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志愿军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国人民志愿军
Socialist red flag.svg
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旗[注 1]

存在时期1950年-1953年 入朝作战
1953年-1958年 驻军与撤军
1954年-1994年 志愿军代表团
国家或地区 中国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
部门中国人民志愿军陆军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
种类以志愿名义参战的整建制正规军
规模135万人(在朝鲜作战部队70余万,在鸭绿江中朝边境驻防60余万)[1]
直属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
驻军/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部
别称志愿军最可爱的人
格言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专用颜色灰色、绿色
进行曲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参与战役抗美援朝战争
指挥官
著名指挥官司令员政治委员彭德怀元帅
副司令员邓华洪学智韩先楚宋时轮陈赓杨得志
参谋长解方李达
政治部主任杜平
标识
胸章中国人民志愿军胸章(1953年-1956年)
军衔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衔(1956年-1965年;1988年-1994年)
军服中国人民志愿军50式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55式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65式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85式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87式军服
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飞行员王海驾驶过的米格-15战斗机(编号079),机上绘有代表击落击伤战绩的9颗红星标志,现藏于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在朝鲜战争中参战的中国军队的总称,其口号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志愿军实际上以解放军完整建制参加战斗,其下属部队均保留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番号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5日,美军史密斯特遣队武装干涉,7月7日,美国操纵联合国通过介入战事的决议,韩国国军于10月1日越过“三八线”。10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最后一次警告,英美不得越过“三八线”。在联合国大会通过376号决议后,“联合国军”于10月7日越过“三八线”,至19日已攻下包括平壤在内的朝鲜大部分地区。10月19日晚,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境内,参加朝鲜战争。志愿军参战后,迅速击退了已接近鸭绿江的“联合国军”,使战线在开战一年后回到“三八线”并陷入胶着。苏联首先主张停火而中、美均表赞同,但停战谈判多次中断。1953年7月27日,参战四方中的三边签署朝鲜停战协定后宣告停战。1958年,结束使命的志愿军部队撤离朝鲜,归国并返回原来的编制和驻地。志愿军代表团则一直驻扎在朝鲜至到1994年。

中央军事委员会至今从未有明文或命令解散中国人民志愿军。

来源

中国人民志愿军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编而成。东北边防军组成时,中央军委决定粟裕东北边防军司令员政治委员,但粟裕当时生病,中央军委批准其在青岛休养一个时期。毛泽东也确曾考虑边防军出动时由林彪任统帅。但1950年9月3日毛泽东在复高岗8月30日关于边防军准备工作有关问题请示的来信中指出:“林、粟均病,两萧此间有工作,暂时均不能来。”两萧指时任东北边防军司令员的萧劲光、政委萧华。在1950年10月初中共中央作出出兵朝鲜决策后,林彪就去苏联养病,并与周恩来一起参加了关于中国出兵援朝问题与斯大林等苏联领导人的会谈。

战争初期,志愿军这一名称让“联合国军”误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小规模的志愿者队伍。后来“联合国军”弄清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成建制的正规部队,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后,也愿意承认“志愿军”这一名称,以将战争限制在朝鲜半岛,避免将战争升级。

1990年代中期,有说法称:中共中央派遣军队入朝作战决策形成后,最初定的名称是“支援军”,征求党外民主人士意见,当时担任政务院副总理黄炎培认为支援军,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让国际认为中国对美国宣战。因此改为志愿军,并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号和编制,以表示中国不是跟美国宣战,是人民志愿支援朝鲜。新近的研究表明:1950年10月8日,毛泽东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名义签署的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命令中,确实将军委作战部起草命令中的“中国人民支援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但这并不能说明是因听取了黄炎培的建议。早在1950年7月7日周恩来主持中央军委讨论组建东北边防军的会议报告整理稿上,周恩来将“支援军”均改为“边防军”,将后勤工作准备的服装改装一项中“决定参战部队均改穿朝鲜军装,待由朝鲜取回样式后,由后勤部布置”一句,改为“决定参战部队均改穿志愿军服装,使用志愿军旗帜,式样待取到后,由总后勤部布置”。另,1950年8月13日,东北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高岗受中央军委委托在边防军军事会议上报告,讲到边防军将来可能到朝鲜作战时说:“到朝鲜去是以志愿军的名义出现,穿朝鲜服装,用朝鲜番号。”[2]

历史

背景

1948年,在朝鲜半岛以“三八线”为界的美苏占领区内先后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两个政权,两者均对整个朝鲜半岛声称主权。1949年,苏美占领军先后撤军,苏联将苏占区交给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美国将美占区交给大韩民国

1950年6月7日,朝鲜领导人金日成向朝鲜半岛人民发出呼吁,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鲜半岛举行大选的基础上实现国家的和平统一,并且以此目的为号召先于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市召开协商会议。6月11日,朝鲜三名代表越过“三八线”,打算向韩国各政党领导人递交和平统一国家的呼吁书,被韩国政府逮捕,后被处决。

6月25日,当时非联合国成员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违反联合国当时“只承认大韩民国是整个朝鲜半岛上唯一合法政府”的决议(否认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存在),越过“三八线”攻击当时非联合国成员的大韩民国政权,朝鲜战争爆发。3天后,朝军攻陷汉城(今名首尔)。

6月2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下令驻日美军协助大韩民国国军作战;同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提交申请协助韩国的动议案,并于7月7日,在常任理事国苏联代表缺席的情况下以13比1票通过,由17个国家出兵组成“联合国军”,任命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为“联合国军”总司令。其间,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驶进台湾海峡,阻止解放军解放台湾;7月5日,美陆军“史密斯特遣队”成为在朝鲜半岛的第一个美军参战部队。

7月7日至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会议,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决定于7月13日组建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3兵团(辖第38、第39、第40军)和第42军及炮兵第1、第2、第8师及高射炮兵、工兵、运输兵(汽车)等各一部,共25万余人部队组成东北边防军,以确保中国东北边境安全。8月下旬,将第9兵团和第19兵团分别调至津浦线陇海线铁路沿线,以确保铁路运输的通顺。8月27日,9架美军飞机入侵中国领空,并对辑安(今集安)、临江、安东(今丹东)进行轰炸。9月上旬,中革军委又抽调第50军编入东北边防军,并于10月上旬在吉林辽源完成集结。

9月15日,“联合国军”麦克阿瑟的指挥下实行仁川登陆,前后夹击朝军取得成功并开始反攻。9月25日,中革军委代总参谋长聂荣臻发表声明称,美军过线,中国决不会置之不理。9月28日,“联合国军”攻陷汉城。10月1日,韩国部队越过“三八线”作战,美国陆军暂时在“三八线”以南驻扎等待命令,而美国海军和空军一直被允许越过“三八线”作战,但攻击后即需返航,不得在“三八线”以北驻留。

10月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作出决定,将“派5-6个师的志愿军到北朝鲜”,但此决定尚未发出,当晚又决定将于10月4日紧急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广泛讨论此事,并连夜于10月3日凌晨1时,周恩来总理紧急约见印度驻华大使潘尼迦,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美还没有直接外交关系,请印度政府向英国和美国传话,“美国军队正企图超越‘“三八线”’,扩大战争。美国军队果真这样做的话,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杜鲁门总统认为这是对联合国将于10月7日表决英国为首提出的八国提案的“虚声恫吓”。美国说服英国提出的八国提案较含糊的提出,将在朝鲜半岛成立一个统一的受各方承认的朝鲜人的政府,但在麦克阿瑟司令的力荐下,美国已准备以协助李承晚政府武力统一朝鲜半岛去执行。

10月4日,彭德怀奉命抵京商讨朝鲜问题。彭德怀与高岗均积极主张出兵朝鲜参战[注 2]。10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仍决定将派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10月7日,联合国大会通过所谓“八国提案”(376号决议),美军将此作为联合国同意“联合国军”越过“三八线”作战的依据。同日“联合国军”大部队越过“三八线”,向半岛东海岸港口元山和朝鲜首都平壤一线进攻。10月8日,中共中央向全军下达“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指示,同日,中共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签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改名为“中国人民志愿军”。10月17日,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同意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总理兼外长周恩来要求苏联方面最迟在两个半月内提供空军掩护,还要负责中国大陆各主要城市的领空安全的请求。

10月19日,“联合国军”攻陷平壤,同日晚,将近5个军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第39军、第40军、第42军和炮兵第8师、高射炮兵第1团率先从辑安(今集安县)、安东(今称丹东)、河口(即宽甸县长甸镇河口)等地点秘密渡过鸭绿江入朝作战。10月23日,炮兵第1师和炮兵第2师第29团、工兵第4团(后改为第14团)、第6团(后改为第16团)又相继入朝。

战史

第一次战役

1950年冬天走过已结冰的鸭绿江到朝鲜半岛参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士兵

1950年10月25日10时,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0军第118师在北镇西北两水洞遇见韩国第6师,用了一个多小时便占领了温井并击败韩国国军,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后第一次与“联合国军”交战。之后志愿军又向云山宁边熙川地区及古场洞地区“联合国军”展开进攻。11月2日,大败龟头洞、古场洞地区的“联合国军”并攻克云山。11月3日,西线“联合国军”全线撤退。11月4日,“联合国军”主力撤至清川江以南。11月5日,第一次战役结束。

第二次战役

第一次战役后,志愿军撤回至清川江地区隐蔽调整。“联合国军”仍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只是象征性的出兵并且兵力不大,于是重新部署,调集5个军21万兵力沿东西两线进攻,发起“圣诞节攻势”。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采用“诱敌深入,寻机各个歼敌”的方针,于11月7日,开始实施第二战役。11月25日至27日,分别从东西两线发起反击。12月6日重新占领平壤。12月17日占领咸兴。美国第8集团军司令沃尔顿·沃克于12月23日因翻车丧生。12月26日,马修·李奇微接替其职务。长津湖战役是第二次战役中的一场决定性战斗,战斗后期“联合国军”突破包围圈撤退,美第10军从兴南港的撤离标志着“联合国军”完全撤出了北朝鲜。第二次战役于12月24日结束。

第三次战役

1951年元旦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推进至“三八线”以南50英里处,1951年1月4日汉城被志愿军第39军、第50军与朝鲜人民军第一军团重新占领。1月8日前出到北纬37度线附近水原利川骊州原州一线。

第四次战役

1951年1月25日,“联合国军”经过休整后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发起反攻。志愿军为了集结部队,实施了防御战。志愿军两个军和朝鲜人民军一个军团在西线汉江以南地区进行防御,而志愿军的四个军和朝鲜人民军的三个军才在东线横城地区进行反攻。3月14日,“联合国军”攻占汉城(今首尔)。4月11日,美国白宫解除麦克阿瑟一切职务,由马修·李奇微接任。4月13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提出停战,但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方面同意。4月21日,将阵地稳固于“三八线”附近的开城涟川郡华川郡杆城郡一线。第四次战役结束。

第五次战役

4月,朝鲜战场优势倒向联合国军,1951年4月22日中朝联军发动第五次战役,初期取得重大战果,美军遭受重大损失,韩国第二军团被击溃,后美军以韩国军无能为由将韩国第二军团就地解散。至29日“礼拜攻势”结束,联合国军开始发动“第二次春季攻势”,逼进铁原、涟川,志愿军63军试图抵抗,联合国军第二次跨进“三八线”,志愿军军全线后撤约40公里,勉强阻止住联军的进攻。美军的弹药量是平常五倍,被称为“范弗里特的弹药量”,志愿军损失惨重,奉命孤军断后的第三兵团60军一八零师陷入包围,失踪、伤亡、被俘共计7644人[3]。6月中旬双方均转入防御。

1951年夏秋季防御作战

1951年6月4日至21日,第二十兵团率所部第67军、第68军赴朝参战。兵团司令员兼政委杨成武,副政委张南生,参谋长肖文玖,副参谋长邱蔚赵冠英,炮兵主任李健,工兵主任薛长勇、作战处处长杨尚德副处长安霁光、作战科长王树良,通信处长俞涛。7月15日各部均抵达指定地域,担负支援东线人民军作战、歼灭在元山登陆之敌。后根据志司命令,第二十兵团接替第九兵团,第67军接访第27军,军指挥所设在寺洞;同时西侧五圣山一带的第26军划归第二十兵团指挥;第67军以东为人民军第五军团;第68军为兵团二梯队纵深布防。兵团指挥所7月2日跨过鸭绿江,8月从阳德郡丰田里前移至淮阳郡台日里。

志愿军兵力为15个步兵军、7个地面炮兵师、4个高射炮兵师、1个坦克师。

7月10日双方终于同意停火,坐到了谈判桌前。

7月中旬至8月下旬,北朝鲜发生百年一遇特大洪水,被冲毁铁路桥90多座次,铁路冲断100多处;50%公路桥被冲毁。交通补给中断,部队断粮、痢疾流行,前线战士每天粮食定量为四两米(当时16两为500克)。趁此良机,使用美军2个师、韩军5个师的兵力,在中东部战线从北汉江以东至东海岸对朝鲜人民军80公里前线发动了夏季攻势。第67军当面之美七师、美二十五师1个团、韩二师、韩六师也发起进攻,企图突破防御,占领昌道里(位于金化郡北部)地区。经过10天艰苦行军进入阵地的67军,把主要兵力兵器部署在北亭岭、广大洞地段,采取“对主要支撑点必须坚守、次要支撑点与敌反复争夺”的方针,从8月31日起苦战十多天,反复争夺的7个高地除了780.1高地外均防守成功。

1951年全线的夏季攻势历时一个多月被粉碎后,为试探新接防的第67军的战斗力,美韩军使用5个营的兵力、数十架飞机、60多辆坦克和大批炮火,于1951年9月12日对第67军发动重点进攻志愿军第200师第599团芳通里正面537.7高地,第199师第596团正面第596.5高地。双方反复争夺。9月21日,美军3个营,韩军5个营,共8个步兵营、70多辆坦克、100多门重炮、十余架飞机,向第67军发动了“特种混合支队作战实验”进攻。整个9月,第一线的第199师、第200师分别消灭了敌军3000人以上,守住了防线。

1951年9月29日,范佛里特的“秋季攻势”开始。进攻重点是东线的朝鲜人民军阵地。但中线、西线志愿军第一线作战的6个军:自西向东为第64军、第47军、第42军、第26军、第67军、第68军(10月上旬接防人民军五军团),有四个军遭到敌九个师的攻击。

  • 美三师2个团在100多门大炮、60多辆坦克支援下,9月29日进攻志愿军第47军的夜月山、天德山阵地。夜月山失守。
  • 10月3日起,美骑一师全部、美三师2个团、泰国团、英联邦第一师,在200多辆坦克、300多门大炮支援下,进攻志愿军第64军与第47军结合部。
  • 10月8日,美二师、韩八师在40多辆坦克掩护下,沿公路及其以西地域向正在接防北汉江以东地域朝鲜人民军第五军团的第68军所守的文登里进攻,实施“坦克劈入战”,激战10昼夜,歼敌700余人,击毁坦克28辆,粉碎了敌军夺取文登里的企图。
  • 10月13日,美韩军4个师,在7个工兵营、200余辆坦克、250多门大炮支援下,向第67军24km防线全面进攻。经过3昼夜激战,前进了不足2km。10月16日转入重点进攻,进攻1个连至1个排的阵地即发射炮弹1-3万发,轰炸上百架次。李水清师长指挥第199师的梨船洞防御战从10月15日至18日四昼夜内,美韩军以1至3个团级兵力冲击25次,第199师歼美军4000余人。10月19日攻势明显转弱。10月22日起停止进攻。第67军伤亡一万余人,击毁坦克39辆,击落敌机14架,歼敌23,000余人。

志愿军统计,“秋季攻势”从9月29日至10月22日,共歼敌79000人。

10月31日至11月底,志司统一布置第64军、第47军、第42军、第26军、第67军各一部向敌15个前沿连排支撑点实施了27次进攻,歼敌万余人。

11月下旬,彭德怀指定由陈赓在志司所在地桧仓主持《志愿军入朝对敌作战之战术总结》。参与编写的有三兵团作战处长王振夫、九兵团作战处长金冶、十九兵团作战处长原星、二十兵团作战处长杨尚德、志司作战处副处长杨迪、40军作战科长尹灿贞。至1952年7月初完成编写。

上甘岭战役

1952年10月14日,“联合国军”向上甘岭地区志愿军第15军防守的阵地发起进攻。战役历时43天,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双方围绕两个高地表面阵地展开激烈争夺;第二阶段表面阵地为“联合国军”占领,志愿军与“联合国军”展开坑道战击;第三阶段志愿军发起决定性反击,迫使“联合国军”停止进攻。这次战役也是朝鲜战争中少有的惨烈的战役。“联合国军”自此以后再也没有发动较大规模的进攻。

金城战役

1953年6月15日,朝鲜停战谈判达成全部协议。但是韩国总统李承晚拒绝承认和平协议的达成,于6月17日深夜起,以“就地释放”的名义将大批朝鲜人民军被俘人员(约2万余人)强制编入韩国现役军队,并且表示要继续“北进”、“单独干”,且不服从“联合国军”的领导,引起“联合国军”参战各国的强烈不满,英国首相丘吉尔更公开称之为“无耻的背叛”。针对李承晚的行为,志愿军推迟停战协定签字时间,于7月13日集中了6个军(第21、第54、第60、第67、第68、第24军)发动了主要针对李承晚韩国军队的金城战役(又称为“金城反击战”)。这是朝鲜战争最后一次大规模也是最后一次战役,随后7月27日双方正式签定停战协议,朝鲜战争至此全部结束。

停战及撤兵

第一批归国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部队,在路过朝鲜金华郡群众夹道欢送时拍摄。

1953年7月双方签署《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谈判的最终结果是在“三八线”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点整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宽设立非军事区。1954年10月开始撤回,1958年10月29日全部撤回中国大陆。

1958年后,在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内,由中国方面派出一名正军级军官,率队长驻板门店,作为志愿军驻板门店代表。

1991年3月,由于美国决定由韩国军队出任“联合国军”代表团职务,而韩国并非停战协议签约方,朝鲜提出抗议并不再参与会议,停战委员会实际陷入瘫痪状态。1994年4月28日,朝鲜人民军决定停止参加停战委员会活动,并不再承认停战委员会“联合国军”司令部部分为对应机构,派遣一个由最高司令官任命的新的小组同美国军方接触,讨论尚未解决的军事问题,包括新的确保持久和平的制度,以取代停战委员会。与此同时,朝鲜政府请求中国撤回驻板门店停战委员会的代表团。1994年9月1日,中国外交部宣布召回驻板门店停战委员会的代表团。1994年12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江泽民召回驻板门店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

中央军事委员会至今未有明文或命令解散中国人民志愿军。

编制

朝鲜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领导管理下列单位:

总部机关

  • 司令部
  • 政治部
  • 后方勤务司令部
  • 炮兵司令部
  • 装甲兵指挥所
  • 工兵指挥所
  • 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
  • 空军联合司令部

直属单位

历任领导

志愿军司令部

志愿军代表团

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团长
  • 丁国钰柴成文(1953年7月28日-1955年1月21日)
  • 张秀川(1955年1月21日-1955年11月13日)
  • 任荣 志愿军少将(1955年11月13日-1964年2月)
  • 丁甘如 志愿军少将(1965年-1967年)
  • 何渠若(1971年6月8日-1973年9月12日)
  • 陈健吾(1973年12月26日-1978年5月31日)
  • 牛克伦(1978年6月19日-1980年)
  • 叶昌渠(1980年-1982年6月)
  • 王健(1982年6月-1985年)
  • 田胜 志愿军少将(1985年7月3日-1992年)
  • 卢光邺 志愿军大校(1993年7月7日-1994年9月)

规章制度

胸章

1953年停战以后,由中央军委总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批准,志愿军干部、战士开始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布胸章,大体开始时间是1953年10月。志愿军胸章颜色、尺寸和用料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相同。是一块长方形白布条(双层布,表面四边有白色匝道),佩戴在左胸衣袋上方,印有黑色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繁体字和红色的边框,反面印有黑色表格,依次为:姓名、部别、职别、使用年度,个人资料一般用钢笔、毛笔填写。[4]

军服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7月13日,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东北边防军。同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志愿军从编成到出国,时间很短,一切准备工作都很仓促。首批入朝部队军官都穿着朝鲜人民军军服——朝式带折直筒帽、立领黄呢军服、牛皮武装带、黄呢马裤、黑色长筒马靴……志愿军干部不戴军衔肩章,师职以上穿将官服、团营职穿校官服、连排职穿尉官服,士兵穿朝鲜士兵军服的,除首批入朝部队换发了朝鲜人民军服装外,其余陆续入朝的志愿军各部队,均着穿“50式”军服,都不戴帽徽、胸章。1951年6月22日为适应战场环境军委总后勤部下达《关于志愿军冬服式样与质量的指示》,对朝鲜战场志愿军干部、战士棉衣裤、棉帽、毛皮鞋等都进行了一些改进,将夏装的肩、肘、膝、臀等部位增加了辅强垫布,提高了军服的耐磨程度。冬服考虑到保暖和结实,棉衣改成行缝,散袖口改成紧袖口,配穿马裤,增强了保暖性,大头鞋改成高腰以防灌雪。夏服大檐帽改为解放帽,冬季栽绒帽[5]。1955年后换装苏联风格的55式军服,除帽徽、纽扣等上无“八一”字样外,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着装样式基本相同。

战歌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是由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炮兵1师26团5连指导员麻扶摇作词,作曲家周巍峙作曲[6]

人员损失

阵亡和失踪

《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的数据,志愿军作战减员36.6万人。数据来源是1953年9月志愿军司令部的统计。[7]作战减员是指战斗中伤亡者或者失踪被俘者;非作战减员是指病退、病故、裁减、事故减员、军事法院判决等。[7]抗美援朝烈士是指在朝鲜阵亡、因战伤不治死亡、病故、事故亡的志愿军军人、在后勤兵站系统工作的东北支前农民工、支前的铁路系统职工、交通运输职工等等。其中,阵亡是指凡在阵地上牺牲的或在营卫生所、团级救护所抢救无效牺牲的战斗人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史》的志愿军阵亡人数11.6万人就是以此定义而来[7]。志愿军后勤统计的志愿军军人阵亡为114,084人,伤后亡21,677人,病故13,210人,三项合计14.8万人,如果考虑《战史》记载的失踪被俘2.9万人减去被俘人员2.07万人(美方在停战谈判中公布的俘虏数据)得到的8300失踪人员也纳入志愿军死亡人数,那么志愿军军人作战死亡和非作战死亡总数为15.63万人。上述志愿军后勤统计数据不包括事故当场死亡、支前职工的轰炸亡、病故等也归属抗美援朝烈士的那部分。位于丹东市的抗美援朝纪念馆在2010年10月25日公布的经过十余年从全国各地市、县两级民政系统统计而来的抗美援朝烈士共计183,108人。[8]

分省统计数据,人数最多的是四川省(含重庆市、西康省、不含西康省昌都地方)30519人、山东省19766人、吉林省18499人,最少的是青海省56人、新疆省93人;按照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各省人口统计,牺牲率最高的是吉林省为万分之16.4、其次是黑龙江省万分之7.30、辽宁省万分之7.21,四川省(含重庆市、西康省、不含西康省昌都地方)万分之4.65。

军纪评价

时任“联合国军”总司令的李奇微的《朝鲜战争回忆录》第四章“中国人参战──第1陆战师且战且退”中记载,正面评价中国军队善待俘虏,和朝鲜人民军的虐待俘虏政策完全不同。正面称赞中国军队是军纪严明的军队,可敬的敌人[9]

装备

志愿军的枪械、坦克、装甲车和战斗机等绝大多数主战装备皆由苏联提供,例如陆军的主战坦克为T-34IS-2、空军的主力战斗机有米格-15米格-17等,海军方面则由两个快艇大队、两个海岸炮兵连队和一个布雷分队组成,驻扎于朝鲜西海岸地区。入朝初期主要使用缴获自日军国军美军的武器装备,1951年3月后开始逐步换装苏式武器装备。

机枪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DP-28  苏联 包括改进型DPM
RP-46  苏联
RPD  苏联 1956年后开始装备
DShK  苏联 包括改进型DShKM
KPV  苏联 1955年后开始装备
SG-43  苏联 包括改进型SGM
马克沁1910/30  苏联

步枪/卡宾枪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AK-47/AKS-47  苏联 1956年后开始装备,在当时曾被归类为冲锋枪
莫辛-纳甘1891/30  苏联 1955年后逐步被AK-47SKS取代
莫辛-纳甘1944  苏联 1955年后逐步被AKS-47取代
SVT-40  苏联 1955年后逐步被AK-47SKS取代
SKS  苏联 1956年后开始装备

狙击步枪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配备PU瞄具的莫辛-纳甘1891/30  苏联

冲锋枪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PPSh-41  苏联 1955年后逐步被AK-47取代
PPS  苏联 1955年后逐步被AK-47取代

手枪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TT-30  苏联
TT-33  苏联
PM  苏联 1957年后开始装备
APS  苏联 少量采用,1957年后开始装备
纳甘M1895  俄罗斯帝国
毛瑟C96  德意志帝国 弹药可与TT手枪通用

反坦克武器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RPG-2  苏联 1955年后开始装备

刺刀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6KH2  苏联 1956年后开始装备

手榴弹

武器名称 原产地 备注
F-1  苏联
RGD-33  苏联
RPG-43  苏联
RG-42  苏联
RGD-5  苏联 1956年后开始装备
巩式柄状手榴弹  中国

纪念

知名人物

  • 黄继光:1952年10月19日晚,在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在身受重伤的情况下,用身体堵住了“联合国军”的机枪眼而阵亡。1952年12月21日,新华社发出了长篇通讯《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
  • 杨根思:1950年11月29日,杨根思率其领导的3排防守1071.1高地,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抱起一个5公斤重的炸药包冲入美军部队引爆,他和40余个美军士兵同时阵亡。
  • 邱少云:1952年10月11日夜,在391高地执行战斗任务中,被“联合国军”发射的燃烧弹引燃了衣服,为保证行动不被暴露,被活活烧死。
  •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因滑冰坠落冰窟窿的朝鲜儿童崔莹而牺牲,为纪念烈士,此地的村庄、山峰、河流遂因罗盛教易名。
  • 毛岸英毛泽东的长子,丧生于1950年11月25日的一次美军的空袭中。
  • 吴国璋:志愿军第39军第一副军长,1951年10月6日死于美军空袭。
  • 李湘:志愿军第67军军长,1952年7月8日病死。
  • 饶惠谭:志愿军第23军参谋长,1953年3月21日死于美军空袭。
  • 蔡正国:志愿军第50军代军长,1953年4月12日死于美军空袭。

纪念活动

纪念设施

集中安葬的烈士陵园:

独立安葬的烈士陵园:

雕塑:

影视及文学作品

诗歌:

通讯、散文、报告文学、传记:

小说:

电影:

纪录片:

军事教育片:

戏曲:

歌曲:

话剧:

电视剧:

动画:

电脑游戏:

注释

  1. 中国人民志愿军使用没有任何标志的素色红旗。
  2. 1950年10月13日和14日,毛泽东两次给在苏联与斯大林等会谈的周恩来的电报中说:“与高岗、彭德怀二同志及其他政治局同志商量结果,一致认为我军还是出动到朝鲜为有利。”“彭及高岗同志均认为打伪军有把握,他们和我一样,都认为参战为必需和有利。”

参考文献

引用

  1. 访谈:抗美援朝战争的战法创新_舰船知识_新浪网. mil.news.sina.com.cn. [2020-07-23]. 
  2. 齐德学:“关于抗美援朝几个史实的辨析”,2010年7月5日《北京日报》. [2014年10月30日]. 
  3. 180师是如何被围歼的. 新浪网. [2010-03-13] (中文(中国大陆)). 
  4. 存档副本. [2018-11-26]. 
  5. 存档副本. [2018-11-26]. 
  6. 袁永生,沈鹤翔主编. 志愿军老兵回忆录 第4卷.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249–250. ISBN 7-5614-6907-1. 
  7. 7.0 7.1 7.2 孟照辉:《抗美援朝战争志愿军伤亡人数辨析》,发表于《军事历史》2012年第2期. [2016-12-17]. 
  8. 抗美援朝纪念馆公布朝鲜战争志愿军牺牲人数. 新华网. [2010年10月26日]. 
  9. [美]李奇微:《朝鲜战争回忆录》. A Da Capo paperback. 1986年.  (英文)
  10. 馆史概述_抗美援朝纪念馆. www.kmycjng.com. [2020-10-23]. 
  11. 江泽民. 江泽民在纪念抗美援朝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社. [2007-06-12]. 
  12. 政解|志愿军赴朝作战纪念日,朝鲜都怎么纪念? - 国内 - 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 [2020-10-23]. 
  13. 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六十周年座谈会举行. 中国青年报. 新华社. 2010-10-26 [2020-07-02]. 
  14.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将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纪念章. 中国政府网. 新华社. 2020-07-02 [2020-07-02]. 
  15. 中国人民银行公告〔2020〕第13号. 中国人民银行. 2020-10-19 [2020-11-06]. 
  16. 习近平. (现场实录)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新华网. [2020-10-23]. 

来源

书籍
  • Spurr, Russell. Enter the Dragon: China's Undeclared War Against the U.S. in Korea 1950-51. New York, NY: Newmarket Press. 1988. ISBN 1-557-04008-7. 
  • Hoyt, Edwin. The Day The Chinese Attacked: Korea, 1950 : The Story of the Failure of America's China Policy.. New York, NY: McGraw-Hill. 1990. 
  • Alexander, Bevin R. Korea: The First War We Lost. New York, NY: Hippocrene Books, Inc. 1986. 
  • Mahoney, Kevin. Formidable enemies : the North Korean and Chinese Soldier in the Korean War. Presidio Press. 2001. ISBN 9780891417385. 
  • Ryan, Mark A.; Finkelstein, David M.; McDevitt, Michael A. Chinese warfighting: The PLA experience since 1949. Armonk, NY: M.E. Sharpe. 2003. ISBN 0765610876. 
  • 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 抗美援朝战争史. 第一、二、三卷. 北京: 军事科学出版社. 2000年9月. ISBN 7-80137-390-1. 
  • Roe, Patrick C. The Dragon Strikes. Presidio. May 4, 2000. ISBN 0891417036. 
  • Shrader, Charles R. Communist Logistics in the Korean War.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1995. ISBN 0-313-29509-3. 

参阅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