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凉州,是中国古代的地名之一,为汉代十三刺史部之一。其辖域在今甘肃省宁夏全境、青海东北部、新疆东南部及内蒙古阿拉善盟一带。

历代沿革

汉代

战国时期,由于秦国中央集权的加强,势力迅速扩展,秦国随即出兵灭义渠,将义渠逐出黄河以南地区,在其地设置了陇西、北地、上郡三郡,并在边境开始修建长城。

秦始皇一统天下时,河西尚属化外之地,自秦至汉初,河西先后杂居著月氏乌孙与日后的匈奴等游牧民族。到汉武帝时,河西尚为北方匈奴所领,也阻隔了中国与西域两大文明区之间的接触机会。为此,汉武帝尚曾派遣张骞偷渡河西,以联合西域各国制衡匈奴,然而张骞西行探险却为匈奴发觉并将之囚禁长达十余年。西汉元狩二年(前121年),汉武帝备妥军力,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历经数次战役后,击败匈奴,开辟了河西四郡,即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正式纳入中国版图。元封五年(前106年),分天下为十三州,各置一刺史,史称“十三部刺史”。在今甘肃省置凉州刺史部,凉州之名自此始。意为“地处西方,常寒凉也”,下辖陇西、天水、安定、北地、酒泉、张掖、敦煌、武威、金城、西海10郡,治在陇县(今陕西省陇县),辖域约为今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区湟水流域,陕西省定边吴旗凤县略阳等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等地。

汉朝实行大量移民实边政策,将大量的汉人移居此处,充分利用当地的肥沃绿洲,河西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历史上有名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也就是所谓的“河西四郡”,也在此时建立起来。经过汉朝不断开垦,到汉平帝时,据《汉书·地理志》记载,河西四郡人口总计,户数已达7万1270户,人口也达28万余。东汉时代,河西的敦煌更是汉朝控制西域的前哨,为当时中西交通孔道的咽喉。

更始元年(23年),凉州为隗嚣所据。更始二年,更始帝召隗嚣入朝后,金城郡及河西四郡转入张掖属国都尉窦融之手。汉光武帝建武五年(27年),窦融降汉。东汉世,增置武都、永阳、南安、安定属国、张掖属国(以上3郡后废)、张掖居延属国(即西海郡)。汉献帝建安初年,分凉州河西的酒泉、张掖、敦煌、武威、张掖居延属国5郡置雍州刺史。建安十八年(213年)省凉州入雍州。

魏晋南北朝

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分雍州河西地区的金城、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西平、西郡8郡复置凉州,一直到西晋姑臧均为凉州治所,辖域仅及今甘肃省黄河以西地区。东晋时期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及唐初的大凉,都曾建都与此。

东汉末年黄巾之乱以来,中原纷乱,群雄割据,百姓流离。东晋十六国时代,中原战事更加频繁,干戈不息,刘聪石勒等五胡政权相继在中原征战,“于时天下丧乱,秦雍之民死者十八九,唯凉州独全”,此时的凉州便成为政治上相对稳定的区域。张轨效法窦融,统治河西,政治稳定,成了西晋安定的后方,史称前凉。时有民谣:“秦川中,血没腕,唯有凉州倚柱观。”中原士人便认为当时凉州刺史张轨治下的凉州,是天下乱世中的“避难之国”,所以由中原来凉州避难的人民之多,号称“日月相继”。张轨更在此时顺势大兴教育,建立学校。在张氏政权数代经营下,凉州总共享受了长达约六十年的和平。由于政治的稳定,加上河西在地缘上也为中西交通枢纽,外地胡商也乐于来往河西进行贸易,这些有利的内外发展条件,自然促使凉州经济更加繁荣,文教更兴。张重华执政时期前凉版图达到顶峰。张重华死,其子张天锡(张轨曾孙)继位时年仅十岁,大权旁落,朝政日趋衰落。张天锡在位时期自居为文人雅士,四方文人向他拜师求学的颇多,张天锡同时也鼓励佛教宣扬,凉州亦是高僧辈出,成为佛教兴盛处之一。文士如宋纤郭荷等都是当时名声极著的学术家。

前秦苻坚灭前凉,以中书令梁熙为凉州刺史。公元385年,吕光至姑臧,杀梁熙,自领凉州刺史,吕光后来得知苻坚已被后秦姚苌所杀,遂于公元386年自立为王,史称后凉。吕光是武人出身,对于治国没有经纬,在位期间,四处征战,穷兵黩武,大将杜进竟为其所杀。隆安元年(397)正月,秃发乌孤建立南凉,立即与吕光在街亭(今甘肃永登县西)展开激战,后凉以惨败收场。隆安元年(397年),吕光之弟吕延进攻西秦,兵败被杀。吕光以败军之罪杀沮渠罗仇沮渠麹粥二人,其侄子沮渠蒙逊为报仇,起兵反抗后凉。后凉时期的河西政权动荡不安,“三寇窥窬,迭伺国隙”[1],吕光死后,“诸子兢寻干戈”,后秦南凉北凉等政权交相攻逼,国势日衰。神鼎三年(403年)北凉、南凉围后凉都城姑臧,吕邈兵败被杀,吕隆不得已降于后秦。后来鲜卑匈奴等民族不断起兵割据于此,有“一成、一夏、二赵、三秦、四燕、五凉”等国,史称“十六国”。其中的“五凉政权”即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和西凉。岑参有《题金城临河驿楼》诗:“左戍依重险,高楼见五凉。”

北魏时因地理因素,改凉州为敦煌镇太和十四年(490年)复置凉州。西魏时分凉州西部置西凉州北周时因处于西域的军事要地中,设置凉州总管府于此。北周时管有武威郡番和郡广武郡泉城郡共4郡。

隋朝以后

隋朝行政区划变迁[2]
区分 开皇元年 区分 大业3年
凉州 武威郡
武威郡 番和郡 广武郡 姑臧县
昌松县
允吾县
番和县
姑臧县
昌松县
彰县 燕支县
力乾县 安宁县
广城县
广武县

隋文帝废郡改置凉州,隋炀帝时改称武威郡。辖域仅有今甘肃省永昌以东、天祝以西地区。唐朝天宝元年(742年)改武威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凉州。北宋天圣六年(1028年)改为西凉府

元朝时设永昌路凉州府民国初,置河西道(后改称甘凉道)。

历代刺史

东汉

三国

曹魏
  • 邹岐黄初元年(220年)以安定太守迁凉州刺史。(《魏志·张既传》)
  • 张既,黄初元年(220年)七月继邹岐后任,四年(223年)卒。(《魏志·张既传》)
  • 温恢,黄初四年(223年)继张既后任,死于道中。(《魏志·温恢传》)
  • 孟建,黄初四年(223年)继温恢后任。(《魏志·温恢传》)
  • 徐邈,约太和元年(227年)至二年(228年)间继孟建后任,在任10余年。正始元年(240年)迁大司农。(《魏志·徐邈传》)
  • 王浑,约正始年间。(《魏志·崔林传》、《晋书·王戎传》)
  • 李憙,约甘露年间(256年-260年)。《晋书·李憙传》
蜀汉
  • 马超章武元年(221年)至二年(222年),卒于任内。(《蜀志·马超传》)
  • 魏延建兴五年(227年)至十二年(234年),卒于任内。(《蜀志·魏延传》)
  • 姜维延熙六年(243年)领。(《蜀志·姜维传》)

西晋

  • 牵弘泰始六年(270年)任,七年(271年)死于边事。(《魏志·牵招传》、《晋书·陈骞传》,《资治通鉴》卷78、卷79)
  • 胡喜(《魏志·锺会传》注引《晋诸公赞》)
  • 苏愉,泰始年间见在任,为秃发树机能所败。(《晋书·秃发乌孤载记》)
  • 张轨永宁元年(301年)至建兴二年(314年)在任,死于任内。(《晋书·张轨传》)
  • 张寔,建兴二年(314年)任,终西晋世。(《晋书·张轨传》)

唐朝

参考文献

引用

  1. 《晋书·吕光载记》
  2.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隋代卷》
  3. 《唐刺史考全编》

来源

  • 严耕望:《两汉太守刺史表》,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
  • 信弦:〈一个历史上的分合势力-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河西与中原〉,《古代史事》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