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俟城遗址 | |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 | |
所在 | 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 |
分类 | 古遗址 |
时代 | 北朝至隋唐 |
编号 | 8-0153-1-153 |
登录 | 2019年 |
伏俟城,俗称“铁卜卡古城”或“铁卜加古城”,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县的青海湖西侧。该城池始建年代无法确定,自公元540年起为吐谷浑都城,隋代时一度被作为西海郡驻地。至吐蕃灭亡吐谷浑后,该城曾有重修使用记录,废弃时间不明。1960年,该城重新被考古人员发现,并于此后被确认为伏俟城遗址。2019年,伏俟城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伏俟城其名有很多种说法,广为接受的观点有“王者”“首邑”[a]“水城”[b]“黑城”[4]等说法。
伏俟城原为占据今青海东北地区的吐谷浑的都城所在地。史料中并未提及伏俟城的具体建造时间,但可以确认在夸吕建国定都时已有该城,其建造年代应在南齐存续期间[5]:48。公园540年,夸吕在伏俟城自号可汗,并以伏俟城为都城。隋代大业五年(609年),隋炀帝派军攻陷伏俟城,并将伏俟城作为西海郡郡址。之后隋朝因内乱而失去了对伏俟城的控制,吐谷浑重新将都城迁回伏俟城。至663年,吐谷浑为吐蕃所灭[6]。该城具体废弃的时间同样无从确定[5]:48。
1960年6月下旬,考古人员在青海湖周边考察地貌时,在湖的西岸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该城被当地人称作“铁卜卡古城”或“铁卜加古城”。此后考古人员结合《魏书》[c]等古文献的记载,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判定该城池为吐谷浑的都城伏俟城[d][8]:836-839。1981年,青海的考古工作者再次调查改成之,同样给出了该城为伏俟城的结论[9]。1986年,伏俟城以“铁卜加古城”一名入列青海省文物保护单位[10][6]。2018年7月至9月,及2020年7月至8月,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钻探伏俟城遗址,在外城以外的东、北、西三面发现城址4座,夯土高台5座,人工堆筑高台1座,居住址1处,并采集到板瓦、筒瓦等文物,确认了此处在宋代曾被利用和重修[9][11]。2019年,伏俟城以“伏俟城遗址”一名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
结构
伏俟城遗址平面呈正方形,边长约200米,墙基宽6米,顶宽5米,高5米。东墙正中开门。城内另有一座方形小城,西墙与大城西墙重合,位于西墙正中,边长70米,墙基高不足2米。大城外另有外郭城遗迹,现尚存东、西、南三面的砾石墙基,东面有两道,将外郭城隔成两部分。整体略呈长方形,北侧城墙已被河流冲毁。南部约长1400米,东西两侧各长约700米。现存外郭城外侧建有壕沟。[8]:835-836[2]
注释
参考
- ↑ 吴景敖. 西陲史地研究. 北京: 中华书局. 1948.
- ↑ 2.0 2.1 刘铁程. 伏俟城与布哈河:吐谷浑晚期都城的释名研究. 青藏高原论坛. 2013, 3: 1–8.
- ↑ 才洛 (编). 海南州地名文化释义. 兰州: 甘肃民族出版社. 2010. ISBN 978-7-5421-1631-4.
- ↑ 席元麟. 青海几个地名语源辨析.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 1996, 2.
- ↑ 5.0 5.1 5.2 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历史地理》编辑委员会 (编). 历史地理 第2辑.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2-11-01.
- ↑ 6.0 6.1 伏俟城遗址. 青海公共文化云. 2022-05-26 (中文(中国大陆)).
- ↑ 黄盛璋,方永. 大姚白塔考说. 考古. 1962, 8: 436–440.
- ↑ 8.0 8.1 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编). 青藏高原考古 第3册. 成都: 天地出版社. 2018-06-01. ISBN 978-7-5455-3795-6.
- ↑ 9.0 9.1 李琴. 探寻吐谷浑伏俟城. 大众考古. 2021, 5: 63–70.
- ↑ 青海省第一至第十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单(466处).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04-10 (中文(中国大陆)).
- ↑ 吐谷浑伏俟城钻探调查取得突破性新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1-01-20 (中文(中国大陆)).
- ↑ 青海省第一至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按批次)(51处). 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 2022-04-10 (中文(中国大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