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白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现处于中国大陆简体模式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白军
Бѣлое движенiе
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
参与俄国内战
活跃期1917年–1923年(残部在海外活动至1960年代)
意识形态反共主义
领导人亚历山大·瓦西里耶维奇·高尔察克(1918年11月–1920年1月)
尼古拉·尤登尼奇
拉夫尔·科尔尼洛夫
安东·伊万诺维奇·邓尼金(1920年)彼得·弗兰格尔 (1920年)
格里戈里·米哈伊洛维奇·谢苗诺夫(1920年–1921年)
米哈伊尔·季捷里赫斯(1922年)
阿纳托利·佩佩利亚耶夫(1923年)
盟友协约国干涉军

 大英帝国
 捷克斯洛伐克
 日本帝国
法国
 希腊王国
 意大利王国
 塞尔维亚王国
 美国
中国

对手 苏维埃俄国

后继者: 苏联


乌克兰黑军
社会革命党左翼
绿军


北高加索山区共和国
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波兰第二共和国


战役、战争俄国内战
苏联入侵新疆[1]
1937年新疆战争[2]

白军(俄语:Белое движение)是指1918年-1920年期间在俄国内战中对抗苏联红军[3]的政治运动及其军队,主要由支持沙皇的保皇党和自由主义者等反布尔什维克势力组成[4][5]。俄罗斯内战期间,白军是一个大帐篷政治运动,代表着俄罗斯的一系列政治见解。流亡者经常分为自由派和较保守派。有些人希望恢复罗曼诺夫王朝,例如居住在意大利的俄罗斯亲王尼古拉·罗曼诺维奇(1924-2014)和居住在美国的安德鲁·安德烈耶维奇王子(生于1923年)。一些流亡者希望在俄罗斯组建真正的宪政民主共和国。

结构与思想

意识形态

白军是苏联红军的对手。白军的目标在十月革命前是保持沙俄的秩序与法律。

白军以俄罗斯传统党派为基础,而在沙俄时代沙皇常冠以“白色沙皇”之称。白色成为皇室的代表颜色。

英国议会有影响力的领导人温斯顿·丘吉尔亲自警告安东·邓尼金将军(其原先是帝国军将领,后来成为白军的主要领导人,他的部队对犹太人进行了大屠杀和迫害):

如果继续收到犹太人被迫害的消息,在议会中争取对俄罗斯民族事业的支持将更加困难。

许多白军领导人在接受专制统治的同时仍对“政治”(演讲,选举和政党活动)表示怀疑。除了反布尔什维克和反对共产主义之外,白军没有固定的意识形态。

该运动没有制定外交的计划。白军在世界大战结束之际对德意志帝国俄罗斯西部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乌克兰在东线的长期占领方面采取了不同的政策。

诸如安东·邓尼金之类的白军领导人主张俄罗斯人建立自己的政府,声称军方无法替俄罗斯人决定。其他大多数白军领导人承认,海军上将亚历山大·科尔恰克在鄂木斯克成功建立了临时的战时政府,但由于失去了军队而垮台。

某些与白军运动结盟的军阀,例如格里戈里·谢苗诺夫罗曼·冯·恩琴,除了他们自己的权力以外,不承认任何权威。白军的成员可能是君主主义者,共和主义者,右派或立宪民主党。白军领导人中,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和邓尼金都不是君主主义者,而彼得·弗兰格尔则是愿意为俄罗斯共和政府服务的君主主义者。此外,其他政党也支持反对布尔什维克的白军,其中包括社会革命党,以及其他反对列宁的人。根据时间和地点,某些白军的支持者可能会效忠于红军。

与布尔什维克不同,白军没有共同的意识形态或政治目标。在很大程度上,他们的行动彼此完全独立,几乎没有协调或凝聚力。白军的组成和指挥结构也各不相同,一些是一战后的退伍军人,一些是的新的志愿军。

组织

白军的主要将领有高尔察克等。白军的其他一些军队有1918年5月底5万余名奥匈战俘编制成的捷克斯洛伐克兵团等。

白军

俄罗斯南部的志愿军是白军中最杰出和最大的一支。志愿军于1918年1月以一支组织精巧的小型军队起家,随后迅速壮大。库班哥萨克人加入了白军。1918年2月下旬,由于红军的推进,在阿列克谢·卡列金的指挥下,有4000名士兵被迫从顿河畔罗斯托夫撤退。

管理

白军的领导人和第一批成员主要来自军官阶层。许多人来自贵族之外。例如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夫邓尼金(有奴家庭的祖先),拉夫尔·科尔尼洛夫(哥萨克人)。

白军将领从未掌握过行政管理。他们经常利用“革命前工作人员”或“具有君主主义倾向的军官”来管理白军控制地区。

白军通常是无序的。白军控制地区有多种货币,汇率不稳定。主要货币,即志愿军的卢布,没有黄金储备

战争

1918年11月至1919年2月,英法军队13万人在俄罗斯南部的新罗西斯克、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著陆。后期的英、美、日等国的援军则在摩尔曼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海参崴等地登陆,加强对白军的协同防御。

南线

南方的白人组织始于1917年11月15日(旧历),由米哈伊尔·阿列克谢耶夫领导。

南线的特点是大规模行动,对布尔什维克政府构成了最危险的威胁。 邓尼金在1919年对莫斯科的进攻失败后,俄罗斯南部武装部队撤退。1920年3月26日至27日,志愿军的余部从新罗西斯克撤离到克里米亚,在那里与彼得·弗兰格尔军合并。

东部(西伯利亚)前线

内战后

反布尔什维克俄国人流亡国外,聚集在贝尔格莱德,柏林,巴黎,哈尔滨,伊斯坦布尔和上海。他们建立了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1945)的军事和文化网络,例如哈尔滨的俄罗斯社区和上海的俄罗斯社区。此后,白俄的反共活动家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基地,许多难民移民到该基地。

1920年代和1930年代,白俄运动在俄罗斯境外建立了组织,其目的是通过游击战废除苏维埃政权,例如俄罗斯全军联盟和俄罗斯全国联盟,是由一群年轻的白俄于1930年在南斯拉夫的贝尔格莱德成立的反共组织。

一些人在1920年代支持阿尔巴尼亚的佐格一世,一些人在西班牙内战期间独立服务。在1937年新疆伊斯兰事件期间,白俄还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

人物

相关电影

参考文献

  1. Sven Anders Hedin, Folke Bergman (1944). History of the expedition in Asia, 1927–1935, Part 3. Stockholm: Göteborg, Elanders boktryckeri aktiebolag. pp. 113–115. Retrieved 2010-11-28..
  2. Great Britain. Foreign Office (1997). British documents on foreign affairs—reports and papers from the Foreign Office confidential print: From 1940 through 1945. Asia, Part 3. University Publications of America. p. 401. ISBN 1-55655-674-8. Retrieved 2010-10-28.
  3. Viktor G. Bortnevski, “White Administration and White Terror (The Denikin Period),” Russian Review, Vol. 52, No. 3 (Jul., 1993), pp. 354–366.
  4. Kenez, Peter. The Ideology of the White Movement. Soviet Studies. 1980, (32): 58–83. 
  5. Christopher Lazarski, "White Propaganda Efforts in the South during the Russian Civil War, 1918–19 (The Alekseev-Denikin Period),"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 70, No. 4 (Oct., 1992), pp. 688–707.

外部链接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