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 | |
---|---|
伪满建国忠灵庙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 |
分类 | 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重要罪证遗址 |
时代 | 1938年 |
编号 | 8-0555 |
登录 | 2019年10月16日 |
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建成时称为建国忠灵庙,位于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是日本傀儡政权伪满洲国政府设立的庙宇,由逾14万名青少年无偿参与修建,在1940年9月18日落成。该庙是建国神庙的摄庙,占地45.6万平方米,用以祭祀战死的日本和伪满洲国军人,旨在强化日本人的民族意识、同时削弱当地人的反抗意识,被喻为“东北地区最大的靖国神社”。1987年,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被列入第四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旧址现位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内,用作仓库。2019年10月16日,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
历史
建造原因及过程
1932年,大日本帝国攻占中国东北地区,宣布在当地成立伪满洲国,首都为长春;1934年,清逊帝溥仪被日本扶植成为伪满洲国皇帝,长春改名为新京[2]。
日本关东军在1935年首先建议设立“招魂社”,及后“伪满洲国招魂社建设准备委员会”成立[3]。有关决定案在1936年通过,委员会更名为“护国庙建设委员会”,开始建设“护国庙”,即后来的建国忠灵庙;伪满洲国军政部最高顾问佐佐木担任委员长,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官员相贺兼介担任干事,伪满洲国国务院建筑局负责设计及监理[3]。日本强行在伪满洲国推崇神道教,企图把神道教奉为中国东北的国教,又急欲控制当地人民的思想,在关东军的指挥下加紧步伐兴建忠灵庙[4][5]。对日本人来说,修建此庙后可以通过祭祀来强化他们的民族意识,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对伪满洲国统治下的国民来说,宗教思想可用作同化,减低他们反抗日本的意识[5]。
由于新京(长春)附近一带是九一八事变后首个激战后攻陷的城市,因此护国庙选择设于新京[3]。护国庙在1936年动工,由东条英机等官员举行奠基仪式,不久后因伪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指示而改为“建国庙”;庙宇在1940年9月18日完工,但由于关东军在七七事变后把绝大部分财力用于侵华战争,因此中门、园林等的一些设施最终没有落成,当局又因缺乏黄金而以黄漆代替金箔[3]。工程总投资了160万伪满洲国圆,共动用了17万人次,逾14万名青少年无偿参与,时序如下[3][6][7][8]:
年份 | 工程项目 |
---|---|
1936年 | 展开第一期工程,建设本殿和庙务所。 |
改变建筑角度,因而被迫扩大占地面积。 | |
1937年 | 展开第二期工程,建设祭殿、灵殿、禁域空间、水池。 |
1938年 | 展开第三期工程,建设配殿、角楼、神门、回廊、中门、洗手所、前门、侧门、中门、西门等。 |
建国忠灵庙的使用
建国忠灵庙由伪满洲国祭祀府管理,用作供奉为伪满洲国而战死的日本和伪满洲国官员、军人、警察,因而被后世中国学者评论为“靖国神社的满洲版”、“东北地区最大的靖国神社”[6][8][9]。庙内共供奉了24,141名被誉为“日满英灵”的阵亡者,包括武藤信义以下的19,877名日本人,以及朱家训以下的4,264名伪满洲国军军人[5]。日本人提出,建国神庙供奉的天照大神是“满洲帝国建国之元神”,建国忠灵庙里的祭祀对象则是伪满洲国成立时出现的护国之神,地位低于天照大神;“护国之神”要护卫天照大神,因此建国忠灵庙成为建国神庙的摄庙[8][10]。
根据统计,伪满洲国政府在建国忠灵庙举行了约20次大祭、近10次中祭,以及数次小祭;其中,1940年9月18日(即庙宇落成当天,亦是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举行的开庙祭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历时五天,溥仪亦有出席,庙外举行了默祷和遥拜仪式[8]。伪满洲国政府曾颁布敕令,规定建国忠灵庙举行的祭祀分为大祭、中祭和小祭三类,各项祭祀如下[8][11]:
类别 | 项目 | 内容 | 每年举行日期 | |
---|---|---|---|---|
大祭 | 恒例祭 | 建国日祭 | 纪念为伪满洲国建国而阵亡的死者 | 3月1日 |
春例祭 | 5月31日 | |||
秋例祭 | 9月19日 | |||
临时祭 | 迁座祭 | 不详 | 不适用 | |
合祀祭 | 祭祀新合并到建国忠灵庙的死者 | 不适用 | ||
中祭 | 万寿节 | 溥仪生辰日,他需要代表伪满洲国为天照大神举行感谢礼 | 农历二月六日 | |
纪元节祭 | 纪念纪元节 | 2月11日 | ||
天长节祭 | 纪念天皇诞生日 | 4月29日 | ||
访日宣诏纪念 | 纪念溥仪在1935年访问日本后返回新京发布诏书 | 5月2日 | ||
祈谷祭 | 祈求粮食丰收,与日本祈年祭相同 | 谷雨 | ||
远神祭 | 类似日本盂兰盆节 | 7月15日 | ||
尝新祭 | 与神尝祭大致相同 | 10月17日 | ||
小祭 | 岁旦祭 | 不详 | 1月1日 | |
月旦祭 | 每月1日(1月1日除外) | |||
月次祭 | 每月15日 | |||
岁暮祭 | 12月31日 | |||
其他小祭
|
伪满洲国政府颁布了《对于建国神庙及其摄庙不敬罪处罚法》,禁止对建国忠灵庙的不敬行为,违者可被判囚七年以下[5]。为了麻醉人民的思想,伪满洲国统治下的青少年学生被要求每天行鞠躬礼,遥拜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建国忠灵庙、以至日本天皇[6]。伪满洲国政府又以建国忠灵庙的各项祭祀来向官吏灌输“尽忠报国”思想,而伪满洲国最高学府建国大学的校歌亦有“建国忠灵庙,是我们的归宿”这句歌词[12]。
随伪满洲国灭亡而弃用
由于关东军多次战败、伪满洲国军又受到抗日力量袭击,建国忠灵庙祭祀的阵亡军人数量急剧上升,由1942年春的28,917升至1944年秋的40,850人;同时,伪满洲国政府因战况不利和经济问题而不能组织大规模的祭拜,因此后来的祭拜规模日益减少,参加人数也大减[8]。1945年,苏联向日本宣战,进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伪满洲国将近灭亡;为了毁灭证据,日本人烧毁建国神庙,但建国忠灵庙只是宣传工具,不影响伪满洲国的国体,因此未被毁坏[10]。
结构
建国忠灵庙是一座建筑群,占地42.98万平方米,建筑方向依据日本伊势神宫的方位[3]。该庙入口朝西北方,从而顺应关东军“庙之方位将来之帝宫”的主张;在祭祀活动中,参加者向东南方参拜,朝向伊势神宫供奉的天照大神[3]。建筑群采用中国传统的内向型院落布局,把主要建筑排列在中轴线上,令建筑群具备内向性和均衡性;建筑轴线上呈高差变化,相同于《清式营造则例》提出的四合寺观平面布置方法[3]。
建国忠灵庙前门的后方有一道长约700米、宽56米的曲线参道,参道两侧有洗手所和焚香炉[3]。庙内的建筑空间从外而内有外庭、内庭和禁域,三个空间的地位向内递增[3]。外庭长160米、宽130米,占地2.08平方米,能容纳约15,000人,供日本军人、学生和社会团体参拜;经过“神门”可由外庭进入内庭,内庭是边长83米、占地6,831平方米的正方形廊院式空间,为建国忠灵庙建筑群的核心部分,可容纳3,000人;禁域以灵殿为中心,长68米、宽34米,被认为是建国忠灵庙最神圣的空间,只允许神职人员进入[3]。
保护
伪满洲国灭亡、日本战败投降后,中国爆发国共内战,长春发生多次激烈的战事,并多次易手,但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均有保护建国忠灵庙旧址[8]。内战结束后,建国忠灵庙旧址一带被划入军事院校控制区,旧址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航空大学(当时名为解放军空军第一预科总队);因此,建国忠灵庙旧址受到保护,没有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时受到严重的破坏,直至1980年代仍是完好[8]。虽然如此,建国忠灵庙旧址至今出现了不少损毁,例如本殿墙壁和天花的装饰被火烧毁,外墙在文化大革命被喷漆;旧址年久失修,而且民众缺乏保护意识,亦造成其他的损坏[13]。
1987年10月,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第四批吉林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把建国忠灵庙旧址以“伪满建国忠灵庙遗址”的名义列为其一,归类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华重要罪证遗址”;省政府并指示组织有关部门为包括建国忠灵庙在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制定保护措施,例如划定保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14]。目前,建国忠灵庙旧址被用作仓库,旧址正门前的空间则成为居民休憩的广场[15]。建国忠灵庙旧址的文物保护工作受其归属权问题制肘,因为旧址虽然是文物保护单位,但仍是军队财产,文物管理单位与旧址拥有者存在分歧;加上管理单位没有专业人员和资金,暂时未有修复计划[13]。
参考资料
- ↑ 国务院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国务院. 2019-10-16 [2019-10-16] (中文(中国)).
- ↑ 历史上的今天:日本策划成立"伪满洲国". 新华网. 2016-02-16 [2016-05-07].
- ↑ 3.00 3.01 3.02 3.03 3.04 3.05 3.06 3.07 3.08 3.09 3.10 周妩怡; 李之吉. 偽滿建國忠靈廟建筑空間布局研究. 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11, 28 (1).
- ↑ 刘春杰. 试论伪满时期日本对中国东北的侵略形式. 学术交流. 2015, (2).
- ↑ 5.0 5.1 5.2 5.3 偽滿建國忠靈廟鼓動日本人控制中国人. 辽宁日报. 2015-06-10 [2016-05-07].
- ↑ 6.0 6.1 6.2 “建国忠灵庙”. 长春市旅游局. 2014-09-11 [2016-05-07].
- ↑ 15、伪满建国忠灵庙旧址. 吉林省文物局. 2014-06-13 [2016-05-07].
-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邸皓 (编); 曲晓范; 佟银霞. 伪满“新京建国忠灵庙”的建造及其祭祀活动. 社会科学战线. 2011, (3) [2016-05-07].
- ↑ 徐志民 (编); 王海燕. 日本侵华战争中的国家神道 (PDF). 抗日战争研究. 2009, (1) [2016-05-16].
- ↑ 10.0 10.1 谷迪 (编); 李其颖; 赵娟. 伪满建国忠灵庙与伪满建国神庙有何不同 (PDF). 长春晚报. 2015-04-27 [2016-05-07].
- ↑ 智利疆. 伪满洲国的“国家祭祀”及其日本化 (PDF). 抗日战争研究. 2010, (1) [2016-05-07].
- ↑ 谷迪 (编); 李其颖; 赵娟. 伪满建国忠灵庙是如何在长春建起来的. 长春晚报. 2015-04-27 [2016-05-07].
- ↑ 13.0 13.1 周妩怡. 伪满建国忠灵庙的保护和再利用研究. 科技与企业. 2012, (24).
- ↑ 吉林省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吉林省文物局. 2014-01-10 [2016-05-11].
- ↑ “踏查长春”团队踏访遗迹 伪满建国忠灵庙现为仓库. 长春晚报. 2015-04-27 [2016-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