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绒螯蟹

求闻百科,共笔求闻
中华绒螯蟹
科学分类 编辑
界: 动物界 Animalia
门: 节肢动物门 Arthropoda
纲: 软甲纲 Malacostraca
目: 十足目 Decapoda
科: 弓蟹科 Varunidae
属: 绒螯蟹属 Eriocheir
种: 中华绒螯蟹 E. sinensis
二名法
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中华绒螯蟹学名Eriocheir sinensis),也称上海毛蟹,俗名大闸蟹河蟹,是一种主要生长在中国沿海河口地区的小型蟹种。

生命周期

虽然绒螯蟹在淡水中度过大部分生命,但它们必须回到海中繁殖。在生命第四或第五年,它们迁徙至下游,在有潮汐的江河口达到性成熟期。交配后,雌性继续游向海的方向,在更深的水中过冬。在春天它们回到咸水中产卵。孵化出的幼蟹,迁向上游进入淡水,至此完成一个生命循环。

特征

这一物种的特征是蟹螯上的密集的绒毛。蟹体大小大致和儿童的手掌相当。

入侵物种问题

该物种对其他生态具有很强的侵犯性,它已蔓延到北美欧洲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物种存续委员会的入侵物种专家小组(ISSG)列为世界百大外来入侵种

大闸蟹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除了和当地物种竞争及减少鱼获外,它们穴居性导致堤岸的损坏和排水系统的阻塞。德国人一开始努力的捕杀大闸蟹、并做成动物饲料,但没有效果。后来尝试将大闸蟹卖给亚洲人并试图出口亚洲,但由于口感较差导致市场反应消极。一般认为这种蟹顺着船底排出的压舱水迁移,但同时也保留了比原产地更纯正的蟹种。-->

台湾于2010年代由官员引入养殖,当时学界就指出大闸蟹可能成为入侵物种,不应引入养殖;而2015年苏迪勒台风破坏了养殖场的防逃设施,因此发生了大闸蟹脱逃。

食用

中华绒螯蟹是著名江南美食。这种蟹被中医认为是具有凉性的食物。由于过度的捕捞导致长江下游蟹种数量下降,相应地蟹的价格飙升。现在在适合蟹生长的地区,养殖业非常兴盛。江苏阳澄湖是最有名的中华绒螯蟹产地,此处出产的蟹以青背、白肚、黄毛、金螯闻名,人们慕名愿以高价品尝该处出产的螃蟹。大部分蟹以高利润率出口上海香港澳门台湾市场。

大闸蟹的品尝时间为中国农历八、九、十月份,素有“九月圆脐十月尖,持螯饮酒菊花天”一说,即农历九月吃圆脐雌蟹,十月吃尖脐雄蟹,此时甘香肥美,为人间珍味。在农历六月有俗称“六月黄”,也是别有风味的。

一盘蒸熟的大闸蟹

食品安全

二𫫇英

参见:二𫫇英

2016年,发生输入香港的大闸蟹,检测中二恶英超标。香港食物环境卫生署 食物安全中心于2016年11月1日公告,[1]

此一事件引起舆情震动,中国大陆新华社为代表的媒体以联合国粮农组织与世界卫生组织之标准,认为该次检测超过港府标准,却不会危及健康 [2][3]澎湃新闻之调查指出,具有检测食物二𫫇英含量能力的机构稀少,而中国大陆对食品中二𫫇英含量一直没有法定标准 ;且国家质检总局官网采纳的是欧盟标准[4]。香港本地媒体《明报》指内地监管权钱交易,形同虚设,产地造假[5]

2017年10月16日,食物环境卫生署发现来自台湾桃园的大闸蟹出现二𫫇英含量超标[6]。2017年12月22日,食物安全中心再次发现发现大陆输入批次超标,涉事批次未进入市面[7]

2018年10月,台湾发现中国大陆输入的40吨批次大闸蟹二恶英含量超标,其中逾9吨怀疑已跳过程序流入市面。11月初,再发现5批共25吨超标,其中逾5.7吨“偷步”分销。

肌肉溶解综合征

个别案例中出现食用后出现肌肉溶解综合征[8]

相关条目

参考