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源寺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北京法源寺》
作者李敖
类型历史小说
语言中文
主题857.7 小说-长篇(现代新体)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李敖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0-02-01(修订一版)
出版地点台北
媒介纸本印刷(精装书
规范控制
ISBN9575100778
OCLC43621949
杜威分类法895(东亚及东南亚文学)
891(中文)
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
原名Beijing Fa yuan si.
《北京法源寺》
作者Li Ao李敖
译者Leo Ding, Tony Wen, and Wu-wu Young.
类型Historical fiction
语言English
发行信息
出版机构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出版时间2000
出版地点New York
规范控制
ISBN019592438X 9780195924381
OCLC43751618

北京法源寺》(英文书名:Martyrs' shrine : the story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in China),历史小说,是中国历史学家、作家李敖台湾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作品。2000年2月此作品获他人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同时修订出版。

李敖在狱中构思故事梗概,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成书于1991年。小说以北京城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2015年,中国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将此小说改编成话剧[1]

创作原由

1960年代,李敖由法源寺的原名“悯忠寺”而产生灵感,书名《北京法源寺》是1970年代在狱中决定的。李敖在1976年出狱后开始写作,创作了一部记述百日维新后谭嗣同就义过程的长篇小说。小说以北京宣武区的法源寺为故事背景,描述了从1898年戊戌变法到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刀王五等一批中国志士为中国的振兴所做出的努力和活动。

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2000年1月,李敖宣称《北京法源寺》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旅居瑞典的中国海外作家茉莉表示诺贝尔文学奖没有提名委员会,也不会写信通知被提名者[2]。诺奖官网说提名名单保密50年[3]。后来李敖本人表示,只要任一所大学教授推荐你的书就能入围。

文学意见

《北京法源寺》一书受到的评价不一。

自评

关于《北京法源寺》的主题和内涵,李敖自称很丰富。全书以具象的、至今屹立的古庙为纵线,以抽象的、烟消云散的历朝各代的史事人物为横剖,“写了四百多个小主题、小单元,如生死、鬼神、家国、君臣、朝野、夷夏、忠奸等,都有十分精辟的见解。”他说他写的就是一部哲理小说,是用文学的手法来表现。几乎全写男性的豪侠、男性的忠义、男性的决绝、男性的悲壮,以及男性的思想与行动。这种强烈表达思想的小说,内容丰富是十分罕见的。李敖在本书后记中提到:“《北京法源寺》中的史事人物,都以历史考证作为底子。它的精确度,远在历史教授们之上[4]。”

详人所略、略人所详

杨照于2000年2月评述说“李敖在一般概念下的文学作品,严格说来只有《北京法源寺》这本小说了。李敖自己大言夸夸,自欣自怿说《北京法源寺》是什么样了不起的旷世巨著,结果反而使得文学界的人心生反感,望而却步;非文学界的人慕名而来,却只见满纸议论,既无情节也少有戏剧起伏,读完只觉头痛和失望。……不过就其铺陈晚清时期思想互相冲激的用心,的确有些难得建树”[5]

早在1991年,李敖于《北京法源寺》后记中提到,该书“不愿成为新潮派的技巧小说”或“‘清宫秘史’式的无聊小说”,因此“详人所略、略人所详”,有些地方“也就不多费笔墨”;有些地方“该大力发挥的,也不避萧伯纳剧本《一人演说》之讥”[6]

李敖的法源寺之行

李敖在僧众的陪同下游览法源寺

《北京法源寺》作品在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为李敖和法源寺都带来了巨大的声望。2005年李敖赴中国大陆展开“神州文化之旅”,特意到法源寺参观。

参见

参考文献

  1. 李敖小说搬上北京舞台 田沁鑫版“法源寺”首秀. 北京娱乐信报. 2015-11-10 [2020-10-21]. 
  2. 茉莉. “李敖开了个国际玩笑——-小议瑞典诺贝尔文学奖”. “在诺贝尔遗嘱中提到文学奖应该赠给产生“富有理想主义的最杰出作品”的作家……” 
  3. 诺奖官网:提名名单保密50年 中国作家提名名单不靠谱. 国际. 
  4. 我写“北京法源寺”,P.364页,1991年6月12日,“例如张灏写《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作者俨然谭嗣同专家,但书中一开头就说谭嗣同活了三十六年。事实上,谭嗣同生在1865年、死在1898年,何来三十六年?”
  5. 杨照. “评论李敖:李敖与文学”. 台北: 中国时报. 2000-02-18. 李敖也的确具有吸引国际文学建制青睐的特殊条件。……愈是用西方所不熟悉的语言文字写作的,会被看中会被挑选的,常常就是在形式、行动上,最明显挑战挑衅强权,挑战挑衅固定旧结构的作家。……这也是为什么诺贝尔文学奖多年来不只奖励文学上的成就贡献,还三不五时就颁奖去凸显那些具有普遍人权意义的作家与作品,最重要的理由。……他几十年来用文字与监视、迫害、恐吓他的威权奋斗周旋,这种精神也符合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一种价值,却是事实,不容因为他的作品在一般文学技术上的简略,便予一笔抹杀。……李敖为数众多的作品,最主要的形式是一种杂揉了杂文与历史专论的体裁。……李敖最特别的成就,就是把这种“考据杂文体”琢磨到炉火纯青。杂文的大胆论断,使他的作品火辣引人注意,而考据的一步一证,又使他的作品具备高度说服力。不论杂文或考据,都属高难度的写作文类,加上两者所需的性情倾向、努力准备南辕北辙,于是便造成“效者众而肖者无”的现象……李敖读传统旧诗的能力不差,文章里引用的旧诗也往往能达到画龙点睛的预期效果。《北京法源寺》里有一段,他借康有为之口解读杜甫的〈江头五咏丁香〉,尤见功力。 
  6. 我写“北京法源寺”,P.365页,1991年6月12日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