出现重大改革,从以往以舞台官话为主,变为运用广府话唱和念,并且吸收了南音木鱼龙舟粤讴等说唱的曲体。为了区别,通常把瞽师所唱的称为“地水南音”,粤剧里的称为“戏曲南音”、“戏台南音”。而一些粤曲女伶如小明星亦会将南音曲调单独演唱,但是和瞽师并不相同,女伶很多时不自觉地渗入梆、黄腔口,可以称为“粤曲南音”。粤曲艺人只是负责唱,伴奏由其它乐师担任,伴奏的乐器有三弦琵琶古筝椰胡等。

老举南音

老举南音是广东、香港当时的妓院烟馆茶楼妓女所唱的南音,当时广东的传统妓女称为“老举”,因而得名。由于是风月场所传唱,不少歌词涉及恋爱情色题材,但歌词仍然较现代情色或色情作品文雅、含蓄。自从香港于1935年全面禁娼后,老举南音亦开始逐渐式微。

曲目

地水南音的著名曲目包括《客途秋恨》、《霸王别姬》、《男烧衣》和《梁天来七尸八命》等。由于不少地水南音的听众遭遇坎坷,所以歌曲内容很多都有抒发离愁别绪,而且也是自伤自怜的主题。而部分歌曲不能在良家妇女面前弹唱,因为弹唱者认为这会对她们招致不幸。

老举南音的曲目有《女烧衣》等。

参考资料

  • 中国戏曲志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3。
  • 中国艺术研究音乐研究所(编) 《中国音乐词典》。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 吴瑞卿 “广府话说唱木鱼书的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中国语文及文学部博士论文,1989。
  • 李洁嫦 《香港地水南音初探》。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研究院音乐学部硕士论文,1998。
  • 波多野太郎著,谭正璧译 “论木鱼、南音及粤讴”。载《曲艺艺术论》第一期,北京中国曲艺出版社,页一一六至一一九,1978。
  • 陈守仁 “南音音乐引论:(一)曲式”,载《音乐与艺术》第六期,页四三至四六,1985。
  • 陈志清 《南音粤讴的词律曲韵》。香港:香港文学报社出版公司,1999。
  • 陈卓莹 《粤曲写作与唱法研究》。香港:百灵出版社,1980。
  • 陈卓莹 《粤曲写唱常识》(修订本)下册。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
  • 梁培炽 《南音与粤讴之研究》。旧金山:旧金山州立大学亚美研究系,1988。
  • 梁培炽 《香港大学所藏木鱼书叙录与研究》。香港: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出版,1978。
  • 区文凤 “木鱼、龙舟、粤讴、南音等广东民歌被吸收入粤剧音乐的历史研究”。载《南国红豆理论研究增刊》,十一月,页二九至四十,1995。
  • 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编) 《南音名曲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 刘王一 “略谈广东音乐的历史源流”。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第二期,页十五至十六、四二,1982。
  • 荣鸿曾 “重建演出场合:一个实地考察的实验”,载《实地考查与戏曲研究》。香港:香港中文大学粤剧研究计划,页二二九至三一五,1997。
  • 鲁金 《粤曲歌坛话沧桑》。梁涛编。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4。
  • 蔡衍棻 《南音,龙舟和木鱼的编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8。
  • 稻叶明子,金文京,渡边浩司(编) 《木鱼书目录》。东京:好文出版,1995。
  • 黎键 《香港粤剧口述史》。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